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围城”

来源 :经理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quanz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2月初,中国迎来了龙年春节后首位访华的外国政要—德国总理默克尔。与默克尔寻求中国对欧洲施以援手恰恰相反,中国的光伏大佬们却要看德国的脸色。他们借机全程陪同德国总理访华进行“高层公关”,这也成全了他们一次“非正式”探讨行业出路的聚会。期间也爆出这样一则故事:尚德董事长施正荣私下问英利董事长苗连生,为何整个光伏行业不景气、产品价格这么低的情况下,英利还能有那么高的毛利率而且还在扩张增产?苗连生则笑而不答。光伏行业正处在最微妙的时期,一场行业的洗牌正在酝酿。
  中国光伏行业更像是一座内外交困的“围城”,行业里中小企业抵御不住寒冬之苦而选择退出,行业外的人觊觎光伏这块前景广阔的“肥肉”,富士康等巨头纷纷看准这个低谷出击的良机,斥巨资高调进入光伏行业。
  囚徒困境
  在地方政府“催肥”和海外市场刺激下,整个光伏行业陷入“囚徒困境”,在市场处于阶段性过剩的背景下,失去理性的判断,义无反顾地继续扩张的步伐。
  地方政府是此次危机的“罪魁祸首”为了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抢项目抢投资,对新光伏项目从土地、资金、政策都大力支持。一些企业也借机圈地,把光伏当成像房地产和煤矿一样可以挣快钱的行业,光伏企业可谓遍地开花。
  近些年,光伏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也刺激整个市场发酵。2008年、2009年、2010年光伏产业的市场需求同比分别超过20%、70%、110%,正因为良好的光伏需求增长形势,使得投资商错误地估计了市场规模,各路资本潮水般涌入。
  据测算,2011年和2012年的年度总产能将分别达到51GW和66GW,而到2020年的预期需求也仅为50GW。这也预示着一场行业调整的危机必然到来。
  
  跌入“冰谷”
  2011年,由于产能阶段性过剩,加上欧债危机、美国“双反调查”等因素,国内光伏企业海外订单剧减,光伏电池每瓦出厂均价下跌40%左右,较2008年则下跌了近70%。大多数光伏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光伏企业被迫集体“入冬”。
  光伏行业现在到底有多冷?前三季度,国内四大光伏巨头英利、尚德、天合、赛维四家公司的毛利率大幅下降,并且4家公司总共亏损了2.9亿美元。在光伏巨头纷纷出现亏损的同时,国内的中小企业则纷纷倒闭。
  业内关于尚德和赛维LDK即将破产的传言一时间甚嚣尘上,尚德施正荣一再出来辟谣,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整个光伏行业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去年中期财报显示,赛维LDK和尚德的短期债务分别高达22.14亿美元和16.69亿美元。在2007年的鼎盛时期,赛维LDK和尚德,市值均高达百亿美元,如今市值只剩下约三四亿美元。
  
  分化洗牌
  光伏行业洗牌意味着资源和市场的再分配,只有技术高、效率高、成本低的企业才有生存空间,而大多数小企业往往成本高、技术水平低、效率低下。
  业内人士判断,光伏行业将在2012年加快整合。不过,这种整合会以中小企业倒闭和主动退出为主,不会出现大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只有等到行业成熟到一定程度了,才会出现大企业之间、跨区域、产业链上下游的整合,甚至有可能出现全新的整合模式。
  中国的光伏制造企业由最初的几十家迅速攀升至几百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寒流”使这一数字一度减至50家左右。但随着市场回暖,中国光伏企业的数量再次剧增至四五百家。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常务理事马学禄认为,光伏行业暴利时代已成历史,行业的寒冬并非坏事,可以实现优胜劣汰,将那些想捞一把就走的企业淘汰出局,也让真正在这个行业有竞争力的企业成为“国家队”。
  
  “危”中藏“机”
  光伏行业遭遇的“寒冬”却没能阻止资本进入的热情。对于那些曾经错失进入光伏产业良机的大型企业来讲,行业低谷给了它们新的机会,因为此时的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都是最低的,竞争也没有那么惨烈。最让业界震动的是代工大王台湾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宣布携手保利协鑫投资1000亿元进军光伏产业。光伏市场已进入价格竞争和低毛利时代,成本控制能力正是鸿海所擅长的。
  高补贴时代的结束,产能过剩的现实,都促使全新的平价竞争时代逐渐走来,也意味着大规模普及的拐点。
  业内人士普遍承认,光伏产业是一个“政策市”,由于“高成本”的先天缺陷,使其若没有政府鼓励和补贴政策扶持,就无法与常规能源行业进行竞争。
  
