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中年级学生的作业,教师可以发现潦草作业中,“底钩”残缺最严重,多“钩”现象也时有发生。规范书写,从“钩”开始,最易操作、最快见效。错“钩”现象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中年级小学生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全面,用钢笔力道可变轻,就盲目模仿大人连笔缺“钩”;“钩”画本身有“依附、弱势”的特点,因此,规范写“钩”的策略可以让学生养成正确书写的习惯,端庄书写态度,领会汉字的精妙,让学生爱上书写。
【关键词】规范;底钩;弱势;对比;激励
中年级教师批阅作业时经常感慨:书写正规的作业,笔画完整清晰,赏心悦目,正确率高;书写潦草的作业,笔画模糊不完整,错误率高。书写潦草、错误率高的学生应改进的地方很多,他们基础差,若被同时要求改进几条,就什么也改不了。细细对比两种不同效果的作业,笔者发现一条切入规范书写的易达目标——正确写“钩”。因为潦草作业中,“底钩”残缺最严重,多“钩”现象也时有发生。规范书写,从“钩”开始,也最易操作、见效最快。
一、错“钩”现象的原因
1.学生因素:(1)中年级小学生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全面。中年级小学生视神经、脑神经、运动神经组成的神经通道并不强健,识记字形时一般只能识记大体轮廓。如果教学指导再不到位,部分学生就难以写对小“钩”。(2)钢笔力道可变轻。中年级偷懒的学生发现钢笔力道可变轻,趋向“不用力”地潦草书写,书写力度减小,清晰度降低,于是引起记忆强度减弱,难免错“钩”。(3)盲目模仿大人连笔缺“钩”,有些学生觉得连笔潇洒,便盲目模仿大人写缺“钩”的连笔。
2.“钩”画本身特点:(1)依附 没有户口。“钩”画依附于其它强势笔画,没有独立户口。学生若丢“底钩”,一般被视为不认真,只要轮廓正确,笔画够了,就被勉强算对。长久积累,“钩”画区域几乎成为部分学生的观察盲区。相比之下,同样渺小的“点”画则不然,有独立户口,若哪个学生错“点”,老师立刻会打“×”,命其改正。(2)弱势 易被忽略。“钩”画像长腿上的短脚,长臂上的小手。弱势的“钩”画多居于边角位置,极易被部分学生忽略。尤其10种“底钩”( 弯钩、亅竖钩、乚竖弯钩、 卧钩、 斜钩、横折钩、 横折弯钩、 横撇弯钩、ㄋ横折折折钩、 竖折折钩),许多师生觉得仅丢钩可以勉强算对,结果导致学生部分学生认知系统中的“钩”画部分相当薄弱、模糊,没有对“钩”产生应有的识写敏感。
二、规范写“钩”的策略
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钩”画,规范写“钩”,可采用下述策略。
1.多种形式认清“钩”画
(1)猜字谜重视“底钩”
猜字谜是中年级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识写教学中教师恰如其分地运用猜字谜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学生会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说出谜面:“一竖,一边一点”。有学生猜是谜底“小”,教师引导:“‘小’字中间是‘一竖’吗?”学生发现“底钩”小瞧不得,教师再相机引导学生,并启发学生谈谈猜字谜的收获。学生会想到重视 “底钩”,才能猜对这字谜。
(2)讲故事重视“横钩”
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若把学习中的典型实例加工为情节化、细节化、生动化的故事,学生会听得津津有味,记得扎扎实实。下例《“虎牙钩”》故事可引导学生重视“横钩”。
几个同学把“虎”的第三笔丢了“钩”。老师强调后,还有同学错。老师就请同学们动脑筋——怎样记住“虎”第三笔“横钩”?耿振宇眼珠一转,举手发言:“老虎,威风凶猛,牙特别有力,第三笔上的‘钩’多像虎牙啊,我们写‘虎’字时就想这第三笔上有虎牙‘钩’。如果老虎没牙,就坏了(作皱眉状)。”他有趣的样子和想法把大家都逗乐了。全班愉快地记住了“虎”字第三笔上的“钩”,老师风趣地表扬:“全班都应感谢耿振宇的‘虎牙’!”
