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角度出发,结合学校组织开展新一轮精品课程建设,针对机械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应用型人才的特征,根据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特色与要求,对该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探索进行论述。
关键词 人才培养;机械制造技术;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3-0140-03
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工程类专业的专业教育核心课程,在课程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经过2005年校级一般项目建设、2009年重点课程建设、2012年精品课程建设,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除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外,工业工程专业、物流工程专业也开设少学时的机械制造工程,列为专业基础课,全校每年开设相关课学生数达250人。
新一轮的精品课程建设已拉开序幕,总结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突出课程特色,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成为进一步开展课程建设的抓手。
1 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机械制造业发生巨大的变化,机械工程学科突破传统意义上学科的概念。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向机械行业渗透,机械设计和制造的模式发生深刻的变革,机械制造成为新世纪工业竞争的重要领域之一。不能采用昨天的教育模式去培养今天的学生,然后让他们去解决明天的问题;应当针对本专业宽口径的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制定合理、高效的人才培养方案。
上海海洋大学机械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应用型人才,机械制造技术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展开,因此,突出课程特色成为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工科类高校都将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归为机械工程类专业的专业教育核心课程,该课程从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出发,将原有的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机械制造工艺学等多门专业课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新的课程体系,力求基础扎实、重点突出、结构紧凑、内容先进,通过教学使学生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机械制造技术的知识结构。
2 突出课程特色是改革实践教学的关键
突出课程特色是课程建设中的一个关键。围绕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特色进行建设和改革,不仅能抓住重点,尽快提高课程水平,而且能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容易产生标志性成果的点上,以此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地开展各个环节的建设工作,以全面提升课程的水平和地位。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是多门课程优化组合形成,课程教学要求体现机械制造的最新技术与成果,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课程知识点多,往往是学生自主就业时被问及最多的,它是该课程的一个特色。学生对该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与否也许会成为其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先导课程是金工实习、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等;后续课程为集中安排的实践环节,具体有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等,理论联系实际、承上启下是该课程的又一个特色。机械类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工程技术人才——工程师,其培养的主体是大学本科生。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培养一名合格的工程师,要经历工程科学知识的学习、工程实践的训练和工作实践的锻炼,大约需要7~9年时间;学生毕业后,需要工作3~5年,取得实际经验后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企业工程师。那么,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及其相关实践环节的训练就成为培养企业工程师的摇篮。
3 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途径
根据认知规律,学生在接受工程教育时,需要遵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的认知过程。同时,在毕业生直接面对就业市场的情况下,学生的知识结构应具有很强的综合适应能力,以及很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在实践中进行自学的能力)。
针对学校机械类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指导思想,以理论联系实际为中心,突出课程特色,把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新一轮课程建设之中。那么,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3.1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实验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和深入掌握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机械制造技术系列课程的实验主要围绕“刀具”“加工方法”和“夹具”等内容展开。基于学生在金工实习时接触了数量种类不多的机床、刀具和夹具的现状,面对专业课教学时数又不断缩减的状况,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立4个实验项目,在同类院校专业中属于较多的,并计划开设更多实验项目(表1)。
实验教学的改革从最基本的演示型、验证型实验入手,增设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并将有关刀具、夹具等理论教学概述部分的内容安排在陈列室、实验室进行,实物总是比枯燥的文字更能吸引人,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在此基础上,正计划开设“零件加工的误差统计分析”“车削力测量与工艺参数优化”等综合型实验,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课程知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空间以解决工程问题,同时获得最基本的工程能力的训练。
3.2 实验教学条件的改善与优化
