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教学是新课改所追求的教学效果,即课堂教学用最经济的方式获取最优的收益,尽可能缩短学生“成才”与形成学科素养的周期。为此,教师便需以小学生的自主探究来实现“以学促教”,因为只有让小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形成数学思维,养成探究学习习惯,才能够以学生的能动性来有效构建数学课堂。对此,笔者认为,关键便在于“舍得”,即教师要懂得放手。本文将从以学情确定学习任务、以学生探究代替被动接受、以动手实践拓展学习范围三个角度入手,分析小学数学教师应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舍得”教学
一直以来,小学生都是在教师的“掌控”中学习数学的,虽然教师指导是提升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基本保障条件,但是若忽视小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那么便将使得小学生失去积极探索与创新的能力,同时还会导致小学数学教学陷入“低效”境地。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应是建构与生成知识意义的主动者,而非被动接受者,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懂得放手,舍得花时间让小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使小学生在探究中形成应用与创新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可从下面几个层面来实施“舍得”教育:
一、 以学情确定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应是教师在“备学生”活动中分析学习实情,了解学生与新知之间的差距,在二者之间建立桥梁,小学生能通过学习取得发展的学习任务。以学情来确定学习任务是指教师应保证学习任务的学习难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为只有此类任务才能对学生起到一定的促进与鼓励作用。
就如在“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一课中,笔者便以学情分析为基础确定了本课的学习任务。小学生已经学过基本的加法知识,比如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一课所介绍的计算方法是建立在这些加法知识基础之上的,学生可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记忆与算法心得来总结进位加法的计算规律。为此,在“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一课中,笔者便确定了这样的学习任务:根据不进位的加法运算,来思考与总结进位加法的具体含义与应用方法;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计算中,思考多种算法,比较各个算法的优劣;总结与得出算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二、 以学生探究代替被动接受
“舍得”教学的关键之处便在于教师要给小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机会,所以教师需要以学生探究来代替传统的“灌输”教育,促使小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主动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促使学习者主动求索知识意义的基本条件,而学习探究便尊重了小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的需要,更易于让小学生产生学习动机,进而为有效教学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一课中,笔者将四名学生分为一组,为每个小组准备七巧板,使学生在组内测量与分析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小学生在“周长”一课中已经得知周长的含义,所以他们便可利用自己的学习工具与七巧板来测量各个图形的边长,进行简单的相加计算。在这个测量过程中,小学生也会根据自己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理解来总结这两类平面图形的周长公式,即长方形周长=2×(长 宽);正方形周长=4×边长。在本轮探究教学中,笔者并未提前告知周长公式,小学生需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测量结果来得出数学结论,然后在组内完善本组探究成果表述,规范数学用语。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是以发现者、探究者与创作者的身份来参与数学学习的,这种积极的学习经历将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促进与激励作用。不仅如此,小学生可通过本轮探究活动了解求解平面图形周长的客观规律,他们可将本节课所使用的学习方法迁移到三角形、梯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内容之中,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能力。
三、 以动手实践拓展学习范围
動手实践是“做中学”的具体表现,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创造能力,让小学生能动性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在实践操作中,教师应秉承学生主体与探究教学的教学理念,鼓励小学生从实践现象中提出数学问题,依照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结构来解决问题,最终再将自己总结出来的数学解题规律应用到同类数学问题中,从而逐步形成举一反三与学以致用的学习能力。
在“千米的认识”一课中,笔者以这样一个动手实践任务来锻炼小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请准备长度测量工具,绘制本校学校地图。要想完成这个学习任务,小学生不仅要调动他们所学过的长度单位知识,还要结合自己所学到的“方位”知识。从这个层面来说,本轮实践任务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整合数学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灵活迁移数学知识的能力。在实践中,笔者鼓励小学生自由分组,每个组员分别负责某个区域的测量与方位辨认任务,待学生个人实践活动结束之后,便可在组内汇报、总结,以集体智慧来制作学校地图。在制作地图的过程中,小学生将会自然而然地使用数学语言与长度单位,比如“学校体育馆距离教学楼有××米”等,这些数学表述是让小学生形成数学思维以及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优化数学语言表达方式的关键活动。在这项实践任务中,小学生也能够体会到动手实践的快乐,从而对数学学习抱有更大的期待。而在这种积极情感的驱动下,小学数学也会向有效教学迈进一步。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是开发学生智力潜能,促使小学生的理性思维、逻辑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完善发育的基本学科。教师必须要让小学生成为数学探究的主体,让小学生在探究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使其学会以数学思维来分析与解决问题,保证数学教学的“理实结合”,进而促使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秀义.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浅谈[J].考试周刊,2018(31):92.
