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大范围普及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我国的电子商务经济也得到了蓬勃发展。《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9》显示,2019年中国网民规模已超过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64.5%;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34.81万亿元,其中网上零售额10.63万亿元,粮油、食品同比增速25.0%,占比7%。随着电商的快速发展,网购食品的安全性及质量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网络食品经营管理办法》及《网络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查处办法》就是专门针对网购食品的安全问题而出台的法律法规,如何恰当地应用法律管理网络食品质量安全,充分保护消费者的权利,是摆在监管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网购食品质量安全现状
由于网络食品交易是以互联网为媒介,交易双方无需见面,具有一定的隐秘性、虚拟性、信息不对称性、灵活性、突破了空间的限制等特点,导致部分商家利用上述特点来进行违法操作以达到利益最大化。
在网上购买食品时,买家不能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等方式了解食品的好坏,只能通过卖家提供的图片和文字描述或者视频等去了解食品的特性,这就导致货不对版的现象发生。以外卖食品为例,商家进行的商品介绍中,图片里的食品看起来是那么美味可口,但有可能其制作环境看后让人怵目惊心,在那光鲜美丽的图片背后,隐藏的却是黑作坊生产出来的不安全食品,而往往这些问题买家是无从得知的,从而导致买家承担了更多的风险。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网络购物合同纠纷案件特点和趋势(2017.1-2020.6)》中显示,食品类纠纷占比接近半数,为45.65%;在网络购物合同纠纷案件中,30.78%的争议涉及食品安全问题,其中22.56%的纠纷案件中消费者认为卖家的销售存在虚假宣传或其他欺诈行为。究其原因是由于网络食品具有虚拟性,买家只能通过卖家描述和其他购买者评价来了解商品情况,导致部分黑心卖家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利用网络食品销售的虚拟性,发布与所卖商品不符的虚假信息,误导消费者购买商品,更有甚者售卖不安全的食品,严重威胁着买家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目前我国的网购食品往往是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进行,平台对入驻商家的准入条件较低,部分进驻商家根本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所经营的食品也没有正规的进货渠道,质量根本无法得到保障。当消费者网购的食品出现质量问题时,只能与商家沟通要求退换货,或者把商家拉入黑名单,就算消费者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也因不能提供发票和购物凭证等强有力的证据,从而使一些不良商家逃脱法律的制裁。而第三方交易平台也因没有执法权,只能没收违规商家的保证金,或者进行封店处理,但是卖家重新换了马甲后又会卷土重来,导致违法成本较低,监管部门的取证难度也较大,无法对违法商家进行强有力的打击。
《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已有9.4亿网民,其中60岁以上老年网民占10.3%。中国移动互联网上活跃着约9600万银发族,老年人对食品安全问题比较关注,但很容易听信谣言,导致部分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法律知识和食品安全常识不够的特点,向老年人行骗,如在微信朋友圈内贩卖“三无”食品或保健食品。老年人的甄别能力较差,很容易听信网络谣言,盲目相信虚假宣传,最终上当受骗,严重者还会因服用不安全食品或保健品而危害身体健康。
二、保证网络食品安全的对策
一是出台完善的保障网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自2014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保障网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严格界定了网络食品销售人员需遵守的原则和应履行的义务,但由于网络食品销售遍布全国各个地方,而每个地方都有相应的地方特色产品,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为此,各个地方也要根据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相关规定,从而弥补本地网络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高效的网络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从根本上保障广大消费者的权益。
二是第三方平台要本着为买卖双方负责的态度,完善买卖双方的实名注册制度,对在平台销售的卖家严格进行资格审查,并要求其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严格筛查卖家上传的联系方式、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等关键信息是否真实存在,严防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同时建立完善的抽样检验制度,组织平台内部对入驻商家不定时进行抽样检验,对检验不合格的商家按情节轻重采取警告、没收部分或全部保证金、封铺并移交市场监管部门等处理方式,确保平台内销售的食品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特别是经营外卖食品的商家,第三方平台要严格审核卖家的原材料进货渠道,要求其上传供货商资质资料,并不定时地暗访平台上的商铺,对其加工处理地点及保存外卖食品的方式是否符合规定等进行检查,一经发现问题立即要求卖家整改,力求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另外,第三方平台也要建立完善的快速赔付机制,如果经自己平台销售出的食品出现质量问题,要积极帮助买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是对时下热点食品谣言进行辟谣,并不定时组织食品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常识进行宣传。尤其对于辨别能力差的老年人,要给予重点关注,当其一次性大量购入保健食品时,要及时进行人工联系,确保其不被商家误导消费,并普及保健食品并不能代替药品的知识。如果老年消费者确实是因商家误导消费,要协助消费者进行退费处理,并处罚商家,将其列入重点关注商家名单。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牵动着国人的心,每次食品安全问题曝光后都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网购食品的特殊性,要想使该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监管部门、第三方平台以及入驻商家都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作者简介:林立基(1992-),男,廣东中山,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质量管理。