(3)用比喻亲近“钩”画
比喻之妙在于使不熟悉的、抽象的、遥远的事物转变为熟悉的、形象的、亲近的事物来理解。教师运用比喻向学生讲解“钩”画的重要性:钩好比长腿上的短脚,长臂上的小手,甚至像脑袋上的眼、耳、口、鼻,个子小作用大。“钩”画规范,就给人以五官端正,手脚规矩,举止优雅之感。中国古语说:“字如其人”。生动形象的“钩”画比喻给学生以强大的感性力量,让学生对规范书写“钩”产生发自心底的亲近。
2.对比激励 规范写“钩”
(1)教师垂范 指导明确
教师的一行一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有位教育家说:“教育的另一个名字叫‘影响’。”教师注意规范板书,批语和批注都不连笔,避免错“钩”,减少错误影响。
教师指导学生体会钢笔的弹性表现力,体会运用钢笔行笔的轻重缓急、顿挫挑钩,以表现汉民族文字的刚健舒展、轻盈和谐,书写前提出一两个底限要求,其中必有强调:凡错“钩”的字、笔画不清楚的字都算错字。改错字时,教师强调学生曾错位置的正确笔画用红笔描出,突出强化正确记忆。
(2)对比分类 细节入手
教师出示“干”、“于”两字,请学生谈两字的异同,学生会了解到“干”、“于”字形接近,一钩之差,音义差别巨大。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小小“底钩”引起巨大变化。
第一种是少“钩”致错类。前述“虎牙钩”实例及“虚虑虏”等字被学生缺“虎牙钩”,其原因是“成”等大量字缺“底钩”未被纠正的积累。部分学生“底钩认知系统”存在盲区,需要教师耐心指导,长久关注。若“底钩”能写完整,笔画模糊的程度会随之消减。第二种是多“钩”致错类。多“钩”致错的字有“集”、“聚”、“世”等。教师须向学生说明受常用字“杂”、“家”、“也”等的影响致错,予以区分。
在民主轻松的氛围中,教师请不同书写效果的学生同时上黑板抄写或默写,过程和效果的对比,触动学生心底的再认知,改善书写习惯,规范写“钩”,提高书写能力。
3.及时检查,评价激励
提出“规范书写,从‘钩’开始”的起初两三天,教师亲自检查,错“钩”现象会明显减少。然后教师可以安排小组长检查作业,还要再强调“凡错‘钩’者、笔画不清者都算错字”。过段时间,开展书写竞赛、默写竞赛,有师查、组长查、同学互查三种反馈纠正形式,调动学生互教、互查、互学的积极性。
书写困难生原来大片字迹模糊不清,已经大都能笔画完整、清晰。学生需要教师恰当、及时的技术指导,更需要教师热情的评价激励,以增加其战胜困难的信心、意志力和感情动力。
学生(包括书写困难户们)都重视了“钩”画的观察和书写,观察能力得到提高,书写能力得到改善,为其它问题的解决减小了难度,学生书写过程中笔画的增、减及部件的更换、错位等现象得到了有效改善。
规范书写,从“钩”开始,让中年级小学生用心识写,细致检查,改掉涣散潦草的书写习惯,即使书写困难户也写出规范、漂亮的汉字,体会自信和喜悦。规范书写,从“钩”开始,让学生改进书写面貌,端正识写态度,初步领会汉字文化的部分生命内涵:刚健优美、和谐悦纳、自律坚韧。
【关键词】规范;底钩;弱势;对比;激励
中年级教师批阅作业时经常感慨:书写正规的作业,笔画完整清晰,赏心悦目,正确率高;书写潦草的作业,笔画模糊不完整,错误率高。书写潦草、错误率高的学生应改进的地方很多,他们基础差,若被同时要求改进几条,就什么也改不了。细细对比两种不同效果的作业,笔者发现一条切入规范书写的易达目标——正确写“钩”。因为潦草作业中,“底钩”残缺最严重,多“钩”现象也时有发生。规范书写,从“钩”开始,也最易操作、见效最快。
一、错“钩”现象的原因
1.学生因素:(1)中年级小学生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全面。中年级小学生视神经、脑神经、运动神经组成的神经通道并不强健,识记字形时一般只能识记大体轮廓。如果教学指导再不到位,部分学生就难以写对小“钩”。(2)钢笔力道可变轻。中年级偷懒的学生发现钢笔力道可变轻,趋向“不用力”地潦草书写,书写力度减小,清晰度降低,于是引起记忆强度减弱,难免错“钩”。(3)盲目模仿大人连笔缺“钩”,有些学生觉得连笔潇洒,便盲目模仿大人写缺“钩”的连笔。
2.“钩”画本身特点:(1)依附 没有户口。“钩”画依附于其它强势笔画,没有独立户口。学生若丢“底钩”,一般被视为不认真,只要轮廓正确,笔画够了,就被勉强算对。长久积累,“钩”画区域几乎成为部分学生的观察盲区。相比之下,同样渺小的“点”画则不然,有独立户口,若哪个学生错“点”,老师立刻会打“×”,命其改正。(2)弱势 易被忽略。“钩”画像长腿上的短脚,长臂上的小手。弱势的“钩”画多居于边角位置,极易被部分学生忽略。尤其10种“底钩”( 弯钩、亅竖钩、乚竖弯钩、 卧钩、 斜钩、横折钩、 横折弯钩、 横撇弯钩、ㄋ横折折折钩、 竖折折钩),许多师生觉得仅丢钩可以勉强算对,结果导致学生部分学生认知系统中的“钩”画部分相当薄弱、模糊,没有对“钩”产生应有的识写敏感。
