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又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我们教师能紧扣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在作文教学中,尤其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每一个学生或多或少地享受到多资多彩的精神生活。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训练方法
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易事,本文就学生作文方面的教学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希望我的这种探索是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种“熊熊燃烧的”、“创造性地对待自己工作的思想火花”。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坚信,只要我们掌握正确的策略,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友好关系,互相展示人格魅力,共同打造写作园地,学生的作文天地一定会绿草如茵,鲜花遍地!
一、教师要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给他们太多限制,作文的中心意思怎样定,该选什么材,甚至于写几段,每一段写什么等,这样的圈圈一划,就像给学生穿上了“紧身衣”,到写的时候难以伸展拳脚。还有的教师,一到写作文就给学生制造紧张的空气,给作文披上神秘的外衣。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学生们说话时还对答如流,一到写作文时就不知道写什么,作文的畏难情绪严重。小学生年龄小,观察事物少,了解社会少,生活体验少。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选材单一。他们不善于捕捉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在作文指导课中,只要有一个同学说出一件事,其他同学也照葫芦画瓢,“随风跑”。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呢?首先在作文指导之前,要精心备好课,熟悉学生的生活,心中装有方方面面的不同材料,这样在作文指导课中,才能因势利导。如在指导《我熟悉的一个人》时,我引导学生,可以从家里、学校里、上学放学路上、外出游玩的地方等不同地点去考虑;可以从亲人、亲戚、朋友、邻居、小伙伴、同学、老师等不同的关系去考虑;可以从接触的时间长远去考虑;还可以从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品质特点等去考虑,是写一个爱国的人,还是写一个热心社区工作的人等。这样,在作文指导课中,这些提示如同“自助餐”摆在学生的面前,任其挑选,学生的写作思路自然就宽了,就不会为写什么而发愁了。
二、教师要注重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所谓“以读带写”,就是先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促进学生写作。阅读对于写作的基础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另一方面是语言技巧的借鉴。因此,在指导作文时,要求其扩展阅读,除了指导学生阅读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文章,还要进一步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从广播、电视、报纸、书籍等多渠道获取大量信息,使积累的例子作为材料为我所用。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写作的材料,还充实了他们的思想,提高了认识水平。在进行课内外阅读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写读书笔记的形式辅助课内的作文教学。学生在写读书笔记的同时,一方面锻炼了写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开阔了他们课外阅读的视野,起到了很好的互补作用。做法是这样的:在每学期开学初我先做好计划,每周写一篇。这些读书笔记范围很广,要求也比较宽松,让他们写起来不感到困难。通过课内外大量的阅读,以及各种方式的练笔,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写作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从而促进了作文教学。
三、教师要注重学生“多读、多观察、多练笔”的日常训练
“言为心声”。写文章就是人们记叙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情、发表自己的见解的重要交际手段。怎样才能使学生写起文章来文思泉涌、一挥而就呢?这就是要按传统作文教学法让学生平时多读、多观察、多练笔,也就是平时说的作文能力“功在课外”。要使学生平时自觉多读、多观察、多练笔,首先必须培养学生浓厚的语文兴趣。据调查,有的班级60%的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他们不懂语文能力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基本的文明素质和最重要的生存手段。要使学生产生语文兴趣,一是要给学生讲清道理,二是要开展各种活动吸引他们,刺激他们的学习欲望。如开展读书活动,要求学生除了读大纲规定的中外名著和与课文有关的作品外,还要在各班办小读书馆。形式是每学期开学时,每个学生借给班上一至两本自己家中的名著、小说,在班上选出专人管理、借阅,学期结束归还本人。新学期另换两本再传阅。教师则为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除了教好课文外,还组织学生开展许多活动,如每周一次学生讲评读书内容比赛,或朗读、朗诵比赛,或讲故事比赛等,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和内容督促学生自觉地读书、看报。同时,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并将看到的、听到的或读到的连同自己的生活、学习、感受有选择地写成日记或随笔,可长可短,字数不限,但必须说真话,诉真情。
四、教师增强写作指导过程
学生作文的过程,既是思维能力锻炼的过程,更是人格培养的过程,因为写的是自己的生活,写的是真情实感。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意思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被动地直接从外界输入学习者头脑中,它将知识的获得归结为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的结果,由此可见,学生要形成自己的意境和表达能力,必须经过自己内在的主体思维活动来显现。学生写作的过程是观察、记忆、想象、逻辑、整合等能力的集中表现。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自然教室”,让学生运用白己的生活体验理解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去实际应用,写出自己的生活感受。教师要有意地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书报、广播电视、多媒体课件等中的相关資源,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指导学生作文。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足够的信心,让学生在民主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一种愉悦的心态,执着的精神,坚强的毅力。这是现代作文教学所反映的学生创新人格的自然培养。
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课改前沿的我们,应该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真正从促进人的发展这个基调出发,务实创新,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作文教学;训练方法
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易事,本文就学生作文方面的教学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希望我的这种探索是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种“熊熊燃烧的”、“创造性地对待自己工作的思想火花”。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坚信,只要我们掌握正确的策略,和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友好关系,互相展示人格魅力,共同打造写作园地,学生的作文天地一定会绿草如茵,鲜花遍地!
