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企业融资问题在信贷规模紧张的今天更显艰难,小企业主们资金紧张,他们愿意付出高额代价获得银行贷款支持,但银行往往仅能做到锦上添花。两位博弈的结果差强人意,小企业觉得银行要求多,手续繁杂,“墙壁”碰多了自然也不再奢望银行能帮助自己解决问题;银行觉得小企业各方面均不规范,其贷款风险太大,本着宁可不贷,绝不乱贷的谨慎原则,把大多小企业挡在“门外”。
小企业是“创新”的重要发源地,创新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系生存、发展、繁荣的重要保障。小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支持,资金一方面来源于原始的资本积累(自有资金),另一方面来源于融资(借贷资金),只有合理地运用财务杠杆,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
近年来,国家各方面的政策都偏向支持小企业发展,鼓励银行多给小企业贷款,在地方上也成立了中小企业局,各大商业银行也都纷纷响应国家号召、顺应市场发展创立属于自己的小企业贷款品牌,例如交通银行的“展业通”,民生银行的“商贷通”,广发银行的“好融通”等等。
在各方的支持下,小企业贷款规模确实有一定的扩大,但根本问题并未彻底解决,在这个困局中,小企业和银行是直接的、重要的博弈双方。
小企业融资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缺乏完整的监控体系
小企业的监控体系现仅限于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而人行征信系统仅针对正规途径所得信息,这些信息来源渠道有限,更新较慢,比如各大商业银行的信贷信息、法院诉讼、行政处罚等,但对于大多小企业,他们没有在银行发生过信贷行为,他们平常也不犯事,但正是企业的“不作为”,让他自己失去了“辨别标识”。
建立透明度高,便于实施的社会公众监督及举报体制,让小企业的交易对手、利益相关者都进入这个体制中,不良的交易行为或信用行为能及时在公众网上得到披露并促使披露机制进入良性循环。这些信息一方面可以作为银行发放信贷的依据,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参考资料。
二、行业整合度不高
我国很多行业都没有商会制度,即便存在大都名存实亡。商会的存在能联合小企业,在争取优待政策的同时,商会最清楚同行会员的经营情况,会员贷款能得到商会的书面支持和保证(最好是现金担保,哪怕是非完全现金担保),这无疑是给银行吃了一颗“定心丸”。俗话说,隔行如隔山,银行在参考企业所在行业的地位、市场份额、行业内诚信度时缺乏根据和认识,加上每个行业的特性,这往往影响着银行信贷人员的判断。当银行在这个不对称信息市场中处于弱势,弱势地位者不愿承担损失,所以银行的“不作为”演变成减弱对小企业的贷款支持。
三、小企业主素质不高,纳税意识不强,财务常识缺乏,企业账目不明
这个问题是历史问题,也是让银行最头疼的问题,合理的避税是允许的,但是我国的小企业为了“避税”招数是层出不穷,防不胜防,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不上税或少上税,所以为了不上税或少上税的小企业主们主动强烈要求让财务报表的利润为零或负,他们的公营账户对账流水完全不能覆盖其真实的销售收入。这样的报表、纳税记录、银行流水呈现给银行时,无疑和他们真实的经营情况是相驳的。这时小企业主们会告诉银行说:“你知道撒,都是这样的。”不好意思,银行不会听原因,只会看结果,书面证据指出你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不符合银行信贷要求,拒贷成为必然。其实,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当问题离自己很远的时候,它不是问题,但当我们无法避免地去面对问题的时候呢?
