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以及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借鉴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界定,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以及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借鉴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对语文核心素养的界定,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学生语文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与审美品质的发展、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的,都是在语文学习或活动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唐婉老师一直坚守在课堂教学第一线,她一贯秉持儿童立场,坚持立德树人,对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教育教学功效有着自己深入的思考,特别关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下面以她所执教的一些低年级课堂教学片段为例,对她如何让语文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生根作简要评述。
一、让语言根基在运用中生长
语言建构与运用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过程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小学阶段对学生的相应要求包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低年级的“语言建构与运用”主要应落实在激发儿童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兴趣上,在识字写字的过程中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通过阅读教学能够使他们积累一定量的语言,具备初步的语感,并学会简单地运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独有的、具有本质意义的内容,这也是语文教学的“主业”,可以说低年级语文是基础中的基础,必须将其根基打牢。
课例1:统编本一年级下册《一分钟》
师:黑板上这些词谁认识?(指名读词:一分钟
其他文献
近年来,笔者深入学校进行听课调研时,发现低段阅读教学中的“读”有所虚化,教者要么用翻新的招式来代替学生的读,要么让学生做一些毫无意义的活动,从而使低段阅读课中的“读”陷入困境。 困境一:抽生表演代替学生的读 有的教师对课标中关于阅读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理解不到位、定位不准确,认为要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体验文中创设的意境,非表演不可。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学生刚读了两遍
长期以来,以内容解析为主的阅读教学形态使语文教学深陷“少、慢、费、差”的泥沼中而广遭诟病。2011年版课标正式颁布实施以来,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认识越来越明确,也越来越科学。随着统编本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的统一使用,如何通过教材中的课文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话题。目前,小学语文界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共识:语文教学要指向学习
【设计初想】 口语交际课“讲历史人物故事”安排在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已认识了不少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对历史故事产生了浓厚兴趣,而且通过梳理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点,我们可以发现讲好故事的“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能力发展阶梯。从《王戎不取道旁李》到《纪昌学射》从不同方面培养了学生理清故事顺序、把握主要情节、找到精彩部分的概括能力。这些能力为学生后面阅读课外历史故事、提取故
研究性学习是在新高考背景下,根据学生学习实际状况而提出的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新型学习方法,即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强调学生根据学习实际选取与生活、学习有关的自然、社会现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得出可行性方案,进而培养一种自觉的学习能力和习惯创新意识,为走上社会夯实根基。 找准问题,确定目标与计划
李怀源带领他的教师团队,用了十几年时间,谱写了语文课程改革三部曲。第一部的标志是2008年完成的《小学课程改革与实施方案》。这个方案涵盖了各门学科。拿语文学科来说,方案明确该校的语文课程由教科书学习、整本书阅读、语文實践活动三部分构成,并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细化了每个年级、每个学期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使教学有了自己学校的执行标准。在语文教学层面,出改进单篇课文教学做起,整合教材内容,将整本
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好的故事》选自散文诗集《野草》,是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描写梦境的散文詩,描绘了“昏沉的夜”里“我”所梦见的一幅交织着“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的生活图画。课文首先写作者魂牵梦绕的故乡浙江绍兴记忆中“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的山阴道上的景物,接着具体描绘梦境中的“好的故事”,最后写“好的故事”的破灭。通过对梦境“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美好理想与黑暗现实的不可调和的
【文本解读】 《我要的是葫芦》是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短小,内容浅显,寓意深刻。课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他却置之不理,大家好心劝告,他也不以为然,后来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结果小葫芦都落光了的故事。小故事大道理,它告诉我们看问题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的,以葫芦的生长变化为线索。文章语言朴实,用词准确。教学时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
一、直接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秋天的雨》这篇课文,其中有一个段落写得非常美,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你们想知道作者是怎样写出这段优美文字的吗? 生:想。 师: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去向作者请教一番吧!(出示段落和自读提示) 默读第2自然段想一想: (1)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用横线画出来。 (2)秋天的雨分别把什么颜色给了谁呢?圈画出来。 二、读文悟方法 1.出示
自从统编本教材投入使用以来,新的一轮语文课堂改革拉开了大幕。有些教师又感到为难了,这使用新教材的课该怎么上呢?怎样才能避免“穿新鞋走老路”呢?其实,不管教科书怎么更换,只要我们遵循了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顺应了学生学习语言的客观规律,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那么,低年级语文教学应该遵循和顺应哪些客观规律呢?一、语言核心律 所谓语言核心律,就是低年级语文教学要以语言为核心展开,带着学生愉快地在活动中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特邀顾问、特约编审顾振彪先生在《关于新课标中作文教学目标的对话》中谈到,新课程标准注重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而我国当前的作文教学,教师一味地在语言形式上下功夫,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出现“语言表达混乱,表述不具体,中心不突出”等现象。实践证明,这种现象其实是很多语文教师在习作教学中遇到的“常态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但我认为,其中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