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却在逐年恶化。人们改善城市环境的呼声日益高涨,绿色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国内开始出现大批生态城市,改善了城市人居环境,同时也涌现出众多杰出的城市景观设计。生态城市景观空间既是对人居环境的完善,也是对绿色发展的拓展,同时也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生态城市;景观空间;丽水;万象山
一、生态城市景观空间兴起背景
“生态城市”概念是由城市生态学家杨诺斯基在1987年提出的一种理想城市模式,是人类对自然的正确探索以及深度理解,是一种现代社会的新型社会关系。它趋向于尽可能降低对于自然资源以及社会资源需求量、也尽可能降低废气、废水和废渣排放的城市。通过对资源高效利用,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城市,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而生态城市景观空间是一种对城市原有生态环境最小化破坏的设计理念,是在城市内部营造的自然生态景观,达到人、自然和生活的平衡与融合,也是让自然生态贯穿城市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具有自然性、公共性、娱乐性为一体的城市功能空間。
近年我国生态城市景观也开始兴起,但由于前期城市发展不平衡、矛盾未能充分暴露,导致后来在生态城市景观空间发展过程中遇到诸多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城市化发展,由于国家过于注重经济增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加剧了城市环境的恶化,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威胁。随着国家保护环境的国策推行,政府出台了相应政策,人们的环保意识得到了不断提高。植树造林、退田还湖等一系列恢复生态的举措,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环境,提高了城市影响力,也为城市景观空间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部分生态城市景观建设盲目注重增速,也导致景观空间内外矛盾突出,生态城市之间还出现了“同质化”现象,甚至“面子工程”等。如何改善这些问题,使我国城市景观空间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阶段,成为当前一大挑战。
二、丽水市万象山景观空间研究方法
生态城市景观空间设计,目前对其还没有准确定义,该学科尚在完善中,相关书籍的研究,学术领域的探讨,都处在热潮中。社会实践作为衔接理论的媒介,相对课堂的密闭空间,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专业性和协作性。
实践地点的选择尤为重要,在城市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城市景观设计越来越雷同,城市公园的特征不明显甚至弱化到无,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设计手法过于单一,缺少独特性[1]。而如何在众多生态城市景观空间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应着重考虑景观空间风格的一元性与景观类型的多元性,避免选择乡村、城郊等地景观,定位城市景观。实践地点可根据不同调查目标而定。调查人文景观为主的可以是城中湿地、江滨、休闲公园等,调查自然景观为主的可以是城市植被、山体、湖畔等。本文以自然景观为例,选址万象山,其自然环境优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一定规模,矛盾较为集中突出,具有典型性。
本研究实践方法如下:采用小组学习为主,三人一组,分别为摄影记录、尺寸测量、前期了解与后期整理。选择好地点,规定大致的空间范围。首先,在网上对目的地进行系统的查询,确定地理位置、发展历程、景观类别等。前期筹划时可适当备些采访问题,以便与当地人或游客进行交流,多方面地了解分析景区信息。到达实践地点后,采用“总——分——总”调查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先从主干入手,如景观布局、游客观光路线,接着入手枝干,如休闲设施、道路环境、游客体验等。最后从全局出发,考虑景观整体,抓住主要矛盾,重点改善主要问题,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切勿只抓细枝末节,防止以偏概全。
