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难忘2011年4月18日,那天我在全校教师面前上了一堂展示课。说难忘,不是这堂课的精彩,而是它的失败。直到现在,我还在琢磨着它,思考着它……
清明节刚过,教导处通知我和另外四位老师:在上个月的多媒体公开课评比中,我们被评为优。同时要求我们在全校老师面前上一堂多媒体展示课。接到通知后,我花了十来天的时间准备。我决定教余光中的名诗——《乡愁》。我查资料、写详案、做课件,花了很多心思和精力,想借此机会在全校教师面前展示展示。从授课的内容、教学的思路到问题的设计我都很满意,尤其教学思路——“听诗——读诗——画诗——写诗——背诗”,感觉特别顺畅。尤其“画诗”“写诗”将是那堂课的最大亮点。我仿佛已经听到了有老师在说“这一堂课教学思路真清晰”“5班的学生朗读得真好,九年级的学生能读得这么有感情,少见”,随后我在任教的另一个班——九(7)班的试讲中也较好地完成了教学计划。时的我信心十足,蓄势待发。
展示的日子到了,教导处特地在全校发了听课通知单,很多别的学科的老师也都早早地坐在了多媒体教室里,等待我上课。我面带微笑信心百倍地开始上课。一开始上课,我就把本课的最大亮点“听诗——读诗——画诗——写诗——背诗”这一教学思路板书在黑板上,并强调我们整堂课将按以上步骤进行教学。接下来我巧妙地设问,学生精彩地回答,有感情地朗读……这些都在我的预料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偶尔一瞥,我触到了听课老师赞许的目光。
当学生进行到第三个环节“画诗”时,我觉得他们还饶有兴趣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经典好句层出不穷。趁着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我面带微笑地抛出了下一个任务:“同学们从小到大读了很多诗,但总只是欣赏,却不曾写过,今天我们就借这个机会来试着写一首诗吧,现在我们进入‘写诗’环节。”话音一落,我就感觉到课堂气氛沉闷下去了。学生的眼睛开始闪烁不定,回避着我,我心里充满了凉意。但由于话已出口,只得硬着头皮鼓励他们说:“相信我们班有这个实力,三分钟后我将点人大声朗读自己的佳作。”于是在我有意无意的迫使下,学生开始拿笔在纸上写划,时写时停,他们的手仿佛僵住了。有的六神无主,有的抓耳挠腮,有的愁眉苦脸……如坐针毡的三分钟过去了,我试着点了一名成绩较好的女生来读诗,但她刚读到一半就停下来,表示自己没写完,读不下去了。我又赶紧点了另外一名同学,救场心切!但他竟低下头摇了摇。这种情况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极为少见,我的心咯噔一下,有点慌场了。我赶紧调整教学进度,再次提示,再次引导,并故作镇定地说:“看来大家准备的时间不够,我再给大家三分钟时间。”
又一个难熬的三分钟过去了,我点起来的学生要么读起诗来结结巴巴毫无情感可言,要么东拼西凑完全谈不上诗的音韵美,更谈不上诗的意境美。此时此刻整个课堂出现了冷场的局面,见此情景我尴尬极了,此时的我只感觉学生状况比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还苦。我没有想到会出现这种状况,只能一边在心里埋怨学生不配合,一边勉强点几个学生读出他们写的“诗”(心想这是诗吗?),继续赶着场子。硬着头皮将40分钟上完,甚至后面的教学环节都没有了时间,最终这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全部完成,当时的情景真是难以名状。
课上完后,自己感觉很累,很失败。没有听到预期的赞美,没有看到预期的成功。没有也不愿意去追问听课领导和老师的意见,我只想逃之夭夭。
现在,静下心来回忆那堂展示课,仔细剖析自己的表现,我悟出了很多很多……
一.要充分了解学情
在这堂展示课上,学生分明是第四个环节“写诗”出现了问题,究其原因是他们不太会写诗。是啊,学生平时写诗就少,或者根本就没写过;况且作文教学中也没训练到,而我却强行要他们在公开课上短时间内写出一首诗,并要求他们在众多的老师面前大声地朗读,这的确让他们有些勉为其难。可谓教师好像备好了一切,却出乎意料地没有备学生,可学生才是课堂的灵魂所在啊。好的教学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做到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即所谓“因材施教”。教学不应该一味追求挖得深,学得难,做得好看,而让学生无话可说,无感可发,无所适从。这也就要求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对他们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利于他们思考、利于他们合作学习。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
二.课堂教学必须有预设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充分、成功的预设,才有生成,课堂教学活动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因此,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任何教学都必须有预设。而且这种预设必须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手段、教学情境等多方面。如就教学目标而言,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进行预设,而不能只单纯地预设知识目标。无论哪一方面都要有适当的、多套的预案,只有充分成功的预设,才会有生成的美丽。上述展示课之所以不成功,就因为备课时忽视了学情预案的设计,执教者在遭遇学生实际能力(写诗)达不到教学预期时,就失去了对课堂的有效驾驭。
三.善于捕捉生成资源
