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s_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出自于《道德经》。《道德经》又称《老子》,是距今二千五百多年的旷世著作。对于这部作品,从古至今,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研究之人颇多,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观点各有不同。单就其政治主张上的观点,有的人认为他主张保守,有的人认为他推崇愚民和统治权术,还有人认为他是为道修身,无私不欲。
  从不同的视角探究《道德经》,自然会有不同的观点,有不同的结论。这些观点和结论,从不同的角度也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一些《道德经》的思想。但统观这部深髓精炼的著作,我认为《道德经》主张的是“以人为本,无为至上;不偏不移,平等相待;慎终如始,永不懈怠;包容创新,宽容失败;人无弃人,物无弃物”的执政理论。
  首先,从老子当时的时代背景分析。老子生活在公元前两千五百多年的春秋时期,当时的社会诸侯争霸,硝烟弥漫,百姓流离失所,苦不堪言,社会贫富分化严重,统治者腐败,鱼肉百姓,社会急待变革。老子作为当时隐退在野之代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作《道德经》,既心怀救世之情,拥有安民之志,又不与当权者共事,可见老子著《道德经》倡导无为,以柔克刚,既是对社会黑暗的呐喊,又是对当时政局改革的洞察与指点。既然不与当权者共事,又怎会著麻醉人民、成为统治者专制权术的理论纲领呢?
  其次,从《道德经》的主题思想上深入探究,“道”是其政治思想的根基,“德”是统治者的施政原则,“无为而治”则应是执政的方法。《道德经》第一章便阐明“道,可道,非常道”,从哲学的角度论述了世间万物的辩证关系,政权也是一样,即执政者的地位不是永远不变的,执政的时间也会有长有短。《道德经》第七十二章的“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就表现出执政地位是不稳定的,它的决定力量在于人民大众。这充分体现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与执政者幻想统治千秋万代是相悖的。而“德”是老子在“道”的基础上,对治国理政提出的理论方法,“以德治国”与儒家“为政以德”不谋而合。“无为而治”则是执政理国的方法,《道德经》第五十七章言:“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正说明老子用“道”的理论作为基础,要求执政者以德治国,以无为为手段。老子的“无为”不是要求民众无为,而是要求统治者无为而治。
  再次,《道德经》中的一些章节,若单从字面意思理解,很多人都会曲解其内在的含义,但如果整篇联系起来或仔细挖掘更深层次的意义,则会得出准确精深的结论。
  比如我们开篇提到的“天地不仁”出自《道德经》第五章,很多人容易理解为天地与圣人都不存在仁爱之心,把万物、百姓都看作祭祀用的草扎的狗。但如若仔细推敲,刍狗,即草扎成的狗,庄子《天运》中有云:“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意思就是说,在祭祀前,人们都要仔细地装饰草扎的狗,而祭祀后却把它扔在地上,任人踩踏,甚至取回家当作做饭的柴火。这样再运用“道”的理论,便可以译为:天地并无仁恩,万物都和刍狗一样对待,因而无偏;圣人也应学习“天地不仁”之精神,无为而治,不失偏颇,让百姓自由生存发展。故此才能充分展现老子无为的思想。
  还有《道德经》第三章中云:“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有人说这句话是提倡圣人之治,要使人们填饱肚皮,头脑简单,骨骼强壮,思想懦弱,使人民永远没有知识,没有欲望,使聪明人不敢有所主张。按照“无为而治”的观点,则没有什么是不能治理的。如果老子真的是这种意图,把这种思想的社会蓝图勾画在一个民众低能低智的基础上,我想,《道德经》这部著作定不会历久弥新,万代闻名。所以,这句话实际上是说,圣人治理天下,要让人民物质充足,身体强壮,精神纯正怡淡,心志上不追逐名利。這就如同陶潜的世外桃园一般,“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人们争名夺利,大多数是为了过上更富足的生活,而如今物质上丰盈,身体强健,自然风清则气正,就没有太多贪婪的欲望。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又有:“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也。”老子的“愚之”并不是我们今日之“愚”,王弼注《道德经》:“明,为多见巧诈蔽其朴也。愚,谓无知守真顺其自然也。”高延第认为:“愚之,谓返朴还淳,革去浇漓之习,即为天下浑其心之义,与秦人燔诗书,愚黔首不同。”所以,老子的“愚之”,实为去除奸佞,社会风清气正,提倡诚朴纯真的本性。
  经典给人以启迪,经典令人豁达。《道德经》作为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一部著作,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虽然也有时代和思想上的局限,但是却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直接体现了“道”之精华。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积极的意义仍然在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中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吉林省松原市实验高级中学(138000)
其他文献
“细节”虽说是“细微末节”,但绝不简单等同于一句话、一个动作或者一个神态。细节描写应当是最典型、最精练、最有表现力的细部刻画。细节描写需要我们在关键处驻足,“慢”说细微之处。下面和大家谈谈记叙文如何进行细节描写。  一、灵活选取细节描写的角度  细节描写是指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细致、深入的描写。细节描写包括语言、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环境等