  自我救赎
  从井喷式增长一下跌入低谷,光伏产业的出路在哪里?
  对太阳能行业的投资思路应该跳出眼前的盈利困境,更多地从全球能源变革和整个中国能源背景去考虑光伏产业发展,布局到清洁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路线图中。
  过度依赖出口是国内光伏产业的瓶颈和软肋,核心技术的缺失则是这个行业致命死穴,光伏行业危机背后还隐藏着更大的危机。
  “两头在外”的产销模式是国内光伏行业长久以来的痼疾,原材料从国外进口,最终产品出口,这一发展模式备受诟病。生产出的光伏产品出口到了国外,而严重的碳污染则留在了国内,中国光伏企业由此被人称为世界新能源发展的试验田。这种模式已经发展到尽头了,中国光伏企业需要进行反思,把握机会调整产业结构,掌握核心技术,否则可能迎来比这次危机更危险的整个行业的生存危机。
  光伏产业将是大企业厮杀的战场,谁能在产品质量、品牌营销和成本管理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才能取得最后的“入场券”。
其他文献
2016年经济增长放缓,回归实体经济,企业如何实现增长是广大商界人士共同面临的难题。杰克·韦尔奇总结八十载的丰富阅历,提炼工业时代管理范式的精华,结合互联网时代的连接特性,厘清商业中最基本的规则。  2005年全球畅销书《赢》出版后,经历了剧烈变革的10年,也是互联网蓬勃发展的10年。这期间,杰克·韦尔奇访问了世界各地不同大小、不同行业的公司,提供商业领域的教学和咨询服务,深度接触了数百家企业。 
期刊
完成了书稿,我并不轻松,这些问题不是我一个人也不是中国一代市场人所能解决的。  中国首次、全球第三次以管理视角研究区域商业群体  我具有13年与深圳企业摸爬滚打的专业服务经历,积累了15万人次的专业访谈纪要,也有6万人次的深圳以外企业的访谈纪要,可以隔离“噪音”来深究。是时候换一个视角,来洞察深圳企业的真相了。深商研究,不是深圳商人群体的故事会,那是纪实文学;不是表扬一种精神,那是报告文学;更不是
期刊
旅游的六要素是“吃、住、行、游、购、娱”,这六要素大部分被OTA(Online Travel Agent;在线旅行社)所渗透,只有“购”这方面的互联网进程比较缓慢。  去年,携程在官网上开通了“全球购”频道,主打全球范围内的旅游商品购物。在互联网+旅游的背景下,旅游越来越便捷,旅游购物的市场前景因而显得可观。  马洪亮也从中看到了商机。2015年9月,马洪亮创办的杭州途购网络发布了“游购团”APP
期刊
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我见过的几乎所有大数据成功例子都是“一把手”工程。公司的管理层越了解数据的价值,大数据落地的成功概率就越高。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希望见到一本能让管理者看得懂,清楚解释大数据能为企业带来什么的书籍。  数据作为一种新的原料,它可以用之不尽,也可以让你物无所用。其中的关键在于,资料从收集、存储、刷新、辨识、关联、挖掘、决策到行动,是一条很长的链条,中间的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又互相作用
期刊
国内企业目前表现得很忧惧,原因不外乎市场持续低迷、行业竞争过度。但我以为,“差异化”是一个解决之道。“差异化”扩展开来,不仅要求企业战略创新,而且要产品、管理与众不同。有企业问,怎样才能找到“差异化”?    无论在国内做到一定规模的企业,还是发展中的企业,都应走出去,换换思维,会看到自己的缺陷、自己要做什么,这些看到和消化后的经验,经过战略梳理,我相信在竞争中会让你的企业与众不同。     率
期刊
宏观经济、金融管理、资源国有化是三重挑战    新兴市场国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特别是中国,由于其众多的人口和高企的投资率,在2010年就消费了全球供应链中近一半的铁矿和煤炭以及超过1/3的铅、锌和铝。然而,随着亚洲增长的减速,其市场需求量能否弥补其它地方需求减少的部分呢?各公司又应怎样平衡他们的长期资本集约策略和短期的金融形势呢?    寻求和亚洲国家合作    力拓首席执行官Tim Albane
期刊
读来读往    家电巨头缺什么?    靠着成本优势和对本地市场的深刻洞察,美的、海尔、格力等家电巨头风头正旺。但很少有谁提及,巨头们居然没有几样可以拿得出手的核心技术—如变频压缩机、变频直驱电动机等等,反观松下、博世-西门子、LG,正因为其(或母公司)掌握了最核心的电动机、新材料等技术,其产品线全面覆盖工业、商用和家用领域。与其说它们不敌国内家电集团,不如说它们只是放弃了一块数量型的低端阵地。 
期刊
人是企业中最关键、最活跃的生产力要素,招人、用人、留人是一个永续话题。很多企业家面对媒体采访时,冠冕堂皇地喊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文化留人”,甚至喊出“用钱激励员工不是最好的激励手段”??这是最冠冕堂皇的管理谎言,背离人性!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即使换了天使做CEO,她也会变着法地去赚钱。”原通用电气CEO杰克·韦尔奇也指出“一切以利润为导向,一切以效益论英雄”。企
期刊
摸准行业脉搏才能拿到“通行证”    和曾经的汽车、半导体、互联网一样,太阳能光伏产业正经历周期性震荡,面临有史以来最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目前在册的太阳能光伏企业有750多家,这轮洗牌过后,几乎所有企业都将掉到地板上,谁趴着,谁蹲着,谁站着,取决于自身模式和内在能力。  对于历史较短的中国太阳能企业来说,产业发展经验很少,对未来趋势的把握,也更多靠自己摸索。  晶澳能源控股有限公司CEO方朋向《经
期刊
寒冬下的突围路径    过去一年,太阳能光伏行业的确很糟糕,从绝对的卖方市场,变成了买方市场,有些公司如临恶梦一般。  《经理人》对国内外多家上市太阳能光伏企业进行了专访,它们模式不同,在这次行业性危机中表现也不同,我们很难就此断言模式的优劣。只能说,在产业周期波动中,好公司、好模式,有更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即使亏损,它依然有迅速把企业拉回正轨的能力和资本。  2012依然如履薄冰。晶澳太阳能控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