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开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要使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取得实效,就必须结合班主任工作开展。因为班主任是连接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纽带,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对学生施加影响。
班级活动具有全员参与的特性,能为班级所有成员发挥特长、发展能力提供舞台。因此,只有在班级活动中,班主任才可能真正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全体性和主动性等原则,从而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我主要就班主任如何通过班级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探讨。
一、班会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会课是班主任对学生开展教育的一个主阵地。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使班会课的内容更充实,形式更生动、有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促进他们的人格更加完善。与此同时,有利于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使班会课达到“德”“心”双收的效果。
班会课可以采用的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形式多种多样,这里主要讨论其中的三种:游戏活动、角色扮演和主题讨论。
游戏活动是以“游戏为中介,使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投射出来,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的助人活动”。游戏是儿童、少年的天性,在游戏中,学生能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日常生活的自然境界,流露出真实的喜怒哀乐和爱憎好恶。在游戏中,他们人格上的优点能得到表现和张扬,人格上的缺点也会暴露出来。此时班主任应加以引导:或现场进行指导,使学生在游戏中改变不正确的态度,形成良好的习性;或在游戏结束后提出话题,让学生参与讨论,使他们对自身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有所反省,不断改进,最终克服人格上的弱点和缺陷,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同时,在游戏中,学生能增强合群性,改善人际交往状况,培养竞争与合作能力。另外,游戏中的规则可以使儿童对规则形成正确的概念和态度,进而认同并接纳各种各样的社会规则,养成遵纪守则的行为习惯。
角色扮演是指通过心理剧等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对各种不同角色的模仿、想象、创造、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我中心主义的狭隘视域,站在他人的角度认识和思考问题,对他人、对自身的心理状态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察觉和体验,对周围的人与事能更好地加以理解,从而更好地校正认识、调节情感、调整心态,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班主任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色的体验中强化积极的行为方式,改善消极的行为方式。比如,班主任可以为那些平时不擅长交往、有社会退缩倾向的学生设计一些主动交往者的角色,使他们在角色扮演中改变对人际交往的认识和态度,习得人际交往的技巧。这样,通过多次扮演同一类角色,学生的行为就会发生改变,人格得到优化,心理品质也会获得提升。
主题讨论是指通过学生对一些涉及人生的问题的讨论,使不同的理想观点相交流和碰撞,从而达到融合。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必然带有片面性、主观性和幻想性,而这些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不正确认识恰恰是导致许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讨论中,每个学生通过倾听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了解他人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经验,更形成了对他人、对社会多元的、全面的认识和体悟,从而使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敞亮,心灵变得更加澄明。
二、课余时间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学生学习活动之外的一项带有性质的教育活动,校园内外各种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维护和促进作用。这种闲暇活动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放松、玩乐活动,它应该作为学校正规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属于广义的“生活教育”的一部分。丰富健康的闲暇活动不但可以拓展学生课余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使之免受不良活动的诱惑和干扰,而且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发现一些自身平时被书本和作业遮蔽了的多方面才能,有利于充分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研究表明,学生参加有竞争性的运动并取得成功,可以促进其竞争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同样,参加学校的各种课外活动与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呈现正相关。为此,班主任通过组织一些班级文艺活动,可以使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保持朝气蓬勃的状态,有利于消除学习疲劳,恢复精神,陶冶性情。如书法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臂力,而且能培养人的审美意识,陶冶人的性情。再如郊游、远足等活动,可以让学生呼吸清新空气,领略秀丽景色,从而令他们忘却忧郁和烦恼。
三、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参观、实践中学到更多科学知识,领悟更多人类文化。它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需求,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所有这些都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同时,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对他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社会有一个比较真实而全面的体认。客观地讲,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不那么完善、不那么理想的社会。相比而言,学校环境则较为单纯、理想。二者之间的差异极易使学生在心理上陷入各种矛盾和困扰之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及早对社会现实有所认识和知觉,这时他们在心理上形成一个“缓冲区”,对于调节心理失衡状态是十分有利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班主任所要做的并不是刻意地将社会中的各种阴暗面展露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形成对现实社会的正确态度和判定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鼓励他们努力创造一个优美和谐的社会。
