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1年2月19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法律、体制、能力建设,维护人民群众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良好秩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胡锦涛就当时重点抓好的工作提出8点意见。其中,第五条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做为一名在质监部门工作多年,与食品安全监管有着密切联系的国家工作人员,下面,我就从社会管理角度浅议我省食品安全工作。
关键词:社会管理;食品安全;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01
一、当前我省食品工业企业现状
我省是食品工业大省,据统计,我省的液体奶、方便面、乳制品在全国名列第二位,小麦粉、葡萄酒、味精第三位,食用植物油第六位,糕点第八位,白酒、饼干第九位。目前,全省共有食品生产加工单位12800家,其中生产企业6500家,小作坊4300家,报政府取缔小作坊2000余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生产企业621家。在国家统计局统计的食品工业24种主要产品中,我省有13种产品产量同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糖果、果汁、白酒、食用植物油、小麦粉等10类食品的增长都在10%以上。我省食品监管工作的特点是企业群体大,规模小,作坊多,分布广,监管难度高。同时,河北省环京津地区有80%的企业向京津地区销售食品,是京津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确保食品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责任重大。
二、目前我省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困难
一是食品监管难度大。我省是食品生产大省, 12800多家食品生产加工单位,数量很大,构成复杂,范围广,分布散,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10人以下小企业、小作坊占80%以上;食品小作坊16%无营业执照,21%无卫生许可证;每个集镇均有食品生产单位存在,且大多在农户家中生产;食品小企业,小作坊主高中以上毕业的只占27%。一些食品加工单位为了追逐利润,掺杂使假现象时有发生。全省还有其他工业生产企业3万多家,食品安全法实施后,又增加了食品卫生许可的审查职能,监管任务十分繁重。
二是社会质量意识淡薄。有的地方政府对质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对质量安全负总责的意识还不是很强。有的重增长、轻质量,对一些企业出现的质量问题重视不够,致使部分企业的质量隐患大量存在。有的领导同志看不到容忍和放纵假冒伪劣,就是对发展环境最大的破坏,甚至人为地把质量监管和优化发展环境对立起来、割裂开来。有的地方实行企业宁静日,限制执法检查。同时,不少消费者质量意识缺乏,贪图便宜,客观上为假冒伪劣商品提供了市场。
三是一些企业诚信缺失。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加之目前全社会诚信体制不健全,诚信氛围不浓厚,一些企业不顾他人的健康,专门研究食品造假赚钱,甚至有些高层次技术人员也参与其中。有的用化学物质造假,在腐竹、豆腐丝等添加吊白块、用动物水解蛋白生产乳饮料;有的滥用添加剂,在面粉中超量使用增白剂;有的用回收食品加工食品,出现陈馅月饼、回炉肉制品;有的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用病死畜禽和陈化粮加工食品;还有在食品包装上做假,用回收翻新罐灌装饮料等等,表现出社会责任和诚信意识的严重缺失。按照国家规定,某种食品只允许添加有限的物质,而目前可用于食品的添加剂有1800多种,还有3000多种化工原料,极容易被违法添加到食品中去。
四是原料污染严重。目前,食品原料污染严重,花样翻新,防不胜防,直接威胁食品安全。如植物原料农药残留,化工肥料残留;水产品抗生素,硝基夫喃等药物残留,孔雀石绿等化工材料残留;畜禽肉中抗生素,镇静剂等药物的残留和污染;更有甚者,人为添加有害物质而造成的污染,如在鲜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尿素、动物蛋白等。按目前国家对生产企业的要求,对原材料不进行品质本身的检验,只要求索证索票,索要检验报告等,即可购入,而企业生产的产品也只是对产品标准要求的出厂检验项目进行检验。大部分的污染指标又不在产品标准要求范围内,这就造成企业购入污染原料,加工污染原料,销售受污染的产品,造成消费者健康隐患。
三、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的措施
确保食品安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还是创新社会管理、维护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为此,我省应当加快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方式、环节和手段转变,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一是要深入转变监管方式。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加大基层食品安全管理和服务力度。必须以城乡基层为重点,以城乡社区为载体,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各类资源。将政府在农业、质监、工商、卫生等方面的职能下沉到社区,探索建立基层食品安全管理和服务综合平台,推进“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
二是要加大风险监测力度。食品安全是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领域,应建立和落实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监测和预警机制,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的发生。要全面做好食品安全风险源普查工作,经常性、滚动性地开展风险排查,并及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根据风险等级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分层次管理,使监管资源与风险等级相匹配,将有限的监管资源集中到风险高发的环节和领域。加强与公众风险沟通并合理引导舆论监督。通过风险沟通策略的改進和风险教育的开展,促使人们更为理性地认知食品安全风险和看待食品安全事件,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大正面宣传的力度,及时公布案件查处情况,营造有利于食品安全工作的舆论氛围。
