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幼儿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已告别了传统的统一由教师预设的教学方式,开始考虑如何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兴趣特征,尽力满足每个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需要,逐渐生成课程。在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基础上,结合本班幼儿的特点我尝试进行了生成性主题活动的教学实践和探索。
大体而言:生成课程可分为三种方式:一是幼儿自发生成;二是由师生共同产生的;三是由教师确定.在主题生成活动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顺应幼儿当前的兴趣,寻找生成课程的来源
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他们的兴趣、经验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往往会三三两两地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自发生成许多不同的主题,而这些主题最能体现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需要。这种由幼儿自发生成主题的情况,教师应首先讲求一个“顺”字,顺应他们的兴趣点,为他们提供有关主题的资料及活动所需的材料、时间和场地等等,使幼儿顺利地进入下一个阶段的探索,并形成主题。例如:在户外活动中我发现小班的孩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喜欢玩球,特别是圆圆的皮球,他们能想出多种的玩法。由于小班年龄偏小,我该如何通过捕捉他们对球的兴趣点,展开课程的生成呢?在与孩子们的讨论是在“班级里来了一位小客人——彩色篮球”以后引发的,孩子们都表示愿意和球宝宝成为朋友。还有的孩子建议可以把更多的球带来,与球宝宝进行比赛……每个孩子都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并观察同伴们是否接纳这些想法。所有的构想都在飞翔、跳跃、积累,最后得到所有孩子的认可。在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他们能发现球的滚动秘密,寻找乒乓球冠军是谁,是我难以在其他教学中见到的。这时幼儿的潜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只有顺应幼儿的兴趣点,我们的课程才能迸发出有意义的火花。
二、引入生成活动的话题,促使生成活动开展
幼儿的活动常常受到无意注意和形象性思维等特点的制约,因此幼儿对事物的探索往往缺乏深度。有的幼儿经常在一个主题诞生之时,由于受到干扰或别的原因,放弃了研究转向另外的活动,从而失去值得研究的主题。所以,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观察思考,找到恰当的机会,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生成项目活动。例如:《好玩的球》生成在活动前我们先进行了一次团体讨论活动:以大家围坐在一起的方式互相聊天,聊孩子们都喜欢的球。我当时提出第一个问题是:“你见过哪些球?”孩子们都很迫切地想表达自己的认知,说出了好几种球的名称,他们已有的经验比我预想的要丰富。“那你们知道这些球都怎么玩呢?”第二个问题的抛出更调动孩子的参与的热情,几个特别能干的孩子很积极地想把自己的玩法介绍给大家,但由于语言发展有限,他们会兴奋的做起了玩球的动作。通过团讨的方式,我分析到孩子对球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我该以什么样的课程方式去引领着他们探究发现球的奥秘,促进活动的展开。首先我先发动家长帮助孩子收集各种球,通过游戏活动鼓励他们去玩每一种球,启发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球的秘密。在第一次团讨的基础上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充分利用资源共享的原则,让孩子真切与球打交道。通过和球做游戏的活动,孩子们对球感兴趣的问题就产生了。徐司涵宝宝问:“为什么气球能鼓起来?”高宇航问:“为什么足球一踢就会滚起来?”孩子们的问题是瞬间提出的,我作为记录者必须心中有笔及时把他们的问题要记录下来,所以我深刻的感悟到:教师必须是一杯满满的水,不然无法去满足孩子求知的饥渴。可以看出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运用的是观察和设置开放性问题的方法,观察是保证生成性活动的首要策略,它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因此,在生成性活动中,教师感到最困惑的是难以真正了解幼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教师如果在没有读懂幼儿这本书的情况下,冒失的介入幼儿的活动,这是对幼儿的不尊重,而且会影响他们的兴趣。
三、推动幼儿的兴趣,是生成活动成功的关键
生成活动中,由于幼儿缺乏经验,对事物的认识有限,因而探索容易停滞在表面。同时又因为他们的科学能力有限,常常无法对事物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就需要教师“推”幼儿一把,即在适当的时机对幼儿进行指点。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更高的层次。因此教师在对幼儿的兴趣进行分析判断之后,应及时调整和延伸,既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又推动幼儿学习向纵深发展。如:有孩子对气球为什么会鼓起来,为什么会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我的判断是孩子对跟球有关的科学现象产生了好奇。那就从气球出发,我就给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个憋的气球,先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把气球变大。很多孩子都知道可以用嘴吹,可是用力半天只有2—3个孩子能把气球吹的大一点。通过观察,小开心第一个发现:“是嘴巴里的东西进到气球里,气球才变大。”话音刚落,曹越已经按捺不住,迫切地站起来说:“不是东西,是空气钻进去了。”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我观察到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中,他们学会辩论,学会了去补充和完善别人的答案。作为老师我更应该对他们这样的答案进行引导和帮助。“那你们知道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可以让气球变的更大呢?”“用充气筒”高宇航大声的说,我家里有的。“那你愿意带来吗?”“愿意!”第二天高宇航就将家里充气筒带到了幼儿园,我又组织关于气球的二次生成活动:给气球打气.引导他们去观察气筒和气球之间的关系,很快孩子们就自己发现了秘密了,总结出:“原来是充气筒将空气打到气球里,气球变大了。”在此过程中,教师捕捉到教育的最佳契机,进行主动出击,用“放大的技术”把幼儿的兴趣点转向到科学探究空气的秘密。生成能引起幼儿兴趣的活动,就有可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活动向纵向发展。
