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降低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恐惧、畏难、排斥心理,提高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以此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为了使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本文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和小学生心理特点对如何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问题情境
引言:
数学这门学科可以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学习分数的至上性造成教学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兴趣度越来越低。因此,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逐步深入到小学阶段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将教学内容通过有效的问题情境传达,营造出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极大程度降低了小学生对数学的乏味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一、问题情境故事化
每位小学生都喜欢在临睡前听父母讲故事,这是属于儿童的天性。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喜爱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有效缓解小学生面对课堂的恐惧心理。例如,教师就可以利用现在深受小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熊出没》设置这样一个故事:光头强砍伐树木被熊大和熊二看到了,于是赶紧沿着规规矩矩的正方形路线逃跑,熊二紧跟着光头强的身后追赶,熊大却沿着另一条圆形路线追赶,结果很快抓住了光头强。然后提问小学生为什么熊大比熊二更快追上光头强,进而引导出圆和矩形周长的相关知识。再比如,在讲数字0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讲大灰狼吃掉七个小绵羊的故事,从原先的七个小绵羊到全部进入到大灰狼的肚子里,一个小绵羊都看不到了。必要时可以将语言中的故事行动化,即学生可以分角色扮演大灰狼和小绵羊,每个吃掉的小绵羊就待在大灰狼的身后,直到大灰狼的面前没有一个小绵羊,这就是数字0的概念。
二、问题情境游戏化
很少有人能抵挡住游戏带来的魅力,更何况是天性爱玩的儿童。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趣味性的互动游戏,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切感,进而降低学生对数学课堂和课程内容的恐惧感。例如,在讲解“元、角、分的認识”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标有不同价格的文具,如笔袋、自动铅笔、橡皮、角尺等,以及不同面值的货币。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建立一个小型的购物市场,分组扮演买方和卖方,让学生在真实的买卖游戏中感受币值、价值的概念,并让小学生对金钱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再比如,在讲解数字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均匀分组,然后每组在加一、加二、减三等口号下进行移动,直到重新调整到每组的人数均等,以此加深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
三、问题情境实操化
教育始终倡导德、智、体、美、育全面发展,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加强动手能力的操作也成为一项重要环节[1]。因此,教师可以创设一些自主实操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我实操中发现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降低学生的畏难心理。例如,在讲解有关角的初步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各自的右手,以丈量课桌的形式不断移动拇指,并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关系所带来的效果,以此让学生能够具体化的理解角的概念及作用。再比如,在讲述分数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提前让学生准备一个小瓜果带来,在做好安全措施的条件下,小学生按照要求将水果按照不同的分数比例进行切割,然后放在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果盘里。最后,再将这些瓜果与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分享。在这种实操活动中,学生不仅具体化感受到分数的魅力,也学会了分享,加深学生间的感情。
四、问题情境生活化
我国关于数学教学课程的标准就是要求教师将所要讲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中[2]。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其实比较简单,大部分也都是日常生活中频繁用到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带有生活化特色的问题情境,从而缓解小学生对数学的排斥心理。例如,在讲授关于“圆”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两辆儿童式自行车,一辆车轴在车轮的圆心,一辆反之,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进行骑车表演,然后让学生思考车轮的轴为何要安装在圆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表演中发现当自行车车轴装在圆心时,骑行就会平稳,源于圆心到圆周相等的距离,并由此引入圆的半径、直径等相关知识点。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关于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很多规律和技巧可以遵循,策略也是丰富多彩的。同时这些策略往往都是相辅相成、彼此串联的。为了最大程度发挥有效的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师应始终坚持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把握学生的思维习惯、心理特点和认知层次,灵活的融入故事化、游戏化、实操化、生活化、认知化等相互结合的问题情境,积极创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中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取得优异成绩[3]。
参考文献:
[1]郑建姿.浅谈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7):106-106.
[2]周慧端.创设有效情境应关注的三个问题[J].教师,2017(6):44-45.