一、教师要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给他们太多限制,作文的中心意思怎样定,该选什么材,甚至于写几段,每一段写什么等,这样的圈圈一划,就像给学生穿上了“紧身衣”,到写的时候难以伸展拳脚。还有的教师,一到写作文就给学生制造紧张的空气,给作文披上神秘的外衣。这样造成的结果是,学生们说话时还对答如流,一到写作文时就不知道写什么,作文的畏难情绪严重。小学生年龄小,观察事物少,了解社会少,生活体验少。他们在作文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选材单一。他们不善于捕捉生活中发生的一些事,在作文指导课中,只要有一个同学说出一件事,其他同学也照葫芦画瓢,“随风跑”。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做呢?首先在作文指导之前,要精心备好课,熟悉学生的生活,心中装有方方面面的不同材料,这样在作文指导课中,才能因势利导。如在指导《我熟悉的一个人》时,我引导学生,可以从家里、学校里、上学放学路上、外出游玩的地方等不同地点去考虑;可以从亲人、亲戚、朋友、邻居、小伙伴、同学、老师等不同的关系去考虑;可以从接触的时间长远去考虑;还可以从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和品质特点等去考虑,是写一个爱国的人,还是写一个热心社区工作的人等。这样,在作文指导课中,这些提示如同“自助餐”摆在学生的面前,任其挑选,学生的写作思路自然就宽了,就不会为写什么而发愁了。
二、教师要注重以读促写,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所谓“以读带写”,就是先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促进学生写作。阅读对于写作的基础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材料的积累,另一方面是语言技巧的借鉴。因此,在指导作文时,要求其扩展阅读,除了指导学生阅读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文章,还要进一步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从广播、电视、报纸、书籍等多渠道获取大量信息,使积累的例子作为材料为我所用。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获得了写作的材料,还充实了他们的思想,提高了认识水平。在进行课内外阅读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写读书笔记的形式辅助课内的作文教学。学生在写读书笔记的同时,一方面锻炼了写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开阔了他们课外阅读的视野,起到了很好的互补作用。做法是这样的:在每学期开学初我先做好计划,每周写一篇。这些读书笔记范围很广,要求也比较宽松,让他们写起来不感到困难。通过课内外大量的阅读,以及各种方式的练笔,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写作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从而促进了作文教学。
三、教师要注重学生“多读、多观察、多练笔”的日常训练
“言为心声”。写文章就是人们记叙自己的生活、表达自己的感情、发表自己的见解的重要交际手段。怎样才能使学生写起文章来文思泉涌、一挥而就呢?这就是要按传统作文教学法让学生平时多读、多观察、多练笔,也就是平时说的作文能力“功在课外”。要使学生平时自觉多读、多观察、多练笔,首先必须培养学生浓厚的语文兴趣。据调查,有的班级60%的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他们不懂语文能力是一个人一生中最基本的文明素质和最重要的生存手段。要使学生产生语文兴趣,一是要给学生讲清道理,二是要开展各种活动吸引他们,刺激他们的学习欲望。如开展读书活动,要求学生除了读大纲规定的中外名著和与课文有关的作品外,还要在各班办小读书馆。形式是每学期开学时,每个学生借给班上一至两本自己家中的名著、小说,在班上选出专人管理、借阅,学期结束归还本人。新学期另换两本再传阅。教师则为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除了教好课文外,还组织学生开展许多活动,如每周一次学生讲评读书内容比赛,或朗读、朗诵比赛,或讲故事比赛等,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和内容督促学生自觉地读书、看报。同时,要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并将看到的、听到的或读到的连同自己的生活、学习、感受有选择地写成日记或随笔,可长可短,字数不限,但必须说真话,诉真情。
四、教师增强写作指导过程
学生作文的过程,既是思维能力锻炼的过程,更是人格培养的过程,因为写的是自己的生活,写的是真情实感。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提倡:“教育就是生活”。意思是教育不能脱离生活。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学习者自我认知建构的过程,知识不是被动地直接从外界输入学习者头脑中,它将知识的获得归结为学习者积极主动建构的结果,由此可见,学生要形成自己的意境和表达能力,必须经过自己内在的主体思维活动来显现。学生写作的过程是观察、记忆、想象、逻辑、整合等能力的集中表现。所以,教师应指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自然教室”,让学生运用白己的生活体验理解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去实际应用,写出自己的生活感受。教师要有意地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教育资源,书报、广播电视、多媒体课件等中的相关資源,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指导学生作文。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培养学生足够的信心,让学生在民主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一种愉悦的心态,执着的精神,坚强的毅力。这是现代作文教学所反映的学生创新人格的自然培养。
作文教学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课改前沿的我们,应该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真正从促进人的发展这个基调出发,务实创新,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