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逻辑思维能力培育的历史教学策略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udding_doph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即抽象思维。“历史的逻辑思维是在感知历史事实、形成历史表象的基础上,以抽象了的历史概念为运用形式,以认识历史的本质为目的的思维活动。”[1]历史逻辑思维能力指的是:“人们在历史学科领域,运用历史概念、历史判断、历史推理和历史论证等思维形式反映历史事实、历史规律的思维活动中应具备的能力。”[2]
  高考评价体系确立的思维能力认知能力群主要包括: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等。[3]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指出逻辑思维能力,但是其中提及的抽象、概括、推理等词实际上反映出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历史逻辑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培养的重要能力,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高中学生历史逻辑思维能力非常欠缺:历史概念含糊不清,不能正确理解历史事件或史实;针对历史史实或史料做出的历史判断不恰当甚至错误;不能根据历史规律就历史史实做出正确的推理;很难综合历史背景、史实、过程和结果等要素对历史问题进行全面透彻的论证。历史知识碎片化、没有条理、漏洞百出等问题时常出现,既不利于历史成绩的提高,又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历史逻辑思维能力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试从历史概念、历史判断、历史推理和历史论证四个维度加以说明,以求教于方家。
  一、准确的历史概念是找寻历史逻辑关系的前提
  “历史概念是人们进行思维活动的起点,是进行分析、概括、归纳等逻辑思维的基础。英国丹尼斯·冈宁说过,在历史教学中,如果不注意概念教学,只是把历史看作一种传授信息的载体或讲授事实的学科,就会导致失败。”[4]在历史教学中,几乎每一节课中都会涉及一个或多个历史概念,如若不能准确理解历史概念的内涵,就无法对相应的历史信息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在一节复习课中,我问学生二月革命的性质是什么,出现了两种回答: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两个概念仅一词之差,但它们的内涵却不尽相同,资产阶级革命一般是指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促进本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革命。主要原因是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发展,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等。这里有一种特殊情况,北美独立战争为什么也属于资产阶级革命呢?这是因为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资本主义发展。北美人民在斗争过程中,形成了美利坚民族,打败了英国殖民者,建立了資本主义制度,促进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分为两类,一类发生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革命任务有清除外国侵略势力和本国封建势力,如辛亥革命。另一类发生在已经是资本主义的国家,由于向资本主义过渡过程中保留了封建残余,阻碍了本国资本主义发展,进行革命的目的是为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扫除障碍,俄国的二月革命就是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促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值得注意的是,教学中仅仅弄清历史概念的涵义还不够,很多时候我们还要厘清历史概念间的逻辑关系。在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那么,我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呢?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决定了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落到无产阶级身上,因为国情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中国无产阶级首先要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然后才能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即社会主义革命。我们可以将上述二者的关系理解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了条件,社会主义革命是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二、科学的历史判断是建立历史逻辑思维的基石
  “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往往是由一个个的历史判断组成的。历史判断分为三个层次:事实判断、成因判断和价值判断。事实判断指的是通过对史料的分析批判来获得历史事实的认识,是‘确定事实’或弄清楚‘是什么’那个层次上的判断。成因判断是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对因果关系或规律性方面作出的判断,也就是在‘解释事实’或弄清楚‘为什么’的判断。价值判断则是评价性判断,它是在事实判断和成因判断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制度、人物等进行评价并得以借鉴现实作出的判断。”[5]例如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教会的态度,学生多判断不准,影响了他们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内涵的理解。在此老师需要结合材料进行进一步解读,做到准确的历史判断。例如:
  材料: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和艺术家发现有可能用多种方法,把古典思想和哲学同基督教信念、对人的信任和对上帝的信任结合起来,或者至少互相容纳起来。彼得·盖伊在《启蒙运动》一书中认为:“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文人中间,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相对来说是很少见的……神圣的东西仍是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建筑师和画家的中心主题。”
  ——阿伦·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
