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归因理论的视角对幼儿教育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提高父母陪伴教育的有效措施,让陪伴伴随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归因理论;陪伴教育;幼儿教育
所谓对孩子的培养,最简单的理解就是“陪着养”,陪伴不仅仅是“我在你身边”,而是“跟陪在一起,在旁边作伴”。每次跟家长讨论陪伴这个话题时,得到的多数答案都是:自己在玩手机,孩子独自在看电视......这样的陪伴没有多大意义,有时候甚至会误导孩子,起到反作用。家长应该放下手机,放下手上和心上的所谓“工作”,带着“四颗心”(细心、耐心、恒心和童心),陪伴孩子一起成长。由于种种原因,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孩子身边,并且没有其它形式的交流和陪伴,这种长时间的陪伴缺失,导致孩子认为父母不喜欢自己,长期如此,导致孩子逐渐成为“问题学生”,甚至“差下生”。
1.归因理论的认识
1958年,海德在《人际关系心理》中首次提出归因理论,他认为所有事情的现有状况都是有原因引发的,引发的原因主要包括内部原因(因素)和外部原因(因素)。内部原因主要是行为者自身存在的因素,如个人的需要、情绪态度以及兴趣爱好等等;而外部原因主要是指外在的影响因素,如他人的鼓励、奖惩以及外在环境等等。积极的归因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引导,而消极的归因会导致人产生挫败感和自卑感。在孩子的教育方面,通过积极的归因选择可以有效帮助孩子认清自我,弄清出现问题的前因后果,从而激励孩子不断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形成积极效应,促使孩子朝着优秀的方向发展[1]。
为什么有些孩子表现得那么“不需要”父母,为什么有些孩子在很多方面都比较缺乏自信,为什么有些孩子在语言表达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仔细想想,作为家长都教了多少?陪伴了多少?又教育引导了多少?!
2.对家长有效陪伴的建议
2.1足够的细心,让陪伴成为一种意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在一天天的成长,他的喜好和认识也在一天天发生变化,作为家长就应该及时发现并积极引导,并从内心充分接受。父母和孩子除了是亲子关系,更应该是挚友[5]。比如有的孩子有一段时间非常迷恋电子产品,像动画片,尤其是手机抖音,早晨一起床就想看,就想玩,一看就没完没了。通过和教育行业的其他朋友交流,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可以看电视,但必须适度。孩子在这个阶段喜欢动手,可以购买一些拼接玩具,如积木、拼图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在那之后的一段时间,作为家长可以陪着孩子完成拼图这项任务,从简单到复杂,从最开始的父母带着孩子一起拼,到现在孩子能独立完成一定难度的拼图,这一过程克服了孩子在困难面前失去信心的困扰。当孩子还想完成更高难度的拼图时,要求孩子必须表现优秀才能获得,这一阶段的陪伴就是领任务,指导孩子培养注意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陪伴,发现孩子不再关注电视和手机,及时偶尔看电视,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主动关闭电视,而后很快投入到其它事情中。作为父母应该从意识深处重视对孩子的陪伴,让陪伴成为一种潜意识。
2.2十足的耐心,讓陪伴成为一种习惯
在孩子的陪伴中,保持十足的耐心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其实每个父母都想做一个温文儒雅的家长,但有时候却事如愿违,出现不耐烦,对孩子大发雷霆甚至动手“打”孩子的情景。但孩子所经历的一切,其实都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耳濡目染”的威力不容忽视。比如有一个周末,一位孩子爸爸陪着孩子在家做游戏,孩子提出自己要当“爸爸”,让爸爸当“儿子”,游戏一开始,“爸爸”就大发爸爸之威风,横眉冷对的指着“儿子”说,好好听话,不好好听话“爸爸”用大棍子打烂你的小屁股,不让你吃饭,把你赶出家门,让大灰狼把你吃掉……当时孩子爸爸都被孩子的这些话震惊了,同时心里也很内疚和自责。孩子就是家长的“影子”,这不就是家长平时对孩子说的话吗!家长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任期最长的老师,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尤其是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起到模范表率作用,请相信“言传身教”的力量。家长对孩子不能一味的指责和怪骂,在孩子身心方面、智力方面、思想品格方面以及能力方面家长都应该及时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发现美、探索美、创造美。
2.3永久的恒心,让陪伴成为一盏明灯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家长需要“滴水穿石”的恒心和毅力,作为家长应做孩子成长的一盏明灯。在孩子陪伴方面,作为孩子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要求家长必须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和掌握孩子成长的规律,理性分析和引导。家长不可能“保护”孩子一辈子,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必须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就像孩子蹒跚学步时,即使摔倒,家长也得让孩子学会自己重新站立起来。在孩子教育方面,要主动解决孩子出现的问题,主动与老师、家长积极交流沟通,未雨绸缪,面对问题不逃避,不推脱,积极应对孩子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比如在孩子的阅读方面,大家都深知阅读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但家长陪伴孩子阅读的过程却需要相当大的恒心。孩子从自己不会读,到自己会看着图说给大家听,再到自己会独立阅读,这个过程都需要父母的热心陪伴,让孩子坚持阅读,或许在陪读的过程中,你感觉孩子不会或者不懂,但聪明的孩子却会在以后的某个时刻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喜——他真的会了!
