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活动写作”的新理念,是把写作放入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用更开阔的视野去关注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民生,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通过活动,让学生真正做到“自主探究”,让学生学会思考,并且把个性的思想展现出来。在写作教学中,把“要学生写”,转为学生“我要写”,让学生把自己内心已有的准备转化为文字,教师在课堂中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通过系列的、有效的活动设计,构建写作教学的新型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真正做到作文教学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活动型写作 教学 自主探究
在新课程改革中,作文教学一直是一块广阔的试验田。这不仅是因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更是因为它是教学中的难点。长久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都存在着“教师不知该怎样教才能教好”,学生“不知该怎么学才能写好”的现象。学生思想幼稚化,对生活的关注低;教师作文教学模式化,公式化,内容大众化,都大大影响了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慨叹:现在的学生思想没有深度,作文写得“平淡如水”。学生感慨:我有写好作文的愿望,却不知如何写好。“活动写作”的理念,如一阵春风,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在“活动型写作”的理念下,我们让学生有准备地写作文,探索一条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有准备地写作文”的理念指引——“活动型”写作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不同学段的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教师要重视学生写作材料准备的过程”“要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活动写作”的理念,是以单元的学习为单位,在模块学习的过程中,强调写作教学贯穿整个模块教学当中,在时间与空间上,都强化突出了写作能力对提高学生思维素质水平的重要作用。“活动型”写作的核心,就是把作文教学与各种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活动结合在一起,通过组织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写作,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写作。在整个作文教学当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张扬。
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方面,“活动型”写作符合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原理。心理学表明,写作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写作的内动力,有效的写作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动机。而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自己”。高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有着强烈地表现自己,发展个性的心理需求,如果写作不能让他们有“自己的”的表现机会,是很难让他们主动地进行写作活动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写作教学,能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身参与,写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与思考。
“活动型”作文的教学理念,就非常符合高中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活动型作文教学理清了一个思路,就是在活动中作文,活动是作文的前奏又是贯串作文全程的主旋律。而学生是活动的主角,是亲身的参与者,学生能主宰自己在活动中的行为,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个性地学习。而“活动型”写作的这一理念,与《新课程》中的“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思想,是一致的。
在实际的操作中,“活动型”写作可以拓展传统写作教学的课堂空间。众所周知,写作,是一种思维表达的过程,而任何一种表达的过程,都是建立在相关的积累与事先的预设当中的,即表达是有前提的。而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充当重要角色的“堂上作文”,遵循着“给题目——堂上写作——堂上讲评”这一传统模式,把写作的空间限制在了课堂当中。学生在课堂这一“有限的空间”里,冥思苦想,匆匆而就,不但学生写得痛苦,教师评得也“味如嚼蜡”。让学生在活动中写作文,就是要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的时间与空间里,针对写作的内容进行各方面的准备,包括素材的准备,形式的准备,感悟的准备等,最大限度地拓展以往作文教学中“堂上作文”的时空界限,让学生回归到生活当中去汲取写作的养料,写出自己内心的思考与感受。这个“有准备”,就是在传统的“堂上作文”模式的第一个环节之前,加上一个“准备”的环节,让学生根据即将要写作的内容去观察、调查、阅读、思考,为写作准备丰富的“佐料”,使学生成为“有米下锅的巧妇”。
二、“有准备地写作文”的情境设计——组织各类型的活动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种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就是活动,活动就是学习,我们让学生写“有准备的作文”,必须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让学生走进一个又一个的情境当中,在完成一个又一个的活动任务的同时,把写作“准备”好。在实践中,我们把写作的准备活动的情境分类为以下几种。
1.组织“准备·个体感受”的写作活动。
新课程强调,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即“应自主地学习”,“更应该成为一个具有探究能力的人”。专家指出“个人就是靠不断的探究来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的;人类也是靠着不断的探究向前发展的。可以说,探究是人(个人与人类)的生存之本。”在设计组织“准备·个体感受”写作情境时,我们强调学生在活动情境中,综合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融会贯通,探究自身生命的感受,实现学生的整体发展。
在开展“认识自我、展现自我人生”的写作教学时,我们强调让学生个体去探索人生,感悟自我。从引发学生思考“人生是什么”到学生自己得出自己的“人生是什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回顾自己的人生,展望未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阶段写作教学的总体目标:写出精彩细节,我设计了以下的写作活动情境。
在情境设计中,我们可清楚地看到,学生每一次写作之前,都有相当大的空间去为写作任务的完成进行准备。为写作而进行的“准备”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准备活动,形式多样,能为学生写出精彩的文章服务。这拓展了写作教学的空间,延伸了课堂写作教学。
