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交互设计根植于服务经济这个新的产业的时代,它是连接艺术与生活、科技与时尚的桥梁和纽带。以交互理念进行的设计创作,其中的审美注意、审美知觉、审美情感都以放射的形态出现,审美情感不仅是两极的,甚至是多极的。为更好实现设计师与受众的情感交互和同构对话,设计师首先要具备情感的原始唤起能力,同时促使原始情感进入内觉体验而形成创作情绪,被内觉体验处理以后的情感还要经过某种外化机制才能成为审美情感。
关键词:交互设计;设计师;审美情感;生成机制
当代社会,消费趋向于个性化、多样化,追求一种体验,人们以与众不同的感受、渴望参与、体验过程的回味为追求。交互设计作为一种如何让产品易用,有效而让人愉悦的技术,它致力于了解目标用户和他们的期望,了解用户在同产品交互时彼此的行为,了解“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2009年,交互设计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名词在中国正式浮出水面。交互设计是体验经济时代的一个典型的新的设计领域,它跟我们传统的设计行业里的建筑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等设计门类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它是根治于体验经济这个新的产业的时代。不仅在理念上把信息设计、界面设计或其它以数字技术为平台的设计主张融为一体,更加从设计的本质上开启了设计创造的新思维。因此,交互设计时代下的艺术创作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根据内容创造形态,通过形态传达内容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设计师把主观的自我和客观的实际进行高度概括之后产生的难忘的艺术效果,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有效传递信息,将情感体验深植于受众心中。
一、交互设计时代的来临
交互设计(Interaction Design) 作为一门关注交互体验的新学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产生了,交互设计是数字化时代设计的一个新领域,是连接艺术与生活、科技与时尚的桥梁或纽带。从用户、受众的角度来说,交互设计不仅致力于了解目标用户和他们的期望,了解用户在同产品交互时彼此的行为,了解“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同时,还包括了解各种有效的交互方式,并对它们进行增强和扩充。
(一)交互设计的范畴
社会生活是人类生活的主流,社会成活的形成发展是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之上的,当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语言和文字信息便成为了人类交流的最基本形式。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交流称之为对话,对话的过程在不断传弟自我信息的同时,也在检验自己和对方接收、判斷、理解信息的能力。站在“人——物”的角度上来说,人类从出生开始就在利用感官、知识、情感等感知周围的环境,也就是说在与周围的产品进行某种形式的对话。例如,在大型超市、购物中心、博物馆、图书馆、学校、广告牌、媒体等都是“人——物”交流密切的场合,也就意味着可以从“人机对话”的角度对这些场景内的设施或者服务进行设计。因此,交互设计指的是设计支持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的交互式产品设计。更进一步来说,交互设计旨在创建一种全新的用户体验,这种体验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最大限度的“人——物”之间的交互空间。交互设计师丹·萨菲尔(Dan Saffer)也认为“交互设计师围绕人的:人是如何通过他们使用的产品、服务连接其他人。”丹·萨菲尔还绘制了一张交互设计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图,从图谱上不难看出交互设计就是沟通的设计,虽然其间有必不可少的产品或服务作为媒介,但是其本质还是人之间的交流。
交互设计是用户体验设计的组成部分,且大多数的相关学科都是在用户体验设计的范畴内或与之产生交叠关系。交互设计也并非凭空产生,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发展历史较为悠久的工业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其与这两大类设计形式有很多共同点,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交互设计越来越显现出横跨真实与虚拟的双重特征,这也是传统工业设计无法做到的。