[2]苏宝兰.浅析如何构建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J].时代教育,2018(06):197.
作者简介:
冯子妍,广东省江门市,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天河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舍得”教学
一直以来,小学生都是在教师的“掌控”中学习数学的,虽然教师指导是提升小学生数学能力的基本保障条件,但是若忽视小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那么便将使得小学生失去积极探索与创新的能力,同时还会导致小学数学教学陷入“低效”境地。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应是建构与生成知识意义的主动者,而非被动接受者,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懂得放手,舍得花时间让小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使小学生在探究中形成应用与创新能力。具体来说,教师可从下面几个层面来实施“舍得”教育:
一、 以学情确定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应是教师在“备学生”活动中分析学习实情,了解学生与新知之间的差距,在二者之间建立桥梁,小学生能通过学习取得发展的学习任务。以学情来确定学习任务是指教师应保证学习任务的学习难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为只有此类任务才能对学生起到一定的促进与鼓励作用。
就如在“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一课中,笔者便以学情分析为基础确定了本课的学习任务。小学生已经学过基本的加法知识,比如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不进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一课所介绍的计算方法是建立在这些加法知识基础之上的,学生可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记忆与算法心得来总结进位加法的计算规律。为此,在“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一课中,笔者便确定了这样的学习任务:根据不进位的加法运算,来思考与总结进位加法的具体含义与应用方法;在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计算中,思考多种算法,比较各个算法的优劣;总结与得出算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二、 以学生探究代替被动接受
“舍得”教学的关键之处便在于教师要给小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的机会,所以教师需要以学生探究来代替传统的“灌输”教育,促使小学生在探究学习中主动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促使学习者主动求索知识意义的基本条件,而学习探究便尊重了小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的需要,更易于让小学生产生学习动机,进而为有效教学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一课中,笔者将四名学生分为一组,为每个小组准备七巧板,使学生在组内测量与分析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问题。小学生在“周长”一课中已经得知周长的含义,所以他们便可利用自己的学习工具与七巧板来测量各个图形的边长,进行简单的相加计算。在这个测量过程中,小学生也会根据自己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理解来总结这两类平面图形的周长公式,即长方形周长=2×(长 宽);正方形周长=4×边长。在本轮探究教学中,笔者并未提前告知周长公式,小学生需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测量结果来得出数学结论,然后在组内完善本组探究成果表述,规范数学用语。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是以发现者、探究者与创作者的身份来参与数学学习的,这种积极的学习经历将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促进与激励作用。不仅如此,小学生可通过本轮探究活动了解求解平面图形周长的客观规律,他们可将本节课所使用的学习方法迁移到三角形、梯形等多种平面图形的周长计算内容之中,从而形成良好的数学能力。
三、 以动手实践拓展学习范围
動手实践是“做中学”的具体表现,教师需要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实践创造能力,让小学生能动性地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在实践操作中,教师应秉承学生主体与探究教学的教学理念,鼓励小学生从实践现象中提出数学问题,依照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结构来解决问题,最终再将自己总结出来的数学解题规律应用到同类数学问题中,从而逐步形成举一反三与学以致用的学习能力。
在“千米的认识”一课中,笔者以这样一个动手实践任务来锻炼小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请准备长度测量工具,绘制本校学校地图。要想完成这个学习任务,小学生不仅要调动他们所学过的长度单位知识,还要结合自己所学到的“方位”知识。从这个层面来说,本轮实践任务有利于促进小学生整合数学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灵活迁移数学知识的能力。在实践中,笔者鼓励小学生自由分组,每个组员分别负责某个区域的测量与方位辨认任务,待学生个人实践活动结束之后,便可在组内汇报、总结,以集体智慧来制作学校地图。在制作地图的过程中,小学生将会自然而然地使用数学语言与长度单位,比如“学校体育馆距离教学楼有××米”等,这些数学表述是让小学生形成数学思维以及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优化数学语言表达方式的关键活动。在这项实践任务中,小学生也能够体会到动手实践的快乐,从而对数学学习抱有更大的期待。而在这种积极情感的驱动下,小学数学也会向有效教学迈进一步。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是开发学生智力潜能,促使小学生的理性思维、逻辑抽象思维能力得到完善发育的基本学科。教师必须要让小学生成为数学探究的主体,让小学生在探究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使其学会以数学思维来分析与解决问题,保证数学教学的“理实结合”,进而促使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许秀义.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浅谈[J].考试周刊,2018(31):92.
[2]苏宝兰.浅析如何构建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J].时代教育,2018(06):197.
作者简介:
冯子妍,广东省江门市,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天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