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空间与协商参与

来源 :美与时代·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shui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品《四十七》是笔者于重庆市万州区的创作。在作品中,四十七个空白画框在不同的物理空间展示,通过动态的画布主体去考察静态的人、以及人所在的物理环境,以自然生态、环境、生活文明为线索进行一系列的定点考察,讨论空白画布在此作品中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四十七;在地性;公共空间;协商参与
  作品《四十七》(如图1)的存在方式是以公共空间为核心的,但是作品的价值需要在与环境、大众的对话以及互动中得到实现和延伸。作品《四十七》以解构主义理论构架,以介入公共空间的社会调查方式,力图调动观众的主动参与性,其表现形式的艺术语言也对传统艺术创作模式做出回应。以空白的画布为中介探讨艺术在当下介入社会后所言说的社会意义,其中涉及展览形式的突破、艺术品交易的日常化等以在地性的语言重新探索艺术介入公共空间所承载的美学、人类学、社会学意义。
  一、《四十七》空白画布的叙事逻辑
  《四十七》以空白画布作为进入公共空间的中介,以空白叙事的方式试图进入大众视野,并对大众形成思考。作品发生基于艺术家创作与作品之间的主客体关系、试图论证空白画布的叙事性存在,基于罗赛琳·劳克斯对极少主义四个阶段梳理的第四阶段,即“场域”意识形态化,对其赋予的社会学、文化学意义。从艺术在地性的各层面探讨当下艺术介入物理空间、现象参与式空间、文化空间等创作模式和呈现形式所建构的公共艺术在地性语言。同时作品以在地性展览展出,整个展览成就了空白画布作为绘画主体的过程,空白画布作为画的能量在无声有形中得到释放,以此去还原画布作为主体的艺术形态。
  二、《四十七》在地的自然空间与公共空间
  (一)自然空间
  自然是宇宙的第一存在。随着人类的进化,艺术的发生开始于磨制石器。人类利用石器进行打猎得以生存。以人类特有的艺术介入自然,以自然环境作为在地性背景的考察。在笔者实施过程中,将四十七个画框以漂浮的形式设在河里(如图2、图3),借助自然力量去完成:水的浮力、风向、水流等。展览面对大自然,期间没有观众参与。画框与水面结合,形成或直或弯曲的形态。作品介入自然空间,并形成自然参与。呈现作品以在地性语言与自然对话形成的互动关系。“一一得一”的还原,将空白画框在河里展览,有效利用这一自然环境,从而面对大自然,作品在无声中释放力量,并且响应了其作为自然力量的精神。
  (二)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不仅仅只是个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进入空间的人们,以及展现在空间之上的广泛参与、交流与互动。而菜市场和商业圈都是在公共空间里进行日常活动的地方,但两地又涉及不同的消费层面,以空白画框展览的形式考察不同在地的人群的参与交流。笔者在创作过程中将展览以卖菜的形式设在菜市场(如图4)这样的空间环境,通过三个不同菜市场及不同的画框摆放方式,将艺术融入日常生活,并试图得到反馈。画框摆在菜摊下面无人注意,但当画框与菜放一起,有人花了一元钱买走其中一幅,买菜卖菜生活化的方式进行艺术品交易是对当下艺术商业体制固有化的回击。将艺术拉下神坛,以极度生活化的形式与大众共享,而作品的成功介入在于菜市场的场域情景,通过展览空白框以考察菜市场这一在地性层面并在其中进行同语境的艺术交易。
  将展览设在商业圈广场(如图5),置换这一在地性语境,与菜市展览不变的是都形成了交易,但不同于菜市的是,商业圈这一语境改变了画框的价格。场域不同,在大众眼里接受艺术的方式也用不同的价格衡量。
   三、《四十七》中老人、小孩的在場性
  将四十七个空白画框展览在敬老院(如图7),老人们围坐观看,在这一语境里,空白画框就是老人本身,老人与作品的互动来自无形、无声的交流。展览设在幼儿园(如图6),将画框摆放在与小朋友等高的位子,空白画框不是老人们静止的空、不是菜市场可以买走的菜、商业圈里的艺术品,是他们可以扔到地上、抛到空中、拿在手上的玩具。在充满活力、天真懵懂的人群里,空白画框都活了。
