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历史对话中感悟文本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ilf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改革赋予了语文学科更为重要的使命和更丰富的内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是明确的教学要求,又是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从某种程度上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得是否精彩决定了语文课堂演绎得是否精彩、呈现得是否顺利。苏教版语文教材不乏描写人物故事的文章,这一类文本,该如何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感悟呢?语文是“时空性”的,有时间与空间的存在就有语文,所以“存在”就是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联系古今,感悟文本的内涵与真谛。
  
  一、走入人物时代,构建解读文本空间
  
  课程改革,强调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因此我们须根据教学的实际、学生的知识背景,对所用教材进行增删调整,做到艺术地处理教材、科学地补充教材。在历史人物这一体裁文本中,对人物时代背景的补充与介绍是必不可少的。它能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空间距离,让师生穿越时空,共同走入灿烂、瑰丽而遥远的历史画卷。因为讲解时代背景是理解课文中心思想的需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执教《清平乐·村居》,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醉”字领会词意。通过品词析句,充分感悟了词人辛弃疾陶醉于清平祥和的田园生活之后,呈现辛弃疾中年时期的一段经历:他生活在战乱年代,大半生的征战生活,见到的总是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42岁时,被奸臣陷害,贬官到江西达20年之久,看着人民饱受战争苦难,自己无力回天,含泪写下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词:f老师读)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随后教师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师:借助注释自学,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在本首词中辛弃疾因何而醉?
  (学生自学后汇报)
  生:因愁而醉。
  生:因战争没有结束,父老乡亲还在受苦受难而醉。
  师:这是借酒浇愁愁更愁呀。此时,他最渴望的是什么?
  生:他最渴望战争早日结束。
  生:他最渴望人们过上《村居》中安居乐业的生活。
  师:是呀,这里的“醉”与《清平乐·村居》的醉原因是截然不同的,此醉非彼醉,但表达了相同的情怀:那就是对村居、对安居乐业的热切向往呀!
  如此呈现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置身于那战火纷飞的南宋时期,更真切感受诗人内心对安宁平静生活的追求。更重要的是把学习从课内拓展到课外,让学生有兴趣涉猎更多辛弃疾创作的词,从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可见让学生充分感悟时代背景,构建文本空间,更有利于对文本的解读。
  
  二、挖掘人物典故,拓宽感悟文本视域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一条源远流长、亘古不息的长河,人物典故犹如文化长河中点点璀璨的星星。人物典故是历史中的精华、是历史的浓缩,是经过时间的检验和提炼保存下来的。典故的来源大致有三个。第一,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等。第二,来源于一些历史书或文学作品。第三,来源于佛经、圣经等宗教书等。
  由于文本所承载的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时代背景久远,人物差距甚大的文章,文本与现实的差异性和文本内部的空白点,都给学生体悟文本带来了难度。这就需要进行有效适度地拓展,将人物典故融合在文本中,使学生在文本的相互交叉融汇中拓宽感悟文本视域。在执教《李时珍夜宿古寺》一课中,引导学生理解“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这一句话时,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万民得福”,我引进了两则有关李时珍治病救人的典故:
  故事1:在古代,很多药书中记载水银吃了可以变成神仙,所以在六朝之下,很多想长生不老的人都吃了水银,结果都死去了。《本草纲目》指出水银有很强的毒性,不能服用。
  故事2:有位老婆婆,患习惯性便秘达30年之久,虽多方治疗,终不见效。李时珍运用从民间学来的偏方,以适量的牵牛子配成药,很快就治好了她的病。
  从人物典故中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更正错误的药性和药效,挽回更多的生命,帮助李时珍久医不愈的病人找到对症的药方,使病人免受病痛的折磨,确实是万民得福。“万民得福”这一教学重点便于生动的历史人物典故中迎刃而解了。学生也在感悟文本的同时,拓宽了文本的视域。
  
