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生本课堂重视语文课前的研究,教给学生课前研究的方法;小组合作交流,展讲质疑点评,注重知识积累的学习,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语文能力在合作、展示中得到了提升;课堂教学体现了以学定教,不教而教。
【关键词】 生本; 课前研究; 合作展示;
在教学改革的今天,生本教育理念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在实践中究竟如何更好地渗透生本思想,是我们在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问题。通过我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后,我对生本教育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即“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落实生本教育理念,下面谈一下我个人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生本课堂重视语文课的前置研究环节
叶圣陶先生说过:“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在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这一句话说出了预习的重要性。
1、设计研究学案,布置研究任务。每学习新课之前,通过学初研究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及研究的要求,使学生达到对新教材的整体感知,使我们对所学知识整体系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读”部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 注重培养学生生成问题。逐步渗透研究方法的指导。如:借助拼音读生字、记生字;标记不懂的、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对课文提出质疑等等。在布置每一篇课文的研究时,我都要求学生认真地提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交流。
二、生本课堂是合作学习展示的舞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学生与生俱来地拥有自我探求、自我成功的表现欲,因此展示学习成果便成了每个人的内在需求,其中小组讨论交流、分组展示、派代表展示、个人即兴展示等就成了课堂教学中最生动、最富有创造性的环节。如在教学课文《中彩那天》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开展合作学习的:1、常规课前五分钟演讲。2、猜谜语激趣导入。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用波浪线把最能表现父亲性格的语句画出来,写上批注,自由发言。4、聚集重点,感知人物形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揣摩本课重点—父亲中奖后的心理:通过父亲的神态揣摩父亲的心理;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读、动作表演读等朗读方式揣摩父亲的心理。学生讨论后上台汇报,师生进行点评、补充。5、课堂练笔,读写结合。让学生想象:库伯先生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们”全家人当时表现,把想到的写下来。 6、课外拓展。(1)小组汇报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人物描写的精彩片段;(2)欣赏课文《万年牢》小组派成员说说同样是描写父亲,《万年牢》与课文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这个环节是合作学习的提高环节,问题的难度有所加深,学困生在倾听其他学生发言时能学到知识,优等生在发言时能力又能再次得到提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成了学生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语文能力在合作、展示中得到了提升。
三、生本课堂注重教学内容的过程生成性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不应是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执行的过程,而是持续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它应该突破“预设”的樊笼,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引导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1、 从课题生成,让文本解读走向生本。
教师要根据对学生学习水平的估计预设不同答案和对策,并准备在课堂中按学生的实际状况调整教学策略。教学《巨人的花园》时,我先从题目“花园”切入。(1)破题推想:看了课题后,你能推想出巨人的花园是怎么样的吗?(2)扣题理解:春天终于来了,巨人的花园为什么依然是冬天?(3)回题明理:“奥!是这么回事呀,”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通过对题目的生成,让学生走向文本,走向朗读,走向思索。最后明白故事的表层,由春天到冬天,由冬天到春天,在情节转换中表现出趣味。故事的深层,蕴含着分享美好的意义,以及在为他人创造幸福生活的过程中自己也体验到幸福和快乐的思想,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2、 从情境生成,让内容理解走向生本。
《触摸春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讲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小女孩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又把它放飞的故事。教学中我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上课伊始,“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然后揭示新课。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课文中描绘的哪些画面出现在你的脑海里?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花香间流连---花丛中穿梭---准确地把手伸向一朵月季花---拢住了一只蝴蝶---放飞蝴蝶。接着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幅,認真地读一读描写这幅画面的文字,想一想从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什么,你能把自己感受到的读出来吗?在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接触文本,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画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推敲,体会文本内涵。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后,又引导学生诵读、品读、想象读等等,带领学生以读悟情,以读生思,在读中品,品中读。经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体会,无声的文字转化成了有声的鲜活的语言。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
3、 感悟生成,让反馈评价走向生本。
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提倡感悟,但不是要求学生去感悟老师自己感悟到的东西,而是老师在学生能够感悟到的基础上适当点拨和提高。老师要善于“顺势而导”,而不能“拔苗助长”。
《蟋蟀的住宅》一课中开篇写道:“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他的出名不光是由于他的唱歌,还由于他的住宅。”怎样让学生领会蟋蟀的出名不光是他的唱歌,还由于他的住宅,明白蟋蟀的住宅是一种伟大的工程呢?有的学生说蟋蟀的住宅一定是要慎重地选择住址的,有的同学说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的。接着我就问学生,蟋蟀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他有特别好的工具吗?学生就叫开了:“老师,蟋蟀用的是自己的前足和后腿。”我随机问道:“蟋蟀的住宅内外具有怎样的特点呢?引导学生再次阅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蟋蟀正为修建这一工程而闻名。