生成是课堂预设的升华,是教学生命力与真正价值之所在。古希腊有句名言,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同样,一名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课堂,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充满变化的,而这些变化又蕴含着许多丰富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密切地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敏锐地捕捉和发现这些有效的信息,并加以利用。这样才能使凝固的课堂变成一幅幅鲜活而生动的画面,呈现一种和谐自然的教学氛围。对课堂教学进行过度预设,不允许课堂教学出现任何意外、“错误”,这样的课堂就会缺乏弹性和活力,如笔者上面叙述的展示课的情形。细细思量,笔者另一次公开课上对于生成资源的捕捉应是成功的。我在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问:读了课题,你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有一名学生拼命举手,被叫起来却说:“我读课题读出一个问题来,为什么课题不是‘天游峰上的扫路人’?”。面对这个读出意外收获的孩子我顺势追问:为什么不加这个“上”字?请读读老人的语言、动作描写或许有发现。结果这个学生自己读出了他独有的答案:那是因为老人与大山融为一体了,他是大山本身的一部分。多么精僻深刻的认识,在这一多维对话中生成了一个个各不相同带有个性的理解,同时生成了一个事先没预设,事后也不会被重复的教学过程。可见面对这些意外的收获,教师只要善于导航,仍能驶进美丽的港湾。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正确评价学生生成结果的问题。如本人的这节展示课,现在想来,我对课堂上学生写出的“诗”用过高的评价标准要求了,什么“音韵美”呀,“意境美”啦,这都是对诗歌创作的要求,怎么能用此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急就章”呢?如果当时我用鼓励的态度对学生的作业给予积极的评价,哪怕是对一句话,一个词加以赞赏,也许课堂的气氛、效果就会好些,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些,也不至于导致整个展示课的失败。
四.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思议的,不仅形散而且神散,那种所谓的生成实质是“放羊”,是放弃教学的责任、教师的责任,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一代人的素质;另一方面,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死气沉沉的,那种所谓的预设会严重束缚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成能力,而且会慢慢扼杀师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欲望和生命活力。因此,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不过,只是辩证地认识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更迫切的问题是我们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科学而艺术地把握和处理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不要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而要注重学生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我在教学中有点贪多求全,只想着展示自己教学思路的完美,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整堂课的容量,完全忽略了五班较七班而言,其学生的思维虽较活跃但文学功底却差一些的实际,从而导致了这堂展示课的失败。
当然,我也要感谢这堂失败的展示课,我将把它当作“我最好的一堂课”,当作“一笔不能随便丢弃的财富”。以此为鉴,我展示的定将是另一番精彩。
李花,教师,现居湖北武汉。
清明节刚过,教导处通知我和另外四位老师:在上个月的多媒体公开课评比中,我们被评为优。同时要求我们在全校老师面前上一堂多媒体展示课。接到通知后,我花了十来天的时间准备。我决定教余光中的名诗——《乡愁》。我查资料、写详案、做课件,花了很多心思和精力,想借此机会在全校教师面前展示展示。从授课的内容、教学的思路到问题的设计我都很满意,尤其教学思路——“听诗——读诗——画诗——写诗——背诗”,感觉特别顺畅。尤其“画诗”“写诗”将是那堂课的最大亮点。我仿佛已经听到了有老师在说“这一堂课教学思路真清晰”“5班的学生朗读得真好,九年级的学生能读得这么有感情,少见”,随后我在任教的另一个班——九(7)班的试讲中也较好地完成了教学计划。时的我信心十足,蓄势待发。
展示的日子到了,教导处特地在全校发了听课通知单,很多别的学科的老师也都早早地坐在了多媒体教室里,等待我上课。我面带微笑信心百倍地开始上课。一开始上课,我就把本课的最大亮点“听诗——读诗——画诗——写诗——背诗”这一教学思路板书在黑板上,并强调我们整堂课将按以上步骤进行教学。接下来我巧妙地设问,学生精彩地回答,有感情地朗读……这些都在我的预料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偶尔一瞥,我触到了听课老师赞许的目光。
当学生进行到第三个环节“画诗”时,我觉得他们还饶有兴趣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经典好句层出不穷。趁着学生情绪高涨之时,我面带微笑地抛出了下一个任务:“同学们从小到大读了很多诗,但总只是欣赏,却不曾写过,今天我们就借这个机会来试着写一首诗吧,现在我们进入‘写诗’环节。”话音一落,我就感觉到课堂气氛沉闷下去了。学生的眼睛开始闪烁不定,回避着我,我心里充满了凉意。但由于话已出口,只得硬着头皮鼓励他们说:“相信我们班有这个实力,三分钟后我将点人大声朗读自己的佳作。”于是在我有意无意的迫使下,学生开始拿笔在纸上写划,时写时停,他们的手仿佛僵住了。有的六神无主,有的抓耳挠腮,有的愁眉苦脸……如坐针毡的三分钟过去了,我试着点了一名成绩较好的女生来读诗,但她刚读到一半就停下来,表示自己没写完,读不下去了。我又赶紧点了另外一名同学,救场心切!但他竟低下头摇了摇。这种情况在我的教学设计中极为少见,我的心咯噔一下,有点慌场了。我赶紧调整教学进度,再次提示,再次引导,并故作镇定地说:“看来大家准备的时间不够,我再给大家三分钟时间。”
又一个难熬的三分钟过去了,我点起来的学生要么读起诗来结结巴巴毫无情感可言,要么东拼西凑完全谈不上诗的音韵美,更谈不上诗的意境美。此时此刻整个课堂出现了冷场的局面,见此情景我尴尬极了,此时的我只感觉学生状况比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还苦。我没有想到会出现这种状况,只能一边在心里埋怨学生不配合,一边勉强点几个学生读出他们写的“诗”(心想这是诗吗?),继续赶着场子。硬着头皮将40分钟上完,甚至后面的教学环节都没有了时间,最终这堂课的教学任务没有全部完成,当时的情景真是难以名状。