总之,在生成性的活动中,教师面对着“具有三分之一的确定性和三分之二的不确定性的幼儿”,面对动态性、灵活性的和开放性的活动过程,不仅需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更需要在与幼儿互动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新加幼儿园 江苏】
大体而言:生成课程可分为三种方式:一是幼儿自发生成;二是由师生共同产生的;三是由教师确定.在主题生成活动中,我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顺应幼儿当前的兴趣,寻找生成课程的来源
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他们的兴趣、经验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往往会三三两两地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自发生成许多不同的主题,而这些主题最能体现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需要。这种由幼儿自发生成主题的情况,教师应首先讲求一个“顺”字,顺应他们的兴趣点,为他们提供有关主题的资料及活动所需的材料、时间和场地等等,使幼儿顺利地进入下一个阶段的探索,并形成主题。例如:在户外活动中我发现小班的孩子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喜欢玩球,特别是圆圆的皮球,他们能想出多种的玩法。由于小班年龄偏小,我该如何通过捕捉他们对球的兴趣点,展开课程的生成呢?在与孩子们的讨论是在“班级里来了一位小客人——彩色篮球”以后引发的,孩子们都表示愿意和球宝宝成为朋友。还有的孩子建议可以把更多的球带来,与球宝宝进行比赛……每个孩子都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并观察同伴们是否接纳这些想法。所有的构想都在飞翔、跳跃、积累,最后得到所有孩子的认可。在活动过程中,幼儿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他们能发现球的滚动秘密,寻找乒乓球冠军是谁,是我难以在其他教学中见到的。这时幼儿的潜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只有顺应幼儿的兴趣点,我们的课程才能迸发出有意义的火花。
二、引入生成活动的话题,促使生成活动开展
幼儿的活动常常受到无意注意和形象性思维等特点的制约,因此幼儿对事物的探索往往缺乏深度。有的幼儿经常在一个主题诞生之时,由于受到干扰或别的原因,放弃了研究转向另外的活动,从而失去值得研究的主题。所以,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观察思考,找到恰当的机会,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用巧妙的方法引导幼儿生成项目活动。例如:《好玩的球》生成在活动前我们先进行了一次团体讨论活动:以大家围坐在一起的方式互相聊天,聊孩子们都喜欢的球。我当时提出第一个问题是:“你见过哪些球?”孩子们都很迫切地想表达自己的认知,说出了好几种球的名称,他们已有的经验比我预想的要丰富。“那你们知道这些球都怎么玩呢?”第二个问题的抛出更调动孩子的参与的热情,几个特别能干的孩子很积极地想把自己的玩法介绍给大家,但由于语言发展有限,他们会兴奋的做起了玩球的动作。通过团讨的方式,我分析到孩子对球的最近发展区在哪里?我该以什么样的课程方式去引领着他们探究发现球的奥秘,促进活动的展开。首先我先发动家长帮助孩子收集各种球,通过游戏活动鼓励他们去玩每一种球,启发他们在玩的过程中发现球的秘密。在第一次团讨的基础上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充分利用资源共享的原则,让孩子真切与球打交道。通过和球做游戏的活动,孩子们对球感兴趣的问题就产生了。徐司涵宝宝问:“为什么气球能鼓起来?”高宇航问:“为什么足球一踢就会滚起来?”孩子们的问题是瞬间提出的,我作为记录者必须心中有笔及时把他们的问题要记录下来,所以我深刻的感悟到:教师必须是一杯满满的水,不然无法去满足孩子求知的饥渴。可以看出在此过程中,教师主要运用的是观察和设置开放性问题的方法,观察是保证生成性活动的首要策略,它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因此,在生成性活动中,教师感到最困惑的是难以真正了解幼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教师如果在没有读懂幼儿这本书的情况下,冒失的介入幼儿的活动,这是对幼儿的不尊重,而且会影响他们的兴趣。
三、推动幼儿的兴趣,是生成活动成功的关键
生成活动中,由于幼儿缺乏经验,对事物的认识有限,因而探索容易停滞在表面。同时又因为他们的科学能力有限,常常无法对事物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就需要教师“推”幼儿一把,即在适当的时机对幼儿进行指点。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更高的层次。因此教师在对幼儿的兴趣进行分析判断之后,应及时调整和延伸,既满足幼儿的情感需求,又推动幼儿学习向纵深发展。如:有孩子对气球为什么会鼓起来,为什么会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我的判断是孩子对跟球有关的科学现象产生了好奇。那就从气球出发,我就给每个孩子准备了一个憋的气球,先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把气球变大。很多孩子都知道可以用嘴吹,可是用力半天只有2—3个孩子能把气球吹的大一点。通过观察,小开心第一个发现:“是嘴巴里的东西进到气球里,气球才变大。”话音刚落,曹越已经按捺不住,迫切地站起来说:“不是东西,是空气钻进去了。”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我观察到孩子们在这样的活动中,他们学会辩论,学会了去补充和完善别人的答案。作为老师我更应该对他们这样的答案进行引导和帮助。“那你们知道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可以让气球变的更大呢?”“用充气筒”高宇航大声的说,我家里有的。“那你愿意带来吗?”“愿意!”第二天高宇航就将家里充气筒带到了幼儿园,我又组织关于气球的二次生成活动:给气球打气.引导他们去观察气筒和气球之间的关系,很快孩子们就自己发现了秘密了,总结出:“原来是充气筒将空气打到气球里,气球变大了。”在此过程中,教师捕捉到教育的最佳契机,进行主动出击,用“放大的技术”把幼儿的兴趣点转向到科学探究空气的秘密。生成能引起幼儿兴趣的活动,就有可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的活动向纵向发展。
总之,在生成性的活动中,教师面对着“具有三分之一的确定性和三分之二的不确定性的幼儿”,面对动态性、灵活性的和开放性的活动过程,不仅需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更需要在与幼儿互动时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策略。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新加幼儿园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