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精彩。作为教师,就有责任为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氛围,解除其内心压力,打开心智的枷锁,培养他们鲜明的个性,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展现的舞台,成为适宜个性生长的土壤。
1准许大胆说“不”
一次写字课上,我对学生能否写好“母”字非常没有信心,于是把它作为难点一笔一笔地边讲解边范写。刚一写完,我便发现整个字结构松散,臃肿,觉得有些尴尬。正不知怎么下台,只听得孩子们小嘴嚷开了:“不好看,不好看!”我转过身,满怀歉意地说:“对不起,我的确没写好,谁能帮我一下?”一时间,小手如林。刘震小朋友大声说:“老师,我觉得你把这个字写胖了。”我真诚地表扬他很会观察,并请大家帮我想想怎么改正。“起笔离竖中线近点儿”“横折钩别写宽了”,在孩子们的“指导下”,我不敢有半点儿马虎,格外小心地板写起来。孩子们也看得格外地专心,教室里静极了。当我紧张地写完后,台下一片叫好声,我诚恳地向所有的孩子致谢。接着,他们埋下头认真地写起来。一看,嘿,还真不错,这可是我没预料到的。
试想,如果我为了顾全“面子”,厉声制止这“刺耳的声音”,或是找个“粉笔太硬了”之类的理由搪塞过去,我还能聆听到孩子们的“金玉良言”吗?还能收获到这样的惊喜吗?事实证明,当我偶尔出错时,我的诚恳总是赢得孩子们善意的谅解,换来更多的是个性光采的焕发,思维火化的迸射。
正如“创造性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一样,教师要弘扬学生的个性,首先就要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敢于否定不正确不科学的现象、看法,大胆说“不”。只有这样的宽松、民主,才能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闪现富有个性的创造火花。
2尊重独特体验
语文学科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的具有浓郁的人文特色的课程。由于思维和认知具有独特的视角,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点的孩子对相同的文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而阅读体验呈多样化的结果。阅读结果的多样化,体现了生命的自由,尊重了学生生命的独特存在。为了能够诱发真正有效的感悟和体验,除了需要兴趣的驱动、活动的支撑,更需要教师去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也许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得不出什么结论,却能换来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
特级教师武琼在引导学生体会挑山工说的那段话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于是学生思维格外活跃,答案异彩纷呈:
——做事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只要认准目标,坚持不懈,一定会成功。
——我觉得挑山工很珍惜时间。
——挑山工做事踏踏实实,我想到自己平时做事不踏实,要改正。
——我们要认真地对待每件事。
——我体会到挑山工觉得自己的工作很光荣。
——游客和挑山工的目的不同,所以登山方式不同,我想每个人应该各自朝自己的目标迈进。
这种各抒己见的场面,如此富有个性的丰富感受,多么令人欣喜。虽然有些答案还可能失之偏颇,却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内心体验,更有利于我们针对性地进行语文教学。像这样怀着宽容、欣喜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的孩子的独特体验,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成为学生展现自己个性的舞台。
3鼓励质疑问难
基础教育改革进行到今天,相信所有的老师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儿童获得了言论自由,特别是得到问的自由,才会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陶行知语)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公开教学中,许多教师却会因为害怕“节外生枝”而不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或者只是“蜻蜓点水”做做样子,有的甚至对突如其来的质疑加以呵斥和压制。
例如,一位青年教师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当课有条不紊地进行到20分钟时,突然一男生站起来道:“邱少云离敌人只有60米远,敌人讲话的声音都听得见,战士们咳嗽一下都有可能被发现,为什么邱少云身上的棉衣烧着了,战士们都闻到了棉布焦味,而敌人没有闻到呢?”面对“突然袭击”,这位老师有些手忙脚乱了,最后为了给自己下台阶,板着面孔道:“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随便插嘴!”此后,学生们正襟危坐,洗耳恭听,无一人再敢插嘴发问。
同样是这篇课文,另一位老师在教学一开始就鼓励学生:这篇课文你们至少可以提出一百个问题来。于是,孩子们争相提问,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适时地组织、调控着教学。到后来,一位女生提出了三个让老师冒汗的问题:⑴邱少云一丝不动,为什么战友可以扭头一看?⑵为什么邱少云被烧到了,战友却没有被烧到?⑶大家怎么知道他是邱少云,漫山遍野喊为邱少云报仇呢?令人赞叹的是这位老师并没有因为不知如何作答而逃避,或是厉声呵斥。他热情地表扬了这位同学敢思、敢问的质疑精神,然后组织学生积极讨论这几个问题,得到了许多富有想象、合情合理的解释。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让我们用心地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而努力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吧。
