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词语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日益占据重要的位置,不管是哪个学段的课堂都应成为学生积累词语、理解词语、运用词语的重要渠道。然而在当下的课堂中,我们却不难看到这样的现状:词语教学或被轻易淡化,或被刻意追求,或被打断情感,这些直接导致学生收获甚少。因此笔者认为,如何有效选择词语教学的方式来促使文本更深层次的解读,让语言文字都浸润在文化的氤氲里,使学生在浓浓的语言情境中触摸文字的智慧,体味情感,发展思维,这是当前词语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挖掘字词构建背后的文化内涵
汉字拥有博大精深的内涵,彰显着民族文化的精神。在教学中,正确把握汉字的构建特点,透析文字的内涵,挖掘字词背后的情感,为简单的书写赋予一种厚重的画面感,让学生将字形与字义深刻记住。
(一)简笔勾勒,解决混淆之处
通过简笔的轻笔细描,以形象简约的方式对字词加以区别,在画面对比中建构理解,高度明确字词间的差异。笔者以特级教师武琼在我校执教的《惊弓之鸟》为例,谈谈通过勾勒“弓、弦”以区别两者间的差别
师板画简单的图形。让学生辨别哪个是弓哪个是箭?
师小结:弯的是指弓,弦就是那一条线,而箭是放在弓和弦的中间的,弦拉的越有力,箭就射出去越远,那弦的声音也就越响。
几笔随意的勾勒,让学生清晰地区别“弓、弦、箭”三者所代表的事物,画面简单不复杂,学生理解起来轻松不费力,并且在画的对比与区分中理解三者间的联系,可谓一举多得!
(二)逐笔描绘,赋予字词生命
结合生活情境,联系实际场景,将字词背后的所蕴含的意义通过逐笔书写表达出来,在书写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字词浓厚的生活文化味。笔者以武琼老师的《惊弓之鸟》为例,讲讲在整个事件过程中理解“雁”字的字形。
老师先问学生“惊弓之鸟”中的“鸟”指的是什么?接着板书:雁
接着,老师一边板书“雁”一边解释字形(大雁在空中一会儿一字型飞,一会儿又是人字型,所以先写个“厂”字,里面两个单人旁,因为大雁是群居生活的,得靠着同伴飞行时产生的气流来飞行的,离开了队伍自己就无法前进。你再瞧,飞行时队伍是很整齐的,所以后部分要写正,还不能忘了有一只领头雁,不能少了一点。)
古人造字包含着许多哲理,老师除了强调字音字形,还将大雁的生活习性告知学生,让学生了解字背后的意义,将书写过程与理解过程合二为一,多一点规律的发现,多一点文化的渗透,多一点教学的教学的情趣。
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如能结合插图、板画或者简单的图式来辅助教学内容的解读,这对形成有效课堂、浸润文化气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择“情”深入,情境与情感融于探析之中
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是简单的组合,它是由具备“温度”的词语的再创造。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通过对字词的理解,使学生感受文化韵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领悟文本所蕴涵的深刻内涵。通过“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感受,让学生既知其音,又知其意,这比单纯的讲解与单一的听讲更为有效。
(一)挖掘重点字词,一唱三叹悟情怀
结合文本内容,从文章重点句着手,挖掘句中的重点词,通过对重点词的理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背后,体会作者情感,在理解中激发情感,领悟文本思想。这是词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笔者以《秋天的怀念》为例,讲讲通过一个“挡”字体现深沉的母爱。
片段:(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三问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世界。
老师一问学生:从“挡”字看出什么?母亲为何不让儿子看到“树叶飘零”?