2.组织“准备·合作探究”的写作活动。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对我们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学习“应突出学生的合作性”。合作,即是指学生在团队中与同伴一起完成学习任务,这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在组织“准备·合作探究”的写作活动中,我们要建立一种互相尊重平等和谐的人际氛围,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比“仅靠个人”更优秀的学习成果。
在开展“细品中秋”的写作活动时,结合阶段写作教学的总体目标:写出精彩细节,我设计了以下的写作活动方案
?摇?摇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理念。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前提下,发挥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共同完成写作任务。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强调“分工合作”与“交流、展示”,学生在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的同时,又是在完成集体的任务,活动本身不单能培养学生个体的探究能力,更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表达与交流”“倾听与分析”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在写作方面,成果的完成,给予了学生长达两个月的时间,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进行写作的准备,学生完全可以选择“自己的东西”来表达写作主题,这就为优秀成果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组织“准备·综合专题”的写作活动。
我们的写作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种目标的协同达成,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强合,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全面地发展。这类“综合专题”的写作活动,要明确地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目标来设计活动,活动的目的,更加强调教学目标的实现。
如,结合阶段写作教学的总体目标:写出真情实感,我设计了“写出真情实感”作文教学活动设计。
本活动方案,结合了“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教学的内容,通过一系列的“读”、“写”、“悟”的环节,把教学的过程进行延伸,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每一个写作的环节之前,都有充分的写作准备活动,始终让学生带着自己“准备”好的材料进行写作,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地投入到了学习的活动中来,使知、情、意、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培养与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有准备地写作文”的实践反思
1.“有准备地写作文”的教学实践,是一次有效的写作教学尝试。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强调“学生作文是倾吐生活积累的过程,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学生所写的,必须是学生积蓄的”。我们不但拓展了课堂作文的空间,调动起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在“准备”作文的过程中,或积极地阅读,或撰写读书笔记,或与同学合作完成相关活动任务……学生能在广阔的天地间,去观察生活,体悟生活,然后写出经过自己精心准备的文章来。
如,在写“成长的痕迹”这一作文中,学生“准备”了自己成长的痕迹:一张旧相片,一篇自己写过的文章,一张奖状……学生在课堂上,向大家展示自己成长的痕迹,感概颇多。一位学生写到“虽然自己尚未成年,但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原来还真有那么多的故事值得回味。”
又如,在“细品中秋”的写作活动中,有一组全体成员,带着自己的活动主题,设计了一份“有关中秋佳节如何过”的调查问卷在网上进行调查。小组成员结合收集到的数据,写出一篇题为《“现代青年人怎样过中秋”》文章,分析了现代社会中,青年人过中秋的情况,从而看出传统的节日在当今社会中的演变。文章有数据,有分析,有事例,有感想,是一篇水平颇高的“社会调查”分析报告,令人欣慰。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所写出的文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更多的是有着他们自己亲身体验,真情实感的文章。这也许是因为所写的文章都是经过“准备”的,而这一“准备”的过程,让学生“思接千里,亲近生活,了解自己”,写出精彩的文章就是“水到渠成”。
2.“有准备地写作文”的教学实践,教师要成为写作的“主导者”。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能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教师主导着整个写作过程,打破了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无法监控学生写作过程的弊端。从写作设计,到准备写作,再到写作反馈,处处都有教师的身影,可以说,教师是“引路人”,学生是“自由者”,建立起了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把“教”与“学”的能动性都发挥到一个很高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写作过程的监控,也是“有准备地写作文”教学实践的难点。因为对过程的监控,有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虽然写作的主题是一致的,但是每个学生都有着不一样的“准备”过程。面对这么“独特”的写作准备,教师要给出一个合理的点评与指导,难度较大。在实践中,我们采取了“课堂指导” “不定期反馈”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效果不错。也就是说,在每一次写作之前,有正式的课堂指导,说明写作要求,明确写作任务,指导写作方法。在学生“准备”的过程,利用“课堂五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准备成果,教师及时点评,提高准备的质量与效果。
3.以多元的评价促进学生写作活动的开展。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们要让教师、学生本人、学生同伴、家长等人进入到评价主体当中来,一起对作文活动进行评价,以评价促发展,让学生在合理的评价当中得到发展的信息,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
例如,“细品中秋”写作评价中,小组之间的互评成绩,就在写作的最终成绩中占有重要的比例,这让学生在评价时,能参照他人的成果,获得有益的东西。
而在“成长的痕迹”的写作评价中,家长的评价,成为其中的一个环节。学生所写的文章,给家长阅读,让家长写一写评语,这不但加强了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也让学生从另一种视角中获得写作的意见,收益良多。