  在学习文艺复兴时,人文主义者对教会进行批判,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和罪恶,学生往往根据以上描述得出不恰当的判断,认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完全走到了教会对立面。当题目中出现与此判断不相符的内容时,学生就会不知所措,因此教师有必要将这一问题讲述清楚。教师根据上述材料进一步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只是认识和揭露教会的腐朽和罪恶,并未形成完全世俗的、完全清醒的世界观,他们的中心主题大多与宗教题材有关,他们大多是正统的天主教徒,至少在形式上保持了对教会的忠诚。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艺术大师都是在教廷的庇护下进行文化的创新活动,如彼得拉克、伊拉斯谟均受到教皇或封建势力宠爱。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对宗教教会势力抱一种和解态度,不愿意走上宗教改革之路。基于这样的历史判断,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把握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间的逻辑关系,文艺复兴对教会势力的批判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宗教改革是对文艺复兴的继续和发展。   三、严谨的历史推理是把握历史逻辑思维的关键
  “柯林伍德认为,历史学的性质、功能和意义需要通过历史推理的方法来获知……正确的思维是受逻辑规律指导的,逻辑规律是逻辑推理能力的基础。把逻辑规律引进历史教学, 能为人们在探求历史现象的新认识中提供逻辑工具,为思维的确定性提供科学依据。换言之,历史规律性就是学生从现象到本质认识逐步深化的钥匙,是学生逻辑推理的基本依据,也是学生思考与书写主观题答案的本源。”[6]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年),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1956年之后才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对于这一时期的社会性质部分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教师应先带领学生学习唯物史观的部分内容,比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然后再分析三大改造的实质和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这样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基本建立起来,它决定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在我国建立。而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存在多种经济成份,公有制成份还比较少,不具备社会主义国家的条件,因此1949—1956年的中国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可能有学生会发出疑问:“今天的中国不也是多种经济成份吗?”教师应当进一步指出,今天的中国虽然是多種经济成份共同发展,但是公有制经济成份占主导地位,我国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因此,今天中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社会主义,这恰恰体现了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根据一定的逻辑规律做出正确的历史推理,把握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既有利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又有助于学生提升逻辑思维。
  四、有效的历史论证是提升历史逻辑思维的保证
  “中学历史学习中的论证,是指学生能够对历史观念、作品、答案、方法和资料等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它是识记、理解、应用、分析和综合等行为的某种组合,同时又涉及到包括价值在内的准则。历史论证,依据主要有两点:一是内在准则,即历史史实,对历史事物进行价值判断必须根据历史事实;二是外在准则,即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二者的结合就是史论结合,这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要义。”[7]可见历史论证能力是各种历史能力的综合体现,培养历史论证能力可以有效促进学生历史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例如,“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你同意哪种观点,理由是什么?”此类问题考查的即是学生的历史论证能力,需要学生掌握相关历史史实,厘清史实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借助一些史学理论和方法,为自己的观点寻找史实和理论支撑。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带有观点论述性的题目即鲜明地考查考生的历史论证水平。
  如2017年高考全国卷第42题(表格略):
  表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通过大事年表的形式呈现 14—17 世纪中国和世界历史的诸多大事,要求考生提取相关的中外历史信息。这就需要考生深入分析历史史实,整合历史论述,进而建立中外历史事件的关联框架,通过比较、概括、归因等方法,得出正确的历史观点。考生只有对14—17 世纪这一较长时间段中外历史的特征有整体的认识,才能找出历史背后的中外联系。这一时期是中西方历史的分流期,中国逐渐走向封闭、衰落的状态,而西方则逐渐走出封建专制,迈进近代社会,对外不断扩张。根据这一历史背景,可以从中外思想文化发展演变、中国与西方的对外关系、中国与西方侵略与反侵略之间的斗争等角度自拟论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答案略)。在上述论证过程中,考生需要准确界定历史概念,建立历史史实与论点之间的严密逻辑关系,通过分析、比较、概括、推理、论证等方法,准确有条理地表达出来,这一过程即体现出考生历史逻辑思维能力水平的高低。只有学生们真正学会综合运用历史论证,历史逻辑思维能力方能得到有效提升。
  历史逻辑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重要思维能力,也是学生需要培养和提升的必备品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发挥历史学科特有属性,从四个维度将历史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实下来,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历史学科的学习,而且对学生以后的成长也颇有裨益。
  【注释】
  [1]叶小兵:《论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历史思维能力》,《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第112页。
  [2]蔡梦玉:《基于高考评价机制下历史逻辑思维的认识与培养》,《考试周刊》2016年第65期,第4页。
  [3]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年,第25页。
  [4]周 慧:《基于逻辑思维的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基础教育论坛(上旬刊)》2019年第1期,第21页。