  三、碰撞人物心灵,孕育体验文本情怀
  
  心理学认为,性格是指一个人较稳定的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应的习惯的行为方式。人的性格是在一个人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具体环境和教育条件不同,他所形成的性格具有不同特性。个人的性格是在他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具有社会历史性。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实践和不同的生活阅历,决定了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
  人物的心灵是其性格特征的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领学生亲近人物的思想,体验人物的心灵,进而生发情感、拥抱文本,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因此,语文教师要通过碰撞人物心灵,用情感触摸学生的情感,用心灵同化学生的心灵,使师生共同感悟人物心灵,在情意徜徉、智慧牵引下,孕育体验文本情怀。例如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课中,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公仪休心灵深处真正的想法,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1,感悟拒鱼原因
  师:鱼,公仪休不收,山珍海味他会收吗?(不收)绫罗绸缎他会收吗?(不收)古玩字画他会收吗?(不收)
  师:公仪休为什么不收这些礼物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归纳小结)。
  师:因为公仪休知道收了礼便会犯法。在他的心中深藏着一个大大的“法”字,正是因为知法、守法,所以他拒收别人送来的鱼;正是因为对“法”的尊重、敬畏,所以他才提出“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公仪休担任鲁相以后,规定鲁国一切做官的人,不得经营产业、与民争利,真正是一个公正廉洁的好官。同学们,一个“法”字解开了我们心中的谜团,矛盾至此也迎刃而解,戏剧冲突达到高潮。
  2,回读拒鱼对话段落
  师:当子民读懂师傅话中的深意,明白师傅的良苦用心,回想师傅拒绝接受鱼的情景,,心中是不是已经有了别样的感受呢?让我们再现一下当时的场景,好吗?(朗读拒收鱼的对话段落)
  3,创设角色体验情境
  师:子明,你现在还迷惑不解吗?能表达自己的感受吗?
  生:我明白了,不再疑惑不解了。
  师:你明白老师为什么说“一闻到鱼腥味便要呕吐吗”?
  生:他其实是不想收礼,所以找个借口假装呕吐。
  生:老师你说得对,今后,我一定照您的样子去做。
  4,拓展练习
  我们不难想象,当子明入仕为官,有人给他送礼时,他会说______。当子明为人之师,学生疑惑不解时,他还会教导_____。(生依次回答)
  5,总结延伸
  师:同学们,这就是公仪休人格的魅力,这就是榜样的示范。事实上,公仪休对“法”的尊重、敬畏,不仅影响着他的弟子——子民,也影响着后人,直至今天。建国以来,我们一直把“依法治国”作为我们的治国理念,新时期,胡锦涛主席也提出了(幻灯出示“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法”应当成为办事的纲领,行为的准则,而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学习这篇剧本的意义所在。
  通过对史实资料的整合,由古及今,在体验文本的同时,碰撞人物的心灵,孕育体验文本情怀油然而生,使学生体验人物内心,感悟文本内涵。
  如何将散落在外界、存在于不同时空的资源移植到课文和课堂中来,是需要有一定的“嫁接”功夫的。嫁接功夫好的教师,课的“成活”率极高;反之,课就“死”了。这种技术,以“和谐”为衡量指标,也就是说,开发和利用的资源要跟文本材料所表达的主旨相一致,并且能够为学生的学习起到“增值”效果。如果我们能不断地在历史文化中寻找与文本对话的基点,以历史文化的眼光解读并处理文本,借助文本引领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品味、感悟和运用,并在此过程中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塑造他们的人格,涵养他们的性情,就能让语文课堂充溢着浓浓的历史文化意蕴,在与历史对话中,深刻地感悟解读文本!
其他文献
“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卡莱尔),“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尔)龙岩市根据闽西特色打造“红土书香”教育品牌以来,学校“书香校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形成了“爱读书,乐读书”的良好读书氛围,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正在形成。  面对浩瀚的书籍,要取得较好的读书效果,我们采取了一些做法。    一、讲究策略,提高效率    首先要形成读书活动的机制。中共龙岩市教育工委、龙岩市教育局要