前期调查结果宜采用图片分析、归纳法,直白清晰。后期实践报告以总结整理、文字概述为主。对存在疑问的问题进行记录,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二次考察,完善实践资料,丰富报告细节。坚持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认识的学习标准,在调查深入、资料充备、思考完善的情况下,可尝试将报告转化为论文,提升文章深度。突出学生调研为主,老师引导为辅,适时适当的给予学生指导,并积极完善实践的考核标准,加深学生对实践的认识。下文将采用上述方法深入分析万象山景观空间中的问题,并进行多种措施针对性改善。
三、丽水万象山景观空间现状分析
本文将以全国闻名的生态城市——丽水市为例,剖析坐落在城区的万象山风景区。该山一面临江,其余三面已被城市完全包围。建设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不胜枚举。近年通过不断修葺,现在已然成为一个重峦叠嶂、藏奇纳胜、绚丽幽雅的天然公园。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分析万象山景观空间的目前现状,发掘其在游客引导、道路铺设、休闲设施、文物保护、文化氛围、协调关系等方面存在的弊端。本研究将以发现问题作为着力点,展开分析。
(一)游客引导
城市景观建设承担着净化环境、美化城市的作用,但人作为最终服务的对象也需着重考虑。然而部分城市景观为更大程度地保护景观的自然性,精简景区设施,撤销游客指示牌,影响了游客体验。在万象山入口处等部分景点缺失指示牌以及观光路线参考,游客在无序状态下观光,易造成混乱,对景区原有景观造成破坏,甚至引发事故。如何正确平衡生态环境与游客观光二者关系,成为国内诸多城市景观建设的一大难题。
(二)道路铺设
道路设施作为景区的基础,不仅要考虑景区当前的游客体验、游客类型、客流量等状况,还要兼顾未来景区发展规划以及应对多种突发状况。国内设计不合理的景区道路就曾出现,景观绿茵被践踏成道路,而原有道路杂草丛生,出现无人行走的窘境,甚至在遭遇突发状况时,造成恶性的踩踏事件。究其原因是景观道路设计过程中过于理想化,缺乏当前认识与长远认知。
万象山总体道路基础良好,入口处设置多处路口,观光路径的选择广,还能有效分散景区人流,丰富游览路线,但内部道路仍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1.国内多数景区为扩大影响力,会与周边商业进行合作,丰富景观功能区,产生联动效应。万象山游乐园作为万象山标志性存在,游乐园消费人群主要是儿童,但在通往游乐园的道路上,缺乏对山体坡度的考量。整体阶梯设计偏直,过窄梯面形成的缓冲空间小,在行进过程中,极易产生重心不稳的现象。此外,还在阶梯石材铺设方面不统一且均没有做防滑处理,容易出现安全隐患,同时也影响阶梯整体美感。2.万象山内存在过窄道路与石椅功能重叠现象,通往休憩区凉亭道路经笔者测量发现不足一米,同时在狭小的道路旁增设石椅。道路在正常客流情况下,都易造成游客行走不便,客流增多时,额外影响道路的通行,导致石椅很难发挥休憩作用,甚至周围低矮植物遭到踩踏性破坏。 (三)休闲设施
城市景观多数是在自然景观的原有基础上进行增减,具有自然性和开放性。而内部设施设计能否安全便利、受众广显得尤为重要。休闲设施设计不仅要考虑外部环境,还要兼顾内部因素,才能最大化发挥作用。下文将着重从设施自身、使用者、周围环境三个角度对城市景观休闲设施分析进行综述。
1.设施自身
(1)万象山植被主要以常绿植物为主,存在少量的落叶植物,而部分休闲长椅设置在落叶植物周围。到秋冬季节,设施便积攒落叶、枯枝等,难以清理,不便管理,以致荒废,造成资源浪费。(2)人工湖中回廊设计之初,本意是呈现景区夜景,提升美感,因此,将灯带安装在走廊底部。但随着长时间使用以及自然因素的损坏,造成灯带脱散坠入湖中,易产生漏电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2.使用者
(1)万象山休憩设施存在石凳直径小、木椅靠背过矮等现象,缺乏人性化考虑。而石桌石凳间距过远也不便游客休憩攀谈,其材质皆采用比熱容较大的石材,气温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游客的使用感受。(2)大观亭作为万象山代表性景点之一,位于景区入口处,处在人工湖中央。其设计缺陷明显,经笔者测量出入最高处约为180公分,亭高过矮,多数游客出入通行不便,影响观光体验和景区形象。
3.周围环境
(1)中国“造景”之术讲究和谐,倡导“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国内部分景观设施设计追求速度化、规格化,忽视因地制宜。万象山湖中鲜红色涂漆的回廊最具代表性,艳色回廊和暗色亭身相悖,与周围景观格格不入,影响景区整体美感。(2)人工湖中养殖大量锦鲤,吸引大量儿童喂养、嬉戏游玩,而湖上回廊设计过矮加上回廊柱之间空隙大,严重威胁儿童人身安全。
(四)文物保护