另外,在评价中,我们应更多地着眼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的重心更多的在于学生的求知过程,探究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作出的努力以及获得进步,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地指导,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注重过程,结合并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通过合理地运用各种评价手段与方法,让评价起到督导、激励、调控的作用。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广雅中学。
【关键词】活动型写作 教学 自主探究
在新课程改革中,作文教学一直是一块广阔的试验田。这不仅是因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更是因为它是教学中的难点。长久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都存在着“教师不知该怎样教才能教好”,学生“不知该怎么学才能写好”的现象。学生思想幼稚化,对生活的关注低;教师作文教学模式化,公式化,内容大众化,都大大影响了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慨叹:现在的学生思想没有深度,作文写得“平淡如水”。学生感慨:我有写好作文的愿望,却不知如何写好。“活动写作”的理念,如一阵春风,给我们的作文教学带来了新的气象。在“活动型写作”的理念下,我们让学生有准备地写作文,探索一条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有准备地写作文”的理念指引——“活动型”写作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不同学段的学生的写作都需要占有真实、丰富的材料,教师要重视学生写作材料准备的过程”“要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活动写作”的理念,是以单元的学习为单位,在模块学习的过程中,强调写作教学贯穿整个模块教学当中,在时间与空间上,都强化突出了写作能力对提高学生思维素质水平的重要作用。“活动型”写作的核心,就是把作文教学与各种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活动结合在一起,通过组织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写作,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写作。在整个作文教学当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得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张扬。
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方面,“活动型”写作符合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原理。心理学表明,写作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写作的内动力,有效的写作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动机。而激发学生写作动机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自己”。高中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有着强烈地表现自己,发展个性的心理需求,如果写作不能让他们有“自己的”的表现机会,是很难让他们主动地进行写作活动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写作教学,能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身参与,写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对社会的认识与思考。
“活动型”作文的教学理念,就非常符合高中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活动型作文教学理清了一个思路,就是在活动中作文,活动是作文的前奏又是贯串作文全程的主旋律。而学生是活动的主角,是亲身的参与者,学生能主宰自己在活动中的行为,在更广阔的天地里个性地学习。而“活动型”写作的这一理念,与《新课程》中的“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思想,是一致的。
在实际的操作中,“活动型”写作可以拓展传统写作教学的课堂空间。众所周知,写作,是一种思维表达的过程,而任何一种表达的过程,都是建立在相关的积累与事先的预设当中的,即表达是有前提的。而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充当重要角色的“堂上作文”,遵循着“给题目——堂上写作——堂上讲评”这一传统模式,把写作的空间限制在了课堂当中。学生在课堂这一“有限的空间”里,冥思苦想,匆匆而就,不但学生写得痛苦,教师评得也“味如嚼蜡”。让学生在活动中写作文,就是要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的时间与空间里,针对写作的内容进行各方面的准备,包括素材的准备,形式的准备,感悟的准备等,最大限度地拓展以往作文教学中“堂上作文”的时空界限,让学生回归到生活当中去汲取写作的养料,写出自己内心的思考与感受。这个“有准备”,就是在传统的“堂上作文”模式的第一个环节之前,加上一个“准备”的环节,让学生根据即将要写作的内容去观察、调查、阅读、思考,为写作准备丰富的“佐料”,使学生成为“有米下锅的巧妇”。
二、“有准备地写作文”的情境设计——组织各类型的活动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种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生活就是活动,活动就是学习,我们让学生写“有准备的作文”,必须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让学生走进一个又一个的情境当中,在完成一个又一个的活动任务的同时,把写作“准备”好。在实践中,我们把写作的准备活动的情境分类为以下几种。
1.组织“准备·个体感受”的写作活动。
新课程强调,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即“应自主地学习”,“更应该成为一个具有探究能力的人”。专家指出“个人就是靠不断的探究来适应社会,学会生存的;人类也是靠着不断的探究向前发展的。可以说,探究是人(个人与人类)的生存之本。”在设计组织“准备·个体感受”写作情境时,我们强调学生在活动情境中,综合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融会贯通,探究自身生命的感受,实现学生的整体发展。
在开展“认识自我、展现自我人生”的写作教学时,我们强调让学生个体去探索人生,感悟自我。从引发学生思考“人生是什么”到学生自己得出自己的“人生是什么”,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回顾自己的人生,展望未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阶段写作教学的总体目标:写出精彩细节,我设计了以下的写作活动情境。
在情境设计中,我们可清楚地看到,学生每一次写作之前,都有相当大的空间去为写作任务的完成进行准备。为写作而进行的“准备”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准备活动,形式多样,能为学生写出精彩的文章服务。这拓展了写作教学的空间,延伸了课堂写作教学。
2.组织“准备·合作探究”的写作活动。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对我们的要求。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学习“应突出学生的合作性”。合作,即是指学生在团队中与同伴一起完成学习任务,这是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在组织“准备·合作探究”的写作活动中,我们要建立一种互相尊重平等和谐的人际氛围,让学生在合作中完成比“仅靠个人”更优秀的学习成果。
