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以“单元”进行编排,每个单元都有特定的专题,而单元内不同课文既体现专题特点,又各显风格,从而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科逻辑结构。这种以“单元”为基础单位的编排方式克服了长期以来单篇教学所固有的诸多弊端,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是提高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语文教材以“单元”为单位的编排方式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单元教学的整体观念,系统教授语文课程,灵活安排单元教学目标。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论述小学语文教师在单元教学的过程中应如何兼顾整体性、系统性和灵活性,更好地实现单元教学目标。
一、整体性原则
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综观整个单元教材的教学目标,整体把握读写知识结构,明确各读写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它们的重难点,使字、词、句、段、篇的“双基”教学形成整体结构,从而优化整体的教学效果。与单篇备课、孤立的教学相比,“单元教学”更强调学习资源的整合与生成,着眼于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强调一个时段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推进”,单元内各训练项目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关联照应,教师除了要把一个教学单元视为整体来备课外,还要站在教材课文的整体编排的高度,把握每一个单元甚至每一册书的重点教学任务和要求,通盘考虑各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实施步骤,通盘设计教学的课型和方法,从整体上完成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
二、系统性原则
系统论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语文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单元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促进系统内各构成要素的协同与整合。单元教学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衔接上。如今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这样的编排体现了课程标准“教材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指导思想。因此,进行单元教学时必须考虑到各主题单元之间的衔接,使前一单元成为后一单元的铺垫,后一单元成为前一单元的巩固与提高。单元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应把单元教学目标视为终极目标,也不应急功近利地期望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就完成某一项教学任务。
三、灵活性原则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应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施教,灵活生动地教好每一篇课文。为了优化教学效果,更好地完成单元教学目标,可以适当调整课文的教学顺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本单元内部各篇课文教学顺序的调整,二是对整册书内部各单元教学顺序的调整。所谓灵活的调整并不是漫无目的地随意调换课文的教授顺序,而是在兼顾教学效果基础上的灵活变动,调整的目的并不是要打乱课本的编排顺序,而是为了能更好地凸显单元教学的重点和目标,优化单元教学的效果。
下面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探讨如何将以上原则应用到单元教学中。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春天里的发现”,包括《找春天》、《古诗两首》、《笋芽儿》、《小鹿的玫瑰花》四篇课文和“语文园地一”。在一年级下册就曾经出现过一个类似的以“春天”为主题的单元。两个单元主题相同,但单元教学目标和选文内容却大相径庭: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春天来了!快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天吧!”很显然,这一单元的要求仅仅是引导学生去感受春天的美。而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导语是:“我发现春风是轻轻的、暖暖的,春雨是细细的。我们走进春天,留心观察,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不难看出这一单元是前者的延伸,一方面重在引导学生感受春天,同时也激励学生走进春天,去发现春天的特征、去探索春天的奥秘。“春天里的发现”显然是建立在感受“春天”基础上的。这不仅体现出当今教材单元编排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而且对教师的单元备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单元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整体把握,然后再进行系统组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既然是围绕“春天的发现”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备课的过程中就必须牢牢抓住这一单元重心不放,同时兼顾课文内容之间的相互照应,使之真正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比如《找春天》之后,可以建议组织一次班级春游活动,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找到春天的气息,为后文的学习做好铺垫。接下来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文中出现的描写春光的好词佳句摘录下来。这些教学活动实际都在为后面的“语文园地一”的学习活动做准备。在“语文园地一”中:“口语交际”要求介绍自己在春游中的发现;“写一写”要求学生在春游活动和“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将自己春天的发现写下来;“展示台”要求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描写春天的句子。如果我们在单元备课的过程中能够从全局上把握单元教学的目标,密切关注各个环节的教学任务,将这些系统信息有机整合,便能充分发挥教材整合后的整体效应,顺理成章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
其次,在备课的过程中还可以灵活调整单元教学内容。例如可以先学习第一课《找春天》和第三课《笋芽儿》,通过这两课的学习让学生先闻到春天的气息,感受到春天的美;接着来学习第二课《古诗两首》,将描写春天的好词佳句教给同学,使他们不仅会发现春天的美,还会感悟春天的美、书写春天的美。最后教授《小鹿的玫瑰花》,让学生在富有哲理的童话故事中领会春天的美。当然这种灵活的调整不仅可以体现在单元内课文教授顺序的先后调换上,还可体现在整册书单元之间教学顺序的灵活变更上。这样的调整无疑是合理而可行的,因为它充分考虑到了单元备课的灵活性,对教材的相关教学内容做调整,符合新课标提出的“不是教教材,而是灵活地使用教材去教学”的理念。