文物储存着城市的记忆,记录着历史的变迁,它不仅具有收藏欣赏的价值,更有不同寻常的教育意义,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近年各城市景观为了提高景观的影响力与游览价值,在景区内兴建了历史文物观光区,而景区文物主要来源于历史遗留、外来迁徙、名人古宅等。万象山内主要为历史遗留,如灵鹫寺石塔、南宋摩崖石刻等,其中部分来自南宋名臣何澹家族墓中,为保护性石刻文物,迁移至万象山,提高了景区文化底蕴。但由于景区管理不善,大部分文物没有得到良好保护,在以下三方面还有改进完善的空间:1.知其珍贵,方能珍惜。万象山文物注释浅显,部分文物旁甚至无警示牌,招致游客随意触摸攀玩,使文物遭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坏;2.万象山内文物分散不均、分布面广,景区管理难度大,文物易遭受损坏,游览价值低;3.文物周围只配置了简单的围栏,没有其他遮挡。科学证明,液态水是多种文物劣变的直接或间接原因。而丽水雨季长,石刻文物长年经受雨水冲刷和光照,严重减损文物寿命。
(五)文化氛围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鲜明的城市形象,独特的景观风貌成为城市竞争力。但近年城市景观扩张中越来越侧重对体量化、高效率的追求,城市间相同的文化背景,审美性的趋同,导致有些城市不可逆转地出现了景观趋同化和同质化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应归结于对城市文化的认知不足,万象山内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以下三点问题:1.万象山内设置的万象山书院,书院布置简易,建筑风格单一,文化氛围低,地方特色弱;2.书院内部设置公共图书馆,由于景区内未标注位置信息,导致知晓人群范围有限,阅读休闲人群少,资源利用率低;3.万象山书院隶属丽水市中小学生学习基地,但书院内部仍存在大量闲置房屋,“空心化”现象严重,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空间浪费。
(六)矛盾关系
景区拆迁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中难以避免的一个普遍现象,景区拆迁引发的矛盾与冲突实质是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2]。如何合理协调好景区内部拆迁问题,对当地政府始终是一个挑战。万象山入口处目前还存在几十户人家,建筑破败老旧,属于前期景区历史遗留问题。而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破坏了景区环境,影响了景区形象。同时景区的客流量也影响着原住民的生活。如何处理拆迁问题,对景区发展将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四、丽水万象山景观空间改善措施
(一)加强引导
面对如何平衡生态环境与游客观光二者关系的问题,景区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合理规划主次道路。对于景区游客引导不足方面,可将景区景观标志化,合理利用景区内的砂石、树木,水域等,起到标志效果。也可选择摒弃老式的木制指示牌(既占用土地面积,又耗费经济成本),采用塑料、金属等新型材料,造型多变、制作方便、轻巧时尚,还能对景区环境起到很好的点缀、美化作用。最重要的是设置科学的游览指示牌,合理布局观光路线图,拓展游客观光游览路线,避免景区内出现人群拥堵的情况,让景区的辐射人群更广,提升包容性。
(二)修缮道路
(1)在游乐园道路改进方面,应结合当地人文和自然条件,可将原直线阶梯改道,采用“之”字形线路设计,缓和山体坡度,通过加宽梯面来加大缓冲空间。万象山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较长,气候潮湿。道路需采用统一的粗糙石材铺设,并且用混凝土填充石材缝隙,避免石缝中生长青苔等苔藓植物以提升阶梯防滑效果与安全系数,同时方便景区道路管理,提高阶梯的整体美感。(2)对于过窄道路与石椅功能重叠现象,首先要将道路旁的石椅设置取消,为拓宽道路提供空间,再将原有石板道路两边铺设防滑鹅卵石,在山中道路湿滑的雨季,也能为游客提供多种通行需求,保障安全,使其道路设施更具科学性、安全性、有序性。
(三)调整设施
1.设施自身
(1)为避免落叶堆积造成休憩设施资源浪费,需将长椅改置在道路两旁,坐椅材质采用方便清理的塑料材质,既方便来往游客休憩,又利于景区工作人员清洁管理。(2)对于回廊底部灯带容易脱散情况,取消廊桥底部的灯带设置,架在回廊两侧,避免灯带接触水面,产生漏电危险。同时用透明塑料膜包裹灯带,既能保证灯光效果,还能起到防水的作用,同时便于维修,提高观光安全性。 2.使用者
(1)面对石凳直径小、木椅靠背过矮等现象,需要加大石凳直径、提升木椅靠背高度。而石凳石桌选材失误与间距过大方面,可适当缩短间距,并将石凳石桌更换成新型材料,给游客提供更好的休憩体验。(2)大观亭设计过矮的问题,出于经济考虑,改建成本过高,可适当将亭上雕饰去除。增大通行出入空间,适应游客观光需要。
3.环境与社会