在开展“细品中秋”的写作活动时,结合阶段写作教学的总体目标:写出精彩细节,我设计了以下的写作活动方案
?摇?摇活动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合作”学习的理念。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前提下,发挥自己在团队中的作用,共同完成写作任务。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强调“分工合作”与“交流、展示”,学生在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的同时,又是在完成集体的任务,活动本身不单能培养学生个体的探究能力,更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表达与交流”“倾听与分析”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在写作方面,成果的完成,给予了学生长达两个月的时间,也就是说,学生可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进行写作的准备,学生完全可以选择“自己的东西”来表达写作主题,这就为优秀成果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3.组织“准备·综合专题”的写作活动。
我们的写作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的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种目标的协同达成,强调知、情、意、行的有机强合,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全面地发展。这类“综合专题”的写作活动,要明确地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与目标来设计活动,活动的目的,更加强调教学目标的实现。
如,结合阶段写作教学的总体目标:写出真情实感,我设计了“写出真情实感”作文教学活动设计。
本活动方案,结合了“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教学的内容,通过一系列的“读”、“写”、“悟”的环节,把教学的过程进行延伸,突出了教师的主导地位,也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每一个写作的环节之前,都有充分的写作准备活动,始终让学生带着自己“准备”好的材料进行写作,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地投入到了学习的活动中来,使知、情、意、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培养与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有准备地写作文”的实践反思
1.“有准备地写作文”的教学实践,是一次有效的写作教学尝试。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强调“学生作文是倾吐生活积累的过程,是学生实际生活的反映”,“学生所写的,必须是学生积蓄的”。我们不但拓展了课堂作文的空间,调动起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学生在“准备”作文的过程中,或积极地阅读,或撰写读书笔记,或与同学合作完成相关活动任务……学生能在广阔的天地间,去观察生活,体悟生活,然后写出经过自己精心准备的文章来。
如,在写“成长的痕迹”这一作文中,学生“准备”了自己成长的痕迹:一张旧相片,一篇自己写过的文章,一张奖状……学生在课堂上,向大家展示自己成长的痕迹,感概颇多。一位学生写到“虽然自己尚未成年,但回过头来看看自己走过的路,原来还真有那么多的故事值得回味。”
又如,在“细品中秋”的写作活动中,有一组全体成员,带着自己的活动主题,设计了一份“有关中秋佳节如何过”的调查问卷在网上进行调查。小组成员结合收集到的数据,写出一篇题为《“现代青年人怎样过中秋”》文章,分析了现代社会中,青年人过中秋的情况,从而看出传统的节日在当今社会中的演变。文章有数据,有分析,有事例,有感想,是一篇水平颇高的“社会调查”分析报告,令人欣慰。
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所写出的文章,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更多的是有着他们自己亲身体验,真情实感的文章。这也许是因为所写的文章都是经过“准备”的,而这一“准备”的过程,让学生“思接千里,亲近生活,了解自己”,写出精彩的文章就是“水到渠成”。
2.“有准备地写作文”的教学实践,教师要成为写作的“主导者”。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关系到能否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能否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教师主导着整个写作过程,打破了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无法监控学生写作过程的弊端。从写作设计,到准备写作,再到写作反馈,处处都有教师的身影,可以说,教师是“引路人”,学生是“自由者”,建立起了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把“教”与“学”的能动性都发挥到一个很高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写作过程的监控,也是“有准备地写作文”教学实践的难点。因为对过程的监控,有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虽然写作的主题是一致的,但是每个学生都有着不一样的“准备”过程。面对这么“独特”的写作准备,教师要给出一个合理的点评与指导,难度较大。在实践中,我们采取了“课堂指导” “不定期反馈”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效果不错。也就是说,在每一次写作之前,有正式的课堂指导,说明写作要求,明确写作任务,指导写作方法。在学生“准备”的过程,利用“课堂五分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准备成果,教师及时点评,提高准备的质量与效果。
3.以多元的评价促进学生写作活动的开展。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我们要让教师、学生本人、学生同伴、家长等人进入到评价主体当中来,一起对作文活动进行评价,以评价促发展,让学生在合理的评价当中得到发展的信息,以利于学生更好地发展。
例如,“细品中秋”写作评价中,小组之间的互评成绩,就在写作的最终成绩中占有重要的比例,这让学生在评价时,能参照他人的成果,获得有益的东西。
而在“成长的痕迹”的写作评价中,家长的评价,成为其中的一个环节。学生所写的文章,给家长阅读,让家长写一写评语,这不但加强了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也让学生从另一种视角中获得写作的意见,收益良多。
另外,在评价中,我们应更多地着眼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的重心更多的在于学生的求知过程,探究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作出的努力以及获得进步,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地指导,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注重过程,结合并有机地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通过合理地运用各种评价手段与方法,让评价起到督导、激励、调控的作用。
作者单位:广东广州广雅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