此外,我们还可以突破传统学科界限的束缚,实现学科之间、课堂内外的相互融合。例如引导学生走进春天的大课堂,在广阔的天地中去寻找春天的气息,带着学生唱一唱春天的歌、诵一诵春天的诗、画一画春天的美,引导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后,读一下本册书后面的选读课文《春的气息》来帮助理解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些灵活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发现春天的美,进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责任编辑:徐桥◇
语文教材以“单元”为单位的编排方式要求教师必须树立单元教学的整体观念,系统教授语文课程,灵活安排单元教学目标。本文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论述小学语文教师在单元教学的过程中应如何兼顾整体性、系统性和灵活性,更好地实现单元教学目标。
一、整体性原则
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要综观整个单元教材的教学目标,整体把握读写知识结构,明确各读写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弄清它们的重难点,使字、词、句、段、篇的“双基”教学形成整体结构,从而优化整体的教学效果。与单篇备课、孤立的教学相比,“单元教学”更强调学习资源的整合与生成,着眼于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强调一个时段语文实践活动的“整体推进”,单元内各训练项目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关联照应,教师除了要把一个教学单元视为整体来备课外,还要站在教材课文的整体编排的高度,把握每一个单元甚至每一册书的重点教学任务和要求,通盘考虑各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和实施步骤,通盘设计教学的课型和方法,从整体上完成每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整体提升。
二、系统性原则
系统论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语文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单元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促进系统内各构成要素的协同与整合。单元教学的系统性主要体现在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衔接上。如今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这样的编排体现了课程标准“教材要避免繁琐,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和知识能力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指导思想。因此,进行单元教学时必须考虑到各主题单元之间的衔接,使前一单元成为后一单元的铺垫,后一单元成为前一单元的巩固与提高。单元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应把单元教学目标视为终极目标,也不应急功近利地期望通过一个单元的教学就完成某一项教学任务。
三、灵活性原则
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应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施教,灵活生动地教好每一篇课文。为了优化教学效果,更好地完成单元教学目标,可以适当调整课文的教学顺序。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本单元内部各篇课文教学顺序的调整,二是对整册书内部各单元教学顺序的调整。所谓灵活的调整并不是漫无目的地随意调换课文的教授顺序,而是在兼顾教学效果基础上的灵活变动,调整的目的并不是要打乱课本的编排顺序,而是为了能更好地凸显单元教学的重点和目标,优化单元教学的效果。
下面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探讨如何将以上原则应用到单元教学中。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春天里的发现”,包括《找春天》、《古诗两首》、《笋芽儿》、《小鹿的玫瑰花》四篇课文和“语文园地一”。在一年级下册就曾经出现过一个类似的以“春天”为主题的单元。两个单元主题相同,但单元教学目标和选文内容却大相径庭: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春天来了!快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天吧!”很显然,这一单元的要求仅仅是引导学生去感受春天的美。而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导语是:“我发现春风是轻轻的、暖暖的,春雨是细细的。我们走进春天,留心观察,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不难看出这一单元是前者的延伸,一方面重在引导学生感受春天,同时也激励学生走进春天,去发现春天的特征、去探索春天的奥秘。“春天里的发现”显然是建立在感受“春天”基础上的。这不仅体现出当今教材单元编排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而且对教师的单元备课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单元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要做到整体把握,然后再进行系统组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既然是围绕“春天的发现”这一主题来编排的,备课的过程中就必须牢牢抓住这一单元重心不放,同时兼顾课文内容之间的相互照应,使之真正成为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比如《找春天》之后,可以建议组织一次班级春游活动,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找到春天的气息,为后文的学习做好铺垫。接下来几篇课文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课文中出现的描写春光的好词佳句摘录下来。这些教学活动实际都在为后面的“语文园地一”的学习活动做准备。在“语文园地一”中:“口语交际”要求介绍自己在春游中的发现;“写一写”要求学生在春游活动和“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将自己春天的发现写下来;“展示台”要求展示自己收集到的描写春天的句子。如果我们在单元备课的过程中能够从全局上把握单元教学的目标,密切关注各个环节的教学任务,将这些系统信息有机整合,便能充分发挥教材整合后的整体效应,顺理成章地完成每一项教学任务。
其次,在备课的过程中还可以灵活调整单元教学内容。例如可以先学习第一课《找春天》和第三课《笋芽儿》,通过这两课的学习让学生先闻到春天的气息,感受到春天的美;接着来学习第二课《古诗两首》,将描写春天的好词佳句教给同学,使他们不仅会发现春天的美,还会感悟春天的美、书写春天的美。最后教授《小鹿的玫瑰花》,让学生在富有哲理的童话故事中领会春天的美。当然这种灵活的调整不仅可以体现在单元内课文教授顺序的先后调换上,还可体现在整册书单元之间教学顺序的灵活变更上。这样的调整无疑是合理而可行的,因为它充分考虑到了单元备课的灵活性,对教材的相关教学内容做调整,符合新课标提出的“不是教教材,而是灵活地使用教材去教学”的理念。
此外,我们还可以突破传统学科界限的束缚,实现学科之间、课堂内外的相互融合。例如引导学生走进春天的大课堂,在广阔的天地中去寻找春天的气息,带着学生唱一唱春天的歌、诵一诵春天的诗、画一画春天的美,引导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后,读一下本册书后面的选读课文《春的气息》来帮助理解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些灵活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发现春天的美,进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作者单位 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责任编辑:徐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