  鲁虹曾对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做过如下的概括:“应该说,在做公共艺术的过程中,至少反映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应该努力体现公众的生存经验与他们所关注的文化问题,从而使作品的意义具有可交流性与开放性。在更为成功的作品中,作品所涉及的公共性问题还会有机地纳入特定社区的公共性话语中;第二,应该恰当使用公众性的话语方式或努力表达公众的视觉经验,进而体现出平等交流与公共关怀的价值观,这样还可为不同层面的解读预留充分的空间,并拉近作品与公众的心理距离。”
  作品以在地性人群为背景,过程中老人静止地参与及小孩有力的互动是作品进入特定环境而形成的共性话语,呈现对生命的开始或终结两个极差的反应。不可否认,此作品的在地性的语言形式让作品更加饱满,作品与观众参与力度更强。这一呈现形式承接了特定场所的语境,重构了空白画布与在地性的人群共同体的身份。
  四、走出美术馆:《四十七》展览的在地性
  过去在人们的印象中,美的艺术总是殿堂的艺术、高尚的艺术,任何人的作品只要是进到了美术馆,似乎就等于贴上了美的标志等。然而从公共艺术的角度看,艺术的价值不是由美术馆来决定的,而是在与公众的遭遇中,公众认同的艺术不仅要满足有闲暇、愿意进入美术馆去观摩的人。还要在公共场所,与普通观众进行零距离的接触,让公共空间的受众直接面对艺术品,“走出美术馆”就成为公共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且必然的过程。
  随着艺术与生活关系越来越近,以及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四十七》的展览形式考虑以介入生活空间发生转变,旨在以艺术的方式进入生活。将候车厅作为展厅(如图9),火车站作为展厅(如图8),画框摆放候车厅各角落。当我们置身于有些脏乱、无秩序、游客或仰或躺在座椅上的小镇车站候车厅时,实在无法将他们与当代艺术联系在一起。将候车厅作为展厅,画框摆放候车厅各角落。《四十七》在这样的空间展览让笔者第一次认真思考当代艺术与小镇、与生活中或许还没有艺术旅客的契合问题,或许我们意识到艺术并不一定完全与都市、与知识分子有关,它应该与文化的发展和认知度有关。无论怎样的艺术主题,如何变化最终都会落实到日常生活(如图10、图11、图12、图13)。车站展览本身为大家的观看方式选择了一种开放的姿态。或许更多的旅客只能感受这些白色画框带来的新奇,但同时也提示他们可以在忙碌中适当停下来满足精神世界的需求。
  整个作品以美学和社会学两个维度展开。美学的角度旨在以解构主义理论为基点,将一直被艺术家操控的媒介、材料提升到主体地位;而作为主体的艺术家成为客体,以动态的画布考察静态的人以及人存在的物理空间,以此形成反艺术创作思维。社会学的角度旨在关注当下大众文化发展的趋势,以空白画框反常理的展览介入公共空间、所得到的大众反馈及共享。在地性的发生无形中改变了大众的艺术观念。
  五、结语
  艺术介入公共环境,重视人、物、场三者的联系是有深刻历史背景的。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及开放,形式越来越多元化。到今天已经有不少公共艺术作品的经典案例和相关理论著作,将《四十七》放入历史的“上下文”中讨论,其作品涉及对自然生态的关注、生活文明的现状调查。作品形式以在地性的语言突破传统的表现形式,以艺术共享的姿态介入当地文化、人群。协商参与式的方式无形中改变大众的艺术观念,也是作品在地性语言实现的社会学意义与价值诉求。
  参考文献:
  [1]郝卫国,李玉仓.走向景观的公共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卡特琳·格鲁.艺术介入空间[M].姚孟吟,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4]孙振华.公共艺术与权力[J].雕塑,1999(1):16-17.