(1)关于回廊与周围环境不符的状况,可将回廊进行重新喷涂,采用暗色涂漆,呼应深色的亭身。或更换为木制回廊,与亭身色调更为和谐,便于融入周围景色中,避免游客强烈的视觉冲击,产生审美疲劳。(2)而回廊设计过矮的问题可以选择加高栏杆、提高回廊柱之间的密度,提升回廊的安全性。
(四)加强保护
1.针对文物注释过于简单的现状,需要挖掘文物内涵,加强文物注释。增设爱护文物警示牌,让观光者了解文物历史,知晓其珍贵性,提升敬畏心。发挥警醒作用和教育意义,同时避免文物受到人为的破坏。2.对于分散不均的文物,将其集中布局在观赏区域,方便文物管理,提升文物观赏价值,提高景区层次。3.对于保护力度不足的文物,可采用双重防护,首先,将文物观光距离设置在足够安全的范围内。其次,将文物表面喷涂新型仿生超疏水材料,进行化学阻隔,阻止液态水的附着、渗透和水蒸气的凝结,进而避免了文物表面甚至内部一系列由水引起的病变[3]。最后可把文物用塑料雨棚等防水材料进行物理隔挡,避免文物遭受二次伤害,同时雨棚独特的造型,也能够丰富景区的观景类型。
(五)烘托氛围
1.对于书院整体布置简单,文化特色不足状况,需要书院整体引入场所精神,加强氛围营造,提升建筑整体气场。充分利用书院空置平面空间,进行书法、画作展览等,以增强书院的文化氛围,突出当地习俗风貌,体现独特性。2.解决书院图书馆人流稀少的问题,可在书院入口处设置指示牌,介绍书院内部信息,外部绘制具有艺术力与感染力的墙绘,增添趣味性,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3.处理大量房屋“空心化”的状况,需要景区管理方充分发挥中小学生学习基地作用,积极与丽水市、县各地中小学进行上下游对接。同时,积极与社会团体进行合作,举办阅读有关活动,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寓教于乐,提高书院的吸引力,不仅能够完善设施布局,还能宣传自身,提升知名度。
(六)协调关系
在完善万象山景区拆迁问题方面,须协调景区与原住民的关系,妥善安置好景区原住民的生存问题。首先,给予原住民合理的经济补偿,对于情况不同的原住民可采用不同方式,因户而异,采取住房补偿、土地补偿等方式。同时,还要注意拆迁群众的发展问题,对于生活困难的原住民可转型为景区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原住民的地域优势,改善就业问题。其次,在物质补助的同时,也需注重人文关怀,中国人有较強的乡土情怀,要重点做好思想工作,安抚拆迁民众情绪,避免发生聚集性群众事件。
五、丽水万象山景观空间思考
本文针对万象山各方面问题都进行了系统化和多样化的解决,以下六点作为总结:(一)万象山的游客引导问题,应通过环保型自然改造和节约型人为建设方式,加强景区的引导,既保障了生态环境,又确保景区合理运行;(二)在道路铺设方面,应充分考虑游客人群、地形状况、气候条件等,提供多层次的完善方案,保障游客安全,同时让道路适应全天候的通行;(三)休闲设施的改善应分别从设施自身、使用者、周围环境入手,着重提高景区设施的舒适性、安全性和审美性,以改善当前状况以及适应未来发展;(四)对于景区的文物保护,应充分考虑自然和人为的因素,注重文物的外部物理防护,同时加强内部的化学防护,建设成组合型的文物保护模式;(五)文化氛围的烘托应从整体布局,通过三维空间伸展,串联四维意识、五维时间,使万象山书院形成多维空间交织性的发展;(六)限制景区发展的拆迁现状,实施“因户而异”的经济赔偿方式,解决生存问题。同时,另辟蹊径,提供原住民转型的发展方案,最后安抚群众情绪,体现人文关怀。由此可见,万象山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无外乎景观空间的安全性、实用性、审美性。见微知著,这些问题也为我们未来的景观空间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
生态城市景观空间既是对人居环境的完善,也是对绿色发展的拓展,同时也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研究虽然是对万象山风景区的分析探讨,但其所具有的典型性与代表性,却折射出我国大部分生态城市景观空间的问题,在其他生态城市景观空间上也能捕捉到它的影子,存在着共性。但由于各地人文历史、地理环境等差异,也存在个性特征。生态城市景观空间的不断涌现,标志着我国朝着绿色发展的道路又迈出了坚定的一步。生态城市景观空间在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也能在安全、实用和审美上有新的突破,在设计中少一些“理想化”,多一些“人性化”。
参考文献:
[1]李宗利.基于博弈理论的景区拆迁问题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3):42-49.
[2]孟萌.兰州城市景观文化基因的研究[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17.
[3]曹颐戬,王聪,王丽琴.仿生超疏水材料及其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综述[J].材料导报,2020(3):184-190.