教师要尊重儿童的感悟,平等地看待他们,努力去理解他们,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用恰当的语言鼓励他们,能让评价真实地走向生本,将生本教育理念渗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生本; 课前研究; 合作展示;
在教学改革的今天,生本教育理念已渗透到课堂教学之中,在实践中究竟如何更好地渗透生本思想,是我们在教学中值得研究的问题。通过我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后,我对生本教育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即“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好地落实生本教育理念,下面谈一下我个人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一、生本课堂重视语文课的前置研究环节
叶圣陶先生说过:“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在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这一句话说出了预习的重要性。
1、设计研究学案,布置研究任务。每学习新课之前,通过学初研究让学生明确学习的内容及研究的要求,使学生达到对新教材的整体感知,使我们对所学知识整体系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前,首先要让学生认真阅读“导读”部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总体的印象,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 注重培养学生生成问题。逐步渗透研究方法的指导。如:借助拼音读生字、记生字;标记不懂的、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对课文提出质疑等等。在布置每一篇课文的研究时,我都要求学生认真地提一两个有价值的问题,在课堂上交流。
二、生本课堂是合作学习展示的舞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学生与生俱来地拥有自我探求、自我成功的表现欲,因此展示学习成果便成了每个人的内在需求,其中小组讨论交流、分组展示、派代表展示、个人即兴展示等就成了课堂教学中最生动、最富有创造性的环节。如在教学课文《中彩那天》时,有位老师是这样开展合作学习的:1、常规课前五分钟演讲。2、猜谜语激趣导入。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用波浪线把最能表现父亲性格的语句画出来,写上批注,自由发言。4、聚集重点,感知人物形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揣摩本课重点—父亲中奖后的心理:通过父亲的神态揣摩父亲的心理;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读、动作表演读等朗读方式揣摩父亲的心理。学生讨论后上台汇报,师生进行点评、补充。5、课堂练笔,读写结合。让学生想象:库伯先生派人把汽车开走后,“我们”全家人当时表现,把想到的写下来。 6、课外拓展。(1)小组汇报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人物描写的精彩片段;(2)欣赏课文《万年牢》小组派成员说说同样是描写父亲,《万年牢》与课文相比在写法上有什么异同。这个环节是合作学习的提高环节,问题的难度有所加深,学困生在倾听其他学生发言时能学到知识,优等生在发言时能力又能再次得到提升。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成了学生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语文能力在合作、展示中得到了提升。
三、生本课堂注重教学内容的过程生成性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不应是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执行的过程,而是持续生成教学内容的过程。它应该突破“预设”的樊笼,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引导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1、 从课题生成,让文本解读走向生本。
教师要根据对学生学习水平的估计预设不同答案和对策,并准备在课堂中按学生的实际状况调整教学策略。教学《巨人的花园》时,我先从题目“花园”切入。(1)破题推想:看了课题后,你能推想出巨人的花园是怎么样的吗?(2)扣题理解:春天终于来了,巨人的花园为什么依然是冬天?(3)回题明理:“奥!是这么回事呀,”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通过对题目的生成,让学生走向文本,走向朗读,走向思索。最后明白故事的表层,由春天到冬天,由冬天到春天,在情节转换中表现出趣味。故事的深层,蕴含着分享美好的意义,以及在为他人创造幸福生活的过程中自己也体验到幸福和快乐的思想,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2、 从情境生成,让内容理解走向生本。
《触摸春天》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讲一个叫“安静”的盲童小女孩在春天充满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又把它放飞的故事。教学中我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上课伊始,“谁愿意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水平?”为学生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然后揭示新课。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课文中描绘的哪些画面出现在你的脑海里?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板书:花香间流连---花丛中穿梭---准确地把手伸向一朵月季花---拢住了一只蝴蝶---放飞蝴蝶。接着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幅,認真地读一读描写这幅画面的文字,想一想从这些文字中你感受到什么,你能把自己感受到的读出来吗?在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接触文本,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画面,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推敲,体会文本内涵。当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后,又引导学生诵读、品读、想象读等等,带领学生以读悟情,以读生思,在读中品,品中读。经过学生自己的朗读体会,无声的文字转化成了有声的鲜活的语言。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安静的内心世界。
3、 感悟生成,让反馈评价走向生本。
新课程下的阅读教学提倡感悟,但不是要求学生去感悟老师自己感悟到的东西,而是老师在学生能够感悟到的基础上适当点拨和提高。老师要善于“顺势而导”,而不能“拔苗助长”。
《蟋蟀的住宅》一课中开篇写道:“居住在草地上的蟋蟀,差不多和蝉一样有名。他的出名不光是由于他的唱歌,还由于他的住宅。”怎样让学生领会蟋蟀的出名不光是他的唱歌,还由于他的住宅,明白蟋蟀的住宅是一种伟大的工程呢?有的学生说蟋蟀的住宅一定是要慎重地选择住址的,有的同学说一定要排水优良,并且有温和的阳光的。接着我就问学生,蟋蟀怎么会有建筑住宅的才能呢?他有特别好的工具吗?学生就叫开了:“老师,蟋蟀用的是自己的前足和后腿。”我随机问道:“蟋蟀的住宅内外具有怎样的特点呢?引导学生再次阅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到蟋蟀的住宅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蟋蟀正为修建这一工程而闻名。
教师要尊重儿童的感悟,平等地看待他们,努力去理解他们,用宽容的态度对待他们,用恰当的语言鼓励他们,能让评价真实地走向生本,将生本教育理念渗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