三是要转变行政监管手段。要运用经济手段,强化政策导向。制定我国食品产业规划,调整食品产业结构,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加快食品企业技术改造。严格行政许可,严把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准入关和退出机制,从根本上提升食品生产经营者素质和管理能力,落实食品安全的企业主体责任。运用技术手段,强化监管支撑。专业化是现代政府监管的重要特征,也是提升监管效能的途径。运用宣教手段,强化安全意识。政府应普及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建立公益性的食品安全知识宣教平台、跨部门的统一信息发布平台以及科学的风险沟通平台,引导公众安全消费,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关键词:社会管理;食品安全;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0-00-01
一、当前我省食品工业企业现状
我省是食品工业大省,据统计,我省的液体奶、方便面、乳制品在全国名列第二位,小麦粉、葡萄酒、味精第三位,食用植物油第六位,糕点第八位,白酒、饼干第九位。目前,全省共有食品生产加工单位12800家,其中生产企业6500家,小作坊4300家,报政府取缔小作坊2000余家,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生产企业621家。在国家统计局统计的食品工业24种主要产品中,我省有13种产品产量同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其中糖果、果汁、白酒、食用植物油、小麦粉等10类食品的增长都在10%以上。我省食品监管工作的特点是企业群体大,规模小,作坊多,分布广,监管难度高。同时,河北省环京津地区有80%的企业向京津地区销售食品,是京津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确保食品安全的任务十分艰巨,责任重大。
二、目前我省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困难
一是食品监管难度大。我省是食品生产大省, 12800多家食品生产加工单位,数量很大,构成复杂,范围广,分布散,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10人以下小企业、小作坊占80%以上;食品小作坊16%无营业执照,21%无卫生许可证;每个集镇均有食品生产单位存在,且大多在农户家中生产;食品小企业,小作坊主高中以上毕业的只占27%。一些食品加工单位为了追逐利润,掺杂使假现象时有发生。全省还有其他工业生产企业3万多家,食品安全法实施后,又增加了食品卫生许可的审查职能,监管任务十分繁重。
二是社会质量意识淡薄。有的地方政府对质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到位,对质量安全负总责的意识还不是很强。有的重增长、轻质量,对一些企业出现的质量问题重视不够,致使部分企业的质量隐患大量存在。有的领导同志看不到容忍和放纵假冒伪劣,就是对发展环境最大的破坏,甚至人为地把质量监管和优化发展环境对立起来、割裂开来。有的地方实行企业宁静日,限制执法检查。同时,不少消费者质量意识缺乏,贪图便宜,客观上为假冒伪劣商品提供了市场。
三是一些企业诚信缺失。受市场经济负面影响,加之目前全社会诚信体制不健全,诚信氛围不浓厚,一些企业不顾他人的健康,专门研究食品造假赚钱,甚至有些高层次技术人员也参与其中。有的用化学物质造假,在腐竹、豆腐丝等添加吊白块、用动物水解蛋白生产乳饮料;有的滥用添加剂,在面粉中超量使用增白剂;有的用回收食品加工食品,出现陈馅月饼、回炉肉制品;有的用非食品原料加工食品,用病死畜禽和陈化粮加工食品;还有在食品包装上做假,用回收翻新罐灌装饮料等等,表现出社会责任和诚信意识的严重缺失。按照国家规定,某种食品只允许添加有限的物质,而目前可用于食品的添加剂有1800多种,还有3000多种化工原料,极容易被违法添加到食品中去。
四是原料污染严重。目前,食品原料污染严重,花样翻新,防不胜防,直接威胁食品安全。如植物原料农药残留,化工肥料残留;水产品抗生素,硝基夫喃等药物残留,孔雀石绿等化工材料残留;畜禽肉中抗生素,镇静剂等药物的残留和污染;更有甚者,人为添加有害物质而造成的污染,如在鲜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尿素、动物蛋白等。按目前国家对生产企业的要求,对原材料不进行品质本身的检验,只要求索证索票,索要检验报告等,即可购入,而企业生产的产品也只是对产品标准要求的出厂检验项目进行检验。大部分的污染指标又不在产品标准要求范围内,这就造成企业购入污染原料,加工污染原料,销售受污染的产品,造成消费者健康隐患。
三、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的措施
确保食品安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还是创新社会管理、维护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为此,我省应当加快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方式、环节和手段转变,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安全。
一是要深入转变监管方式。在食品安全监管中坚持以人为本、服务优先,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加大基层食品安全管理和服务力度。必须以城乡基层为重点,以城乡社区为载体,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整合各类资源。将政府在农业、质监、工商、卫生等方面的职能下沉到社区,探索建立基层食品安全管理和服务综合平台,推进“一站式受理、一条龙服务、一揽子解决”。
二是要加大风险监测力度。食品安全是容易引发社会矛盾的领域,应建立和落实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监测和预警机制,注重从源头上减少矛盾的发生。要全面做好食品安全风险源普查工作,经常性、滚动性地开展风险排查,并及时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根据风险等级对食品生产经营者进行分层次管理,使监管资源与风险等级相匹配,将有限的监管资源集中到风险高发的环节和领域。加强与公众风险沟通并合理引导舆论监督。通过风险沟通策略的改進和风险教育的开展,促使人们更为理性地认知食品安全风险和看待食品安全事件,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加大正面宣传的力度,及时公布案件查处情况,营造有利于食品安全工作的舆论氛围。
三是要转变行政监管手段。要运用经济手段,强化政策导向。制定我国食品产业规划,调整食品产业结构,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加快食品企业技术改造。严格行政许可,严把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准入关和退出机制,从根本上提升食品生产经营者素质和管理能力,落实食品安全的企业主体责任。运用技术手段,强化监管支撑。专业化是现代政府监管的重要特征,也是提升监管效能的途径。运用宣教手段,强化安全意识。政府应普及食品安全相关知识,建立公益性的食品安全知识宣教平台、跨部门的统一信息发布平台以及科学的风险沟通平台,引导公众安全消费,提高自我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