课上完后,自己感觉很累,很失败。没有听到预期的赞美,没有看到预期的成功。没有也不愿意去追问听课领导和老师的意见,我只想逃之夭夭。
现在,静下心来回忆那堂展示课,仔细剖析自己的表现,我悟出了很多很多……
一.要充分了解学情
在这堂展示课上,学生分明是第四个环节“写诗”出现了问题,究其原因是他们不太会写诗。是啊,学生平时写诗就少,或者根本就没写过;况且作文教学中也没训练到,而我却强行要他们在公开课上短时间内写出一首诗,并要求他们在众多的老师面前大声地朗读,这的确让他们有些勉为其难。可谓教师好像备好了一切,却出乎意料地没有备学生,可学生才是课堂的灵魂所在啊。好的教学应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做到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即所谓“因材施教”。教学不应该一味追求挖得深,学得难,做得好看,而让学生无话可说,无感可发,无所适从。这也就要求教师真正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对他们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利于他们思考、利于他们合作学习。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
二.课堂教学必须有预设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充分、成功的预设,才有生成,课堂教学活动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因此,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任何教学都必须有预设。而且这种预设必须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进程、教学手段、教学情境等多方面。如就教学目标而言,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方面进行预设,而不能只单纯地预设知识目标。无论哪一方面都要有适当的、多套的预案,只有充分成功的预设,才会有生成的美丽。上述展示课之所以不成功,就因为备课时忽视了学情预案的设计,执教者在遭遇学生实际能力(写诗)达不到教学预期时,就失去了对课堂的有效驾驭。
三.善于捕捉生成资源
生成是课堂预设的升华,是教学生命力与真正价值之所在。古希腊有句名言,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同样,一名教师也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课堂,课堂是动态的、生成的、充满变化的,而这些变化又蕴含着许多丰富的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密切地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敏锐地捕捉和发现这些有效的信息,并加以利用。这样才能使凝固的课堂变成一幅幅鲜活而生动的画面,呈现一种和谐自然的教学氛围。对课堂教学进行过度预设,不允许课堂教学出现任何意外、“错误”,这样的课堂就会缺乏弹性和活力,如笔者上面叙述的展示课的情形。细细思量,笔者另一次公开课上对于生成资源的捕捉应是成功的。我在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问:读了课题,你头脑中出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有一名学生拼命举手,被叫起来却说:“我读课题读出一个问题来,为什么课题不是‘天游峰上的扫路人’?”。面对这个读出意外收获的孩子我顺势追问:为什么不加这个“上”字?请读读老人的语言、动作描写或许有发现。结果这个学生自己读出了他独有的答案:那是因为老人与大山融为一体了,他是大山本身的一部分。多么精僻深刻的认识,在这一多维对话中生成了一个个各不相同带有个性的理解,同时生成了一个事先没预设,事后也不会被重复的教学过程。可见面对这些意外的收获,教师只要善于导航,仍能驶进美丽的港湾。当然,这里还有一个正确评价学生生成结果的问题。如本人的这节展示课,现在想来,我对课堂上学生写出的“诗”用过高的评价标准要求了,什么“音韵美”呀,“意境美”啦,这都是对诗歌创作的要求,怎么能用此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急就章”呢?如果当时我用鼓励的态度对学生的作业给予积极的评价,哪怕是对一句话,一个词加以赞赏,也许课堂的气氛、效果就会好些,学生的积极性会更高些,也不至于导致整个展示课的失败。
四.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
一方面,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是不可思议的,不仅形散而且神散,那种所谓的生成实质是“放羊”,是放弃教学的责任、教师的责任,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和一代人的素质;另一方面,只有预设没有生成的课堂教学是死气沉沉的,那种所谓的预设会严重束缚课堂教学中师生的生成能力,而且会慢慢扼杀师生的创新精神、探究欲望和生命活力。因此,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不过,只是辩证地认识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更迫切的问题是我们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科学而艺术地把握和处理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不要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而要注重学生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方法。我在教学中有点贪多求全,只想着展示自己教学思路的完美,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整堂课的容量,完全忽略了五班较七班而言,其学生的思维虽较活跃但文学功底却差一些的实际,从而导致了这堂展示课的失败。
当然,我也要感谢这堂失败的展示课,我将把它当作“我最好的一堂课”,当作“一笔不能随便丢弃的财富”。以此为鉴,我展示的定将是另一番精彩。
李花,教师,现居湖北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