李伟强(1979-),男,广东中山,本科,主管药师;研究方向:食品药品质量管理。
一、网购食品质量安全现状
由于网络食品交易是以互联网为媒介,交易双方无需见面,具有一定的隐秘性、虚拟性、信息不对称性、灵活性、突破了空间的限制等特点,导致部分商家利用上述特点来进行违法操作以达到利益最大化。
在网上购买食品时,买家不能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等方式了解食品的好坏,只能通过卖家提供的图片和文字描述或者视频等去了解食品的特性,这就导致货不对版的现象发生。以外卖食品为例,商家进行的商品介绍中,图片里的食品看起来是那么美味可口,但有可能其制作环境看后让人怵目惊心,在那光鲜美丽的图片背后,隐藏的却是黑作坊生产出来的不安全食品,而往往这些问题买家是无从得知的,从而导致买家承担了更多的风险。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的《网络购物合同纠纷案件特点和趋势(2017.1-2020.6)》中显示,食品类纠纷占比接近半数,为45.65%;在网络购物合同纠纷案件中,30.78%的争议涉及食品安全问题,其中22.56%的纠纷案件中消费者认为卖家的销售存在虚假宣传或其他欺诈行为。究其原因是由于网络食品具有虚拟性,买家只能通过卖家描述和其他购买者评价来了解商品情况,导致部分黑心卖家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利用网络食品销售的虚拟性,发布与所卖商品不符的虚假信息,误导消费者购买商品,更有甚者售卖不安全的食品,严重威胁着买家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目前我国的网购食品往往是通过第三方交易平台进行,平台对入驻商家的准入条件较低,部分进驻商家根本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所经营的食品也没有正规的进货渠道,质量根本无法得到保障。当消费者网购的食品出现质量问题时,只能与商家沟通要求退换货,或者把商家拉入黑名单,就算消费者向监管部门投诉举报,也因不能提供发票和购物凭证等强有力的证据,从而使一些不良商家逃脱法律的制裁。而第三方交易平台也因没有执法权,只能没收违规商家的保证金,或者进行封店处理,但是卖家重新换了马甲后又会卷土重来,导致违法成本较低,监管部门的取证难度也较大,无法对违法商家进行强有力的打击。
《2020老年人互联网生活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中国已有9.4亿网民,其中60岁以上老年网民占10.3%。中国移动互联网上活跃着约9600万银发族,老年人对食品安全问题比较关注,但很容易听信谣言,导致部分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法律知识和食品安全常识不够的特点,向老年人行骗,如在微信朋友圈内贩卖“三无”食品或保健食品。老年人的甄别能力较差,很容易听信网络谣言,盲目相信虚假宣传,最终上当受骗,严重者还会因服用不安全食品或保健品而危害身体健康。
二、保证网络食品安全的对策
一是出台完善的保障网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自2014年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保障网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严格界定了网络食品销售人员需遵守的原则和应履行的义务,但由于网络食品销售遍布全国各个地方,而每个地方都有相应的地方特色产品,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为此,各个地方也要根据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定符合地方特色的相关规定,从而弥补本地网络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高效的网络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从根本上保障广大消费者的权益。
二是第三方平台要本着为买卖双方负责的态度,完善买卖双方的实名注册制度,对在平台销售的卖家严格进行资格审查,并要求其缴纳一定数额的保证金,严格筛查卖家上传的联系方式、营业执照、经营许可证等关键信息是否真实存在,严防出现弄虚作假行为。同时建立完善的抽样检验制度,组织平台内部对入驻商家不定时进行抽样检验,对检验不合格的商家按情节轻重采取警告、没收部分或全部保证金、封铺并移交市场监管部门等处理方式,确保平台内销售的食品都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特别是经营外卖食品的商家,第三方平台要严格审核卖家的原材料进货渠道,要求其上传供货商资质资料,并不定时地暗访平台上的商铺,对其加工处理地点及保存外卖食品的方式是否符合规定等进行检查,一经发现问题立即要求卖家整改,力求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另外,第三方平台也要建立完善的快速赔付机制,如果经自己平台销售出的食品出现质量问题,要积极帮助买家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是对时下热点食品谣言进行辟谣,并不定时组织食品监管部门对食品安全常识进行宣传。尤其对于辨别能力差的老年人,要给予重点关注,当其一次性大量购入保健食品时,要及时进行人工联系,确保其不被商家误导消费,并普及保健食品并不能代替药品的知识。如果老年消费者确实是因商家误导消费,要协助消费者进行退费处理,并处罚商家,将其列入重点关注商家名单。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牵动着国人的心,每次食品安全问题曝光后都会对社会稳定造成一定的影响。由于网购食品的特殊性,要想使该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监管部门、第三方平台以及入驻商家都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作者简介:林立基(1992-),男,廣东中山,本科,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食品质量管理。
李伟强(1979-),男,广东中山,本科,主管药师;研究方向:食品药品质量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