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阅读教学品悟语言的基本教学策略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yidaocao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说到底就是一种对话,是编者、作者、文本、学生以及教师之间的复杂对话。在这诸多的元素中,文本是关键,它是架设在编者、作者、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桥梁,对文本的解读应成为语文课关注的焦点,而解读文本离不开品悟语言。语言承载思想,表达情感,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话语方式。品味揣摩语言,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世界,是语文教学的正确途径。品悟文本语言有很多方法,除了创设情境之外,还有以下六种。
  一、抓住文字品语言
  1.品优美的词句
  有时拿到一个文本,浏览一下,语句平淡朴实,似乎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细细读读,品品词句,换一个词语,换一个顺序,才发现没有课文中来得精彩,课文中的每一篇文章中的语言都极富灵性,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品词、品句中悟情、悟理,同时也领略作者在语言运用上的考究。
  例如在品悟《成功的花》这首冰心的小诗时,老师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自己练习,应该怎么读?
  ——指名读。
  ——出示两行,自由读,听读。找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相互交流美词(“明艳”/“浸透”/“洒遍”)
  ——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一下,谈感想。
  这部分教学,教师先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再通过相互交流,展开想象,感悟出“明艳”形象地突出了花的“成功”。“浸透”用得好,它写出了眼泪之多。“洒遍”用得好,写出了丝雨洒的范围之广。
  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紧扣重点词句展开研读,可以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品味优美语言,既能让学生深入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丽,同时有助于提高理解、想象及表达能力。
  2.品典型的语段
  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自己喜欢的句、段进行品读,在品读感悟中抓住重点词语去体会、去想象,就能真正走进文本,深刻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真正实现与文本、作者、教师的对话,真正实现课标倡导的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目标,真正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所以,学生品读的方法比知识积累更重要。
  例如《瑞雪图》,教师教学这篇课文第三节时进行设计:
  师:我们合作读一读这一节。老师读第一句,全班同学读剩余的部分,想想为什么要这样读。
  师:这场雪下得很大,也很稳。
  生:开始的时候,还伴随着一阵小雨。不久,雨住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地飘将下来。一会儿,地面上就发白了。夜里,冬天的山村,万籁俱静,只听到那大雪不断降落的沙沙声和树木的枯枝被积雪压断了咯吱声。
  师:谁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第一句概括写了雪大。后面的部分具体写雪怎样大。
  在这段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我们看到了,教师设计师生分工读,巧妙地渗透了段落的总分写法,使学生体会到先概括后具体的表达方式。
  3.品重要的标点符号
  构成一篇文章的,除了字、词、句、段外,还有看似不起眼的标点,其实都在不经意间传达着作者的情感,文章的韵味,在关注语言的同时,关注标点的使用,体会用意与用法,有助于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例如《圆圆的沙粒》一课,我们不仅看到学生在用心地品读语言文字,更能看到教师巧妙地引导着学生从一个细分的标点入手,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区体验。下面是一堂课的教学片断——
  师:沙粒这样真诚,同伴却不这样看,他们是怎么说的?读一读。
  生自由读课文。
  师:大家注意了。现在标点符号变了(“!?”变成“。”)请小声读一读。
  生小声自由读。
  师:怎么样?还能表达同伴的嘲笑吗?
  生:不能。
  师:变回来。(符号变成红的“!?”)怎样读才能表达嘲笑的语气?
  生自由练习,指名读出语气。
  老师巧妙地安排标点变了一变,学生就通过自己读一读,深刻感受到了,不同符号传递给大家不同的感情。简洁的设计使学生在关注标点使用的同时,品出了文章的“味儿”,从而读出了自己的体会和理解。
  二、展开想象品语言
  想象可以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变为直观的表象。挖掘课文中能够使学生想象的训练点,进行品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学生会运用的“活”的语言,学生便可以在想象中对文本语言进行品味、感悟。
  1.品味修辞手法的运用
  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于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能产生巨大的表现力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想象,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抓住运用精彩的修辞的手法,体味它的表现形式。培养他们从分析修辞手法入手,深入地理解事物的特征、品悟其蕴涵思想感情的能力,并使他们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和影响。
  《桂林山水》一文中巧妙用了多种修辞手法,从而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如文本第一段中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清代诗人金武祥的诗句,这儿恰当地运用了修辞手法——引用,从而以简洁的语言开门见山地点明了课文的中心。教学中,教师围绕这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言,设计了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品味:(1)“甲”是什么意思?“甲天下”呢?(2)作为中国人,你认为游“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感觉会怎样?(3)你向往桂林山水吗?这“甲天下”的桂林山水为何让人们都赞赏不已呢?请读第二、三、四段……