作者简介:张林浩,丽水学院中国青瓷学院。
通讯作者:戴莹,硕士,丽水学院中国青瓷学院讲师。
关键词:生态城市;景观空间;丽水;万象山
一、生态城市景观空间兴起背景
“生态城市”概念是由城市生态学家杨诺斯基在1987年提出的一种理想城市模式,是人类对自然的正确探索以及深度理解,是一种现代社会的新型社会关系。它趋向于尽可能降低对于自然资源以及社会资源需求量、也尽可能降低废气、废水和废渣排放的城市。通过对资源高效利用,形成良性的生态循环城市,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而生态城市景观空间是一种对城市原有生态环境最小化破坏的设计理念,是在城市内部营造的自然生态景观,达到人、自然和生活的平衡与融合,也是让自然生态贯穿城市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具有自然性、公共性、娱乐性为一体的城市功能空間。
近年我国生态城市景观也开始兴起,但由于前期城市发展不平衡、矛盾未能充分暴露,导致后来在生态城市景观空间发展过程中遇到诸多挑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始城市化发展,由于国家过于注重经济增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加剧了城市环境的恶化,人们的生存环境受到了极大的威胁。随着国家保护环境的国策推行,政府出台了相应政策,人们的环保意识得到了不断提高。植树造林、退田还湖等一系列恢复生态的举措,极大地改善了城市环境,提高了城市影响力,也为城市景观空间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部分生态城市景观建设盲目注重增速,也导致景观空间内外矛盾突出,生态城市之间还出现了“同质化”现象,甚至“面子工程”等。如何改善这些问题,使我国城市景观空间发展步入良性循环的阶段,成为当前一大挑战。
二、丽水市万象山景观空间研究方法
生态城市景观空间设计,目前对其还没有准确定义,该学科尚在完善中,相关书籍的研究,学术领域的探讨,都处在热潮中。社会实践作为衔接理论的媒介,相对课堂的密闭空间,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专业性和协作性。
实践地点的选择尤为重要,在城市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城市景观设计越来越雷同,城市公园的特征不明显甚至弱化到无,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设计手法过于单一,缺少独特性[1]。而如何在众多生态城市景观空间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地点,应着重考虑景观空间风格的一元性与景观类型的多元性,避免选择乡村、城郊等地景观,定位城市景观。实践地点可根据不同调查目标而定。调查人文景观为主的可以是城中湿地、江滨、休闲公园等,调查自然景观为主的可以是城市植被、山体、湖畔等。本文以自然景观为例,选址万象山,其自然环境优渥,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一定规模,矛盾较为集中突出,具有典型性。
本研究实践方法如下:采用小组学习为主,三人一组,分别为摄影记录、尺寸测量、前期了解与后期整理。选择好地点,规定大致的空间范围。首先,在网上对目的地进行系统的查询,确定地理位置、发展历程、景观类别等。前期筹划时可适当备些采访问题,以便与当地人或游客进行交流,多方面地了解分析景区信息。到达实践地点后,采用“总——分——总”调查方法,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先从主干入手,如景观布局、游客观光路线,接着入手枝干,如休闲设施、道路环境、游客体验等。最后从全局出发,考虑景观整体,抓住主要矛盾,重点改善主要问题,由表及里,深入浅出,切勿只抓细枝末节,防止以偏概全。
前期调查结果宜采用图片分析、归纳法,直白清晰。后期实践报告以总结整理、文字概述为主。对存在疑问的问题进行记录,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二次考察,完善实践资料,丰富报告细节。坚持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认识的学习标准,在调查深入、资料充备、思考完善的情况下,可尝试将报告转化为论文,提升文章深度。突出学生调研为主,老师引导为辅,适时适当的给予学生指导,并积极完善实践的考核标准,加深学生对实践的认识。下文将采用上述方法深入分析万象山景观空间中的问题,并进行多种措施针对性改善。