期刊
这节课是我在教学中的第二堂课,由于第一堂课没有设置充分的朗读环节,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深入文本。另外,作品时代久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克服文言文这道难关,还要把自己放在作品中故事的年代里,去理解主人公的情感。因此,学习本文的难道较大,这也更加凸显了朗读的重要性。  一、导入(学生齐读引用的三句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作为后世文学的源头,诗经的爱情观对后世
期刊
高中文学类文本讲究艺术性,材料的安排能体现出作者的艺术匠心,高考题目的设计必然会牵涉到如何理解材料布局艺术。我们不仅要从整体把握,扣紧文本中心,做点与点、点与面的分析,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学类文本材料的布局艺术,还要从点与点的关系上,在结构安排的构思和微观材料信息上做更为深入的分析,从而切实提高学生应答能力。  一、从文本中心的根本上分析  无论哪一种文本,它的一切形式和内容的存在都必然离不开内在中
期刊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备课环节可谓重中之重。如果说上课是建造高楼大厦,那么备课就该是打地基。  一、理念先行——“教是为了不教”  学生在高中的学习应该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高考关注的是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关注教材的整体性与连续性,从客观上进行把握,明确什么阶段学什么,什么阶段教什么,学生能力达到什么水平。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所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思考就至关重要。2014年习
期刊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这样定位教育:“教育就是一颗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换言之,在课堂教学生成中,其他教师、学生对于教师的推动力,依然不可忽视。  一、如切如磋——教师之间的激发  教师的发展和进步,不是人云亦云,不是亦步亦趋,而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教師间的激发就像是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促进了任课教师的思考,提高了备课效率。
期刊
在初中记叙文写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学生记叙文的叙事能力,必须在叙事灵巧这点上下功夫,包括两方面:一是在众多事件中选取典型的事件;二是在一件事情的叙述中,选取最可寄托情感的部分,从而使得文章富有表现力,有余味。  如果说初中的记叙文写作要求叙事的完整有情感,那么高中记叙文写作要求便是叙事灵巧有余味。所谓灵巧,就是和呆板相对,能够做到以点带面,四两拨千斤,以最少的文字,达到叙事清楚又有余味的
期刊
随着201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公布,古代诗歌阅读题命题形式的调整也终于大致清晰了。与之前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不同的是,2017年的古代诗歌阅读将出现选择题。这样的题型调整,对于许多高中语文教师而言,是极具颠覆性的,虽然北京卷早已有用选择题考查古诗阅读的尝试,但不可否认,仍然有不少教师不能认同“鉴赏”与“选择题”的联姻。  在古代诗歌阅读题中,“选择题”是不是最佳选择,这当然可以再讨论,但分析质疑
期刊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情以入文。”可见,情感在文章中的作用非同小可。很多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叫苦连天,他们把写作文看成拼文凑文榨文,生活一片空白,内心一潭死水。任何现象对他们的情感都是苍白无力的,任何情景都不能触动他们的内心,更不能震撼他们的灵魂。无动于衷,麻木被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又如何能在作文中妙笔生花呢?德国大作家歌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情感,也就不存在真正
期刊
《课程纲要》中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改變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探究既是一种理念,也是学习的方法,其终极目标是能力的培养。在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探究也指学习过程,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  探究这一理念的提出,
期刊
宋词是中国文学艺术的瑰宝,其优美的语言、幽远的意境、动人的情感都值得我们去仔细品读、赏析。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比较模式化,无外乎翻译、分析、总结等。在这种一板一眼的教学中,学生几乎感受不到宋词原有的美感,审美鉴赏能力也很难提高。那么,该怎样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品读宋词之美呢?下面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例谈谈拙见。  一、发于“言语”  鉴赏古诗词,语言是最直观也是最基础的第一步。宋词字里行间都具有一定深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