首先,建立一支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承担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关键,教学团队中有的教师具有10多年的企业工作经历,有的教师是从最基层的初级操作工成长起来成为有高级技师职称的,还有教师在海外学习工作一年,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008年,工程学院建立“机械制造装备陈列室”和“机械制造技术实验室”,并逐步增加相关实验设备,如三坐标测量机、快速成型机等,为提升实验教学水平提供保障。配合实验教学改革的步伐,组织编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以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3.3 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环节紧密联系
机械类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多项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得到最贴近工程实际的训练,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社会,体察国情,把书本知识和生产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并能从生产实际加深对理论教学中基本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先导课程是金工实习,后续课程有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课程教学应与实践环节的教学有机联系,前后呼应。除了要求主讲教师熟悉、了解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外,还能在理论教学中承上启下,因材施教,突出重点。如:在讲授“机械制造中的加工方法与装备”章节内容时,应结合学生金工实习使用过的加工方法和操作过的设备仪器而展开;讲授“工艺规程设计”章节内容时,能联系生产实习要去的如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上海新建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的典型产品的工艺规程,这样更加生动,也为后续实习作了很好的铺垫;讲授“切削过程及控制”章节内容时,结合上海工具厂的刀具产品展开,则更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意义。
3.4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使实践教学与地区建设相联系
2008年学校整体搬迁到临港新城后,打破原先依靠老校区周边企业为主要实习基地的格局,调整了以这些企业主打产品为案例进行教学的状况,在新校区周围建立新的实习基地,寻求更合适的典型产品结合到实践教学中,成为课程建设中一个需要突破的方面。电气集团临港重装备基地是上海聚焦国家战略、聚焦重大项目,目标是要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具有创新活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大集团。2010年前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的荣威生产线落户临港,学校能近距离了解这家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和国际经营能力的蓝筹汽车公司。在生产实习环节,多次组织学生参观电气集团临港重装备基地,上海汽车、通用汽车、新建重工等生产基地,使实践教学能结合区域建设的相关产品,如大型船用曲轴、汽车零部件生产及装配和工程机械产品等,无疑将更有生命力和活力。
工程学院在制定学科发展3年规划和“工科类专业085建设项目”中都明确了目标,立足临港的企业资源,利用临港重装备产业及物流产业的工科特性,寻求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建立能满足学生学习要求和实践需求的基地,将建成“科研——实习——就业”一体化的新型实习基地作为努力的目标,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4 结束语
专业技术课承载着一个专业的特色和生命力,它们应具有与基础课同等重要的地位。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要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在多年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中,深深体会到突出课程特色是关键,加强课程和实践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是迅速提升课程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人才培养;机械制造技术;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33-0140-03
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工程类专业的专业教育核心课程,在课程组教师的共同努力下,经过2005年校级一般项目建设、2009年重点课程建设、2012年精品课程建设,课程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除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开设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外,工业工程专业、物流工程专业也开设少学时的机械制造工程,列为专业基础课,全校每年开设相关课学生数达250人。
新一轮的精品课程建设已拉开序幕,总结过去,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突出课程特色,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成为进一步开展课程建设的抓手。
1 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进入21世纪,机械制造业发生巨大的变化,机械工程学科突破传统意义上学科的概念。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向机械行业渗透,机械设计和制造的模式发生深刻的变革,机械制造成为新世纪工业竞争的重要领域之一。不能采用昨天的教育模式去培养今天的学生,然后让他们去解决明天的问题;应当针对本专业宽口径的特点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及其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制定合理、高效的人才培养方案。
上海海洋大学机械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应用型人才,机械制造技术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展开,因此,突出课程特色成为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工科类高校都将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归为机械工程类专业的专业教育核心课程,该课程从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出发,将原有的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床夹具、机械制造工艺学等多门专业课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构成新的课程体系,力求基础扎实、重点突出、结构紧凑、内容先进,通过教学使学生建立起较为完整的机械制造技术的知识结构。
2 突出课程特色是改革实践教学的关键