三、丽水万象山景观空间现状分析
本文将以全国闻名的生态城市——丽水市为例,剖析坐落在城区的万象山风景区。该山一面临江,其余三面已被城市完全包围。建设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不胜枚举。近年通过不断修葺,现在已然成为一个重峦叠嶂、藏奇纳胜、绚丽幽雅的天然公园。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分析万象山景观空间的目前现状,发掘其在游客引导、道路铺设、休闲设施、文物保护、文化氛围、协调关系等方面存在的弊端。本研究将以发现问题作为着力点,展开分析。
(一)游客引导
城市景观建设承担着净化环境、美化城市的作用,但人作为最终服务的对象也需着重考虑。然而部分城市景观为更大程度地保护景观的自然性,精简景区设施,撤销游客指示牌,影响了游客体验。在万象山入口处等部分景点缺失指示牌以及观光路线参考,游客在无序状态下观光,易造成混乱,对景区原有景观造成破坏,甚至引发事故。如何正确平衡生态环境与游客观光二者关系,成为国内诸多城市景观建设的一大难题。
(二)道路铺设
道路设施作为景区的基础,不仅要考虑景区当前的游客体验、游客类型、客流量等状况,还要兼顾未来景区发展规划以及应对多种突发状况。国内设计不合理的景区道路就曾出现,景观绿茵被践踏成道路,而原有道路杂草丛生,出现无人行走的窘境,甚至在遭遇突发状况时,造成恶性的踩踏事件。究其原因是景观道路设计过程中过于理想化,缺乏当前认识与长远认知。
万象山总体道路基础良好,入口处设置多处路口,观光路径的选择广,还能有效分散景区人流,丰富游览路线,但内部道路仍存在以下两方面问题。1.国内多数景区为扩大影响力,会与周边商业进行合作,丰富景观功能区,产生联动效应。万象山游乐园作为万象山标志性存在,游乐园消费人群主要是儿童,但在通往游乐园的道路上,缺乏对山体坡度的考量。整体阶梯设计偏直,过窄梯面形成的缓冲空间小,在行进过程中,极易产生重心不稳的现象。此外,还在阶梯石材铺设方面不统一且均没有做防滑处理,容易出现安全隐患,同时也影响阶梯整体美感。2.万象山内存在过窄道路与石椅功能重叠现象,通往休憩区凉亭道路经笔者测量发现不足一米,同时在狭小的道路旁增设石椅。道路在正常客流情况下,都易造成游客行走不便,客流增多时,额外影响道路的通行,导致石椅很难发挥休憩作用,甚至周围低矮植物遭到踩踏性破坏。 (三)休闲设施
城市景观多数是在自然景观的原有基础上进行增减,具有自然性和开放性。而内部设施设计能否安全便利、受众广显得尤为重要。休闲设施设计不仅要考虑外部环境,还要兼顾内部因素,才能最大化发挥作用。下文将着重从设施自身、使用者、周围环境三个角度对城市景观休闲设施分析进行综述。
1.设施自身
(1)万象山植被主要以常绿植物为主,存在少量的落叶植物,而部分休闲长椅设置在落叶植物周围。到秋冬季节,设施便积攒落叶、枯枝等,难以清理,不便管理,以致荒废,造成资源浪费。(2)人工湖中回廊设计之初,本意是呈现景区夜景,提升美感,因此,将灯带安装在走廊底部。但随着长时间使用以及自然因素的损坏,造成灯带脱散坠入湖中,易产生漏电风险,存在安全隐患。
2.使用者
(1)万象山休憩设施存在石凳直径小、木椅靠背过矮等现象,缺乏人性化考虑。而石桌石凳间距过远也不便游客休憩攀谈,其材质皆采用比熱容较大的石材,气温过高或过低,都将影响游客的使用感受。(2)大观亭作为万象山代表性景点之一,位于景区入口处,处在人工湖中央。其设计缺陷明显,经笔者测量出入最高处约为180公分,亭高过矮,多数游客出入通行不便,影响观光体验和景区形象。
3.周围环境
(1)中国“造景”之术讲究和谐,倡导“虽为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国内部分景观设施设计追求速度化、规格化,忽视因地制宜。万象山湖中鲜红色涂漆的回廊最具代表性,艳色回廊和暗色亭身相悖,与周围景观格格不入,影响景区整体美感。(2)人工湖中养殖大量锦鲤,吸引大量儿童喂养、嬉戏游玩,而湖上回廊设计过矮加上回廊柱之间空隙大,严重威胁儿童人身安全。
(四)文物保护
文物储存着城市的记忆,记录着历史的变迁,它不仅具有收藏欣赏的价值,更有不同寻常的教育意义,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近年各城市景观为了提高景观的影响力与游览价值,在景区内兴建了历史文物观光区,而景区文物主要来源于历史遗留、外来迁徙、名人古宅等。万象山内主要为历史遗留,如灵鹫寺石塔、南宋摩崖石刻等,其中部分来自南宋名臣何澹家族墓中,为保护性石刻文物,迁移至万象山,提高了景区文化底蕴。但由于景区管理不善,大部分文物没有得到良好保护,在以下三方面还有改进完善的空间:1.知其珍贵,方能珍惜。万象山文物注释浅显,部分文物旁甚至无警示牌,招致游客随意触摸攀玩,使文物遭到一定程度上的破坏;2.万象山内文物分散不均、分布面广,景区管理难度大,文物易遭受损坏,游览价值低;3.文物周围只配置了简单的围栏,没有其他遮挡。科学证明,液态水是多种文物劣变的直接或间接原因。而丽水雨季长,石刻文物长年经受雨水冲刷和光照,严重减损文物寿命。