  [5]翁剑青.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田维玉,广西艺术学院人文学院艺术学理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理论与批评。
其他文献
摘 要:近10年来,围绕建设“钢琴之城”的目标,深圳策划和营运了一系列钢琴音乐节事文化活动,这些国际化钢琴节事音乐品牌活动,逐步形成规模与品牌效应。其品牌建设从一开始就根植在节事活动的整体发展规划中,并且以其前瞻性的策划、专业化的组织、高品质的文化项目深受广大市民和钢琴爱好者、从业者、学习者的欢迎。这些节事活动经过了多年的运作已形成一份基于公益性文化项目和文化服务的丰厚的无形资产,助力深圳公共文化
期刊
摘 要:增头羌寨的垂花门是羌族传统文化与汉文化交融的重要表现,其展现的装饰细节美、因地制宜的结构美与羌族民居建筑的融合美,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研究价值。从增头村民居中的垂花门入手,具体分析垂花门的造型、结构、存在的空间和位置。增头村垂柱种类有方形垂柱、圆柱形垂柱、瓜形垂柱等;垂花门上的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文字等装饰纹样体现其装饰艺术特征。走进古村落,传承垂花门的建筑装饰艺术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期刊
摘 要:牛与蛇是古滇青铜器动物装饰造型中的两个代表性符号,具有强烈的表现力与艺术感染力,展现了古滇文明特有的审美。运用符号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古滇青铜器中牛与蛇的装饰艺术,分析其符号的外延与内涵意义、支持的语境,利于理解神秘的古滇文明,探究古滇青铜器中动物形象的艺术价值与历史价值。  关键词:符号学;滇青铜器;语义解读;语境  一、古滇青铜器动物装饰概述  自1957年晋宁石寨山发掘了滇王金印,古滇
期刊
摘 要:度假酒店英文名为“Resort Hotel”,是为休闲度假游客提供住宿、餐饮、娱乐与游乐等多种服务功能的酒店。与一般城市酒店不同,度假酒店不像城市酒店多位于城市中心位置,大多建在滨海、山野、林地、峡谷、乡村、湖泊、温泉等自然风景区附近,而且分布很广,辐射范围遍及全国各地,向旅游者们传达着不同区域、不同民族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等。庐山西海希尔顿度假酒店为一家五星级度假酒店,是庐山西海
期刊
译/孟凡君 卢幸妮  摘要:关于景观美之共同性的起因,阿瑟·丹托和丹尼斯·达顿给出完全不同的解释。由此,艺术和美学的进化观点浮现在我们面前,并且呈现出日益繁多的流派倾向,对之进行梳理和辨析是开展批判的基本前提。不难看出,适应、适宜、选择、仪式、模因等进化论美学概念已经完全侵入到艺术史研究之中。理论上的各种突进,给传统美学和艺术带来了新的挑战。  关键词:共同美;达尔文进化论;进化论美学;适应;选择
期刊
摘 要:塔尔寺地处湟中县(沙鲁尔镇)西南的浅山区,由于数条沟壑分割的分割作用,周围每一山包形似莲花花瓣。从地理学、生态学的视角对塔尔寺的区域地理环境、塔尔寺的小环境等角度,对塔尔寺宗喀巴大师圣迹的原真性进行了考证,认为历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必须源于场所的原真性,而场所的原真性源于空间的确定性、保存完好的文物与历史事件的内在统一。塔尔寺历史遗迹、独特的空间形态、周边优良的自然生态环境与宗喀巴大师
期刊
摘 要: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却在逐年恶化。人们改善城市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绿色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国内开始出现大批生态城市,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同时也涌现出众多杰出的城市景观设计。生态城市景观空间既是对人居环境的完善,也是对绿色发展的拓展,同时也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生态城市;景观空间;丽水;万象山  一、生态城市景观空间兴起背景  “生态城市”概念是由城市生
期刊
摘 要:湘江贯穿湖南全省,在长沙境内汇流了多个支流。长沙作为古代水运发达的历史名城,具有江河纵横、支流繁多的地理特点,自古以来就水运繁荣,因此津渡码头成了古时人们运输货物、陆行过水的主要交通枢纽。从津渡及津渡文化的基本概念出发,阐述湘江流域长沙段古津渡的位置、分类与经营管理情况,对清代以来湘江流域长沙段古津渡历史文化进行分析梳理,对清代以来湘江流域长沙段古津渡文化进行详细论述,对研究长沙的历史、文
期刊
摘 要:课程资源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基石,主要由学校建设,但又不仅是学校层面,也包括课程教学的主体,区域文化、行业等一切可以利用的人、物、财力资源整合。通过分析手机与课程的关系、高职学前教育《绘画》课程资源,探讨当下将手机引入课程资源建设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从而为高职院校“课堂无手机”制度制定与完善提供一个参考个案,也给高职院校课程资源建设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手机;高职学前教
期刊
摘 要:人存身于世间,所为事事物物,无非达意而已。意乃心之音,解读意,必然联系“志”,因为“志”乃心之所之。由意入志、由志进道,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人自我心性的修炼与提升过程。从艺者率性而知止、洗心诚意、借助书画艺术形式完成达道之志,表现出传统文化对“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强调,同时又是对人的自我完成的强调。这是从传统文化的视角追溯艺术创作的终极意义,进而为实践者找寻出逐意而行的内在依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