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fter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宣传科学、学习科学、研究科学的启蒙课堂,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沿阵地,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深化教师认识,夯实创新基础
  教师的观念决定着学生的思维,只有教师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实验观、态度观、方法观,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普及科学知识、宣扬科学精神、讲授科学方法和培养科学态度。在潜移默化之中教会学生以科学的精神开展合作、探究、实验、分析、归纳、总结,养成良好的动手操作与实践的能力。在实践中,学生会对实验现象认真观察、反复思考、查阅科技成果资料、对比结果、得出新的结论,这无形之中增强了学生捕获、运用现代化科技信息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带着问题去探索、解决发现的现象,使他们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参与—动手—分析—归纳—吸收—创新”的过程。
  二、创设提问情境,激发创新灵感
  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通过师生问答的方式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导致了学生主体性的丧失,还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何扭转这种教学的被动局面呢?经过近几年的课改,我们也已经懂得在课堂教学中教師应该从“包办”转化到“引导”,教会学生用思考、提问、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这一切又需要教师创设提问的情景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在《我的阳光小屋》这节课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欣赏一段彩虹的视频,然后让学生提出自己欣赏后的疑问。学生提出很多问题,如彩虹有几种颜色组成?彩虹通常在什么情况下出现?彩虹形成的条件是什么?人工可以制造彩虹吗?彩虹出现时这几种颜色排列顺序是什么?……教学就是在特定的情境下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打开思维、运用某种方式达到教学目标。
  三、孕育科技氛围,陶冶创新情操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可以加入科技文化的元素,通过合理的构思、巧妙的布局创设一种科技教育的氛围,达到寓教于景的作用。在校园中可以布置科技宣传专栏、科技伟人雕塑,在教学楼、实验楼走廊墙壁悬挂科学家画像、名言或科学技术发展史宣传展板,在校园建立科技角、举办科技节、讲科学家故事、记科学家读书卡、办科技专题黑板报、参加科技实践活动,在学校成立科技活动社团、参加科普宣传活动,在家观看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的我爱发明栏目等,让学生在了解科技、认识科学的氛围中,树立科学创新的精神,向着自己科技创造之路努力奋斗。
  四、激发学习兴趣,点燃创新火花
  在心理学研究中,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总是和一定的情绪或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孩子们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内在动力,是内因在起着关键作用。一个学生如果对学习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就可以增强他了解、探索周围自然事物的好奇心,这就是他们的情绪表现。此时教师应该适时抓住学生的心理动向,采取巧妙地引导来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就会很快地融入自己喜欢的事情当中,不由自主地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动手实验、查找资料、分析原因。在问题得到解决后,他们又会对新的需求继续努力探索,周而复始,就会转化自己的兴趣,对学习的求知欲更强,目标更明确,行动更迅速。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对知识的渴求是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五、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创新技能
  小学《科学》教学中涉及到的实验比较多,教师如果能够巧妙地把演示实验改成分组实验、把验证实验改成探究实验,就能增加学生实践的机会,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为研究奠定基础。例如在《探究燃烧之谜》教学设计中,我采取分组实验的方式,先让学生验证教师准备的材料哪些可以燃烧,哪些不能燃烧,然后举出生活中能够燃烧的物品,让学生通过实验了解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最后回顾上一节学习过的燃烧需要空气,让学生懂得上述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燃烧才会发生。这节课的设计就是通过分组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探究、推理、归纳,最后获得预设的结果,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实验的能力和科学严谨、分工合作的创新精神。
  六、采取有效训练,夯实创新思维
  (一)掌握观察技巧,养成直觉思维
  养成直觉思维的有效办法是引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自觉地观察,养成观察的习惯。那么观察的技巧就显得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明确观察的任务,掌握观察的顺序,记录观察的结果。例如《茁壮成长》一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掌握植物的基本构造。在教学活动中我把桃花的模型带到教室,通过观察学生掌握了花是由萼片、花瓣、雌蕊、雄蕊四部分组成。课外我经常布置观察日记,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用自己的直觉捕捉生活的信息。
