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应着力强化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根据这一理念,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我认为阅读教学应奏好三步曲:感知语言信息——理解语言内涵——培养独特感悟。该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一、前奏曲:感知语言信息,激发阅读兴趣
为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获取课文信息,教师适当布置预习。
叶圣陶曾说过:“预习实际是教师把小学生领入读书殿堂,进入课文境界,开始阅读实践的第一步。”要使学生进入读书殿堂,必须做好预习的发动和指导工作,一般可按“查——定——找——释——分——结——疑”七步引导学生预习:
查:查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和写作风格等资料。
定:依据思想内容、单元训练重点、课文特点、课前预习提示、课后思考与练习五方面定学习目标。
找:找易读错写错的字词,用红笔标出,并设法记忆。
释: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生字词语及重点词语,并注意巩固。
分:理清作者思路,按一定的顺序分段、定段意。
结:归结课文主要内容,粗略了解作者写作目的及写作特点。
疑:列出不理解的问题。
学生经过这样的预习,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阅读兴趣陡增,对课文内容一遍又一遍地熟悉,也加深了对课文信息的吸收。教师通过检查,获取学生预习信息,再进行分析处理,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及教学的空白点,改进教学程序,优化教学方法,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语言的内涵铺下坚实的基础。
二、主题曲:理解语言内涵,发展语文素养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对自己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弄清楚。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要求,每组课文由扶到放地引导学生予以理解,就读懂一篇课文而言,应让学生理解如下内容:
分析题目,了解题目与内容的联系,了解全文大意。
按自然段细读,边读边想,看每段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句子之间有什么关系,全自然段什么意思,合并意思紧密的自然段分出逻辑段,概括段意;分析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综合各段的内容,归纳出全文的主要内容,按逻辑段,找出中心词,弄清中心词与下一层次词语之间的联系,通过仔细揣摩词句,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课文内容,分析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叙述的,体会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和布局谋篇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和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及布局谋篇的能力,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消化记忆,使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如果仅仅做到以上几点 ,就说理解了语言,发展了语文素养,那是肤浅的、不全面的,可以这样说,如此教学仅是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而没有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教学中我大胆地引导学生由读向述、唱、画、演、问、比、思、写等方式辐射,并把它们有机结合,从而使阅读教学课堂成为展示学生才华的空间,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场所。
读述结合。把学生自读课文与指导复述结合起来,即把朗读、默读、速读与详细复述和简要复述相结合。有时还让学生扮演小导游、小小解说员、小记者等角色对课文内容进行创新型复述。如教学《跳水》时,我把自由读、默读与详细复述、概括复述相结合,让学生当堂熟悉课文,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教学《五彩池》时,我让学生当小导游,既熟悉了课文语言,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读唱结合。把指导阅读理解同音乐演唱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加深对课文的领悟,提高理解能力。如教学《燕子》一文时,学到“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在运用读思、读画等方法以后,让学生齐唱《小燕子》,在乐曲中感受语言之美,在歌声中体会语言之味。
读画结合。把读与绘画结合起来,在读中学生自画、或教师画、或师生共画、或展示现成图画。如在《忆江南》的教学中,学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时,师生边读边画,画后对照诗句复述图意,再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复述图意。这样把抽象的语言变为形象的画面,用生动的画面来丰富课文的内容,强化想象,加深理解。
读演结合。把阅读和表演相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或教师独演、或学生自演、或师生共演。如在《将相和》的教学中,可通过师生共演或学生自演来领会课文内容,体会语言之魅力。
读思结合。把阅读和思考、联想、讨论结合起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及生活阅历加深认识,于思前联后中拓宽视野,在师生共议、争鸣辩驳中交流心得。
读比结合。把阅读同比较相结合,在阅读中或换词比较或缩写后与原段相比较、或数篇课文相比较、或比较课文内容的相似点,或比较课文艺术手段的不同点。
读写结合。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或仿写、或扩写、或补写等,实现读写迁移,理解语言,内化语言。
如此展开阅读教学,以读为核心,抓住了阅读教学的本质规律,对促进学生阅读潜能的开发,促进学生多种知识技能的和谐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迁移能力,有很大的好处,而且于变化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三、升华曲:培养独特感悟,实现阅读创新
“培养独特的感悟”是《语文课标》反复强调的问题。然而传统的应试教育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让学生死记硬背,这就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中,畅所欲言,展示个性。
在阅读教学中,我主要采取让学生在课堂进行多向交流,来培养学生独特的感悟能力。在这个环节中,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并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获得发展。交流时,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独树一帜;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并敢于与学生争论;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也允许学生保留看法。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教师,敢于标新立异,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
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学完后,我让学生说说最佩服的人是谁,大多数同学说了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标准”答案)。但也有学生提出佩服周瑜,说他很有才华,年纪轻轻就当上了都督。还有的说佩服鲁肃的忠厚、曹操的谨慎。为什么不可以呢?当然行。正是有了这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就能想别人不敢想,说别人不敢说,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与别人据理力争,在争论中不断完善自己,点燃创造的火花。
