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见明清曲家剧目稽考

来源 :中国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1hns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清戏曲高度繁荣,存世文献浩繁,大量有关曲家、剧目的文献散见其间.本文从《万历巨野县志》《居业斋文稿》等史籍文献勾稽和考辨数种稀见文人曲家剧目,希冀为综观研治明清文学者有所补益.
其他文献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北京大学医学部在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的同时,始终坚持战“疫”与思政结合、防控与教育同步,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充分发挥好疫情防控战“疫”思政大课堂作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医疗卫生服务和医学教育发展,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孔子评述历史事件所采用的"寓褒贬,别善恶"的春秋笔法作为一种历史伦理观,奠定了两千多年来中国史学的理论根基,并成为历代史学家修纂史书的指导思想和中国史书反复阐明的"史义".这一历史伦理观包括:(1)历史是天命力量的持续释放;(2)历史是人类生存面相的本真显现;(3)历史是人类道德光辉的永恒绽出;(4)历史是社会公义的不断张扬;(5)历史在追溯往昔中开拓未来.孔子的上述历史伦理思想既造就了中国史学传统的悠久与辉煌,也预制了中国历史文化的局限与不足.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本学研究旨在突出和彰显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理论家文学与批评文本的思想、内涵以及批评实践影响,是一种从经典文本出发涉入文学批评全过程,进而回溯到作为方法论高度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研究观念.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本学研究无意重新建立一种新的文学批评研究范式,而是经典研读、批评阐发和方法应用的应有之义.推进与建设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本学研究需要回到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文本语境,在艰深专能的理论探究中,通过系统整理、文本分类及个案研究等综合研究过程,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原典文本研究上精耕
19世纪,歌德首倡“世界文学”的概念,其后马克思和恩格斯结合全球性市场形成的时代背景又对此作出了进一步的论述.清末以来,世界文学的概念也开始影响到中国的学界.近代以来深重的民族危机使得世界文学作为一种启蒙救国的思想资源被引入古老的中国,并在此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在知识界大量引进世界文学的同时学者们也开始系统性地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从这一意义上两者在中国的传播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从20世纪初到新时期,世界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在不同的时间段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影响.
杜甫传世的二十多篇辞赋散文作品中,《杂述》《秋述》文体性质尚不明确.学者或以之为“状”,不合其实.《杂述》《秋述》实渊源于先秦诸子文以及后起的“对问”“设论”.杜甫推陈出新,开中唐韩愈赠序文之先声.杜甫为文自觉尚古,构成唐代古文运动之先声,亦是唐代儒学复兴思潮之反映.
杜甫在《唐兴客馆记》中,以“天子之使”“州长之使”“四方之使”三种人对唐兴客馆的不同评价,侧面衬托出客馆的辉煌壮丽及主人待客之殷勤隆重.细考这三种人所云皆是反语,核其渊源,当出 自《论语》之《阳货》《先进》等典籍.因为反语的修辞手法往往包含着戏谑,蕴藏着智慧,需要运用逆向思维才能把握,故一直难以被历代注家理解.从《唐兴客馆记》中反语的运用,可以窥见杜文艺术手法之活泼;而从历代注家对这种手法的惘然无觉、不置一词,更可见出注杜之不易.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版将《共产党宣言》中原文“世界文学”一词译为“世界的文学”并加编者注.这一具有中国化创新的概念翻译及编者注一直未被学术界所“发现”,更没有专题研究.中文版新概念译注的价值在于将原文的“文学”解读为“泛指科学、艺术、哲学、政治等方面的著作”,实际成为“精神生产”在工业文明进程中的所指;马克思“世界的文学”是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打破“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的精神生产新形态,同时又是“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形成世界化的“共同财产”的核心范畴;“世界
作为西方后现代“故事讲述风潮”中的代表性作家,珍妮特·温特森从本体论的角度思考故事的存在和价值,认为故事不是意义载体,本身就是意义.温特森将“文学现实主义”作为故事本体论的基本立场,通过重申语言的建构功能,突破大一统现实观禁锢;通过重述、低清晰表达、范畴性标准、共时性时空重叠等构建策略,构建起补给性的复数世界;通过“光”“活物”等典型意象展现故事本体存在,解构并倒置传统观念中物质现实和语言的主客体二元关系.研究故事本体论对研究国内外后现代文学形式变革,考察中西方差异性的故事讲述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同明清易代之际众多士子一样,魏禧(1624-1681)在顺治初年自觉地选择了“弃诸生”的社会行为,因而陷入一种身份迷失的窘境.为了重新确认自己的社会身份,魏禧希图以“习古文辞”的“立言”方式,实现生命的价值,并达臻生命的不朽.魏禧选择“弃诸生”的社会行为,得以摆脱八股文对士子文字书写的约束,全身心地“习古文辞”,从而成就了“布衣之文”的文化价值.魏禧卓绝的古文造诣,使他在文人士大夫社交圈里赢得崇高声誉,得以获荐博学宏词科试.这一“征君”身份的确立与认可,对魏禧古文成为清初古文的典型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小说创作的增长、西方小说理论的引入,清末民初时期的小说评论空前繁荣,对中国古代小说批评之批评也同时展开.清末民初的批评者一致肯定小说批评的重要价值,在赞赏古代小说批评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也有部分批评者指出古代考索抉微式小说批评、评点辞章式小说批评所存在的问题.在借用西方小说理论概念的基础上,天游、解弢等批评者提出小说批评“以能达作者意旨为贵”、古代小说批评是“论文”而“非论小说”的观点,中国的小说批评也在这些讨论中不断变革,逐渐出现现代意义上的小说理论与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