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实际历史教学中,“经济原因类公式”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整合学科知识。
什么是“经济原因类公式”?我概括为“三前提四条件”来方便学生记忆。
什么是“三前提四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备因素可以归纳为“三前提四条件”。
(1)三前提:一是社会是否稳定,战乱和政局动荡都会破坏经济发展;二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否建立(即资本主义制度是否确立);三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否调整。
(2)四条件:一是科技(或技术)条件;二是市场条件:市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三是资本条件:无论是资产阶级的原始积累时期还是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时期,资本始终都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四是自由劳动力条件:资本主义生产主要是雇佣劳动,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除此之外,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还有各国的资源、特定时期国家政策的扶植、国际形势的稳定等。由于前四大条件较突出,因此我们笼统称为“四条件”,由此可见“四”是概数。
为开启“历史思维能力”的大门,我在历史必修Ⅱ学习中应用“三前提四条件”,以知识点为载体,以问题导学为抓手,设计了一组环环相扣、丝丝入理的教学花絮,让这种学法指导贯穿于高中历史经济史的始终。
教学花絮一:细节设计,“误入藕花深处”。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中学生们要接触“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發展缓慢的原因”,在这里我设计了第一计。
师:中国封建社会在明代中期以来(16世纪以来)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几乎与西方同时,但是1840年英国还是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没落腐朽的大门,在长达三个半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的资本主义为何萌芽了却缓慢发展。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西方相比,我们哪些缺乏哪些条件?
生七嘴八舌地讨论,气氛很热烈。
生甲:(总结)缺政策:封建专制政府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缺资本:商人赚钱买田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缺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建政府关卡林立,农民贫困、缺乏购买力,使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缺国内市场;闭关锁国限制海外贸易,缺海外市场。缺劳动力: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不能成为自由劳动力。
体味:讲述经济发展的资本、劳动力等条件,学生通过一般的常识都会掌握,所以在不知不觉中就中了老师的第一计,在潜移默化中会有一种本能的条件反射,以后回答这类问题都会从这几个角度去思索,习惯性思维能力就逐步形成,这就叫“误入藕花深处”。
教学花絮二:公式抛出,“沉醉不知归路”。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我认为这是抛出万能公式的最佳时机。两次工业革命的原因与三前提四条件几乎完全吻合,在这里讲具有典型性特征。
师:今天,我们讲一个经济原因类的万能公式。
生:啊?历史还会有万能公式?老师快讲来听听。(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叫嚷成一片。)
师:“三前提四条件”(15字纲领)——制度、稳定、调整、资本、劳动力、技术、市场,这些词是老师从七句话中提炼的关键词,只要这些词掌握好,在碰到必修Ⅱ或任何有关资本主义经济原因类的问题时,可在脑海中思量这些词,搜罗有关信息,扩词成句即可。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它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表现,工业革命的原因中我们能全面运用这个万能公式。现在我们请同学来试试找一找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前的信息来套用一下关键词。
生积极讨论有关信息,踊跃发言。
生1:(总结)制度——英国1640—1688年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较早确立;资本——殖民贸易、殖民扩张与掠夺、圈地运动等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劳动力——圈地运动用暴力迫使农民与土地相分离,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技术——手工工场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为技术改革机器发明提供了条件。
师:还有吗?
生2:老师,2011年高考答案就这么多,还有吗?
师:我们不能被高考答案所累,高考答案也会有缺失,我们要有勇气对“权威”挑战。言之有理即可。我提示一下,能不能从前一节“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中再思考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内稳定方面和市场方面的原因呢?
