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化学史

来源 :化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tb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2-000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本文以高中化学选修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部分课例为例,对化学史料的教育价值、教学方式、资源开发与利用等进行了探析。
  
  1 巧用化学史。将孤立的概念连续化
  
  在化学史上,化学知识的发现过程中有着丰富的问题情境素材。这些化学知识是随着人类对世界认识的深入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在这一过程中,化学知识被补充、完善、发展或更新,成为后人探索、发现真理的阶梯和借鉴。
  案例1:选修3《物质性质与结构》第一章第一节“原子结构”教学
  原子结构理论发展史:德谟克利特等原子论→道尔顿原子论→汤姆生原子模型→卢瑟福原子模型→玻尔原子模型→电子云模型→能量最低原理、Pauling不相容原理。
  以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和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史为背景切入课题。追寻科学发展的轨迹,让学生感悟到人们对科学本质的认识,是一个由“实验事实”到“理论模型”,再经历新的“实验事实”到新的“理论模型”,不断发现、不断修正,逐渐深入接近真理的过程。化学史真实地记录了科学家发现科学事实、形成化学概念、建立化学原理和理论的艰辛过程。其中蕴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是难能可贵的课程资源,对学生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启发价值,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2 巧用化学史,将重要的原理工业化
  
  发展科学探索和创新精神。必须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求变的态度和综合选择的能力。整个化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化学先驱们不断探索、创造和发明的历史,科学探索和创新推动了化学知识进步完善的进程。
  案例2: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四章第三节“氯碱工业”教学
  氯碱工业发展史:氯碱工业是由电解食盐水溶液制取烧碱、氯气和氢气的生产工业,是重要的基础化学工业之一。中国的氯碱工业历史上主要采用隔膜法、水银法和离子膜交换法等三种生产工艺。三种方法都离不开最基本的电解原理。在氯碱工业历史的轨迹中,沿着化工工程师辛苦的足迹一步一步探究着氯碱工业的最佳制法。最早使用的隔膜就是用水泥多微孔材料制成的,因此其透过性差,不能连续操作,而后改用一种由石棉纤维制成的多孔渗透性的隔膜,其性能优于前者。用隔膜法电解食盐水法生产的碱液比较稀,其中含有较多未电解的NaCl,需要经过分离、浓缩,才能得到较高浓度的NaOH溶液。而且细微石棉纤维吸入人的肺内有损健康。离子膜交换法则是利用离子交换膜对阴阳离子具有选择透过的特性,以达到浓缩、脱盐、净化,提纯等目的。离子膜交换法具有传统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
  
  3 巧用化学史,将重要的方法应用化
  
  化学史有着丰富的实验情境素材,可以利用其中的资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案例3: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四章第二节“糖类”教学
  传统李比希法测定了葡萄糖的组成:称量18.0g葡萄糖晶体,在燃烧炉中加热,其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气,使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盛有CaCl2和盛有碱石灰的干燥管,气体全部被吸收。测得两瓶分别增重10.8g和26.4g。又测得该晶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0,由此可推断该化合物的组成。随着人们对葡萄糖的深入研究,E.H.费歇尔确定了糖的异构现象和化学性质,并合成出葡萄糖,获得了1902年诺贝尔化学奖。而现代分析方法可通过红外图谱、核磁共振图谱来研究葡萄糖的结构和物质。
  教材中葡萄糖一节的篇幅较小。在教学中沿着分析葡萄糖的组成、结构、性质的历史轨迹,将有机化合物的分析方法、官能团的性质、科学探究进行有效的整合。激发学生从历史文化和科学的角度认识葡萄糖的兴趣。这种结合化学史创设的情境有利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体会探究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与方法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化学史料是优质的教学资源。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要开发利用好这一珍贵的资源。将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合理的有效整合,在把握教材内涵的前提下实现对教材的“二次开发”。体现“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新观念。使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出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小钊,王伟群等,体验科学家的思维历程——“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历史”的教学设计和实践[J].化学教学,2007,4.
  [2]闫梦醒,为学生构建神奇的化学史与化学美的世界[J].化学教育2008.1.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施行,教育行业对于初中语文教学有了全新的要求,在新教学改革理念中,实现生活化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师所探寻的目标。初中语文的良好教学需要扎根于生活的沃土中,而实现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完善和创新,从而引导学生积极的感知生活。因此,本文将针对初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进行探讨,旨在让初中语文教学更接地气的同时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
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发现了一块璞玉。
摘要: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教学最直接的受益者,在教师教学设计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学生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无论是知识的增长还是思维的变化。文章以“常见结构的认识”为例,总结与反思学情分析在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上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学终点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1)14-0099  教学设计是一项始于课堂教学之前
我敢肯定, 你们每个人都想遇到一个仙女。如果真的遇到了仙女,你们肯定想请她用魔杖点一点,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要说仙女嘛,我可是认识一个。  她是一个真正的仙女, 头发拖到地上,闻起来有玫瑰花的香味。  她总穿着雾一样的裙子,手里拿着魔杖,轻轻一点就是一道星尘。  这个仙女就是我妈妈!  你们肯定认为我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你们想错了!  我跟妈妈之间有个问题,就是她工作太多了!要是只有我和妈妈两个
摘要:对苏教版《实验化学》中碘一淀粉显色现象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探讨。  关键词:淀粉;碘;显色现象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7-0073-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苏教版《实验化学》第57页“拓展课题4-4”中涉及到淀粉与碘显色现象的探究。一般认为,这是一个可以在简单与复杂之间有着广阔游移空间很值得探究的问题。正像教材指出的,“淀粉溶液遇碘后显色的
摘要:随着高中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课堂教学也面临着改革,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越来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那么,如何根据地理核心素养的要求,对初中生进行培养已经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课题。笔者通过查阅文献书籍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基于核心素养的情景教学做了比较深入的实践与研究,希望通过此研究能够进一步丰富初中地理情境教学的内容,能够促进教改的实施。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初中地理;情境教学
这天早上,小李妹妹背着一个棕色的布袋子。袋子里装着稻米,那是她的爸爸妈妈在大河边的原野上收获的粮食。  小李妹妹飞快地奔跑着,是为了去集市上卖米。小李妹妹跑啊,跑啊……  突然,一只野鸭子飞到她面前。  “小李妹妹, 小李妹妹, 给我点米吧!米能消除我的烦恼。”  小李妹妹是不能浪费米的,她要去集市上卖米,因为爸爸妈妈需要钱。  可是她觉得这只鸭子非常真诚,所以她解开棕色的布袋子,小心翼翼地给了野
在小小的西瓜星球上,住着很多西瓜籽居民,他们都是一颗籽儿一个坑,安安稳稳地住在西瓜星球上。  西瓜籽数量太多了,他们就用数字来命名,最先长出来的那颗西瓜籽叫1,第二颗叫2,第三颗叫3……目前长出来的这颗最小的西瓜籽叫106。  106总是有很多想法,比如今天想去椰子星球上冲浪,明天想要去火龙果星球上攀岩,后天想去坐一趟香蕉月亮船……不过这些探险只是想法而已,因为他从出生到现在,就一直待在自己的瓜籽
漢朝时,湖阳公主十分骄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