  除此之外,文本还运用了衬托、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教师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如“桂林的山真奇呀,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一句,把山比喻成“老人”“巨象”“骆驼”,使静态的、无生命的山,变成了人或物。学生读中体味,在脑际中展现出一幅幅妙不可言的图景——“山像老人,盘腿而坐,沉醉于秀丽的风光中,山像骆驼,跪卧于山水间,美妙的景色使它陶醉了”。至此,学生在领悟文章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同时,就会油然而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   2.在精美图画中想象品悟
  课堂上,一幅气势宏伟、栩栩如生的挂图,一张色彩明丽、令人神往的照片,或是一个细致入微,感人至深的画面,都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新鲜的感觉和强烈的兴趣,学生能依据图像去感知、去欣赏,体会文章的描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插图往往是课文内容重点部分的直观展现,利用插图想象,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老山界》中插图描述了红军战士们翻越老山界的情景。
  师:战士们要翻越的老山界和我们所说的山一样吗?有何特殊的?(结合文章插图说一说)
  生:老山界非常高、陡、险,行军时前队的火把仿佛在天上,后队的行军战士好像就在脚下的崖底……
  看图,我们可以想象到老山界是怎样的险峻,战士们怎样艰难的前进……边看边想,仿佛进入了艰难的行军之中。红军战士那种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就会浮现在我们眼前。
  3.在美妙的音乐中想象品悟
  音乐的感染力是无穷的,听众可以围绕旋律的哀怨而悲伤,因节奏的欢快而雀跃,音乐很能激起人情感的共鸣,促进学生体验。在教学中借助音乐渲染课文内容有助于学生在音乐中遐想,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学习《小音乐家杨科》一文时,教师就可以插放不同的音乐:“小杨科在田野里倾听各种乐声——在旅店的墙角里听着小提琴的乐声——躺在长板凳上最后一次倾听林子里悠扬的音乐。”这一组连续的动人情景和不同故事情景的乐声勾起了小音乐家杨科命运的悲哀。抓住“小杨科睁着眼睛,眼珠已经不动了……手边还放着那把心爱的小提琴”凄凉的情景播放音调低沉的音乐,在音乐声中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动了感情,有的主动说了感想,“小杨科望着天空,仿佛在说:‘我到底犯了什么罪?’有的学生更富想象力:村里的人也围在小杨科身旁,流不尽的眼泪,诉不尽的哀怨,啊!都一起化为愤怒的火烟”……这是情景和音乐交融,激起了学生们对小杨科的同情和对丑恶社会现实的痛恨,音乐的渲染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了较好的情感铺垫。
  4.以把自己当角色想象品悟
  教学与学习活动是认知情感和意志共同综合作用的结果,学生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时也是心理品质、道德、行为形成的过程,在对课文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进行语言训练,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圆圆的沙粒》中:“啊呀,从今以后,他再也看不见美丽的阳光、奇妙的海景,听不到滚滚的涛声了!”
  师:如果你就是小沙粒,你还看不见什么,听不到什么了?
  生1:我再也看不到雨后的彩虹了,听不到海鸥的叫声。
  生2:我再也看不到我的好朋友了,听不到我们一起嬉戏的笑声。
  生3:我再也看不到风平浪静的海面,听不到海浪拍打岩石的美妙声音了。……
  学生通过变化角色,把自己当成文中的小沙粒,想象在漆黑的蚌壳里渡过漫长的岁月,这样设计拉近了读者与文本的距离,使得读者更加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沙粒的下定决心,坦然地钻进蚌壳里。
  三、联系生活实际品语言
  1.回忆生活实际品语言
  阅读教学中,有很多情境是学生熟悉的,很多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亲身感受过和实践过的。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引导学生回忆曾经经历过的生活片段,去解读文本材料,说出自己的独特体验,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真正受到启迪。
  例如《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中,在理解“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的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这句话时,学生通过回忆自己的送给别人的礼物来体会自身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
  生:最珍贵的礼物是我们自身的一部分。
  师:我们都曾送给别人珍贵的礼物,能说说吗?
  生1:我送给妈妈一束康乃馨。
  生2:我给我的朋友买过一台电视机。
  生3:我送我的朋友一本我珍藏多年的集邮册。
  师:同学们,听你们这么一说呀,这些礼物确实很珍贵!这和我们身体的一部分相比,有什么不一样?
  生:礼物可以买到。而身体一部分捐献出去有可能就没有了。
  师:是呀,用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换来了他人的健康,这是多么珍贵的礼物呀!再练一练,想一想这句话应该怎么读?自读。
  生:再读原句体会。
  2.移情体味体验文本
  让学生从自己的情感经验出发,从多角度体味作品人物的心理情绪、情感、思想。尽量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这样,学生就能走进作者的心灵,把自己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设身处地体会作者的情感,缩短了自己与文本的距离。
  例如学习《瑞雪图》第六自然段,让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谈自己的感受来体会瑞雪给人们带来的好处。教师设计了想象的环节,这样使学生能够设身处地去体验作者的情感,缩短了自己与文本的距离。
  师:置身在这粉妆玉砌的世界里,你有什么心情?
  生1:激动。
  生2:高兴。
  生3:惊喜。
  师:带着这种心情自己读一读。提问——你在雪地里干什么呢?
  生1:打雪仗,堆雪人!
