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弥补课堂的不足,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学以致用。本文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设计不同的实践方案,在巩固课堂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提升学习效率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高中化学 综合实践 兴趣小组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及《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的文件精神,要求中小学开设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社区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科目教学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实施,促使学生保持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获得参与研究、社会实践与服务学习的体验,增强学生服务意识与奉献精神,提升社会责任心和使命感。
利用信息技术“互联网+”和常规多元化活动模式等组合,可以有效促进知识的生成和创新性的提升。本文以高中化学综合实践为例,教师为兴趣小组学生提供必要的技术手段、理论支持和探究方法,鼓励他们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等方式,探究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一、制定课程表及活动制度
在正常开展的文化课基础上,和教务处沟通,保证每周必需的课外活动时间,建立专职和兼职实踐活动辅导教师,有相应的制度保证。辅导教师的教学工作同样得到学校认可,具有晋级、评优的资格。
二、倡导课下实践探究,弥补课堂演示实验的不足
由于条件的限制,多数课堂演示实验难以照顾到所有学生。而课外兴趣小组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观看实验微视频,进行深入思考,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过程以及实验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例如,在学习有关原电池(铜锌原电池)的内容时,通过视频,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电子的转移、电流表指针的偏转等,从而可以根据初中所学的物理知识很快确定电池的正负极。为了解为何Zn失电子,可以再观看铁铜原电池等视频获取原电池的设计理念和方案,进行综合比对,小组讨论思考得出:较活泼的金属优先失电子,作负极。在视频的引导下,兴趣小组自然会进入主动思考交流阶段。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他们会设计出很多种原电池方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
三、互联网查阅资料,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生活中有很多现象与化学有关,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也是新课标要求的核心素养之一。例如,根据酸碱中和的化学原理测定“市售白醋的醋酸含量”,收集并分析数据后与国家有关标准和该白醋生产说明对比,检验其是否符合规定。
方法:上网收集有关资料,实验收集数据,综合分析得出结论。
过程:第一步:小组人员明确分工,分别完成网上调查、实验器材申请和准备、请教老师相关注意事项。
第二步:进行实验,运用课堂知识和对实验要求以及实验器材的了解,明确团队分工完成实验,实验后清洗、整理并归还器材。
第三步:分析并整理相关数据,实验部分结束。
第四步:汇总资料,联系生活,总结此次调查活动的意义,并反馈给老师和同学。
将课堂上复杂的理论知识与有趣的生活相联系,充满乐趣,收获颇丰。通过此次活动,兴趣小组同学不但深化了理论知识,也锻炼了动手能力。
四、交流讨论,不只限于课堂
“互联网+”的出现,学生学习、交流的空间大了,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吸取精华,在琳琅满目的软件中交流所思所想,节约了时间,提升了效率。兴趣小组内建立了微信群、QQ群、智慧校园班级群、电子邮箱Email等。
通过这些平台,学生遇到的问题就可以得到高效解决。例如,学习“外界因素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知识时,由于该部分较为抽象,课下问老师懂了过后还可能不懂,学生碍于情面不一定再去问老师了,从而出现学习障碍。此时就可以将不懂的问题放到交流平台上,通过与教师或同学讨论,问题会得到更透彻的辨析,这样,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变得不那么单调和被动了。多媒体技术使学习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而“互联网+”新平台的出现,终将改变原有的教育方式,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将被颠覆。
探索出一套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综合实践课程操作和管理模式,进一步改进当前教学观念,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正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王彩碟.开设OM活动,拓展课程资源——基于OM活动的综合实践课程探究[J].新课程·中学,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