  [5]纪 业:《基于历史判断三个层次的批判性思维教学》,《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第4期,第85页。
  [6]谢良梅:《历史推理的逻辑规律与教学路径》,《中学历史教学》2017年第12期,第4页。
  [7]杨志才、郭仁贵:《浅议历史论证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12年第3期,第80页。
其他文献
2月13日,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调度会议上,四川省委书记彭清华充分肯定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上报的企业复工复产率电力指数,对抗击疫情和助力企业复工复产工作发挥的作用。  复工复产率电力指数,来自《四川省企业复工复产电力指数监测日报》。这份日报通过对四川省各行业、各地区用电客户的用电数据采集,分析全省企业用电情况,监测新冠肺炎定点收治医院用电负载、小区人员流动以及当前极为重要
2008年6月7日,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开始了自己的高考之旅。经历了三个紧张的日夜后,我平静地接受了高三的远去。在这人生第一考中,我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绩,其中语文以137分与他人平列广东省高考单科“状元”。我的语文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与好的学习方法是分不开的。    1.目标明确。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事先确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在高三刚开始时我为自己定下的高考语文目标是125分。目标是我们前进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提问来提高自主学习型课堂的实效性和达成度,培养历史核心素养,是每个历史执教者都必须考虑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课堂提问的相应策略:启发性、链接性、对比性、反思性。  一、启发性提问,注重启发引导  启发性策略,就是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思考、判断,从而能够分析和解决问题。[1] 在历史课堂上,启发性提问必不可少,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
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点,新的发展格局给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伴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确立和中国资本市场三十而立,消费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食品产业将迎来关键变革和发展新机遇,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全国人大代表、盐津铺子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学武提出。  他相信,未来,高品质、具有良好品牌形象的产品将得到更多消费者的认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家国情怀”这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具有的人文追求,体验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是人民版必修二的第二专题,主要介绍的是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曲折发展历程。在学习和探究这一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不同阶层人的家国情怀及其巨大的推
201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Ⅰ第42题是历史试题的点睛之笔。该题通过对历史文化传统的考查,“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体现四翼考查要求,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读罢此题感慨良多,研究此题意义重大。  原题(括号内容为试题省略的《国史大纲》原文,本文作者所加。)如下:  材料:凡读本书请先具下列诸信念:  一、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
目前,教育部组织编写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已开始投入使用。就当前可见的七年级上下册和八年级上册来看,部编初中历史教科书中的插图类型多样,信息量丰富,与文字部分匹配度较高,是教科书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  就类型来看,部编教科书中的插图包括地图、文物图、人物图、遗迹遗址图、历史照片(场景图)等。教科书在插图设置方面的考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插图应当包涵较丰富的信息量,能够传达真实有效的历史信息。
阅读是最基础的学习能力。《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逐步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基本方法,包括……阅读教科书及有关历史读物的方法、识别和运用历史地图和图表的方法、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途径和方法、运用材料具体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等”[1]。然而初中历史课堂“划重点”现象由来已久,阅读粗浅,满足于梳理要点,重记忆轻思维的碎片化学习,难以提升历史素养。历史学习不是简单、机械的识记,而是以资源为
单元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对单元内容进行优化重组的教学方案。高中历史单元教学设计,通过明确的单元教学目标、重组单元教学内容、开展单元学习活动、评价单元教学效果等流程完成单元教学任务,以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1]在历史教学中倡导单元设计教学,在当前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新教材实施的背景下,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和整体性发展,也更能够体现统编高中历史新教材“纲要”的编写理念。如何在高中历史课堂中有效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强调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价值关怀,要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以服务于国家强盛、民族自强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为使命”。而家国情怀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1]。因此,家國情怀在诸素养中处于核心地位,被称为“历史教育的根本归旨”[2]。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