(二)交互设计的特征
伴随着全新设计理念的传播,这个更带有服务经济时代典型特色的新设计领域——交互设计——是服务经济时代的一个典型的新的设计领域,它跟传统的设计行业里的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等等的这些设计门类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它是根治于服务经济这个新的产业的时代。不仅在理念上把信息设计、界面设计等等以数字技术为平台的设计主张融为一体,更加从设计的本质上开启了设计创造的新思维,把动态的交互行为作为设计目标,把创新人机交互过程作为着力点,把提升交互体验的满意度作为评价设计优劣的标准。
设计将由提供空泛的物质使用和单一的视觉愉悦向着创新人机交互关系全面营造感官品质的新境界转型,在今天交互设计正在呈现出一种放射状成长态势,而且它发展的方式不是线性的,不是有层级的,而是矩阵的,而是爆炸性的,没有权威,只有交流、共享和共同的进步。
二、交互设计时代下设计师审美情感的多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特别是数字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当代设计的概念与范畴在不断变革。不论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还是新媒体设计,设计作品已经逐渐从静态走向动态,从真实走向虚拟,从单一形态走向多元形态,从单纯视觉走向感官的多维联动,并与灯光、水体、植物、人物表演、焰火、音响等视觉和听觉形态有机的融合起来。当代的设计特别是以交互设计理念进行的设计创作,其中的形态、图形、结构、空间、色彩、字体、材料等视觉元素,这些形象元素带来的不再仅仅是功能上的满足,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愉悦,交互设计作品不但承载了智能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等诸多的文化因素以及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分,而且浸润了设计师更多的审美情感。
一项成功的艺术作品关注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情感,但是不是有情感表达的艺术作品就是艺术品呢?别林斯基有一番自己的言论,他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但也并不是不可能有这样一种人:他有情感,甚至写出了侵润着情感的不算坏的诗——却一点也不是诗人”,这种理论,放在交互设计作品中也是一样的,设计师更多的是将产品视为诱发情感体验和进行审美关照的对象,力求能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设计作品的情感性方面。一旦艺术家进入到了艺术构思的过程中,那么他们的活动就在情感的领域里逐渐展开。人们时常有一种误解,认为审美情感是受众在感知和体验美时的特殊快感,按照这种理解,审美情感就变成了单一、单向的情感。实际上审美情感不仅是两极的,甚至是多极的。 “审美”表示人对生活和艺术的一种独特的情感评价关系,交互设计影响下的今天,“人——物”的关系更加被拉近。谢佐夫在《体验设计》中把城市视为為“舞台”,把景观形象作为“道具”,把环境作为“背景”,让使用者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美好的体验过程。体验经济下,不管是劳动、消费还是休闲,人们把美好与难得、非我莫属与不可复制等个性化情感体验作为生活的追求目标,自我表现和创造体验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题。基于交互设计的要求,受众的体验至少应包括心理体验、行为体验、意向体验和情感实现体验,这四个部分又有各自的关联点和激发点。为更好的实现人与设计作品的情感共振,设计创作过程中设计师的情感投入和表述活动就更加的强烈,设计创作的审美注意、审美知觉、审美情感都以放射的形态出现。
审美情感的多极性,不但表现在每一审美范畴都可以以其独特的情感,并且从美感的多样性上也可以表现出来,美感是多种多样的,艺术鉴赏时的美感类型多样,当多种美感交织在一起,审美情感的多极趋势就愈加明显。
三、交互设计时代下设计师审美情感的生成
艺术家面对一个固定的主题,当策划与创意有了一定的概念后,就会主动寻找借以传情达意的元素,当自己的主观愿望与所观察的现象或物象发生共鸣时就会从有意达到有思,在具有艺术性的联想和理性的思考后,就能使较模糊的主题概念变得越来越清晰,经不断的修饰和锤炼,最终物化为可感、可观的艺术画面。
(一)原始唤起
艺术家的情感,都可以溯它他的原始唤起——即他的最初的原始情感模型是怎样产生的,何以能保存在艺术家的记忆里。情感当然是主观的,但“我们的情感总是有生动的对象激起的”,这就同中国古文中提到的“睹物兴情”、“情以物兴”共同解释了情感原始唤起的必然规律。