4承认个别差异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一个个体都有相对的优势智力领域。如有的孩子擅长用表演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有的则喜欢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喜欢形象描述,有的长于逻辑分析,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鲜明个性。因此,在教师的眼中应该只有差异,而没有差生。教师应尊重每个个体的智力特点,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自主学习,避免“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整齐划一,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在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堂上经常就能看到对每一位学生发展潜力的关注,对不同能力表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人文关怀。例如于老师在学生的两次读书比赛结束后,对第一组四个同学的评价是:有提高就是进步,两名同学并列第一, 另两名同学并列第二。而对第二组同学读书的评价是:你们并列第二,记住,第二前面还有第一,要努力。为什么读得相当好的却只是第二, 而不太好的却并列第一、并列第二呢 ? 都是因为针对的学生发展水平不同。于老师的课堂上, 他总是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每一个学生,总是说:“我相信你能行”“只要你竭尽全力就行了”。有了这样的尊重,有了这样的关注,孩子们的个性化学习一定会卓有成效。
5善待错误言行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低年级的孩子发言踊跃,而随着年级的升高,举手的越发了了无几?为什么低年级的课堂上灵性闪动,而高年级的课堂常常死气沉沉?我想,这缘于我们的教师对学生要求太严格了,容不得学生的半点差错,总是指责学生的错误,说学生这不对,那不好,“极其负责”地为孩子们“把脉”“治病”,却未料到落得个“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正因为不容许学生有一点点差错,所以才导致学生由“不敢想、不敢说、不敢做”到根本就“不想、不说、不做”了。如果老师能善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差错,学生就会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实现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为创造力的萌发、个性的张扬提供适宜的空间。
有人说:创新的土壤是个性,课堂是最好的生长个性的土壤。只要我们用最大的爱心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尊重学生的人格,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这种努力一定会如一方强劲的催化剂,有力地催生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因为个性的飞扬而成为一幅生气勃勃的教育画卷。
1准许大胆说“不”
一次写字课上,我对学生能否写好“母”字非常没有信心,于是把它作为难点一笔一笔地边讲解边范写。刚一写完,我便发现整个字结构松散,臃肿,觉得有些尴尬。正不知怎么下台,只听得孩子们小嘴嚷开了:“不好看,不好看!”我转过身,满怀歉意地说:“对不起,我的确没写好,谁能帮我一下?”一时间,小手如林。刘震小朋友大声说:“老师,我觉得你把这个字写胖了。”我真诚地表扬他很会观察,并请大家帮我想想怎么改正。“起笔离竖中线近点儿”“横折钩别写宽了”,在孩子们的“指导下”,我不敢有半点儿马虎,格外小心地板写起来。孩子们也看得格外地专心,教室里静极了。当我紧张地写完后,台下一片叫好声,我诚恳地向所有的孩子致谢。接着,他们埋下头认真地写起来。一看,嘿,还真不错,这可是我没预料到的。
试想,如果我为了顾全“面子”,厉声制止这“刺耳的声音”,或是找个“粉笔太硬了”之类的理由搪塞过去,我还能聆听到孩子们的“金玉良言”吗?还能收获到这样的惊喜吗?事实证明,当我偶尔出错时,我的诚恳总是赢得孩子们善意的谅解,换来更多的是个性光采的焕发,思维火化的迸射。
正如“创造性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一样,教师要弘扬学生的个性,首先就要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敢于否定不正确不科学的现象、看法,大胆说“不”。只有这样的宽松、民主,才能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闪现富有个性的创造火花。
2尊重独特体验
语文学科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灵性的具有浓郁的人文特色的课程。由于思维和认知具有独特的视角,不同生活经历、个性特点的孩子对相同的文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因而阅读体验呈多样化的结果。阅读结果的多样化,体现了生命的自由,尊重了学生生命的独特存在。为了能够诱发真正有效的感悟和体验,除了需要兴趣的驱动、活动的支撑,更需要教师去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和召唤。也许在这个过程中可能得不出什么结论,却能换来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
特级教师武琼在引导学生体会挑山工说的那段话时,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大胆地说,于是学生思维格外活跃,答案异彩纷呈:
