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主要以预防和发展为主,创设适合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减少和避免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各种不利影响是小学生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关键。在影响学生成长的各种因素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尤为重要,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必要。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不仅要注重本专业的教学,更要将心理健康教学加以运用,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良好的家庭氛围表现为家长跟孩子的关系既是长辈又是朋友,家长跟孩子同玩同乐、同探索,家长经常认真地听取孩子的意见及要求,让孩子有自己的主张、自己的见解。只要这些主张和见解合理、正确家长就应该接受。对于家庭的事物及活动,让孩子有平等参与的机会,使孩子体验到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过于顺从溺爱,也不能过于严厉甚至专制,要有民主的作风。更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间要经常进行思想沟通交流,让孩子心情愉悦放松,这样有利于孩子形成开朗、自信、积极的心态和开拓、自制、灵活的思维习惯。一个和睦、温暖、守信用、积极向上的家庭,可以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有可能给孩子的心理留下不可修复的创伤。
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早期教育,使孩子一踏上人生之途便有了坚实的脚步。在国外流传着这样一首育儿歌:“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斗争;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这首儿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揭示了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在家庭中,家长要学会自我调节,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要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空间,以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就像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汉字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人格上得到最大的尊重。关注学生心灵,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和教师沟通,敢于和老师交流,敢于对老师说“不”。教师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要让个性鲜明的学生发挥出他们的才能,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增强自信心,以形成心理完善的自我。
三、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学生心灵健康的桥梁
“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是健全人格”是小学阶段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容。现代教育中越来越多地强调学会相处,而相处就是怎样搞好社会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仅是发展儿童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是他们满足社会需要,获取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更重要的是,同伴交往的经验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自我概念和人格。小学生在集体中被同伴接纳并建立友谊,同时在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受到同伴的欣赏和尊重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他们与同伴的关系是平等的,这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很有利的。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还表现在早期的同伴交往经验会影响儿童未来的个性、行为的发展以及身心健康。梅里尔·罗弗等人收集了大量在儿童指导中心进行治疗的儿童追踪材料,在追踪多年以后,罗弗等人发现,童年期的同伴关系不良预示着以后可能产生严重的情绪障碍,被同伴拒绝和忽视的儿童在青少年期常有违法行为,并表现出大量严重的心理调节方面的问题。所以说,良好的同伴关系的学生心理健康的桥梁。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同学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合作的活动,使学生在良好的同伴关系中成长。
四、丰富的活动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载体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主要是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儿童心理是在活动中不断发展的,为了丰富和发展儿童的心理,就必须为儿童创造丰富的活动环境和活动条件,鼓励儿童多参加活动。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研究表明,在活动中学生更能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更能投入体验,达到教育效果。因此,活动形式要做到喜闻乐见、丰富多彩。学校可以开展各种艺术、体育、科技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身心,达到陶冶情操,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小学生在活动时会真实地流露出自己的情感,毫无心理压力,而且他们在观察伙伴的活动和自己参与的活动中,间接或直接地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从而调整自己的认识,纠正心理偏差,防止心理异常,在自然、轻松、主动、积极的状态下,实现认识到行为的转化,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小学生的友谊,是和亲近的同伴、同学等建立起来的特殊亲密关系,对小学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提供了小学生相互学习社会技能、交往、合作和自我控制,以及体验情绪和进行认识活动的机会,为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小学生已经很重视与同伴建立友谊关系。在活动中要体现形式的主动地位,调动形式主动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思考,促进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的形成。
五、多元评价是放飞学生心理健康的风帆
多远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至少有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認识智能等,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组合,从而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效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互补。承认学生多元智能的存在,就应该以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去衡量不同的学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长处。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例如,根据学生的特长特点评出体育之星、艺术之星、创新之星等;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评出智慧之星、勤奋进步之星等;根据学生的心理和道德情况评出三好学生、自信小明星、助人小帮手等,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学生找到自信的感觉,找到自我,满足学生不同的心理需要,激发他们向上的心理品质。
小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尽管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与学校教育阶段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我们只有从小抓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我们谨记英国作家萨克斯的话,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以自己良好的态度和正确的做法去感染、影响、启发、引领、教育我们的服务对象,使他们都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幸福的人生吧!
