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其自身的存在的一些不足越来越凸现出来,转变教育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时代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就小学思想品德课来说,教师要在课堂四十分钟内向学生传授思想品德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这必须要下一番工夫。本人从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多年来,在学校教科处的指导下,对思想品德教学的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摸索,使教和学协同发挥最佳作用,减轻了学生负担,提高了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
中小学是人生的特殊阶段,中小学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在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和教材有一定联系的鲜活事例、时事新闻,或者与教材相关的歌曲、影片、书籍等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进入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感受到政治就在我们身边,由此诱发学生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在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师生、生生彼此敞开心扉,沟通接纳,吸收包容,交流合作,互动分享,形成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关系。只有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才能谈及知识的学、能力的养成和精神品格的发展,并进而喜悦地接纳自我,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最终作出恰当的行为选择。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思想品德课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作为教师,无论是思品课教师还是其它科任教师,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其他场所,无一不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有的教师在上公开课前,公然对学生说:“这个内容我们昨天已经讲过,但是明天有人来听课,为了我们班的荣誉,我们明天再上这个内容,大家要配合好,不能把这个小秘密讲给别人听。”再如,有的教师要求学生不骂人,不赌博,但自己脏话连天,参与赌博等等。诸如类似的行为,学生会怎样想呢?如果教师不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管教学能力多好,教学水平多高,那么教育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三、进行课堂辩论。
根据课文内容和儿童的思想实际,设计一些正误辨析题引导学生展开评论,能提高儿童解决实际问题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如《讲礼貌的小伙伴》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懂得办同一件事,“说话有礼貌就可能办好,反之,就可能办不成”这一道理。使同学们体会到,大家不喜欢不讲礼貌的孩子,有礼貌的孩子人人喜爱。比,是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方法,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恰当地运用前后对比、正反对比、数字对比、效果对比等方法,不但能增加儿童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加深儿童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和记忆。
四、加强习题训练。
备课、上课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课后巩固也必不可少。学生课堂上听得再好,如果课后不及时消化,效果会大打折扣。接受得快,忘得也快。在前两年,我就专门做了一个实验。开学前两个星期,我在一年级,每次上完课后都没有给学生安排作业,也没要求学生自己课下去复习。只要求学生在听课时一定要认真且做好笔记。课堂上,气氛确实很好,学生觉得轻松,感觉课堂上效果也不错。上完一个单元后,组织了一次测试,结果就让大家比较失望了,试题的答案很多口水话,知识零乱。并且,还有一些学生都是凭自己的感觉做的。考完后,我再去调查,就发现学生不知道怎样将平时所学知识运用到答题中去。所以,学生上课听懂了,课下再进行一些典型习题的训练或花上短暂的几分钟或十几分钟抢记,趁热打铁,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学生不仅能更牢固的掌握好所学知识,而且还能将课堂上所学知识通过练习得以提升、拓展。只要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就不会觉得所学知识不知如何运用了。既培养了学生的做题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又让学生知道了本课所学知识,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这样对学生今后的自学也有很大的帮助。从某种程度上说,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进行角色扮演。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这一内容时,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六、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这一内容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将时时刻刻冲击着我们的头脑,冲击着我们的课堂,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带来许多的思考。面对新课改我们都要经历苦恼、反思、探索、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创造性的学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不断地自身调节,以达到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每一位教师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行动的研究并将这些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才能使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改革不再是一句空话,才能使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产生实质的变化。
一、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
中小学是人生的特殊阶段,中小学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在开展思想品德教育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和教材有一定联系的鲜活事例、时事新闻,或者与教材相关的歌曲、影片、书籍等内容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以探索者的身份进入现实生活中,真实地感受到政治就在我们身边,由此诱发学生善于观察,积极思考。在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师生、生生彼此敞开心扉,沟通接纳,吸收包容,交流合作,互动分享,形成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关系。只有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进来,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才能谈及知识的学、能力的养成和精神品格的发展,并进而喜悦地接纳自我,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最终作出恰当的行为选择。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思想品德课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作为教师,无论是思品课教师还是其它科任教师,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其他场所,无一不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有的教师在上公开课前,公然对学生说:“这个内容我们昨天已经讲过,但是明天有人来听课,为了我们班的荣誉,我们明天再上这个内容,大家要配合好,不能把这个小秘密讲给别人听。”再如,有的教师要求学生不骂人,不赌博,但自己脏话连天,参与赌博等等。诸如类似的行为,学生会怎样想呢?如果教师不能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不管教学能力多好,教学水平多高,那么教育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三、进行课堂辩论。
根据课文内容和儿童的思想实际,设计一些正误辨析题引导学生展开评论,能提高儿童解决实际问题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如《讲礼貌的小伙伴》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懂得办同一件事,“说话有礼貌就可能办好,反之,就可能办不成”这一道理。使同学们体会到,大家不喜欢不讲礼貌的孩子,有礼貌的孩子人人喜爱。比,是教学中经常运用的方法,有比较才会有鉴别。恰当地运用前后对比、正反对比、数字对比、效果对比等方法,不但能增加儿童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加深儿童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和记忆。
四、加强习题训练。
备课、上课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课后巩固也必不可少。学生课堂上听得再好,如果课后不及时消化,效果会大打折扣。接受得快,忘得也快。在前两年,我就专门做了一个实验。开学前两个星期,我在一年级,每次上完课后都没有给学生安排作业,也没要求学生自己课下去复习。只要求学生在听课时一定要认真且做好笔记。课堂上,气氛确实很好,学生觉得轻松,感觉课堂上效果也不错。上完一个单元后,组织了一次测试,结果就让大家比较失望了,试题的答案很多口水话,知识零乱。并且,还有一些学生都是凭自己的感觉做的。考完后,我再去调查,就发现学生不知道怎样将平时所学知识运用到答题中去。所以,学生上课听懂了,课下再进行一些典型习题的训练或花上短暂的几分钟或十几分钟抢记,趁热打铁,是很有必要的。这样,学生不仅能更牢固的掌握好所学知识,而且还能将课堂上所学知识通过练习得以提升、拓展。只要这样长期训练,学生就不会觉得所学知识不知如何运用了。既培养了学生的做题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又让学生知道了本课所学知识,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难点。这样对学生今后的自学也有很大的帮助。从某种程度上说,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进行角色扮演。
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这一内容时,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认识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间的区别、差距,加上老师的点拨和激励,学生的道德认识不知不觉内化为学生的行动而外显出来。
六、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思品课的教学应注重课堂明理,课外导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除了课内教学,校内训练,还要有意识地抓住各种教育时机,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现代儿童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很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大部分家长是只重视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不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对他人的劳动无感激之情,觉得一切都是自然的、应该的,逐步养成了惟我独尊、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倾向。在教学《我的劳动感受》这一内容时,我一方面引导学生学会关注他人,知道学校内、社会上有许许多多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上的人们都在辛勤地劳动着,他们每天都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意识地尝试不同的工作岗位,体验劳动的过程,感受劳动的艰辛,激发对劳动的热爱之情和对劳动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时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将时时刻刻冲击着我们的头脑,冲击着我们的课堂,为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带来许多的思考。面对新课改我们都要经历苦恼、反思、探索、实践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创造性的学习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不断地自身调节,以达到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每一位教师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行动的研究并将这些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才能使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改革不再是一句空话,才能使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产生实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