  (二)巧设质疑问题,促进思维发散
  心理学研究表明发散性思维在教学中无所不在、无所不用、无所不思,对激发孩子的好奇心,形成探究的学习氛围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在学习《神奇的小针》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先用几根缝衣针在磁铁上来回摩擦几次,再拿起其中的一根缝衣针,其它几根就吸附在这根缝衣针的下面,而没有在磁铁上摩擦的缝衣针却互相不能吸附,最后根据实验的现象将学生带入对指南针的讲座。总之,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设计巧妙的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发散。
  (三)开展小组讨论,形成思维集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适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情况,把多种多样的答案进行引导整合形成思维集合。例如在教学《动物家族》的过程中,有个学生在介绍自己熟悉的鸟类时把蝙蝠当做鸟类来介绍,此时就有同学提出异议。我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讨论鸟类的特征,在随后的班级展示过程中,同学也明白了蝙蝠不是鸟类。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恰当地安排问题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交流碰撞的过程中形成符合实际的理想答案,这一过程无形之中就形成思维的集合。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全方位、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让他们在科学的大海中自由翱翔。
  【作者单位: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司赵小学 河南】
其他文献
幼儿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孩子对万事万物都具有好奇心,随时准备敞开心胸接纳新的事物,也愿意尝试任何事物。然而幼儿所接触的事物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都是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现象,那在科学领域中如何将教育做到生活化,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以下是我对这一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科学活动选材源于生活  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就是从好奇开始。只有当幼儿感到所要学的内容是他想要知道的东西或想要解决的问
比较了国产加热灭活乙肝血凝疫苗接种新生儿的免疫原性,安全性以及HBIG联用阻断HB2Ag和HBeAg双阳性孕阳HBV母婴传播的保护效果。结果表明加热灭活乙肝疫苗安全性良好,免后抗HBs水平优于剂量化学活乙
金秀县儿童计免建卡及接种情况调查盘秀春儿童计划免疫建卡率及四苗接种率是评价计划免疫工作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县计免工作深入持久开展,我县卫生局组织卫生防
本文研究了BAF-混凝-BACF组合工艺在处理微污染地表水时的净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组合工艺对污染物有很好的去除效果,COD_Cr、UV254和UV410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2.14%、35.62%和25.1
非特异性生殖道感染(NSGI)是常见的性传播疾病(STD)之一,它在国内的发病率正逐年增高。其病原体主要有解脲支原体(UU)、沙眼衣原体(CT)、念珠菌(VF)和阴道毛滴虫(VT)[1],而且普遍存在着合并感染。本文对287例STD门诊
采用有限单元法对土质边坡降雨入渗过程进行了模拟,在此基础上运用极限平衡原理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揭示了不同雨型土质边坡的入渗过程,以及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的变化情况,对
小学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较强的课程,在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结合不同学段实际情况,为小学生创设不同要求的数学情境,如紧密联系小学生生活背景,创设生动有趣情境,创设自主学习、合同交流情境,让小学生体验情境,理解数学,创设问题情境,让小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与应用过程,理解数学。可见,小学数学情境教学是从小学生认知和学习特点出发,结合小学数学特点,创设不同情境,引发数学问题,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一次數学教改
通过对80例视力低下者用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表明看电视距离、不良阅读习惯,遗传,体格及民族差异等因素与视力低下的关系。发现柳江县中小学生视力低下的主要原因是与看电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为了有效地提高一年级学生的识字效率,针对学生心理认知特点,积极地探究有效的趣味识字教学方法,就成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关注、认真对待的一项课题。本文将简要分析小学一年级学生趣味识字教学方面的相关内容,旨在进一步促进小学一年级学生识字能力的提高。  我们都知道,识字是阅读的开始。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中,识字、写字教学的效果,对于小学生后续的语文学习都会产生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