二、规范写“钩”的策略
教师应引导学生重视“钩”画,规范写“钩”,可采用下述策略。
1.多种形式认清“钩”画
(1)猜字谜重视“底钩”
猜字谜是中年级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识写教学中教师恰如其分地运用猜字谜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学生会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学习任务。
教师说出谜面:“一竖,一边一点”。有学生猜是谜底“小”,教师引导:“‘小’字中间是‘一竖’吗?”学生发现“底钩”小瞧不得,教师再相机引导学生,并启发学生谈谈猜字谜的收获。学生会想到重视 “底钩”,才能猜对这字谜。
(2)讲故事重视“横钩”
喜欢听故事是孩子的天性,若把学习中的典型实例加工为情节化、细节化、生动化的故事,学生会听得津津有味,记得扎扎实实。下例《“虎牙钩”》故事可引导学生重视“横钩”。
几个同学把“虎”的第三笔丢了“钩”。老师强调后,还有同学错。老师就请同学们动脑筋——怎样记住“虎”第三笔“横钩”?耿振宇眼珠一转,举手发言:“老虎,威风凶猛,牙特别有力,第三笔上的‘钩’多像虎牙啊,我们写‘虎’字时就想这第三笔上有虎牙‘钩’。如果老虎没牙,就坏了(作皱眉状)。”他有趣的样子和想法把大家都逗乐了。全班愉快地记住了“虎”字第三笔上的“钩”,老师风趣地表扬:“全班都应感谢耿振宇的‘虎牙’!”
(3)用比喻亲近“钩”画
比喻之妙在于使不熟悉的、抽象的、遥远的事物转变为熟悉的、形象的、亲近的事物来理解。教师运用比喻向学生讲解“钩”画的重要性:钩好比长腿上的短脚,长臂上的小手,甚至像脑袋上的眼、耳、口、鼻,个子小作用大。“钩”画规范,就给人以五官端正,手脚规矩,举止优雅之感。中国古语说:“字如其人”。生动形象的“钩”画比喻给学生以强大的感性力量,让学生对规范书写“钩”产生发自心底的亲近。
2.对比激励 规范写“钩”
(1)教师垂范 指导明确
教师的一行一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有位教育家说:“教育的另一个名字叫‘影响’。”教师注意规范板书,批语和批注都不连笔,避免错“钩”,减少错误影响。
教师指导学生体会钢笔的弹性表现力,体会运用钢笔行笔的轻重缓急、顿挫挑钩,以表现汉民族文字的刚健舒展、轻盈和谐,书写前提出一两个底限要求,其中必有强调:凡错“钩”的字、笔画不清楚的字都算错字。改错字时,教师强调学生曾错位置的正确笔画用红笔描出,突出强化正确记忆。
(2)对比分类 细节入手
教师出示“干”、“于”两字,请学生谈两字的异同,学生会了解到“干”、“于”字形接近,一钩之差,音义差别巨大。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小小“底钩”引起巨大变化。
第一种是少“钩”致错类。前述“虎牙钩”实例及“虚虑虏”等字被学生缺“虎牙钩”,其原因是“成”等大量字缺“底钩”未被纠正的积累。部分学生“底钩认知系统”存在盲区,需要教师耐心指导,长久关注。若“底钩”能写完整,笔画模糊的程度会随之消减。第二种是多“钩”致错类。多“钩”致错的字有“集”、“聚”、“世”等。教师须向学生说明受常用字“杂”、“家”、“也”等的影响致错,予以区分。
在民主轻松的氛围中,教师请不同书写效果的学生同时上黑板抄写或默写,过程和效果的对比,触动学生心底的再认知,改善书写习惯,规范写“钩”,提高书写能力。
3.及时检查,评价激励
提出“规范书写,从‘钩’开始”的起初两三天,教师亲自检查,错“钩”现象会明显减少。然后教师可以安排小组长检查作业,还要再强调“凡错‘钩’者、笔画不清者都算错字”。过段时间,开展书写竞赛、默写竞赛,有师查、组长查、同学互查三种反馈纠正形式,调动学生互教、互查、互学的积极性。
书写困难生原来大片字迹模糊不清,已经大都能笔画完整、清晰。学生需要教师恰当、及时的技术指导,更需要教师热情的评价激励,以增加其战胜困难的信心、意志力和感情动力。
学生(包括书写困难户们)都重视了“钩”画的观察和书写,观察能力得到提高,书写能力得到改善,为其它问题的解决减小了难度,学生书写过程中笔画的增、减及部件的更换、错位等现象得到了有效改善。
规范书写,从“钩”开始,让中年级小学生用心识写,细致检查,改掉涣散潦草的书写习惯,即使书写困难户也写出规范、漂亮的汉字,体会自信和喜悦。规范书写,从“钩”开始,让学生改进书写面貌,端正识写态度,初步领会汉字文化的部分生命内涵:刚健优美、和谐悦纳、自律坚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