(五)文化氛围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鲜明的城市形象,独特的景观风貌成为城市竞争力。但近年城市景观扩张中越来越侧重对体量化、高效率的追求,城市间相同的文化背景,审美性的趋同,导致有些城市不可逆转地出现了景观趋同化和同质化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应归结于对城市文化的认知不足,万象山内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以下三点问题:1.万象山内设置的万象山书院,书院布置简易,建筑风格单一,文化氛围低,地方特色弱;2.书院内部设置公共图书馆,由于景区内未标注位置信息,导致知晓人群范围有限,阅读休闲人群少,资源利用率低;3.万象山书院隶属丽水市中小学生学习基地,但书院内部仍存在大量闲置房屋,“空心化”现象严重,造成了相当程度的空间浪费。
(六)矛盾关系
景区拆迁是我国旅游业发展中难以避免的一个普遍现象,景区拆迁引发的矛盾与冲突实质是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2]。如何合理协调好景区内部拆迁问题,对当地政府始终是一个挑战。万象山入口处目前还存在几十户人家,建筑破败老旧,属于前期景区历史遗留问题。而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破坏了景区环境,影响了景区形象。同时景区的客流量也影响着原住民的生活。如何处理拆迁问题,对景区发展将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四、丽水万象山景观空间改善措施
(一)加强引导
面对如何平衡生态环境与游客观光二者关系的问题,景区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同时,合理规划主次道路。对于景区游客引导不足方面,可将景区景观标志化,合理利用景区内的砂石、树木,水域等,起到标志效果。也可选择摒弃老式的木制指示牌(既占用土地面积,又耗费经济成本),采用塑料、金属等新型材料,造型多变、制作方便、轻巧时尚,还能对景区环境起到很好的点缀、美化作用。最重要的是设置科学的游览指示牌,合理布局观光路线图,拓展游客观光游览路线,避免景区内出现人群拥堵的情况,让景区的辐射人群更广,提升包容性。
(二)修缮道路
(1)在游乐园道路改进方面,应结合当地人文和自然条件,可将原直线阶梯改道,采用“之”字形线路设计,缓和山体坡度,通过加宽梯面来加大缓冲空间。万象山处在亚热带季风气候,雨季较长,气候潮湿。道路需采用统一的粗糙石材铺设,并且用混凝土填充石材缝隙,避免石缝中生长青苔等苔藓植物以提升阶梯防滑效果与安全系数,同时方便景区道路管理,提高阶梯的整体美感。(2)对于过窄道路与石椅功能重叠现象,首先要将道路旁的石椅设置取消,为拓宽道路提供空间,再将原有石板道路两边铺设防滑鹅卵石,在山中道路湿滑的雨季,也能为游客提供多种通行需求,保障安全,使其道路设施更具科学性、安全性、有序性。
(三)调整设施
1.设施自身
(1)为避免落叶堆积造成休憩设施资源浪费,需将长椅改置在道路两旁,坐椅材质采用方便清理的塑料材质,既方便来往游客休憩,又利于景区工作人员清洁管理。(2)对于回廊底部灯带容易脱散情况,取消廊桥底部的灯带设置,架在回廊两侧,避免灯带接触水面,产生漏电危险。同时用透明塑料膜包裹灯带,既能保证灯光效果,还能起到防水的作用,同时便于维修,提高观光安全性。 2.使用者
(1)面对石凳直径小、木椅靠背过矮等现象,需要加大石凳直径、提升木椅靠背高度。而石凳石桌选材失误与间距过大方面,可适当缩短间距,并将石凳石桌更换成新型材料,给游客提供更好的休憩体验。(2)大观亭设计过矮的问题,出于经济考虑,改建成本过高,可适当将亭上雕饰去除。增大通行出入空间,适应游客观光需要。
3.环境与社会
(1)关于回廊与周围环境不符的状况,可将回廊进行重新喷涂,采用暗色涂漆,呼应深色的亭身。或更换为木制回廊,与亭身色调更为和谐,便于融入周围景色中,避免游客强烈的视觉冲击,产生审美疲劳。(2)而回廊设计过矮的问题可以选择加高栏杆、提高回廊柱之间的密度,提升回廊的安全性。
(四)加强保护