2.4释放的童心,让陪伴成为一门艺术
每个孩子都有他与众不同的优点,而这个优点会随着父母的塑造而日益凸显。作为父母,总是喜欢以“大人”、“家长”的身份来参与孩子的诸多成长经历,但这却让孩子敢做不敢言。只有家长卸下“大人”、“家长”的“盔甲”,以一颗童心面对孩子,才能真正接纳孩子,孩子也才能真正让我们进入他们的世界里。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应该心怀一颗童心,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陪出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在得意和喜欢中完成超越。当孩子有了兴趣之后,家长应陪出孩子的自通,让孩子通内容、通程序、通重点、通难点。家长还应陪出效率,让孩子学会竞争。
3.总结
孩子不仅需要我们父母的陪伴,更需要家长高质量的有效陪伴。家长不仅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现在应该干什么、改变什么,更要教会孩子为什么、怎么了。陪伴孩子就必须要容纳孩子的情绪和错误,积极和孩子共同面对挫折和挑战,要让孩子明辨是否,分辨善恶,学会取舍,让真善美的东西进入孩子的头脑和心灵。在孩子的成长路上,家长只有一次陪伴的机会,错过就不在,因为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其实你陪伴孩子的过程也是孩子陪伴你的过程,正所谓“我陪你长大,你陪我变老”!请记住:再不陪孩子他(她)就长大了!
参考文献
[1]安福杰.归因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游戏激励机制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1:33-36
[2]苏晓洁.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多维审视——一个6岁幼儿的心理问题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33(04):20-22.
[3]李勇.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5.
[4]张皓.陪伴成长:伴随幼儿入园适应的家庭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11(21):51-52.
[5]刘亚红.父母陪伴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价值及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8):250.
[6]郑庆友,卢宁.幼儿父母陪伴自尊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01):71-73+77.
作者简介:逄丽媛(1987—),女,新疆博乐人,本科,独山子第三幼儿园 幼儿园二级职称,主要从事幼儿教育方面的研究。
关键词:归因理论;陪伴教育;幼儿教育
所谓对孩子的培养,最简单的理解就是“陪着养”,陪伴不仅仅是“我在你身边”,而是“跟陪在一起,在旁边作伴”。每次跟家长讨论陪伴这个话题时,得到的多数答案都是:自己在玩手机,孩子独自在看电视......这样的陪伴没有多大意义,有时候甚至会误导孩子,起到反作用。家长应该放下手机,放下手上和心上的所谓“工作”,带着“四颗心”(细心、耐心、恒心和童心),陪伴孩子一起成长。由于种种原因,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孩子身边,并且没有其它形式的交流和陪伴,这种长时间的陪伴缺失,导致孩子认为父母不喜欢自己,长期如此,导致孩子逐渐成为“问题学生”,甚至“差下生”。
1.归因理论的认识
1958年,海德在《人际关系心理》中首次提出归因理论,他认为所有事情的现有状况都是有原因引发的,引发的原因主要包括内部原因(因素)和外部原因(因素)。内部原因主要是行为者自身存在的因素,如个人的需要、情绪态度以及兴趣爱好等等;而外部原因主要是指外在的影响因素,如他人的鼓励、奖惩以及外在环境等等。积极的归因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引导,而消极的归因会导致人产生挫败感和自卑感。在孩子的教育方面,通过积极的归因选择可以有效帮助孩子认清自我,弄清出现问题的前因后果,从而激励孩子不断找到归属感和成就感,形成积极效应,促使孩子朝着优秀的方向发展[1]。
为什么有些孩子表现得那么“不需要”父母,为什么有些孩子在很多方面都比较缺乏自信,为什么有些孩子在语言表达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仔细想想,作为家长都教了多少?陪伴了多少?又教育引导了多少?!