突出课程特色是课程建设中的一个关键。围绕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特色进行建设和改革,不仅能抓住重点,尽快提高课程水平,而且能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最容易产生标志性成果的点上,以此为突破口,以点带面地开展各个环节的建设工作,以全面提升课程的水平和地位。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是多门课程优化组合形成,课程教学要求体现机械制造的最新技术与成果,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密切相关,课程知识点多,往往是学生自主就业时被问及最多的,它是该课程的一个特色。学生对该课程基本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与否也许会成为其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先导课程是金工实习、工程材料及机械制造基础等;后续课程为集中安排的实践环节,具体有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等,理论联系实际、承上启下是该课程的又一个特色。机械类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工程技术人才——工程师,其培养的主体是大学本科生。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培养一名合格的工程师,要经历工程科学知识的学习、工程实践的训练和工作实践的锻炼,大约需要7~9年时间;学生毕业后,需要工作3~5年,取得实际经验后才能成为高素质的企业工程师。那么,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及其相关实践环节的训练就成为培养企业工程师的摇篮。
3 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路与途径
根据认知规律,学生在接受工程教育时,需要遵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指导实践的认知过程。同时,在毕业生直接面对就业市场的情况下,学生的知识结构应具有很强的综合适应能力,以及很强的继续学习能力(在实践中进行自学的能力)。
针对学校机械类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指导思想,以理论联系实际为中心,突出课程特色,把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新一轮课程建设之中。那么,核心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3.1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实验教学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全面和深入掌握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机械制造技术系列课程的实验主要围绕“刀具”“加工方法”和“夹具”等内容展开。基于学生在金工实习时接触了数量种类不多的机床、刀具和夹具的现状,面对专业课教学时数又不断缩减的状况,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立4个实验项目,在同类院校专业中属于较多的,并计划开设更多实验项目(表1)。
实验教学的改革从最基本的演示型、验证型实验入手,增设综合型、设计型实验,并将有关刀具、夹具等理论教学概述部分的内容安排在陈列室、实验室进行,实物总是比枯燥的文字更能吸引人,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在此基础上,正计划开设“零件加工的误差统计分析”“车削力测量与工艺参数优化”等综合型实验,使学生由浅入深地掌握课程知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空间以解决工程问题,同时获得最基本的工程能力的训练。
3.2 实验教学条件的改善与优化
首先,建立一支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承担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是关键,教学团队中有的教师具有10多年的企业工作经历,有的教师是从最基层的初级操作工成长起来成为有高级技师职称的,还有教师在海外学习工作一年,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008年,工程学院建立“机械制造装备陈列室”和“机械制造技术实验室”,并逐步增加相关实验设备,如三坐标测量机、快速成型机等,为提升实验教学水平提供保障。配合实验教学改革的步伐,组织编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以保证实验教学质量。
3.3 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环节紧密联系
机械类专业本科教学计划中安排了多项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使学生得到最贴近工程实际的训练,对学生进行较全面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金工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接触实际,了解社会,体察国情,把书本知识和生产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并能从生产实际加深对理论教学中基本知识的理解与应用。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先导课程是金工实习,后续课程有生产实习、专业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课程教学应与实践环节的教学有机联系,前后呼应。除了要求主讲教师熟悉、了解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外,还能在理论教学中承上启下,因材施教,突出重点。如:在讲授“机械制造中的加工方法与装备”章节内容时,应结合学生金工实习使用过的加工方法和操作过的设备仪器而展开;讲授“工艺规程设计”章节内容时,能联系生产实习要去的如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上海新建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的典型产品的工艺规程,这样更加生动,也为后续实习作了很好的铺垫;讲授“切削过程及控制”章节内容时,结合上海工具厂的刀具产品展开,则更有理论联系实际的意义。
3.4 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使实践教学与地区建设相联系
2008年学校整体搬迁到临港新城后,打破原先依靠老校区周边企业为主要实习基地的格局,调整了以这些企业主打产品为案例进行教学的状况,在新校区周围建立新的实习基地,寻求更合适的典型产品结合到实践教学中,成为课程建设中一个需要突破的方面。电气集团临港重装备基地是上海聚焦国家战略、聚焦重大项目,目标是要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先进,具有创新活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大集团。2010年前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的荣威生产线落户临港,学校能近距离了解这家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和国际经营能力的蓝筹汽车公司。在生产实习环节,多次组织学生参观电气集团临港重装备基地,上海汽车、通用汽车、新建重工等生产基地,使实践教学能结合区域建设的相关产品,如大型船用曲轴、汽车零部件生产及装配和工程机械产品等,无疑将更有生命力和活力。
工程学院在制定学科发展3年规划和“工科类专业085建设项目”中都明确了目标,立足临港的企业资源,利用临港重装备产业及物流产业的工科特性,寻求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建立能满足学生学习要求和实践需求的基地,将建成“科研——实习——就业”一体化的新型实习基地作为努力的目标,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4 结束语
专业技术课承载着一个专业的特色和生命力,它们应具有与基础课同等重要的地位。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要适应人才培养目标。在多年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中,深深体会到突出课程特色是关键,加强课程和实践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是迅速提升课程整体水平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