如果上述关于情感唤起的朴素的唯物观点可以肯定的话,那么人们就可以进一步指出情感并非完全主观,站在这个角度上审视任何一种设计形态的创意过程,设计师的情感表达的初始往往需要一定的具有美感的事物的刺激,这种事物可以是主观的、客观的、抽象的、具象的,哪怕是一个镜头,只要它具有推动唤起设计师情感的作用,那么就是具有审美特征的事物。从绘画艺术的角度来看,人们从齐白石画的虾中感到一种生机勃勃的情绪,这种情绪虽然是画面的笔墨线条传达出来的,但也可以说这幅画中的虾本身就包含了这种情绪,推演开来,这也就说明了画家齐白石脑中成影的虾传递给了作者浓重的生机感,“虾”就成了作者情感原始表达的“始作俑者”。从设计的角度来讲,不论是寓意丰富的悉尼歌剧院、“鸟巢”苏州博物馆,还是个性张扬的各种现代交通工具或者内涵深刻的经典各类广告设计,设计师最初的创意形态总会在一些具有一定审美特性和具联想象征的具体事物去寻找灵感并唤起情感。这其中有一个事实,就是当设计师以艺术的眼睛面对客体的那一瞬间,他被激发起某种情感,他弄不清也来不及弄清这些情感究竟是客体的性质所致,还是自身内部结构的自动生成,他在那一瞬间甚至与可能分不清主客体的区别,即他觉得物进入我之境,而我又进入物之境,物我互赠,物我融合,情感正是在这主客体的互赠关系、融合关系中开始滋生。
设计师情感的原始唤起不但是主客体两个方面熔于一炉的具体体现,而且这种原始唤起也恰恰是设计师与受众实现情感交互和同构对话的基础手段。
(二)内觉体验
原始情感的唤起并不等于情感的生成,没有一个艺术家会把原始情感一丝不改的宣泄出来,实际上这也做不到。在交互设计中,对于一名设计师来说,原始情感像一粒种子落在心灵的土地上,要有适当的条件他它才可能发展成熟和趋于完善,如果条件不成熟,那么它就可能永远躺在那里。这里提到的“条件”除了交互设计中必然的物我交织关系以外,还要有创作的情绪,那么什么是“创作情绪”呢?无非就是促使原始情感进入内觉体验的情绪或者条件。
关于内觉体验,用简单的话说明即是一种“情感处理器”,它是非语言的、无意识的,它所处理的情感处在一种流动的、不确定的状态,为人的意向、印象、记忆提供了一个迂回、盘旋的机会。原始情感卷着泥沙从内觉体验的河滩上奔流直下、流到内觉的深潭,这个深潭看似平静但内流汹涌,在这里,原始情感不仅沉淀了原有的泥沙,更是被蓄予了新的力量,并被推送到更高级的河床去。
设计师除了对“形式”的推敲外,更注重“内心的观照”。在艺术构思时,他们非常注意将主观的自我表现跟客观的实际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个性化的视觉语言,他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善于把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稍加变化和组合,创造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形象。
三、情感外化
情感经过内内觉体验机制的处理以后获得了新颖、独特的品格,但是这个阶段中它还存在于设计师的大脑雏形,没有变成具体可感的形式,不被受众接受,更不能变成一种确定的、能唤起受众共鸣的审美情感,也就是实说被内觉体验处理以后的情感必须经过某种外化机制才能成为审美情感。交互设计逐渐从数字设计领域推广开来以后,其作品的共性有一点很突出,就是形式与内容的愈来愈同一,这就意味着审美情感通过知觉对象呈现为有形的过程也是“物我同一”的过程.
交互设计作品所映射出来的那一片真情,这不仅仅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纯精神性享受,同时也是对生命意蕴的体味和理解,这样我们的生活不会再如此乏味和单调,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质量就会相辅相成。设计师作为一名艺术家,对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要睁大发光的眼睛,从中捕捉到创作的元素,使平凡的上升为崇高,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使自己的创意构思以优美感人的视觉形态表现出来,不但使精神向物质的转化得以完美实现,而且给人以直观生动的形象感受。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亚科布松著.孟昭兰译.情感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童庆炳.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4.李彬彬.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5.朱岩岳.浅议人性化设计[J].皖西学院学报,2004,(03).
6.曾庆抒.产品的情感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5.