一、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基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良好的家庭氛围表现为家长跟孩子的关系既是长辈又是朋友,家长跟孩子同玩同乐、同探索,家长经常认真地听取孩子的意见及要求,让孩子有自己的主张、自己的见解。只要这些主张和见解合理、正确家长就应该接受。对于家庭的事物及活动,让孩子有平等参与的机会,使孩子体验到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不能过于顺从溺爱,也不能过于严厉甚至专制,要有民主的作风。更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之间要经常进行思想沟通交流,让孩子心情愉悦放松,这样有利于孩子形成开朗、自信、积极的心态和开拓、自制、灵活的思维习惯。一个和睦、温暖、守信用、积极向上的家庭,可以铸就孩子健康的心理,反之,则有可能给孩子的心理留下不可修复的创伤。
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早期教育,使孩子一踏上人生之途便有了坚实的脚步。在国外流传着这样一首育儿歌:“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斗争;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这首儿歌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揭示了教育方式和教育环境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作用。在家庭中,家长要学会自我调节,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要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创设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空间,以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作为教师,应时刻牢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尽管角色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应该在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民主治班,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就像我们所面对的每一个汉字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人格上得到最大的尊重。关注学生心灵,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敢于和教师沟通,敢于和老师交流,敢于对老师说“不”。教师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要让个性鲜明的学生发挥出他们的才能,及时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增强自信心,以形成心理完善的自我。
三、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学生心灵健康的桥梁
“乐于与老师、同学交往,在谦让、友善的交往中体验友情;善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健全开朗、合群、乐学、自立是健全人格”是小学阶段心理健康的主要内容。现代教育中越来越多地强调学会相处,而相处就是怎样搞好社会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不仅是发展儿童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是他们满足社会需要,获取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更重要的是,同伴交往的经验有利于发展孩子的自我概念和人格。小学生在集体中被同伴接纳并建立友谊,同时在集体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受到同伴的欣赏和尊重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他们与同伴的关系是平等的,这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很有利的。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还表现在早期的同伴交往经验会影响儿童未来的个性、行为的发展以及身心健康。梅里尔·罗弗等人收集了大量在儿童指导中心进行治疗的儿童追踪材料,在追踪多年以后,罗弗等人发现,童年期的同伴关系不良预示着以后可能产生严重的情绪障碍,被同伴拒绝和忽视的儿童在青少年期常有违法行为,并表现出大量严重的心理调节方面的问题。所以说,良好的同伴关系的学生心理健康的桥梁。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同学之间的交流和相互合作的活动,使学生在良好的同伴关系中成长。
四、丰富的活动是学生心理健康的载体
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主要是以游戏和活动为主。儿童心理是在活动中不断发展的,为了丰富和发展儿童的心理,就必须为儿童创造丰富的活动环境和活动条件,鼓励儿童多参加活动。活泼、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研究表明,在活动中学生更能发挥积极性,创造性,更能投入体验,达到教育效果。因此,活动形式要做到喜闻乐见、丰富多彩。学校可以开展各种艺术、体育、科技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身心,达到陶冶情操,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小学生在活动时会真实地流露出自己的情感,毫无心理压力,而且他们在观察伙伴的活动和自己参与的活动中,间接或直接地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从而调整自己的认识,纠正心理偏差,防止心理异常,在自然、轻松、主动、积极的状态下,实现认识到行为的转化,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小学生的友谊,是和亲近的同伴、同学等建立起来的特殊亲密关系,对小学生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它提供了小学生相互学习社会技能、交往、合作和自我控制,以及体验情绪和进行认识活动的机会,为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小学生已经很重视与同伴建立友谊关系。在活动中要体现形式的主动地位,调动形式主动参与,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学会交往、学会思考,促进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的形成。
五、多元评价是放飞学生心理健康的风帆
多远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至少有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認识智能等,不同的人形成了不同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组合,从而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效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智能特点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的互补。承认学生多元智能的存在,就应该以多种评价手段和方法去衡量不同的学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长处。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例如,根据学生的特长特点评出体育之星、艺术之星、创新之星等;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评出智慧之星、勤奋进步之星等;根据学生的心理和道德情况评出三好学生、自信小明星、助人小帮手等,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学生找到自信的感觉,找到自我,满足学生不同的心理需要,激发他们向上的心理品质。
小学阶段是人生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尽管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与学校教育阶段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我们只有从小抓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让我们谨记英国作家萨克斯的话,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以自己良好的态度和正确的做法去感染、影响、启发、引领、教育我们的服务对象,使他们都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幸福的人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