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理论时代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的机遇与挑战——2020“后理论与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前沿论坛侧记

来源 :中国比较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ny_liz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1月27-29日,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与深圳大学主办,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当代通俗文化研究所和身体美学研究所联合承办的“后理论与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前沿论坛在深圳市新桃园酒店顺利召开.这是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在“后疫情时代”聚焦于跨学科研究的第一场线下会议.7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后理论时代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其他文献
电子音乐制作技术是电影音乐创作与新技术相互融合发展的重要产物,其对推动电影音乐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电子音乐视听效果的提升取决于强有力的渲染点,能够给予观众更加真实的视听感受,进而提高对影片的评价。本文在对电子音乐制作技术手段开展全面的剖析后,对该技术在电影音乐创作中的前期阶段、完成创作阶段和处理阶段的运用进行了探究,并指出了电子音乐制作技术手段的主要发展趋势,在弥补早期电影音乐制作的不足基础上能
期刊
从很小的时候起,格拉迪丝·韦斯特就知道,自己不想当一个农民.不过,这位1930年出生在弗吉尼亚州丁威迪县的数学家仍得在自家的小农场帮忙收割庄稼.繁重的劳动从天亮前就开始,一直要干到下午最热的时候.她不喜欢那些泥土,不过,在劳动的时候,她会一直想着农场尽头树后的那座建筑.那是她的学校,就在那时,她就知道,那将是她通往自由的途径.
期刊
在英国科学促进会1833年的一场会议上,与会者就如何称呼在科学界各分支领域的辛劳工作者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为了契合这场晚间会议的活跃气氛,威廉·胡威立提议使用“seientist”一词.为确保同事们明白这是戏谑之言,这位剑桥大学的教授特别指出,和这个词类似的不仅有“artist(艺术家)”,还有“atheist(无神论者)”和“sciolist(假装内行实则学识浅薄的人)”“这个提议显然很随意,”科学史学家悉尼·罗斯指出,“半点当不得真”大约60年后,著名生物学家托马斯·赫胥黎还在颇有微词地说:“我认为但凡
期刊
1745年,当利斐河冲破堤岸,冲刷着房屋的地基时,坐在屋里的年轻的埃德蒙·伯克体会到了一种奇怪而反常的兴奋.这位日后的现代保守主义奠基人把从这次经历中获得的灵感写进了后来他就崇高主题撰写的一篇文章,谈到可怕的破坏会激发无与伦比的愉悦,条件是从一定距离之外去看.
期刊
2020年3月,就在全球都在适应新冠大流行之时,大卫·霍克尼公布了一幅描绘亮黄色水仙花的画,名为《记住,它们无法抹掉春天》.在大家被如此深的恐惧和不确定性包围之时,它带来了急需的一波乐观情绪,同时提醒我们所有人:自然界凭借其持续不断的重生和复苏的循环仍能为我们带来希望.
期刊
随着世界经济重新复苏,从芯片的供应到法式早餐的成本,所有一切都在受到供给不足和价格飙升的影响.正如本刊这一期所解释的那样,有一种瓶颈值得特别关注:稀有金属和土地的限制等供给侧问题,可能会减缓绿色能源的大发展.这些瓶颈非但不是暂时性的,而且有可能在未来几年成为世界经济反复出现的一个特征,因为向清洁能源体系的转型仍处于起步阶段.
期刊
我的手表中内置了一部手机.人们如今对这种技术已是司空见惯,但不久之前,它绝对还只存在于科幻领域.幻想变为现实远远不像触动开关那样简单.在我手腕上安装电话所需的时间、金钱、才华和精力远远超出任何单一产品的开发周期.rn将手机与手表合为一体的人历经多年努力才让这成为现实,但技术发展其实发生在数十年的时间跨度之内.虽然只有技术发展的最后几步能成为新闻头条,但要达到出现爆款产品并开始令公众心驰神往的程度,需要数以千计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众多技术领域深耕数十年.
期刊
从事比较文学研究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切入.已故中国学者谢天振的比较文学研究就是从翻译学的角度切入,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在广泛阅读了大量国外的比较文学和翻译研究文献后,发现这两者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于是自创了“译介学”这门独具中国特色的比较文学分支学科,旨在从比较文学的角度,研究一国文学通过翻译的中介在他国的接受和传播效果.谢天振从比较文学的视角研究翻译现象,不同于那些基于语言文字层面上的对比和对应式的翻译研究,而是更加注重翻译过来的译文在另一语境的接受效果和传播效应.因此就这一点而言,他又从翻译研究的角度进
西方传统意义上的“ekphrasis”既指一种古老的修辞现象(艺格敷词),亦指以被描述客体为叙述主题的一种特殊的诗歌体裁(叙画诗).米歇尔(W.J.T.Mitchell)针对叙画诗中语词与图像的内在关系提出了“语象三角”一说,亦开启了诗人与被描述客体、语词与图像权力关系以外,来自读者的他者凝视.本文试图超越西方评论界传统的“诗画一致说”和“诗画异质说”之辩,结合东西方两种语境探讨叙画诗如何通过语象三角中的反叙画诗学——即一种古典修辞学的转向,以及建立在诗人与读者共知经验基础之上的形象文本多元视角建构——来
谢天振先生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翻译学上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本文从他的学术贡献以及谢天振先生后期在翻译学上从“译入研究”转向“译出研究”的转变,探讨其翻译理论的延续和变化.他后期的学术转变与海外汉学的研究有着直接关系.他对“译出”的研究直接推动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理论的建设.鉴于海外汉学研究是一个广阔的学术领域,这里既有对中国文学的翻译与研究,也有对中国文史的翻译研究,知识性的传播与“变异性”的“误读”翻译共存,由此,建立在对文学文本翻译基础上的译介学面临着新的问题.如何从整体上处理海外汉学译著中的知识性问题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