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育已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从而满足社会各个领域的需求。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新要求,教师该如何教,让学生怎样学,才有利于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成为社会所需求的有用之才,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这是一个难题。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彻底改变旧观念,树立新型的教与学的正确理念,摆正教与学的关系,使教与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把握时机,从多方面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语文学科,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建立新理念 最佳结合点
一、改变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旧观念,建立新理念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项“培养”活动。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拥有知识的特权,一味地占有和传播;教师是语文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满腹经纶的学问者;没有教师,学生就不能学到知识,教师就这样“主宰课堂”。“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读你写,我写你抄,死记硬背;不管学生的感受,不管学生愿不愿学,能不能接受,劈头盖脸冲学生灌输;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一言堂”,而学生在讲台下枯燥乏味地听,“教”代替了“学”,导代替了演。这样学生不会主动学,不会自己学,教师成了复制教学内容的机器,教科书的翻印能手,照本宣科的专家;学生形成了依赖性,离了老师这根拐杖就不会走路,甚至摔倒。学生是学习的“奴役”,没有主动性,只能无条件地服从与接受。课上教师累得口干舌燥,怨天尤人;课下学生负担沉重,苦不堪言,其结果是越学越不会,越听越不懂,最后只能用抄袭作业、撒谎逃学、考试作弊来对付老师。这种教与学的观念和陈旧的教学模式,真是害人不浅。如果不改变,就只会讲“马尾巴的功能”,却不会飞身上马奔驰疆场,从而误人子弟。并且“培养祖国建设所需人才”、“科教兴国”也只能成为一句空喊的口号,这和当前的教育形式是格格不入、背道而驰的。所以我们要立足于改革,推陈出新。
我们面临着历史新的挑战,肩负着历史使命,所以不能坐以待毙,等闲视之,要有信心和勇气,树立竞争意识。面对挑战,为社会培养有素质的人才,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基础教育做起,从现在抓起,彻底改变旧的教与学传统观念,建立新型的理念,吸取好的经验,探索新路子,形成好的教风,树立好的学风,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二、语文教学中,“教”与“学”是互动且不可分割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是互学、互动、合作的关系。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探索。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彼此思考、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既丰富教学内容,又求得新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实现共同发展,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师与生之间平等交流。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这个主体,既是个性的表现,又是创造性的解放。而教师不仅是传道解惑者,还是参与者。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变换角色,成为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没有负担,易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参与给他们极大的精神鼓励,他们愿意感知认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师生互动交往,营造了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更易接受新知,从多方面受到熏陶,受到启迪,各方面素质得以提高。
我在语文教学中是这样做的:在学习《神奇的耳朵》一文时,美妙的大自然、神秘的丛林、奇怪的声音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于是我说:“和老师一起走进丛林,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一开始就设置悬念,为展开联想做好了铺垫。接着学生通过读课文,知道了动植物朋友和它们发出的声音。蝴蝶扇动翅膀时常见到,可“小草在伸展手脚”、“露珠在花瓣上跳跃”、“小甲虫在草叶上弹琴”,这拟人化的描写,使学生感到既陌生又神奇。需引导他们展开丰富的联想,留给他们充分的时间,用心去想、去感悟。然后让他们登台表演,先同桌、小组之间练习,比一比谁想得更好、更像。学生们热情洋溢,更加活跃。老师也投入其中引导、提示、表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那收获的快乐,使张张可爱的笑脸上洋溢着笑容。同时,学生的热情也感染着我,看到他们强烈的求知欲,看到他们那些天真的笑脸,看到他们获取知识时那欣喜若狂的神情,我欣慰地笑了。这个活动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地参与实践,体现了个性特点,开拓了思维及创新精神,提高了实践能力。这是个互助、互动、良性循环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只有相互适应,才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证明:学习与教学互动且不可分割,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之间也是共存且互动的关系。
三、把握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实施素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求我们把“讲堂”变成“学堂”,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学习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成为时间的主人。教师要在“导”字上下工夫,在“精”字上动脑筋,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放在对学生适时、适度的点拨和指导上。在语文教学中,我的体会是:要使教与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就要把握时机。其一,乐教与乐学相一致是基础。其二,启发与思考相呼应是关键。其三,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其四,善于诱导是重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才能把重心由教转到学的方面,学生才能会学,才能学会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本领。