生说:树叶飘零意味着生命的消逝,此时瘫痪的“我”最不愿看到这些。
老师小结:读到这些,我们就可看出一位母亲是如何体察孩子,感受孩子内心的苦痛。
第一问,问出母亲对于我的关爱之心。树叶飘零意味生命的消逝,此时的我是极不愿意看到这些的。而作为母亲,深深地感受到我内心的苦痛,她试图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外界对于我的侵害,保护“我”脆弱的心灵。
接着,老师二问:母亲挡住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这回又再次把“挡”字拿出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明白母亲的这一举动含着深刻的意义。
再问,问出母亲给予“我”的希望。因为母亲为“我”挡住的是绝望,留下的是希望。母亲不仅想为我挡住来自外界的伤害,更想给予我活下去的希望。
最后,老师三问学生:“挡”字告诉我们母爱是什么?这时,学生通过前面环节的学习体会,已经深深地被这位平凡母亲所做得平凡的事所打动。这一连串的事告诉我们:母爱是希望,是信心,是勇气,是鼓励,是呵护……
抓住重点词“挡”来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对这个词深入内心,更让学生从中看到一位平凡母亲对于孩子的爱,并深深地为这份情感所感动。它让孩子们知道,世界有那样一种不离不弃的爱,就是母亲的爱!
(二)捕捉课堂生成,学会等待生语境
我们无法预料课堂,因为它会在实际过程中衍生出许多的意外生成,如果我们能够捕捉到并机智地将其融入到我们的设计中来,相互整合,相信肯定会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笔者以《从现在开始》为例,讲讲如何抓住课堂生成更好地理解“议论纷纷”。
老师从“议论纷纷”入手,为了更直观理解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朋友,你现在就是这些动物们,你听到猫头鹰的命令后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对身边的动物们说说。学生们立刻就跟身边的动物们说自己的想法了,然后老师用最简单的话来总结:你瞧,刚刚大家你也说我也说,那就是议论纷纷。
这个设计可操作性强,老师为学生创设情景:请学生扮演小动物们,说说在自己听完命令之后想说什么。如此一来,对于进行“议论纷纷”的教学就会水到渠成。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当老师把这句话出示在屏幕上时,下面的学生就已经开始在那说个不停了,于是,老师就干脆让学生先说完,然后老师问:当你们听到这个命令后,为什么都在那说个不停呀?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老师总结:你看,在相同的时候,大家你也在说我也在说,这就是议论纷纷。
及时捕捉课堂生成,将生成的东西与自己的设计相融合,进行二次创造,充分利用生成的环节,达到创设语境,形象演绎的目的。
一、挖掘字词构建背后的文化内涵
汉字拥有博大精深的内涵,彰显着民族文化的精神。在教学中,正确把握汉字的构建特点,透析文字的内涵,挖掘字词背后的情感,为简单的书写赋予一种厚重的画面感,让学生将字形与字义深刻记住。
(一)简笔勾勒,解决混淆之处
通过简笔的轻笔细描,以形象简约的方式对字词加以区别,在画面对比中建构理解,高度明确字词间的差异。笔者以特级教师武琼在我校执教的《惊弓之鸟》为例,谈谈通过勾勒“弓、弦”以区别两者间的差别
师板画简单的图形。让学生辨别哪个是弓哪个是箭?
师小结:弯的是指弓,弦就是那一条线,而箭是放在弓和弦的中间的,弦拉的越有力,箭就射出去越远,那弦的声音也就越响。
几笔随意的勾勒,让学生清晰地区别“弓、弦、箭”三者所代表的事物,画面简单不复杂,学生理解起来轻松不费力,并且在画的对比与区分中理解三者间的联系,可谓一举多得!