(有启发,讨论热烈,形成结论。)
生3:稳定——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英国通过对西班牙、荷兰、法国的海军行动已经确立海上殖民霸主地位,从此无大规模战事,社会相对稳定。市场——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最大殖民帝国,海外市场扩大;圈地运动使国内市场不断扩大,而手工工场的产量无法满足日益扩展的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师(为他的总结发言鼓掌):同学们应该体会到万能公式的妙用了吧。
又如在第二天讲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又要求学生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运用“三前提四条件”。
生4(总结):制度——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国广泛确立;稳定——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相对稳定;资本——工业革命积累的大量资本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资金;科技——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1831年,法拉第电磁感应);市场——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扩大商品需求。
升华: 高考答案有时也有缺失,如2011年江苏高考第23题第(1)问: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答案是:“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的政治保证;资本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提供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时期的生产技术进步。” 此答案墨守成规,完全是2003—2007年旧教材的内容,新课程推行三年了,高考题答案仍囿于旧教材的框架,没有完全与新教材相融合。出题者应增加一个与新课程、新教材内容相关的答案,即18世纪中后期(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后),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国内相对和平稳定。为什么?因为据课程标准要求,人民版、人教版教材都介绍了早期殖民扩张的概况,英国从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对外殖民争夺战就没有消停过,国内政局相对不稳,英国与西班牙、荷兰、法国等不断角逐,而18世纪中后期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帝国,从此不需大规模的海外战争,国内政局自然相对稳定,举国上下忙经济建设,为继之而来的工业革命奠定了政局基础。
在平时的经济史学习中,学生们对于经济发展的“四条件”并不生疏,很快能信手拈来。但“三前提”还是第一次全面接触,所以,在批判地看待高考答案的基础上,更激起了学生们对这个经济万能公式的兴趣,课间课后都津津乐道,乐于探讨辩驳,思维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教学花絮三:知识拓展,“惊起一滩鸥鹭”。
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经历“黄金”—滞胀—高速增长等时期,其中美国二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更为明显:稳定、黄金、缓慢、滞胀、回升并高速增长、新经济等。由于二战的内容已纳入选修,很多学生对二战的历史了解并不多,因此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很多东西无法整合,这时万能公式配合一定的材料运用就能让学生获益匪浅。
师:二战后至70年代是什么原因使美国经济在战后稳定发展还迅速进入黄金时期?请联系必修Ⅰ、Ⅱ相内容,用经济万能公式整合其原因。
学生打开书本必修Ⅰ的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必修Ⅱ的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边翻边讨论,气氛很热烈。
生4:制度——各资本主义国家早就确立了,所以我删除这一点;稳定——二战后世界反法西式斯斯联盟胜利,世界重新获得和平,政局相对稳定;调整——我们在专题六学习了罗斯福新政,它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二战后这种模式发展,部分推行国有化,进一步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以我概括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生5:资本——二战一直远离美国本土,美国又利用战争大发横财,战后拥有世界最雄厚的工业和黄金储备,因而有大量资本;劳动力——我认为大量的士兵退伍回家就是劳动力;市场就是利用旧的秩序来倾销商品。
师:市场有些难,从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第一节找一找。二战后的西欧市场美国通过什么来控制呢?联系必修Ⅰ专题九的《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生6:美国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税和贸易总协定》扩张市场,“马歇尔计划”虽是欧洲复兴计划,但美国深层次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市场控制实现对西欧政治控制。科技——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科技迫切要求,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美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领头军,新技术更新换代加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