7.原研哉著.朱锷译.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宓文倩(1988-),女,汉族,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学科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史论。
关键词:交互设计;设计师;审美情感;生成机制
当代社会,消费趋向于个性化、多样化,追求一种体验,人们以与众不同的感受、渴望参与、体验过程的回味为追求。交互设计作为一种如何让产品易用,有效而让人愉悦的技术,它致力于了解目标用户和他们的期望,了解用户在同产品交互时彼此的行为,了解“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2009年,交互设计作为一个新的专业名词在中国正式浮出水面。交互设计是体验经济时代的一个典型的新的设计领域,它跟我们传统的设计行业里的建筑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等设计门类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它是根治于体验经济这个新的产业的时代。不仅在理念上把信息设计、界面设计或其它以数字技术为平台的设计主张融为一体,更加从设计的本质上开启了设计创造的新思维。因此,交互设计时代下的艺术创作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根据内容创造形态,通过形态传达内容的过程。这一过程中,设计师把主观的自我和客观的实际进行高度概括之后产生的难忘的艺术效果,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有效传递信息,将情感体验深植于受众心中。
一、交互设计时代的来临
交互设计(Interaction Design) 作为一门关注交互体验的新学科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产生了,交互设计是数字化时代设计的一个新领域,是连接艺术与生活、科技与时尚的桥梁或纽带。从用户、受众的角度来说,交互设计不仅致力于了解目标用户和他们的期望,了解用户在同产品交互时彼此的行为,了解“人”本身的心理和行为特点,同时,还包括了解各种有效的交互方式,并对它们进行增强和扩充。
(一)交互设计的范畴
社会生活是人类生活的主流,社会成活的形成发展是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之上的,当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语言和文字信息便成为了人类交流的最基本形式。人与人之间简单的交流称之为对话,对话的过程在不断传弟自我信息的同时,也在检验自己和对方接收、判斷、理解信息的能力。站在“人——物”的角度上来说,人类从出生开始就在利用感官、知识、情感等感知周围的环境,也就是说在与周围的产品进行某种形式的对话。例如,在大型超市、购物中心、博物馆、图书馆、学校、广告牌、媒体等都是“人——物”交流密切的场合,也就意味着可以从“人机对话”的角度对这些场景内的设施或者服务进行设计。因此,交互设计指的是设计支持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的交互式产品设计。更进一步来说,交互设计旨在创建一种全新的用户体验,这种体验可以让人们感受到最大限度的“人——物”之间的交互空间。交互设计师丹·萨菲尔(Dan Saffer)也认为“交互设计师围绕人的:人是如何通过他们使用的产品、服务连接其他人。”丹·萨菲尔还绘制了一张交互设计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图,从图谱上不难看出交互设计就是沟通的设计,虽然其间有必不可少的产品或服务作为媒介,但是其本质还是人之间的交流。
交互设计是用户体验设计的组成部分,且大多数的相关学科都是在用户体验设计的范畴内或与之产生交叠关系。交互设计也并非凭空产生,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发展历史较为悠久的工业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其与这两大类设计形式有很多共同点,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交互设计越来越显现出横跨真实与虚拟的双重特征,这也是传统工业设计无法做到的。
(二)交互设计的特征
