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留守学生;教育方法;心理健康;
探析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7—0025—01
当前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各种原因出现了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那么,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怎样才能使他们得以健康成长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留守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对他们来说,作为早期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家庭,由于其功能的缺失导致功能不健全,最终不能很好地完成社会化的任务。
1. 双亲关爱缺位导致留守学生孤独感增强。隔代监护型和亲友代管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和亲友通常是在物质和生活上关心,在思想上引导较少,教育管理方法比较简单,孩子思想波动或出现心理障碍时不懂得及时沟通,常常使留守学生得不到心理慰藉而产生较强的孤独感。
2. 部分留守学生平时情绪低落,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对人冷漠,缺乏热情,有自卑感。部分留守学生有攻击倾向,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不讲卫生等。
二、做好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1. 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关心留守学生的成长。关注留守学生的成长,就是关注祖国的未来,是全社会的事。乡村组织要做好工作,确保外出务工人员妥善安排好孩子的监护和教育责任,并要求他们外出期间尽可能多地与孩子联系。各地妇联要为失学儿童组织“社会妈妈”等结对活动,拓展范围和内容。发动乡镇机关、党员干部和社会热心群众对留守学生不仅从经济上给予资助,而且定期上门走访,了解孩子们的需求,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和心理疏导。
2. 关心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做人德为先,育人先育心。农村中小学应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或对教师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定期聘请有关专家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中的烦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
3. 对留守学生进行个别教育。教师在平时要进行思想工作,在交流中多运用交流的技巧,加深对学生的理解, “透过学生的眼睛看世界”,把对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纳,从而抛开心理上的防范,把内心事都说出来。
4. 尊重留守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从旁协助,提供建议,在辅导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应避免运用“我告诉你”之类的语言,而用鼓励性、商量式的语气说话。如“我能体会”、“我能理解你的处境”等语言和学生交流。
5. 利用集体活动进行心理教育。留守学生由于心情抑郁,所以教师可利用班队、少先队组织的各种活动进行心理教育。如,在班队中让每个同学发言,让他们觉得生活在大集体中,人人都相互关心,相互理解。
6. 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处理好各学科之间、心理健康教育和德、智、美育之间的关系,侧重于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如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活性、逻辑性等,记忆的持久性、正确性等,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自制性等。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7. 对留守学生进行调节和适应能力的培养。调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体验,教给他们调节的办法,能够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健康的人际关系,消除人际交往障碍,和同学们共同进步。
总之,要做好留守学生的工作,要靠社会、家长、学校多方面的努力,使留守学生了解自己的潜能,认识自己身体上、智力上、人格上的有利和不利方面,扬长避短,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形成积极进取而又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
编辑:陈富祥
探析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7—0025—01
当前在农村地区,由于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各种原因出现了留守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那么,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怎样才能使他们得以健康成长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留守学生心理健康分析
留守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对他们来说,作为早期社会化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家庭,由于其功能的缺失导致功能不健全,最终不能很好地完成社会化的任务。
1. 双亲关爱缺位导致留守学生孤独感增强。隔代监护型和亲友代管的孩子,由于爷爷奶奶和亲友通常是在物质和生活上关心,在思想上引导较少,教育管理方法比较简单,孩子思想波动或出现心理障碍时不懂得及时沟通,常常使留守学生得不到心理慰藉而产生较强的孤独感。
2. 部分留守学生平时情绪低落,对学习、生活失去兴趣,对人冷漠,缺乏热情,有自卑感。部分留守学生有攻击倾向,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如不讲卫生等。
二、做好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1. 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关心留守学生的成长。关注留守学生的成长,就是关注祖国的未来,是全社会的事。乡村组织要做好工作,确保外出务工人员妥善安排好孩子的监护和教育责任,并要求他们外出期间尽可能多地与孩子联系。各地妇联要为失学儿童组织“社会妈妈”等结对活动,拓展范围和内容。发动乡镇机关、党员干部和社会热心群众对留守学生不仅从经济上给予资助,而且定期上门走访,了解孩子们的需求,及时进行教育引导和心理疏导。
2. 关心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做人德为先,育人先育心。农村中小学应配备专业的心理教师,或对教师进行相关心理指导培训,使他们有能力对学生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定期聘请有关专家为学生讲授青春期健康知识,通过教师与学生对话,帮助学生坦然面对成长中的烦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遭遇挫折或困难的孩子及时给予心理抚慰。
3. 对留守学生进行个别教育。教师在平时要进行思想工作,在交流中多运用交流的技巧,加深对学生的理解, “透过学生的眼睛看世界”,把对学生的理解和感受反馈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尊重、理解和接纳,从而抛开心理上的防范,把内心事都说出来。
4. 尊重留守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从旁协助,提供建议,在辅导交流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宣泄情感,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应避免运用“我告诉你”之类的语言,而用鼓励性、商量式的语气说话。如“我能体会”、“我能理解你的处境”等语言和学生交流。
5. 利用集体活动进行心理教育。留守学生由于心情抑郁,所以教师可利用班队、少先队组织的各种活动进行心理教育。如,在班队中让每个同学发言,让他们觉得生活在大集体中,人人都相互关心,相互理解。
6. 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正确处理好各学科之间、心理健康教育和德、智、美育之间的关系,侧重于学生的心理过程和个性特点,如思维的广度、深度、灵活性、逻辑性等,记忆的持久性、正确性等,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自制性等。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7. 对留守学生进行调节和适应能力的培养。调的重点是人的内心体验,教给他们调节的办法,能够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保持健康的人际关系,消除人际交往障碍,和同学们共同进步。
总之,要做好留守学生的工作,要靠社会、家长、学校多方面的努力,使留守学生了解自己的潜能,认识自己身体上、智力上、人格上的有利和不利方面,扬长避短,确立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目标,形成积极进取而又乐观的学习生活态度。
编辑:陈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