拓展:学生在相互合作与讨论争辩将必修Ⅰ、Ⅱ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不仅于此,相对博学的男生们有了在课堂上发挥的余地,他们所提及的士兵退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史实,帮助教师拓展了班级学生们的知识面,同时也赢得了同班同学更为钦佩的目光。其他没有发言的学生也喜形于色:“哦!原来用这个公式可以把所学知识如此链接,我们平时学肯定会相互‘孤立’的!”学生们叽叽喳喳地叫道。
教师带领学生在分析经济发展原因这个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只要坚持不懈,必然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什么是“经济原因类公式”?我概括为“三前提四条件”来方便学生记忆。
什么是“三前提四条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备因素可以归纳为“三前提四条件”。
(1)三前提:一是社会是否稳定,战乱和政局动荡都会破坏经济发展;二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否建立(即资本主义制度是否确立);三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否调整。
(2)四条件:一是科技(或技术)条件;二是市场条件:市场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三是资本条件:无论是资产阶级的原始积累时期还是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时期,资本始终都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四是自由劳动力条件:资本主义生产主要是雇佣劳动,需要大量的自由劳动力。除此之外,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还有各国的资源、特定时期国家政策的扶植、国际形势的稳定等。由于前四大条件较突出,因此我们笼统称为“四条件”,由此可见“四”是概数。
为开启“历史思维能力”的大门,我在历史必修Ⅱ学习中应用“三前提四条件”,以知识点为载体,以问题导学为抓手,设计了一组环环相扣、丝丝入理的教学花絮,让这种学法指导贯穿于高中历史经济史的始终。
教学花絮一:细节设计,“误入藕花深处”。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中学生们要接触“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發展缓慢的原因”,在这里我设计了第一计。
师:中国封建社会在明代中期以来(16世纪以来)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几乎与西方同时,但是1840年英国还是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没落腐朽的大门,在长达三个半世纪的时间里中国的资本主义为何萌芽了却缓慢发展。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西方相比,我们哪些缺乏哪些条件?
生七嘴八舌地讨论,气氛很热烈。
生甲:(总结)缺政策:封建专制政府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缺资本:商人赚钱买田置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缺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建政府关卡林立,农民贫困、缺乏购买力,使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缺国内市场;闭关锁国限制海外贸易,缺海外市场。缺劳动力: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不能成为自由劳动力。
体味:讲述经济发展的资本、劳动力等条件,学生通过一般的常识都会掌握,所以在不知不觉中就中了老师的第一计,在潜移默化中会有一种本能的条件反射,以后回答这类问题都会从这几个角度去思索,习惯性思维能力就逐步形成,这就叫“误入藕花深处”。
教学花絮二:公式抛出,“沉醉不知归路”。
两次工业革命时期经济的迅速发展,我认为这是抛出万能公式的最佳时机。两次工业革命的原因与三前提四条件几乎完全吻合,在这里讲具有典型性特征。
师:今天,我们讲一个经济原因类的万能公式。
生:啊?历史还会有万能公式?老师快讲来听听。(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叫嚷成一片。)
师:“三前提四条件”(15字纲领)——制度、稳定、调整、资本、劳动力、技术、市场,这些词是老师从七句话中提炼的关键词,只要这些词掌握好,在碰到必修Ⅱ或任何有关资本主义经济原因类的问题时,可在脑海中思量这些词,搜罗有关信息,扩词成句即可。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使用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过程,它是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表现,工业革命的原因中我们能全面运用这个万能公式。现在我们请同学来试试找一找英国工业革命爆发前的信息来套用一下关键词。
生积极讨论有关信息,踊跃发言。
生1:(总结)制度——英国1640—1688年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较早确立;资本——殖民贸易、殖民扩张与掠夺、圈地运动等为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来源;劳动力——圈地运动用暴力迫使农民与土地相分离,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技术——手工工场时期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为技术改革机器发明提供了条件。
师:还有吗?
生2:老师,2011年高考答案就这么多,还有吗?
师:我们不能被高考答案所累,高考答案也会有缺失,我们要有勇气对“权威”挑战。言之有理即可。我提示一下,能不能从前一节“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中再思考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内稳定方面和市场方面的原因呢?