班级活动具有全员参与的特性,能为班级所有成员发挥特长、发展能力提供舞台。因此,只有在班级活动中,班主任才可能真正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性、全体性和主动性等原则,从而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全面、健康、和谐地发展。
班主任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我主要就班主任如何通过班级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探讨。
一、班会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班会课是班主任对学生开展教育的一个主阵地。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使班会课的内容更充实,形式更生动、有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促进他们的人格更加完善。与此同时,有利于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使班会课达到“德”“心”双收的效果。
班会课可以采用的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形式多种多样,这里主要讨论其中的三种:游戏活动、角色扮演和主题讨论。
游戏活动是以“游戏为中介,使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各种游戏活动投射出来,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和教育的助人活动”。游戏是儿童、少年的天性,在游戏中,学生能不知不觉地进入一种日常生活的自然境界,流露出真实的喜怒哀乐和爱憎好恶。在游戏中,他们人格上的优点能得到表现和张扬,人格上的缺点也会暴露出来。此时班主任应加以引导:或现场进行指导,使学生在游戏中改变不正确的态度,形成良好的习性;或在游戏结束后提出话题,让学生参与讨论,使他们对自身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有所反省,不断改进,最终克服人格上的弱点和缺陷,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同时,在游戏中,学生能增强合群性,改善人际交往状况,培养竞争与合作能力。另外,游戏中的规则可以使儿童对规则形成正确的概念和态度,进而认同并接纳各种各样的社会规则,养成遵纪守则的行为习惯。
角色扮演是指通过心理剧等活动形式,使学生在对各种不同角色的模仿、想象、创造、感受和体验的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我中心主义的狭隘视域,站在他人的角度认识和思考问题,对他人、对自身的心理状态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察觉和体验,对周围的人与事能更好地加以理解,从而更好地校正认识、调节情感、调整心态,更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班主任可以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色的体验中强化积极的行为方式,改善消极的行为方式。比如,班主任可以为那些平时不擅长交往、有社会退缩倾向的学生设计一些主动交往者的角色,使他们在角色扮演中改变对人际交往的认识和态度,习得人际交往的技巧。这样,通过多次扮演同一类角色,学生的行为就会发生改变,人格得到优化,心理品质也会获得提升。
主题讨论是指通过学生对一些涉及人生的问题的讨论,使不同的理想观点相交流和碰撞,从而达到融合。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必然带有片面性、主观性和幻想性,而这些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的不正确认识恰恰是导致许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在讨论中,每个学生通过倾听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了解他人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经验,更形成了对他人、对社会多元的、全面的认识和体悟,从而使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敞亮,心灵变得更加澄明。
二、课余时间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学生学习活动之外的一项带有性质的教育活动,校园内外各种文化活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维护和促进作用。这种闲暇活动不是单纯意义上的放松、玩乐活动,它应该作为学校正规教育的延伸和补充,属于广义的“生活教育”的一部分。丰富健康的闲暇活动不但可以拓展学生课余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使之免受不良活动的诱惑和干扰,而且这些活动有利于学生发现一些自身平时被书本和作业遮蔽了的多方面才能,有利于充分挖掘他们的心理潜能。研究表明,学生参加有竞争性的运动并取得成功,可以促进其竞争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同样,参加学校的各种课外活动与学生自我概念的形成呈现正相关。为此,班主任通过组织一些班级文艺活动,可以使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保持朝气蓬勃的状态,有利于消除学习疲劳,恢复精神,陶冶性情。如书法活动不仅可以锻炼臂力,而且能培养人的审美意识,陶冶人的性情。再如郊游、远足等活动,可以让学生呼吸清新空气,领略秀丽景色,从而令他们忘却忧郁和烦恼。
三、社会实践活动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在参观、实践中学到更多科学知识,领悟更多人类文化。它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需求,有利于他们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强创新能力,所有这些都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同时,社会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对他们生活在其中的现实社会有一个比较真实而全面的体认。客观地讲,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不那么完善、不那么理想的社会。相比而言,学校环境则较为单纯、理想。二者之间的差异极易使学生在心理上陷入各种矛盾和困扰之中。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及早对社会现实有所认识和知觉,这时他们在心理上形成一个“缓冲区”,对于调节心理失衡状态是十分有利的。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班主任所要做的并不是刻意地将社会中的各种阴暗面展露给学生,而是要引导学生形成对现实社会的正确态度和判定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鼓励他们努力创造一个优美和谐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