伴随着全新设计理念的传播,这个更带有服务经济时代典型特色的新设计领域——交互设计——是服务经济时代的一个典型的新的设计领域,它跟传统的设计行业里的建筑设计、工业设计、平面设计等等的这些设计门类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它是根治于服务经济这个新的产业的时代。不仅在理念上把信息设计、界面设计等等以数字技术为平台的设计主张融为一体,更加从设计的本质上开启了设计创造的新思维,把动态的交互行为作为设计目标,把创新人机交互过程作为着力点,把提升交互体验的满意度作为评价设计优劣的标准。
设计将由提供空泛的物质使用和单一的视觉愉悦向着创新人机交互关系全面营造感官品质的新境界转型,在今天交互设计正在呈现出一种放射状成长态势,而且它发展的方式不是线性的,不是有层级的,而是矩阵的,而是爆炸性的,没有权威,只有交流、共享和共同的进步。
二、交互设计时代下设计师审美情感的多极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特别是数字媒体技术的支撑下,当代设计的概念与范畴在不断变革。不论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还是新媒体设计,设计作品已经逐渐从静态走向动态,从真实走向虚拟,从单一形态走向多元形态,从单纯视觉走向感官的多维联动,并与灯光、水体、植物、人物表演、焰火、音响等视觉和听觉形态有机的融合起来。当代的设计特别是以交互设计理念进行的设计创作,其中的形态、图形、结构、空间、色彩、字体、材料等视觉元素,这些形象元素带来的不再仅仅是功能上的满足,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愉悦,交互设计作品不但承载了智能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等诸多的文化因素以及最新的科学技术成分,而且浸润了设计师更多的审美情感。
一项成功的艺术作品关注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情感,但是不是有情感表达的艺术作品就是艺术品呢?别林斯基有一番自己的言论,他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但也并不是不可能有这样一种人:他有情感,甚至写出了侵润着情感的不算坏的诗——却一点也不是诗人”,这种理论,放在交互设计作品中也是一样的,设计师更多的是将产品视为诱发情感体验和进行审美关照的对象,力求能把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设计作品的情感性方面。一旦艺术家进入到了艺术构思的过程中,那么他们的活动就在情感的领域里逐渐展开。人们时常有一种误解,认为审美情感是受众在感知和体验美时的特殊快感,按照这种理解,审美情感就变成了单一、单向的情感。实际上审美情感不仅是两极的,甚至是多极的。 “审美”表示人对生活和艺术的一种独特的情感评价关系,交互设计影响下的今天,“人——物”的关系更加被拉近。谢佐夫在《体验设计》中把城市视为為“舞台”,把景观形象作为“道具”,把环境作为“背景”,让使用者在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美好的体验过程。体验经济下,不管是劳动、消费还是休闲,人们把美好与难得、非我莫属与不可复制等个性化情感体验作为生活的追求目标,自我表现和创造体验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题。基于交互设计的要求,受众的体验至少应包括心理体验、行为体验、意向体验和情感实现体验,这四个部分又有各自的关联点和激发点。为更好的实现人与设计作品的情感共振,设计创作过程中设计师的情感投入和表述活动就更加的强烈,设计创作的审美注意、审美知觉、审美情感都以放射的形态出现。
审美情感的多极性,不但表现在每一审美范畴都可以以其独特的情感,并且从美感的多样性上也可以表现出来,美感是多种多样的,艺术鉴赏时的美感类型多样,当多种美感交织在一起,审美情感的多极趋势就愈加明显。
三、交互设计时代下设计师审美情感的生成
艺术家面对一个固定的主题,当策划与创意有了一定的概念后,就会主动寻找借以传情达意的元素,当自己的主观愿望与所观察的现象或物象发生共鸣时就会从有意达到有思,在具有艺术性的联想和理性的思考后,就能使较模糊的主题概念变得越来越清晰,经不断的修饰和锤炼,最终物化为可感、可观的艺术画面。
(一)原始唤起
艺术家的情感,都可以溯它他的原始唤起——即他的最初的原始情感模型是怎样产生的,何以能保存在艺术家的记忆里。情感当然是主观的,但“我们的情感总是有生动的对象激起的”,这就同中国古文中提到的“睹物兴情”、“情以物兴”共同解释了情感原始唤起的必然规律。