(二)逐笔描绘,赋予字词生命
结合生活情境,联系实际场景,将字词背后的所蕴含的意义通过逐笔书写表达出来,在书写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字词浓厚的生活文化味。笔者以武琼老师的《惊弓之鸟》为例,讲讲在整个事件过程中理解“雁”字的字形。
老师先问学生“惊弓之鸟”中的“鸟”指的是什么?接着板书:雁
接着,老师一边板书“雁”一边解释字形(大雁在空中一会儿一字型飞,一会儿又是人字型,所以先写个“厂”字,里面两个单人旁,因为大雁是群居生活的,得靠着同伴飞行时产生的气流来飞行的,离开了队伍自己就无法前进。你再瞧,飞行时队伍是很整齐的,所以后部分要写正,还不能忘了有一只领头雁,不能少了一点。)
古人造字包含着许多哲理,老师除了强调字音字形,还将大雁的生活习性告知学生,让学生了解字背后的意义,将书写过程与理解过程合二为一,多一点规律的发现,多一点文化的渗透,多一点教学的教学的情趣。
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如能结合插图、板画或者简单的图式来辅助教学内容的解读,这对形成有效课堂、浸润文化气息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择“情”深入,情境与情感融于探析之中
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是简单的组合,它是由具备“温度”的词语的再创造。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过:“无论是阅读还是作文,首要的是字词。”通过对字词的理解,使学生感受文化韵味,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领悟文本所蕴涵的深刻内涵。通过“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感受,让学生既知其音,又知其意,这比单纯的讲解与单一的听讲更为有效。
(一)挖掘重点字词,一唱三叹悟情怀
结合文本内容,从文章重点句着手,挖掘句中的重点词,通过对重点词的理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背后,体会作者情感,在理解中激发情感,领悟文本思想。这是词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笔者以《秋天的怀念》为例,讲讲通过一个“挡”字体现深沉的母爱。
片段:(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三问来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世界。
老师一问学生:从“挡”字看出什么?母亲为何不让儿子看到“树叶飘零”?
生说:树叶飘零意味着生命的消逝,此时瘫痪的“我”最不愿看到这些。
老师小结:读到这些,我们就可看出一位母亲是如何体察孩子,感受孩子内心的苦痛。
第一问,问出母亲对于我的关爱之心。树叶飘零意味生命的消逝,此时的我是极不愿意看到这些的。而作为母亲,深深地感受到我内心的苦痛,她试图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外界对于我的侵害,保护“我”脆弱的心灵。
接着,老师二问:母亲挡住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这回又再次把“挡”字拿出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明白母亲的这一举动含着深刻的意义。
再问,问出母亲给予“我”的希望。因为母亲为“我”挡住的是绝望,留下的是希望。母亲不仅想为我挡住来自外界的伤害,更想给予我活下去的希望。
最后,老师三问学生:“挡”字告诉我们母爱是什么?这时,学生通过前面环节的学习体会,已经深深地被这位平凡母亲所做得平凡的事所打动。这一连串的事告诉我们:母爱是希望,是信心,是勇气,是鼓励,是呵护……
抓住重点词“挡”来进行教学,不仅使学生对这个词深入内心,更让学生从中看到一位平凡母亲对于孩子的爱,并深深地为这份情感所感动。它让孩子们知道,世界有那样一种不离不弃的爱,就是母亲的爱!
(二)捕捉课堂生成,学会等待生语境
我们无法预料课堂,因为它会在实际过程中衍生出许多的意外生成,如果我们能够捕捉到并机智地将其融入到我们的设计中来,相互整合,相信肯定会碰撞出意想不到的火花。笔者以《从现在开始》为例,讲讲如何抓住课堂生成更好地理解“议论纷纷”。
老师从“议论纷纷”入手,为了更直观理解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朋友,你现在就是这些动物们,你听到猫头鹰的命令后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对身边的动物们说说。学生们立刻就跟身边的动物们说自己的想法了,然后老师用最简单的话来总结:你瞧,刚刚大家你也说我也说,那就是议论纷纷。
这个设计可操作性强,老师为学生创设情景:请学生扮演小动物们,说说在自己听完命令之后想说什么。如此一来,对于进行“议论纷纷”的教学就会水到渠成。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当老师把这句话出示在屏幕上时,下面的学生就已经开始在那说个不停了,于是,老师就干脆让学生先说完,然后老师问:当你们听到这个命令后,为什么都在那说个不停呀?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老师总结:你看,在相同的时候,大家你也在说我也在说,这就是议论纷纷。
及时捕捉课堂生成,将生成的东西与自己的设计相融合,进行二次创造,充分利用生成的环节,达到创设语境,形象演绎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