我们的小企业主没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老板不重视,财务人员单面热又能有什么好结果呢?如果我们的小企业主都能有基本的财务常识,就像会计人员接受上岗考试一样,有一套开业考试制度,强制让他们知道纳税不仅是责任、义务也是表现企业经营能力的重要依据,是企业获得银行信贷资金的有力支持。
四、企业管理机制不完善,特别是独立财务的缺失
大多数小企业都没有独立的财务人员或部门,夫妻店的运营模式就是一方管销售,一方管财务,左边兜里进,右边兜里出,都是一家人、一码事,只追求年终扎帐的时候有利润。这对于银行的贷后监控有一定难度,大多银行都要求企业在贷后持续提供财务报表,作为贷后调查的重要材料。在这里我建议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企业强制建立独立财务制度,全面记录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
综上所述,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是在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处于信息弱势方,只有在银行充分了解和相信企业的基础上,小企业才能获得信贷支持,我们要建立健全各方面的制度帮助银行全面获得企业的关键信息,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在完善制度的同时,银行应尽可能地公布信贷标准,让广大小企业主们有个努力的方向,自动修正、规范其经营行为,确保自己能在关键时刻获得银行信贷支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应引入竞争机制,大力推行小企业贷款超市的建立势在必行。中心行政区建立小企业贷款超市,各大银行入驻超市,提供贷款一站通服务,一方面能简化小企业贷款流程,加快办理效率,避免小企业主面对银行时的尴尬;另一方面在竞争机制中,企业与银行双向选择,可大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
小企业是“创新”的重要发源地,创新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系生存、发展、繁荣的重要保障。小企业的发展需要资金支持,资金一方面来源于原始的资本积累(自有资金),另一方面来源于融资(借贷资金),只有合理地运用财务杠杆,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
近年来,国家各方面的政策都偏向支持小企业发展,鼓励银行多给小企业贷款,在地方上也成立了中小企业局,各大商业银行也都纷纷响应国家号召、顺应市场发展创立属于自己的小企业贷款品牌,例如交通银行的“展业通”,民生银行的“商贷通”,广发银行的“好融通”等等。
在各方的支持下,小企业贷款规模确实有一定的扩大,但根本问题并未彻底解决,在这个困局中,小企业和银行是直接的、重要的博弈双方。
小企业融资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应对措施:
一、缺乏完整的监控体系
小企业的监控体系现仅限于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而人行征信系统仅针对正规途径所得信息,这些信息来源渠道有限,更新较慢,比如各大商业银行的信贷信息、法院诉讼、行政处罚等,但对于大多小企业,他们没有在银行发生过信贷行为,他们平常也不犯事,但正是企业的“不作为”,让他自己失去了“辨别标识”。
建立透明度高,便于实施的社会公众监督及举报体制,让小企业的交易对手、利益相关者都进入这个体制中,不良的交易行为或信用行为能及时在公众网上得到披露并促使披露机制进入良性循环。这些信息一方面可以作为银行发放信贷的依据,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参考资料。
二、行业整合度不高
我国很多行业都没有商会制度,即便存在大都名存实亡。商会的存在能联合小企业,在争取优待政策的同时,商会最清楚同行会员的经营情况,会员贷款能得到商会的书面支持和保证(最好是现金担保,哪怕是非完全现金担保),这无疑是给银行吃了一颗“定心丸”。俗话说,隔行如隔山,银行在参考企业所在行业的地位、市场份额、行业内诚信度时缺乏根据和认识,加上每个行业的特性,这往往影响着银行信贷人员的判断。当银行在这个不对称信息市场中处于弱势,弱势地位者不愿承担损失,所以银行的“不作为”演变成减弱对小企业的贷款支持。
三、小企业主素质不高,纳税意识不强,财务常识缺乏,企业账目不明
这个问题是历史问题,也是让银行最头疼的问题,合理的避税是允许的,但是我国的小企业为了“避税”招数是层出不穷,防不胜防,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不上税或少上税,所以为了不上税或少上税的小企业主们主动强烈要求让财务报表的利润为零或负,他们的公营账户对账流水完全不能覆盖其真实的销售收入。这样的报表、纳税记录、银行流水呈现给银行时,无疑和他们真实的经营情况是相驳的。这时小企业主们会告诉银行说:“你知道撒,都是这样的。”不好意思,银行不会听原因,只会看结果,书面证据指出你的销售收入和利润不符合银行信贷要求,拒贷成为必然。其实,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当问题离自己很远的时候,它不是问题,但当我们无法避免地去面对问题的时候呢?
我们的小企业主没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老板不重视,财务人员单面热又能有什么好结果呢?如果我们的小企业主都能有基本的财务常识,就像会计人员接受上岗考试一样,有一套开业考试制度,强制让他们知道纳税不仅是责任、义务也是表现企业经营能力的重要依据,是企业获得银行信贷资金的有力支持。
四、企业管理机制不完善,特别是独立财务的缺失
大多数小企业都没有独立的财务人员或部门,夫妻店的运营模式就是一方管销售,一方管财务,左边兜里进,右边兜里出,都是一家人、一码事,只追求年终扎帐的时候有利润。这对于银行的贷后监控有一定难度,大多银行都要求企业在贷后持续提供财务报表,作为贷后调查的重要材料。在这里我建议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企业强制建立独立财务制度,全面记录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
综上所述,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是在信贷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银行处于信息弱势方,只有在银行充分了解和相信企业的基础上,小企业才能获得信贷支持,我们要建立健全各方面的制度帮助银行全面获得企业的关键信息,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在完善制度的同时,银行应尽可能地公布信贷标准,让广大小企业主们有个努力的方向,自动修正、规范其经营行为,确保自己能在关键时刻获得银行信贷支持。另一方面,商业银行也应引入竞争机制,大力推行小企业贷款超市的建立势在必行。中心行政区建立小企业贷款超市,各大银行入驻超市,提供贷款一站通服务,一方面能简化小企业贷款流程,加快办理效率,避免小企业主面对银行时的尴尬;另一方面在竞争机制中,企业与银行双向选择,可大大降低企业融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