总之,探究语文教学的教与学任重而道远,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这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但是,学生语文能力及素质培养却迫在眉睫,是新形势的要求。要想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最关键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观念的转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实践者,必须不断改变自身的角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建立新理念 最佳结合点
一、改变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旧观念,建立新理念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项“培养”活动。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拥有知识的特权,一味地占有和传播;教师是语文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满腹经纶的学问者;没有教师,学生就不能学到知识,教师就这样“主宰课堂”。“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读你写,我写你抄,死记硬背;不管学生的感受,不管学生愿不愿学,能不能接受,劈头盖脸冲学生灌输;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一言堂”,而学生在讲台下枯燥乏味地听,“教”代替了“学”,导代替了演。这样学生不会主动学,不会自己学,教师成了复制教学内容的机器,教科书的翻印能手,照本宣科的专家;学生形成了依赖性,离了老师这根拐杖就不会走路,甚至摔倒。学生是学习的“奴役”,没有主动性,只能无条件地服从与接受。课上教师累得口干舌燥,怨天尤人;课下学生负担沉重,苦不堪言,其结果是越学越不会,越听越不懂,最后只能用抄袭作业、撒谎逃学、考试作弊来对付老师。这种教与学的观念和陈旧的教学模式,真是害人不浅。如果不改变,就只会讲“马尾巴的功能”,却不会飞身上马奔驰疆场,从而误人子弟。并且“培养祖国建设所需人才”、“科教兴国”也只能成为一句空喊的口号,这和当前的教育形式是格格不入、背道而驰的。所以我们要立足于改革,推陈出新。
我们面临着历史新的挑战,肩负着历史使命,所以不能坐以待毙,等闲视之,要有信心和勇气,树立竞争意识。面对挑战,为社会培养有素质的人才,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基础教育做起,从现在抓起,彻底改变旧的教与学传统观念,建立新型的理念,吸取好的经验,探索新路子,形成好的教风,树立好的学风,使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二、语文教学中,“教”与“学”是互动且不可分割的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应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是互学、互动、合作的关系。教学是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沟通、探索。在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彼此思考、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既丰富教学内容,又求得新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实现共同发展,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师与生之间平等交流。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这个主体,既是个性的表现,又是创造性的解放。而教师不仅是传道解惑者,还是参与者。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变换角色,成为教师式的学生和学生式的教师。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没有负担,易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的参与给他们极大的精神鼓励,他们愿意感知认知,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师生互动交往,营造了愉悦的气氛,使学生更易接受新知,从多方面受到熏陶,受到启迪,各方面素质得以提高。
我在语文教学中是这样做的:在学习《神奇的耳朵》一文时,美妙的大自然、神秘的丛林、奇怪的声音引起孩子们的兴趣,于是我说:“和老师一起走进丛林,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一开始就设置悬念,为展开联想做好了铺垫。接着学生通过读课文,知道了动植物朋友和它们发出的声音。蝴蝶扇动翅膀时常见到,可“小草在伸展手脚”、“露珠在花瓣上跳跃”、“小甲虫在草叶上弹琴”,这拟人化的描写,使学生感到既陌生又神奇。需引导他们展开丰富的联想,留给他们充分的时间,用心去想、去感悟。然后让他们登台表演,先同桌、小组之间练习,比一比谁想得更好、更像。学生们热情洋溢,更加活跃。老师也投入其中引导、提示、表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那收获的快乐,使张张可爱的笑脸上洋溢着笑容。同时,学生的热情也感染着我,看到他们强烈的求知欲,看到他们那些天真的笑脸,看到他们获取知识时那欣喜若狂的神情,我欣慰地笑了。这个活动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地参与实践,体现了个性特点,开拓了思维及创新精神,提高了实践能力。这是个互助、互动、良性循环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只有相互适应,才会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证明:学习与教学互动且不可分割,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之间也是共存且互动的关系。
三、把握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
实施素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求我们把“讲堂”变成“学堂”,让学生自始至终参与教学全过程,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学习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成为时间的主人。教师要在“导”字上下工夫,在“精”字上动脑筋,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放在对学生适时、适度的点拨和指导上。在语文教学中,我的体会是:要使教与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就要把握时机。其一,乐教与乐学相一致是基础。其二,启发与思考相呼应是关键。其三,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要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适应。其四,善于诱导是重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才能把重心由教转到学的方面,学生才能会学,才能学会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本领。
总之,探究语文教学的教与学任重而道远,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这需要一个适应过程。但是,学生语文能力及素质培养却迫在眉睫,是新形势的要求。要想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最关键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观念的转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实践者,必须不断改变自身的角色,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