总之,我的这种“感知语言信息——理解语言内涵——培养独特感受”阅读教学三步曲尝试,就是努力让学生从阅读中发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阅读中体会一种永恒的快乐,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前奏曲:感知语言信息,激发阅读兴趣
为使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获取课文信息,教师适当布置预习。
叶圣陶曾说过:“预习实际是教师把小学生领入读书殿堂,进入课文境界,开始阅读实践的第一步。”要使学生进入读书殿堂,必须做好预习的发动和指导工作,一般可按“查——定——找——释——分——结——疑”七步引导学生预习:
查:查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和写作风格等资料。
定:依据思想内容、单元训练重点、课文特点、课前预习提示、课后思考与练习五方面定学习目标。
找:找易读错写错的字词,用红笔标出,并设法记忆。
释: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生字词语及重点词语,并注意巩固。
分:理清作者思路,按一定的顺序分段、定段意。
结:归结课文主要内容,粗略了解作者写作目的及写作特点。
疑:列出不理解的问题。
学生经过这样的预习,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阅读兴趣陡增,对课文内容一遍又一遍地熟悉,也加深了对课文信息的吸收。教师通过检查,获取学生预习信息,再进行分析处理,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及教学的空白点,改进教学程序,优化教学方法,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语言的内涵铺下坚实的基础。
二、主题曲:理解语言内涵,发展语文素养
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对自己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弄清楚。针对不同年级的不同要求,每组课文由扶到放地引导学生予以理解,就读懂一篇课文而言,应让学生理解如下内容:
分析题目,了解题目与内容的联系,了解全文大意。
按自然段细读,边读边想,看每段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句子之间有什么关系,全自然段什么意思,合并意思紧密的自然段分出逻辑段,概括段意;分析段与段之间的联系,综合各段的内容,归纳出全文的主要内容,按逻辑段,找出中心词,弄清中心词与下一层次词语之间的联系,通过仔细揣摩词句,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课文内容,分析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叙述的,体会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学习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和布局谋篇的方法,培养学生理解和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及布局谋篇的能力,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达到熟读成诵,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消化记忆,使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如果仅仅做到以上几点 ,就说理解了语言,发展了语文素养,那是肤浅的、不全面的,可以这样说,如此教学仅是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而没有实现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所以,教学中我大胆地引导学生由读向述、唱、画、演、问、比、思、写等方式辐射,并把它们有机结合,从而使阅读教学课堂成为展示学生才华的空间,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场所。
读述结合。把学生自读课文与指导复述结合起来,即把朗读、默读、速读与详细复述和简要复述相结合。有时还让学生扮演小导游、小小解说员、小记者等角色对课文内容进行创新型复述。如教学《跳水》时,我把自由读、默读与详细复述、概括复述相结合,让学生当堂熟悉课文,把课文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教学《五彩池》时,我让学生当小导游,既熟悉了课文语言,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读唱结合。把指导阅读理解同音乐演唱结合起来,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加深对课文的领悟,提高理解能力。如教学《燕子》一文时,学到“这多么像一首正待演奏的曲谱啊!”在运用读思、读画等方法以后,让学生齐唱《小燕子》,在乐曲中感受语言之美,在歌声中体会语言之味。
读画结合。把读与绘画结合起来,在读中学生自画、或教师画、或师生共画、或展示现成图画。如在《忆江南》的教学中,学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时,师生边读边画,画后对照诗句复述图意,再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复述图意。这样把抽象的语言变为形象的画面,用生动的画面来丰富课文的内容,强化想象,加深理解。
读演结合。把阅读和表演相结合。在阅读教学中,或教师独演、或学生自演、或师生共演。如在《将相和》的教学中,可通过师生共演或学生自演来领会课文内容,体会语言之魅力。
读思结合。把阅读和思考、联想、讨论结合起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及生活阅历加深认识,于思前联后中拓宽视野,在师生共议、争鸣辩驳中交流心得。
读比结合。把阅读同比较相结合,在阅读中或换词比较或缩写后与原段相比较、或数篇课文相比较、或比较课文内容的相似点,或比较课文艺术手段的不同点。
读写结合。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在阅读教学中或仿写、或扩写、或补写等,实现读写迁移,理解语言,内化语言。
如此展开阅读教学,以读为核心,抓住了阅读教学的本质规律,对促进学生阅读潜能的开发,促进学生多种知识技能的和谐发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迁移能力,有很大的好处,而且于变化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得有滋有味,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三、升华曲:培养独特感悟,实现阅读创新
“培养独特的感悟”是《语文课标》反复强调的问题。然而传统的应试教育给学生一个标准答案,让学生死记硬背,这就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中,畅所欲言,展示个性。
在阅读教学中,我主要采取让学生在课堂进行多向交流,来培养学生独特的感悟能力。在这个环节中,运用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悟,并与同伴交流,在交流中获得发展。交流时,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独树一帜;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并敢于与学生争论;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也允许学生保留看法。学生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教师,敢于标新立异,从而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新精神。
如教学《草船借箭》一文,学完后,我让学生说说最佩服的人是谁,大多数同学说了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标准”答案)。但也有学生提出佩服周瑜,说他很有才华,年纪轻轻就当上了都督。还有的说佩服鲁肃的忠厚、曹操的谨慎。为什么不可以呢?当然行。正是有了这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就能想别人不敢想,说别人不敢说,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与别人据理力争,在争论中不断完善自己,点燃创造的火花。
总之,我的这种“感知语言信息——理解语言内涵——培养独特感受”阅读教学三步曲尝试,就是努力让学生从阅读中发现学习语文的乐趣,从阅读中体会一种永恒的快乐,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