[3]胡兴建.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 学周刊, 2017(5):90-91.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问题情境
引言:
数学这门学科可以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学习分数的至上性造成教学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的兴趣度越来越低。因此,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教学方法逐步深入到小学阶段的教学课堂中。教师将教学内容通过有效的问题情境传达,营造出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极大程度降低了小学生对数学的乏味感,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一、问题情境故事化
每位小学生都喜欢在临睡前听父母讲故事,这是属于儿童的天性。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学生喜爱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有效缓解小学生面对课堂的恐惧心理。例如,教师就可以利用现在深受小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熊出没》设置这样一个故事:光头强砍伐树木被熊大和熊二看到了,于是赶紧沿着规规矩矩的正方形路线逃跑,熊二紧跟着光头强的身后追赶,熊大却沿着另一条圆形路线追赶,结果很快抓住了光头强。然后提问小学生为什么熊大比熊二更快追上光头强,进而引导出圆和矩形周长的相关知识。再比如,在讲数字0的时候,教师可以给学生讲大灰狼吃掉七个小绵羊的故事,从原先的七个小绵羊到全部进入到大灰狼的肚子里,一个小绵羊都看不到了。必要时可以将语言中的故事行动化,即学生可以分角色扮演大灰狼和小绵羊,每个吃掉的小绵羊就待在大灰狼的身后,直到大灰狼的面前没有一个小绵羊,这就是数字0的概念。
二、问题情境游戏化
很少有人能抵挡住游戏带来的魅力,更何况是天性爱玩的儿童。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些趣味性的互动游戏,增强师生之间的亲切感,进而降低学生对数学课堂和课程内容的恐惧感。例如,在讲解“元、角、分的認识”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标有不同价格的文具,如笔袋、自动铅笔、橡皮、角尺等,以及不同面值的货币。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建立一个小型的购物市场,分组扮演买方和卖方,让学生在真实的买卖游戏中感受币值、价值的概念,并让小学生对金钱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再比如,在讲解数字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将学生均匀分组,然后每组在加一、加二、减三等口号下进行移动,直到重新调整到每组的人数均等,以此加深学生对加减法的理解。
三、问题情境实操化
教育始终倡导德、智、体、美、育全面发展,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加强动手能力的操作也成为一项重要环节[1]。因此,教师可以创设一些自主实操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自我实操中发现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降低学生的畏难心理。例如,在讲解有关角的初步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各自的右手,以丈量课桌的形式不断移动拇指,并观察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关系所带来的效果,以此让学生能够具体化的理解角的概念及作用。再比如,在讲述分数这一章节的时候,教师提前让学生准备一个小瓜果带来,在做好安全措施的条件下,小学生按照要求将水果按照不同的分数比例进行切割,然后放在教师事先准备好的果盘里。最后,再将这些瓜果与教师和其他学生一起分享。在这种实操活动中,学生不仅具体化感受到分数的魅力,也学会了分享,加深学生间的感情。
四、问题情境生活化
我国关于数学教学课程的标准就是要求教师将所要讲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中[2]。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其实比较简单,大部分也都是日常生活中频繁用到的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创设带有生活化特色的问题情境,从而缓解小学生对数学的排斥心理。例如,在讲授关于“圆”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两辆儿童式自行车,一辆车轴在车轮的圆心,一辆反之,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并让学生进行骑车表演,然后让学生思考车轮的轴为何要安装在圆心,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表演中发现当自行车车轴装在圆心时,骑行就会平稳,源于圆心到圆周相等的距离,并由此引入圆的半径、直径等相关知识点。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关于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很多规律和技巧可以遵循,策略也是丰富多彩的。同时这些策略往往都是相辅相成、彼此串联的。为了最大程度发挥有效的问题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师应始终坚持小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把握学生的思维习惯、心理特点和认知层次,灵活的融入故事化、游戏化、实操化、生活化、认知化等相互结合的问题情境,积极创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中掌握课本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取得优异成绩[3]。
参考文献:
[1]郑建姿.浅谈培养小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7):106-106.
[2]周慧端.创设有效情境应关注的三个问题[J].教师,2017(6):44-45.
[3]胡兴建.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的策略分析[J]. 学周刊, 2017(5):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