期刊
近日,我们前往王蒙先生的家中拍摄他的书房。我知道写作是需要大量个人时间和空间的,一个一生都能够潜心于写作的人,会很珍惜时间,我也格外地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  我感觉王蒙先生家中的书房,透着更多的生活气息,书房并不太大,铺着地毯,中间的桌子上放着两台用于写作的电脑,两面摆放着书架。书架上的书分门别类摆放得很整齐很有秩序。王蒙先生指着中间的书柜告诉我们:“我还是比较重视工具书的,所以《词源》、《辞
期刊
发散思维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呈现出多维发散状,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本文拟从文本解读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作初步探讨。    一、文本多元解读之必需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甚至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方式和途径,对作品主题思想、写作特色、遣词造句的品析等无不通过文本解读来实现。没有文本的解读就
期刊
叮叮当当,小巷悠长……  不用探头看,就知道准是卖豆花的来了。说也奇了。据母亲讲,过去,漳州一带,卖豆花的人,挑着豆花担,走街串巷,不用吆喝,只需一只手的手指夹着瓷碗、瓷匙,一摇晃,一碰撞,就能发出清脆的声音招引顾客,每每这时,楼里就飞出几个快乐的小毛孩,攥着钱,拎着碗,领了大人之命,直奔那担而去……  到我记事时,豆花就设点摆摊了,来了客人,摊主就掀起瓷缸的木盖,拿一把铜勺,将浮在豆花表面的水珠
期刊
南方雪,轻柔,妙曼,  无声地,洒遍故乡。  那么执著,  那么深情。  白的山,白的屋,  白的山间小路。  小树,我的小树,  让雪尽情拥抱。  堆雪人,干雪仗,  老游戏,代代玩。  忘了忧虑,忘了奇寒,  仰起头,笑迎雪花点点。  南方雪,轻柔,妙曼,  无声地,洒遍故乡。  任雪花抚摸岁月,  悠长忆念,无限家山。
期刊
荧屏上为数不少的止于养眼、一味娱乐的节目,已经令不少观众不太习惯于剔除喧嚣浮躁、静下心来进行不仅养眼、更在养心的文化阅读了。  这种养心的文化阅读,当然不止于经典的书籍文化的阅读。虽非经典却有一定思想内涵、文化意蕴和美学品位的一般书籍,以及各种形式的书画展览、音乐歌舞、戏剧演出、文物博览等等,均应纳入我所呼唤的养心的文化阅读范畴。  在技术化背景下,要真正做到既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丰富审美表现手段
期刊
活着  是一种存在  活着  是一种悲哀  活着  是一种无奈  活着  是一种安排  活着  是为把一些记忆埋汰  活着  是为让一些记忆醒来  活着  是为使一个现时无碍  活着  是为令一个现时躲开  活着  一切都不用见怪  活着  一切将会有交待  相信吧——  生命不是一场竞拍  灵魂不是一种体裁  白云总归要出境  花朵总是会绽开    献给您……    那浅浅的一笑  就像月牙淡漠
期刊
我开始学语文,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全家逃难到乡下。不知为什么日本鬼子和汪伪的军队老在后面追。我才五六岁,常常是一天跑好几个地方。有一次,我们跑到了傍晚,还是被追上了:那是一个打谷场,我筋疲力尽,倚着个草垛软瘫着,望着平原上低垂的星空喘气。“和平军”(汪精卫的汉奸队伍,他们的口号是“和平反共建国”所以叫“和平军”)拿枪对着我们,厉声喊叫:“城里人,跪下来,把口袋翻过来”。人们跪成一排。妈妈、舅妈顾不
期刊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代诗人贺知章,留给后人的杰作可能不算多,但他却是慧眼识李白的伯乐。《咏柳》诗中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因为诗人观察细腻,构思独特,描绘生动,便成了脍炙人口,百吟不厌的千古佳句,令后辈着实折服。当然诗的前两句也有许多经典妙处值得品味。  贺知章生活在盛唐,一生为官,经济宽裕,性情闲适,无忧无虑。
期刊
母亲是个童养媳,外祖父那时家里状况很不好,家里孩子又多,我祖母用50公斤的地瓜米就把我母亲背到了现在的家里,那时我母亲刚断奶。  母亲是在她18岁那年结婚的。她从小随祖母长大,祖母一直把她当自己的亲闺女,母亲对祖母就特别亲。从我记事起,她们婆媳从没红过脸,都是有事有商量的好声好气。这种关系在祖母去世前的那一年里,我有了切身体验。在我读初三的那年,祖母在一次滑倒后便偏瘫不起了。从那以后的一年里,母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