——做事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只要认准目标,坚持不懈,一定会成功。
——我觉得挑山工很珍惜时间。
——挑山工做事踏踏实实,我想到自己平时做事不踏实,要改正。
——我们要认真地对待每件事。
——我体会到挑山工觉得自己的工作很光荣。
——游客和挑山工的目的不同,所以登山方式不同,我想每个人应该各自朝自己的目标迈进。
这种各抒己见的场面,如此富有个性的丰富感受,多么令人欣喜。虽然有些答案还可能失之偏颇,却真实地反映了学生的内心体验,更有利于我们针对性地进行语文教学。像这样怀着宽容、欣喜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的孩子的独特体验,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成为学生展现自己个性的舞台。
3鼓励质疑问难
基础教育改革进行到今天,相信所有的老师都有这样一个共识:“儿童获得了言论自由,特别是得到问的自由,才会充分发挥他的创造力”。(陶行知语)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特别是公开教学中,许多教师却会因为害怕“节外生枝”而不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或者只是“蜻蜓点水”做做样子,有的甚至对突如其来的质疑加以呵斥和压制。
例如,一位青年教师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当课有条不紊地进行到20分钟时,突然一男生站起来道:“邱少云离敌人只有60米远,敌人讲话的声音都听得见,战士们咳嗽一下都有可能被发现,为什么邱少云身上的棉衣烧着了,战士们都闻到了棉布焦味,而敌人没有闻到呢?”面对“突然袭击”,这位老师有些手忙脚乱了,最后为了给自己下台阶,板着面孔道:“上课要专心听讲,不许随便插嘴!”此后,学生们正襟危坐,洗耳恭听,无一人再敢插嘴发问。
同样是这篇课文,另一位老师在教学一开始就鼓励学生:这篇课文你们至少可以提出一百个问题来。于是,孩子们争相提问,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适时地组织、调控着教学。到后来,一位女生提出了三个让老师冒汗的问题:⑴邱少云一丝不动,为什么战友可以扭头一看?⑵为什么邱少云被烧到了,战友却没有被烧到?⑶大家怎么知道他是邱少云,漫山遍野喊为邱少云报仇呢?令人赞叹的是这位老师并没有因为不知如何作答而逃避,或是厉声呵斥。他热情地表扬了这位同学敢思、敢问的质疑精神,然后组织学生积极讨论这几个问题,得到了许多富有想象、合情合理的解释。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让我们用心地保护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为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而努力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吧。
4承认个别差异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一个个体都有相对的优势智力领域。如有的孩子擅长用表演来表现自己的情感,有的则喜欢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的喜欢形象描述,有的长于逻辑分析,表现出了各自不同的鲜明个性。因此,在教师的眼中应该只有差异,而没有差生。教师应尊重每个个体的智力特点,鼓励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自主学习,避免“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整齐划一,使其个性得以充分发挥。
在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的课堂上经常就能看到对每一位学生发展潜力的关注,对不同能力表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人文关怀。例如于老师在学生的两次读书比赛结束后,对第一组四个同学的评价是:有提高就是进步,两名同学并列第一, 另两名同学并列第二。而对第二组同学读书的评价是:你们并列第二,记住,第二前面还有第一,要努力。为什么读得相当好的却只是第二, 而不太好的却并列第一、并列第二呢 ? 都是因为针对的学生发展水平不同。于老师的课堂上, 他总是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每一个学生,总是说:“我相信你能行”“只要你竭尽全力就行了”。有了这样的尊重,有了这样的关注,孩子们的个性化学习一定会卓有成效。
5善待错误言行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低年级的孩子发言踊跃,而随着年级的升高,举手的越发了了无几?为什么低年级的课堂上灵性闪动,而高年级的课堂常常死气沉沉?我想,这缘于我们的教师对学生要求太严格了,容不得学生的半点差错,总是指责学生的错误,说学生这不对,那不好,“极其负责”地为孩子们“把脉”“治病”,却未料到落得个“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正因为不容许学生有一点点差错,所以才导致学生由“不敢想、不敢说、不敢做”到根本就“不想、不说、不做”了。如果老师能善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差错,学生就会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实现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交流,为创造力的萌发、个性的张扬提供适宜的空间。
有人说:创新的土壤是个性,课堂是最好的生长个性的土壤。只要我们用最大的爱心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尊重学生的人格,珍视他们的独特感受,这种努力一定会如一方强劲的催化剂,有力地催生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这样的课堂一定会因为个性的飞扬而成为一幅生气勃勃的教育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