1.针对文物注释过于简单的现状,需要挖掘文物内涵,加强文物注释。增设爱护文物警示牌,让观光者了解文物历史,知晓其珍贵性,提升敬畏心。发挥警醒作用和教育意义,同时避免文物受到人为的破坏。2.对于分散不均的文物,将其集中布局在观赏区域,方便文物管理,提升文物观赏价值,提高景区层次。3.对于保护力度不足的文物,可采用双重防护,首先,将文物观光距离设置在足够安全的范围内。其次,将文物表面喷涂新型仿生超疏水材料,进行化学阻隔,阻止液态水的附着、渗透和水蒸气的凝结,进而避免了文物表面甚至内部一系列由水引起的病变[3]。最后可把文物用塑料雨棚等防水材料进行物理隔挡,避免文物遭受二次伤害,同时雨棚独特的造型,也能够丰富景区的观景类型。
(五)烘托氛围
1.对于书院整体布置简单,文化特色不足状况,需要书院整体引入场所精神,加强氛围营造,提升建筑整体气场。充分利用书院空置平面空间,进行书法、画作展览等,以增强书院的文化氛围,突出当地习俗风貌,体现独特性。2.解决书院图书馆人流稀少的问题,可在书院入口处设置指示牌,介绍书院内部信息,外部绘制具有艺术力与感染力的墙绘,增添趣味性,提高对游客的吸引力。3.处理大量房屋“空心化”的状况,需要景区管理方充分发挥中小学生学习基地作用,积极与丽水市、县各地中小学进行上下游对接。同时,积极与社会团体进行合作,举办阅读有关活动,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寓教于乐,提高书院的吸引力,不仅能够完善设施布局,还能宣传自身,提升知名度。
(六)协调关系
在完善万象山景区拆迁问题方面,须协调景区与原住民的关系,妥善安置好景区原住民的生存问题。首先,给予原住民合理的经济补偿,对于情况不同的原住民可采用不同方式,因户而异,采取住房补偿、土地补偿等方式。同时,还要注意拆迁群众的发展问题,对于生活困难的原住民可转型为景区工作人员,充分发挥原住民的地域优势,改善就业问题。其次,在物质补助的同时,也需注重人文关怀,中国人有较強的乡土情怀,要重点做好思想工作,安抚拆迁民众情绪,避免发生聚集性群众事件。
五、丽水万象山景观空间思考
本文针对万象山各方面问题都进行了系统化和多样化的解决,以下六点作为总结:(一)万象山的游客引导问题,应通过环保型自然改造和节约型人为建设方式,加强景区的引导,既保障了生态环境,又确保景区合理运行;(二)在道路铺设方面,应充分考虑游客人群、地形状况、气候条件等,提供多层次的完善方案,保障游客安全,同时让道路适应全天候的通行;(三)休闲设施的改善应分别从设施自身、使用者、周围环境入手,着重提高景区设施的舒适性、安全性和审美性,以改善当前状况以及适应未来发展;(四)对于景区的文物保护,应充分考虑自然和人为的因素,注重文物的外部物理防护,同时加强内部的化学防护,建设成组合型的文物保护模式;(五)文化氛围的烘托应从整体布局,通过三维空间伸展,串联四维意识、五维时间,使万象山书院形成多维空间交织性的发展;(六)限制景区发展的拆迁现状,实施“因户而异”的经济赔偿方式,解决生存问题。同时,另辟蹊径,提供原住民转型的发展方案,最后安抚群众情绪,体现人文关怀。由此可见,万象山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无外乎景观空间的安全性、实用性、审美性。见微知著,这些问题也为我们未来的景观空间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考。
生态城市景观空间既是对人居环境的完善,也是对绿色发展的拓展,同时也是生态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研究虽然是对万象山风景区的分析探讨,但其所具有的典型性与代表性,却折射出我国大部分生态城市景观空间的问题,在其他生态城市景观空间上也能捕捉到它的影子,存在着共性。但由于各地人文历史、地理环境等差异,也存在个性特征。生态城市景观空间的不断涌现,标志着我国朝着绿色发展的道路又迈出了坚定的一步。生态城市景观空间在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也能在安全、实用和审美上有新的突破,在设计中少一些“理想化”,多一些“人性化”。
参考文献:
[1]李宗利.基于博弈理论的景区拆迁问题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3):42-49.
[2]孟萌.兰州城市景观文化基因的研究[D].郑州:河南工业大学,2017.
[3]曹颐戬,王聪,王丽琴.仿生超疏水材料及其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综述[J].材料导报,2020(3):184-190.
作者简介:张林浩,丽水学院中国青瓷学院。
通讯作者:戴莹,硕士,丽水学院中国青瓷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