  生2:欣赏雪后的美景。
  师:是啊,正因为你们欢快的笑声,使得本来已经很美丽的小山村更加充满生机。这就是峻青笔下的瑞雪图……
  四、抓住重点词句悟语言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语言文字表述的理解,都是通过“读”来完成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就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巧妙,进行认真品味,从而领悟汉语文字特有的表达能力。尤其是逐字逐句地品评,其味无穷。
  教学过程中,针对教材中的重点词、句、段,精心设计一些有梯度的问题进行语言的表达训练,既能帮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文章遣词造句的精妙,又能让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实践活动,例如《冰灯》的课堂:   师:儿子醒来发现了什么?
  生:父亲在打磨一块冰。
  师:课文中语言是什么?
  生:父亲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
  师:父亲为什么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
  课件出示比较“父亲正在打磨一块冰和“父亲正在离炕很远的地方打磨一块冰”
  师:读一读,自己体验一下。
  生1:因为父亲怕冰化了。
  生2:因为冰很凉。
  生3:因为父亲担心冰的凉气影响儿子。
  教师在教学中将课文的“在离炕很远的地方”去掉,让学生领悟到似乎不经意间多加的这七个字,却是作者要表达的父亲对儿子的沉甸甸的爱。
  由此可见,通过品文本中的语言,可以悟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领悟语言文字运用的奥妙。
  五、抓住文章结构悟语言
  注重字、词的运用,并非可以忽略文章的整体结构。既然要强化语言文字训练,就不仅注重于单个字词在语句中的作用,还要特别注重语言段落在课文中的结构功能。
  例如《少年闰土》上课伊始——
  师: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先写了什么?接着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
  生:先写回忆,接着写相识,然后写相处,最后写离别。
  师:课文正是按照这四步去写的,你最感兴趣的是哪部分?
  生:我最喜欢的是看瓜刺猹那部分,因为那是男孩的游戏,表现了他们很勇敢。
  师:女孩子也爱男孩子的游戏。
  生:我喜欢雪地捕鸟那部分,因为很有趣。
  生:我喜欢跳鱼那部分,让我感到很新奇。
  师:因为奇怪所以喜欢。
  生:我喜欢拾贝壳那部分,这部分表现了闰土见多识广,他的生活很丰富。
  师:这四部分当中哪部分写得最详细?
  生:相处。
  师:咱们今天就先来学学这部分。把闰土和“我”的对话找出来,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看看你能从对话当中读出了哪些有意义的事?
  这篇文章的重点是写闰土和“我”相处时几件有意义的事,教师先引导学生从总体上去把握课文,概括出全文的脉络:先写回忆,接着写相识,然后写相处,最后写离别。使学生了解了课文的写作顺序,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接着,教师将学生的回答(最感兴趣的事情)都归纳到“相处”上,顺理成章地开始学习课文的重要内容,同时使学生领悟到了作者在语言表达上所存在的结构上的联系。
  《小镇的早晨》一课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每个段落的总分结构,教师先是让学生用课文中一句话概括这个场景,当学生抓住“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这句话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来品悟“恬静”这个词,在不动声色中,学生领悟到了总分段落写法的奥妙。
  因此,在学习课文时,通过课文的语言,因而抓住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的特点,可以让学生领悟到语言表达在组织文章结构上的功能。
  语言的学习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头等大事,是语文教学的根,离开了语言的品悟、积累和运用,语文教学也就偏离了轨道。因此,我们要紧紧凭借教材这个“例子”,为学生搭建语言实践的平台,引导他们在自主品悟语言文字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从而升华他们的人文情怀,使语文教学回归本位。
  [作者通联:江苏淮安市三堡中学]
其他文献
中国党政干部制度改革三十年是建立功绩制的理性化和加强党的领导的再政治化两条线索交织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基本上与改革开放的历史保持同步。“理性化一再政治化”模式取得
全球化世界中充斥的一系列不和谐“音符”是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西方全球治理理论是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形成的国际理论背景。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主要包括和谐安
目的了解个体化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及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的8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组,常规护理组给予普通护理,个体化护理组进行了个
在我国传统的单位制城市社区模式下,资源供给的单一化在型塑了社区稳定的人际认同和强烈的社会归属的同时也压制了多元化社区资源供给的路径发展。今天城市社区中政府资源、
语文教材的文本目录是指语文教材中每一课的标题和相关知识点的顺序排列集合.它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助学系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然而.笔者发现,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教师学
目的总结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护理方法,并且分析护理所取得的效果,以方便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可行的依据。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18年5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老年脑梗死患者40例作为观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辩证法的研究,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辨证法中国化的发展,也就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中国化的探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辩证法三十年来的研究和探索,初步提出了
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选了唐代周仆(1)的《春日秦国怀古》:荒郊一望欲消魂(2),泾水萦纡(3)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一直以来.文言文的教学内容都在“文”与“言”两端纠结,或以“言”为重.或以“文”为重.前者又常常因强调“字字落实、句句清楚”而被人讥为“死于章句”.后者又因架空文本、随意
随着以王国均教授领衔的浙师大专家团队的进入,"学科教学知识"与"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在课改实践中日益得到我校一线教师的认可与重视,"学科教学知识"强调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