2.对家长有效陪伴的建议
2.1足够的细心,让陪伴成为一种意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在一天天的成长,他的喜好和认识也在一天天发生变化,作为家长就应该及时发现并积极引导,并从内心充分接受。父母和孩子除了是亲子关系,更应该是挚友[5]。比如有的孩子有一段时间非常迷恋电子产品,像动画片,尤其是手机抖音,早晨一起床就想看,就想玩,一看就没完没了。通过和教育行业的其他朋友交流,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可以看电视,但必须适度。孩子在这个阶段喜欢动手,可以购买一些拼接玩具,如积木、拼图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在那之后的一段时间,作为家长可以陪着孩子完成拼图这项任务,从简单到复杂,从最开始的父母带着孩子一起拼,到现在孩子能独立完成一定难度的拼图,这一过程克服了孩子在困难面前失去信心的困扰。当孩子还想完成更高难度的拼图时,要求孩子必须表现优秀才能获得,这一阶段的陪伴就是领任务,指导孩子培养注意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陪伴,发现孩子不再关注电视和手机,及时偶尔看电视,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主动关闭电视,而后很快投入到其它事情中。作为父母应该从意识深处重视对孩子的陪伴,让陪伴成为一种潜意识。
2.2十足的耐心,讓陪伴成为一种习惯
在孩子的陪伴中,保持十足的耐心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其实每个父母都想做一个温文儒雅的家长,但有时候却事如愿违,出现不耐烦,对孩子大发雷霆甚至动手“打”孩子的情景。但孩子所经历的一切,其实都给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耳濡目染”的威力不容忽视。比如有一个周末,一位孩子爸爸陪着孩子在家做游戏,孩子提出自己要当“爸爸”,让爸爸当“儿子”,游戏一开始,“爸爸”就大发爸爸之威风,横眉冷对的指着“儿子”说,好好听话,不好好听话“爸爸”用大棍子打烂你的小屁股,不让你吃饭,把你赶出家门,让大灰狼把你吃掉……当时孩子爸爸都被孩子的这些话震惊了,同时心里也很内疚和自责。孩子就是家长的“影子”,这不就是家长平时对孩子说的话吗!家长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任期最长的老师,家长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尤其是在孩子面前,一定要起到模范表率作用,请相信“言传身教”的力量。家长对孩子不能一味的指责和怪骂,在孩子身心方面、智力方面、思想品格方面以及能力方面家长都应该及时给予更多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发现美、探索美、创造美。
2.3永久的恒心,让陪伴成为一盏明灯
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家长需要“滴水穿石”的恒心和毅力,作为家长应做孩子成长的一盏明灯。在孩子陪伴方面,作为孩子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就要求家长必须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和掌握孩子成长的规律,理性分析和引导。家长不可能“保护”孩子一辈子,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必须让孩子学会解决问题,就像孩子蹒跚学步时,即使摔倒,家长也得让孩子学会自己重新站立起来。在孩子教育方面,要主动解决孩子出现的问题,主动与老师、家长积极交流沟通,未雨绸缪,面对问题不逃避,不推脱,积极应对孩子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比如在孩子的阅读方面,大家都深知阅读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但家长陪伴孩子阅读的过程却需要相当大的恒心。孩子从自己不会读,到自己会看着图说给大家听,再到自己会独立阅读,这个过程都需要父母的热心陪伴,让孩子坚持阅读,或许在陪读的过程中,你感觉孩子不会或者不懂,但聪明的孩子却会在以后的某个时刻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喜——他真的会了!
2.4释放的童心,让陪伴成为一门艺术
每个孩子都有他与众不同的优点,而这个优点会随着父母的塑造而日益凸显。作为父母,总是喜欢以“大人”、“家长”的身份来参与孩子的诸多成长经历,但这却让孩子敢做不敢言。只有家长卸下“大人”、“家长”的“盔甲”,以一颗童心面对孩子,才能真正接纳孩子,孩子也才能真正让我们进入他们的世界里。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应该心怀一颗童心,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陪出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在得意和喜欢中完成超越。当孩子有了兴趣之后,家长应陪出孩子的自通,让孩子通内容、通程序、通重点、通难点。家长还应陪出效率,让孩子学会竞争。
3.总结
孩子不仅需要我们父母的陪伴,更需要家长高质量的有效陪伴。家长不仅要让孩子知道自己现在应该干什么、改变什么,更要教会孩子为什么、怎么了。陪伴孩子就必须要容纳孩子的情绪和错误,积极和孩子共同面对挫折和挑战,要让孩子明辨是否,分辨善恶,学会取舍,让真善美的东西进入孩子的头脑和心灵。在孩子的成长路上,家长只有一次陪伴的机会,错过就不在,因为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爱!其实你陪伴孩子的过程也是孩子陪伴你的过程,正所谓“我陪你长大,你陪我变老”!请记住:再不陪孩子他(她)就长大了!
参考文献
[1]安福杰.归因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游戏激励机制研究[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1:33-36
[2]苏晓洁.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多维审视——一个6岁幼儿的心理问题探析[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8,33(04):20-22.
[3]李勇.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发展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华师范大学,2015.
[4]张皓.陪伴成长:伴随幼儿入园适应的家庭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11(21):51-52.
[5]刘亚红.父母陪伴对幼儿心理健康的价值及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8):250.
[6]郑庆友,卢宁.幼儿父母陪伴自尊和亲社会行为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01):71-73+77.
作者简介:逄丽媛(1987—),女,新疆博乐人,本科,独山子第三幼儿园 幼儿园二级职称,主要从事幼儿教育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