如果上述关于情感唤起的朴素的唯物观点可以肯定的话,那么人们就可以进一步指出情感并非完全主观,站在这个角度上审视任何一种设计形态的创意过程,设计师的情感表达的初始往往需要一定的具有美感的事物的刺激,这种事物可以是主观的、客观的、抽象的、具象的,哪怕是一个镜头,只要它具有推动唤起设计师情感的作用,那么就是具有审美特征的事物。从绘画艺术的角度来看,人们从齐白石画的虾中感到一种生机勃勃的情绪,这种情绪虽然是画面的笔墨线条传达出来的,但也可以说这幅画中的虾本身就包含了这种情绪,推演开来,这也就说明了画家齐白石脑中成影的虾传递给了作者浓重的生机感,“虾”就成了作者情感原始表达的“始作俑者”。从设计的角度来讲,不论是寓意丰富的悉尼歌剧院、“鸟巢”苏州博物馆,还是个性张扬的各种现代交通工具或者内涵深刻的经典各类广告设计,设计师最初的创意形态总会在一些具有一定审美特性和具联想象征的具体事物去寻找灵感并唤起情感。这其中有一个事实,就是当设计师以艺术的眼睛面对客体的那一瞬间,他被激发起某种情感,他弄不清也来不及弄清这些情感究竟是客体的性质所致,还是自身内部结构的自动生成,他在那一瞬间甚至与可能分不清主客体的区别,即他觉得物进入我之境,而我又进入物之境,物我互赠,物我融合,情感正是在这主客体的互赠关系、融合关系中开始滋生。
设计师情感的原始唤起不但是主客体两个方面熔于一炉的具体体现,而且这种原始唤起也恰恰是设计师与受众实现情感交互和同构对话的基础手段。
(二)内觉体验
原始情感的唤起并不等于情感的生成,没有一个艺术家会把原始情感一丝不改的宣泄出来,实际上这也做不到。在交互设计中,对于一名设计师来说,原始情感像一粒种子落在心灵的土地上,要有适当的条件他它才可能发展成熟和趋于完善,如果条件不成熟,那么它就可能永远躺在那里。这里提到的“条件”除了交互设计中必然的物我交织关系以外,还要有创作的情绪,那么什么是“创作情绪”呢?无非就是促使原始情感进入内觉体验的情绪或者条件。
关于内觉体验,用简单的话说明即是一种“情感处理器”,它是非语言的、无意识的,它所处理的情感处在一种流动的、不确定的状态,为人的意向、印象、记忆提供了一个迂回、盘旋的机会。原始情感卷着泥沙从内觉体验的河滩上奔流直下、流到内觉的深潭,这个深潭看似平静但内流汹涌,在这里,原始情感不仅沉淀了原有的泥沙,更是被蓄予了新的力量,并被推送到更高级的河床去。
设计师除了对“形式”的推敲外,更注重“内心的观照”。在艺术构思时,他们非常注意将主观的自我表现跟客观的实际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个性化的视觉语言,他们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善于把日常生活中的普通事物稍加变化和组合,创造出一种超乎寻常的形象。
三、情感外化
情感经过内内觉体验机制的处理以后获得了新颖、独特的品格,但是这个阶段中它还存在于设计师的大脑雏形,没有变成具体可感的形式,不被受众接受,更不能变成一种确定的、能唤起受众共鸣的审美情感,也就是实说被内觉体验处理以后的情感必须经过某种外化机制才能成为审美情感。交互设计逐渐从数字设计领域推广开来以后,其作品的共性有一点很突出,就是形式与内容的愈来愈同一,这就意味着审美情感通过知觉对象呈现为有形的过程也是“物我同一”的过程.
交互设计作品所映射出来的那一片真情,这不仅仅是一种超越世俗的纯精神性享受,同时也是对生命意蕴的体味和理解,这样我们的生活不会再如此乏味和单调,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质量就会相辅相成。设计师作为一名艺术家,对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要睁大发光的眼睛,从中捕捉到创作的元素,使平凡的上升为崇高,小中能见大,弦外有余音,使自己的创意构思以优美感人的视觉形态表现出来,不但使精神向物质的转化得以完美实现,而且给人以直观生动的形象感受。
参考文献
1.宗白华.美学与意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亚科布松著.孟昭兰译.情感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
3.童庆炳.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
4.李彬彬.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5.朱岩岳.浅议人性化设计[J].皖西学院学报,2004,(03).
6.曾庆抒.产品的情感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05.
7.原研哉著.朱锷译.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宓文倩(1988-),女,汉族,山东聊城人,聊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理论学科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史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