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为了使高职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能一定程度上掌握机床、刀具、夹具、工艺等方面的知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专业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 教学方法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中,不会有《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设计》、《夹具设计》、《机械切削机床》等机械制造类专业专业必修课程,为了使学生能一定程度上掌握机床、刀具、夹具、工艺等方面的知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结合教学经验,以及与同事、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探讨,对本课程教学提出了以下意见。
1.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基础理论的多媒体教学
学科的基础理论是构成该学科的基石,基本理论是我们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指南,基本理论越扎实,我们的视野就越宽,思路就越广,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工程材料及材料处理部分教学是学生进行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的基础,该部分内容偏重于理论性,实践性方面主要体现在对理论的验证。在理论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实施教学,这样理论上比较抽象的概念得到了具体形象表达。如铁素体、奥氏体、珠光体等组织通过课件形象生动的展示,其结构的微观组织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对铁碳合金结晶过程分析、热处理过程、组织转变等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学生在金属材料的内部组织与外在性能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学生能够很透彻地对该部分内容进行理解。加强基础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具备良好机械制造基础知识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机械专业人才。
2.以工程案例为主线,组织模块教学
以实际工程案例为主线,组织模块教学。让学生直接面对某一个机器零件或某一台设备,从图纸技术要求出发,分析和实施工作的全过程。对学生来说,由始至终接触一项工作的全过程,针对性强,有利于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对未来职业岗位的适应性,不再茫然无知和缩手缩脚,更能适应岗位的要求;而且工作任务明确,学生对此较感兴趣、表现积极主动。但对教师来说,任务却更艰巨。因为这完全打破了教材的体系,以往教材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总是先基础理论后专业实践,现在必须让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有机地结合,基础理论知识点的介绍穿插在解决工程问题过程中,教学中以因需施教为原则,学以致用为出发点,需要什么,学习什么,教师介绍什么;需要多少,学习多少,教师介绍多少。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知识点多的交叉学科,它涉及许多学科知识,如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机械结构原理、机械加工及设备、工程标准规范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全面的知识和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及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3.重视实习教学,强化实践环节
实习教学是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机械制造基础》实践性环节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扎实的理论基础是灵魂,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学的根本,这也是工业现代化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机械制造基础》的实习教学任务应该围绕这一要求展开,需要创造自主学习、自我激励的实习环境,培养学生有较强的自我建构能力。我国生源实践基础差,生源特点和实践水平影响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和内容。我们的学生基本无实践经历,特别是来自乡村的学生,工业基础知识非常缺乏,使得《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实习教学更加困难,难以完成实习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基础训练。国外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占总学时的比例较大。如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实践课时可占总学时的2/3,实习时间都比我国长。他们十分注重教育与生产的紧密结合,有一些国外的学校对“由校门到校门”的学生还要求经过半年的预科训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无疑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存在很大的差距,必须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工夫,提供足够的实习、实验、设计等实践条件;摆脱验证的设计性、综合性、针对性和开放性;对许多不宜放在某一些章节中的实验合并为综合实验,把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放在实践中学习;要加强实践环节的管理,全方位营造《机械制造基础》实习的理想环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结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行业发展的大环境下,教师要自身的特点结合教学现场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用全新的观念理论审视指导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以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吕英波,王进军.关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机电技术,2006.01.
[2]杨树勋.现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化工工业出版社,1999:56-81.
[3]王德发.现化机械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机械职业教育,2002.
关键词: 机电一体化专业 《机械制造基础》课程 教学方法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设置中,不会有《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设计》、《夹具设计》、《机械切削机床》等机械制造类专业专业必修课程,为了使学生能一定程度上掌握机床、刀具、夹具、工艺等方面的知识,《机械制造基础》课程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结合教学经验,以及与同事、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的探讨,对本课程教学提出了以下意见。
1.加强基础理论教学,基础理论的多媒体教学
学科的基础理论是构成该学科的基石,基本理论是我们分析和研究问题的指南,基本理论越扎实,我们的视野就越宽,思路就越广,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工程材料及材料处理部分教学是学生进行工程实践和工程设计的基础,该部分内容偏重于理论性,实践性方面主要体现在对理论的验证。在理论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制作多媒体课件实施教学,这样理论上比较抽象的概念得到了具体形象表达。如铁素体、奥氏体、珠光体等组织通过课件形象生动的展示,其结构的微观组织在学生头脑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对铁碳合金结晶过程分析、热处理过程、组织转变等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学生在金属材料的内部组织与外在性能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联系。学生能够很透彻地对该部分内容进行理解。加强基础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具备良好机械制造基础知识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机械专业人才。
2.以工程案例为主线,组织模块教学
以实际工程案例为主线,组织模块教学。让学生直接面对某一个机器零件或某一台设备,从图纸技术要求出发,分析和实施工作的全过程。对学生来说,由始至终接触一项工作的全过程,针对性强,有利于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和对未来职业岗位的适应性,不再茫然无知和缩手缩脚,更能适应岗位的要求;而且工作任务明确,学生对此较感兴趣、表现积极主动。但对教师来说,任务却更艰巨。因为这完全打破了教材的体系,以往教材追求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总是先基础理论后专业实践,现在必须让基础理论和专业实践有机地结合,基础理论知识点的介绍穿插在解决工程问题过程中,教学中以因需施教为原则,学以致用为出发点,需要什么,学习什么,教师介绍什么;需要多少,学习多少,教师介绍多少。机电一体化专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一门知识点多的交叉学科,它涉及许多学科知识,如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公差配合、机械结构原理、机械加工及设备、工程标准规范等,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全面的知识和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及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
3.重视实习教学,强化实践环节
实习教学是极其重要的教学环节,《机械制造基础》实践性环节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有不可取代的作用。扎实的理论基础是灵魂,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教学的根本,这也是工业现代化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机械制造基础》的实习教学任务应该围绕这一要求展开,需要创造自主学习、自我激励的实习环境,培养学生有较强的自我建构能力。我国生源实践基础差,生源特点和实践水平影响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和内容。我们的学生基本无实践经历,特别是来自乡村的学生,工业基础知识非常缺乏,使得《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实习教学更加困难,难以完成实习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基础训练。国外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占总学时的比例较大。如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实践课时可占总学时的2/3,实习时间都比我国长。他们十分注重教育与生产的紧密结合,有一些国外的学校对“由校门到校门”的学生还要求经过半年的预科训练,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无疑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存在很大的差距,必须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工夫,提供足够的实习、实验、设计等实践条件;摆脱验证的设计性、综合性、针对性和开放性;对许多不宜放在某一些章节中的实验合并为综合实验,把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放在实践中学习;要加强实践环节的管理,全方位营造《机械制造基础》实习的理想环境,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结语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行业发展的大环境下,教师要自身的特点结合教学现场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用全新的观念理论审视指导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领域,以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吕英波,王进军.关于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机电技术,2006.01.
[2]杨树勋.现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化工工业出版社,1999:56-81.
[3]王德发.现化机械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机械职业教育,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