(有启发,讨论热烈,形成结论。)
生3:稳定——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英国通过对西班牙、荷兰、法国的海军行动已经确立海上殖民霸主地位,从此无大规模战事,社会相对稳定。市场——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最大殖民帝国,海外市场扩大;圈地运动使国内市场不断扩大,而手工工场的产量无法满足日益扩展的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师(为他的总结发言鼓掌):同学们应该体会到万能公式的妙用了吧。
又如在第二天讲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又要求学生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运用“三前提四条件”。
生4(总结):制度——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国广泛确立;稳定——19世纪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相对稳定;资本——工业革命积累的大量资本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资金;科技——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1831年,法拉第电磁感应);市场——19世纪中期,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扩大商品需求。
升华: 高考答案有时也有缺失,如2011年江苏高考第23题第(1)问:英国工业革命的原因,答案是:“君主立宪制(或资产阶级代议制)提供的政治保证;资本的原始积累;圈地运动提供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外市场的扩大;手工工场时期的生产技术进步。” 此答案墨守成规,完全是2003—2007年旧教材的内容,新课程推行三年了,高考题答案仍囿于旧教材的框架,没有完全与新教材相融合。出题者应增加一个与新课程、新教材内容相关的答案,即18世纪中后期(1763年英法七年战争后),英国成为世界殖民霸主,国内相对和平稳定。为什么?因为据课程标准要求,人民版、人教版教材都介绍了早期殖民扩张的概况,英国从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对外殖民争夺战就没有消停过,国内政局相对不稳,英国与西班牙、荷兰、法国等不断角逐,而18世纪中后期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帝国,从此不需大规模的海外战争,国内政局自然相对稳定,举国上下忙经济建设,为继之而来的工业革命奠定了政局基础。
在平时的经济史学习中,学生们对于经济发展的“四条件”并不生疏,很快能信手拈来。但“三前提”还是第一次全面接触,所以,在批判地看待高考答案的基础上,更激起了学生们对这个经济万能公式的兴趣,课间课后都津津乐道,乐于探讨辩驳,思维能力得到迅速提高。
教学花絮三:知识拓展,“惊起一滩鸥鹭”。
二战后各国经济发展经历“黄金”—滞胀—高速增长等时期,其中美国二战后经济发展的历程更为明显:稳定、黄金、缓慢、滞胀、回升并高速增长、新经济等。由于二战的内容已纳入选修,很多学生对二战的历史了解并不多,因此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很多东西无法整合,这时万能公式配合一定的材料运用就能让学生获益匪浅。
师:二战后至70年代是什么原因使美国经济在战后稳定发展还迅速进入黄金时期?请联系必修Ⅰ、Ⅱ相内容,用经济万能公式整合其原因。
学生打开书本必修Ⅰ的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和必修Ⅱ的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边翻边讨论,气氛很热烈。
生4:制度——各资本主义国家早就确立了,所以我删除这一点;稳定——二战后世界反法西式斯斯联盟胜利,世界重新获得和平,政局相对稳定;调整——我们在专题六学习了罗斯福新政,它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二战后这种模式发展,部分推行国有化,进一步调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这就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以我概括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生5:资本——二战一直远离美国本土,美国又利用战争大发横财,战后拥有世界最雄厚的工业和黄金储备,因而有大量资本;劳动力——我认为大量的士兵退伍回家就是劳动力;市场就是利用旧的秩序来倾销商品。
师:市场有些难,从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第一节找一找。二战后的西欧市场美国通过什么来控制呢?联系必修Ⅰ专题九的《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生6:美国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税和贸易总协定》扩张市场,“马歇尔计划”虽是欧洲复兴计划,但美国深层次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市场控制实现对西欧政治控制。科技——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科技迫切要求,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美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领头军,新技术更新换代加速,美国经济迅速发展。
拓展:学生在相互合作与讨论争辩将必修Ⅰ、Ⅱ的相关知识融会贯通,不仅于此,相对博学的男生们有了在课堂上发挥的余地,他们所提及的士兵退伍、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史实,帮助教师拓展了班级学生们的知识面,同时也赢得了同班同学更为钦佩的目光。其他没有发言的学生也喜形于色:“哦!原来用这个公式可以把所学知识如此链接,我们平时学肯定会相互‘孤立’的!”学生们叽叽喳喳地叫道。
教师带领学生在分析经济发展原因这个重大历史问题的基础上,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只要坚持不懈,必然能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