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度量和转化为主线深化面积学习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zhiyong2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积计算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学习内容,它以面积单位度量为起点,以转化和推理为基本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拼摆等积累活动经验,发展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有效推进学习。
  一、单元教学设计说明
  (一)主要内容及作用
  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面积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对平面几何图形的又一次认识与学习,也是后续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
  教材以长方形为基础图形,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将三角形、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来探究图形的面积公式。其中,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探究,要重点突出度量思想,让学生体会度量的本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探究要以度量为基础,借助几何直观引导学生通过转化和推理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学习之前,笔者对北京市房山区五年级某班32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结论如下:
  1.大部分学生知道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不能说出道理。
  2.学生理解用面积单位度量面积的方法,理解面积守恒定律。
  3.大部分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图形转化经验,但是经验不足。
  4.学生的思维不是很清晰,对于转化的目的以及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关系不是很清楚。
  (三)设计理念
  基于上述分析,本单元教学设计以度量、转化为主线和起点,重点关注推理能力的发展。
  1.以度量为起点,整体构建面积教学。
  面积是指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是用单位面积测量出的数量。学生对面积、体积等内容的学习和理解,一般都经历了量的初步认识—量的间接比较—利用公式求量的大小等阶段。这几个阶段是相互联系、逐层递进的。本单元的教学以度量思想为起点。
  2.用好转化思想,建立几何图形之间的关联。
  布鲁纳曾说:“我们不论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结构就是事物的联系。小学学习的几何图形面积虽然分散在各个年段中,但有紧密联系。例如:通过割补法,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为长方形;通过剪拼法,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为三角形,也可以转化为梯形。抓住转化这个核心,有助于学生构建几何图形面积的结构,形成空间观念。
  3.发展推理能力,推动面积学习向深度发展。
  笔者翻阅了相关的教学设计,发现大多数设计能够引导学生运用转化思想探究几何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但是学生的思维还停留在操作层面,缺乏深度思考。因此,在几何图形面积教学中,教师要认识转化的作用,加强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
  (四)学习目标与教学重点
  学习目标:
  1. 运用转化的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
  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转化的方法,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会计算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的面积。
  二、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
  1.沟通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联系,感悟用转化法解决平面图形面积问题的策略。(1课时)
  2.通过转化和推理自主探究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1课时)
  3.通过转化和推理自主探究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1课时)
  4.整理复习几何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1课时)
  三、核心教学内容设计
  (一)第1课时核心学习活动设计
  课题:平行四边形面积。
  环节一:回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推导过程。
  师:同学们都认识哪些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
  师:在这些图形中,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我们是怎样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这些计算公式表示什么意思?
  教师适时出示图1。
  (活动意图:一是让学生体会图形的面积可以由单位面积来衡量;二是让学生明确长方形的面积是由长和宽两个维度的量相乘得到的。)
  环节二:创设情境,在類比迁移中引发冲突。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平行四边形车位图,提出问题: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预设:方法1: 底×高。
  方法2: 邻边相乘。
  提问:这两种方法是否正确呢?
  (活动意图: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有很多相似之处,学生容易受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影响,产生类比,用邻边相乘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这种认知冲突是学生探究的动力。)
  环节三:数面积单位个数,感受转化思想。
  在方格纸上出示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计算图形的面积。
  预设:方法1: 分别把不满1格的平移,凑成1格(见图2)。
  方法2: 沿高剪割、平移(见图3)。
  沟通方法1和方法2的联系,相同点是两者都运用了平移,把图形进行了转化。
  (活动意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单位面积的多少代表了图形的面积;发现转化后,才能数面积单位的个数,感受转化的价值。)
  环节四:自主探究,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借助不同形状的平行四边形学具,通过剪、平移,完成转化,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提问并讨论:
  (1)你是怎样转化的,为什么这样转化?
  (2)转化前后图形之间的关系怎样?
  (3)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为什么不能用邻边相乘?
  (活动意图:学生对转化前后图形之间关系的思考是理解面积公式的逻辑基础,是推理能力的具体体现。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不能用邻边相乘的反思与说明,促进了学生思维的评判性和批判性。)   (二)第2课时核心学习活动设计
  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环节一:借助格子图探究直角三角形面积公式。
  用数格子的方法,计算图4中直角三角形ABC和长方形ABCD的面积。观察直角三角形面積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推导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长方形ABCD的面积是6×3=18,直角三角形ABC的面积是6×3÷2=9,由此得出:
  长方形面积=长×宽,直角三角形面积=底×高÷2。
  (活动意图: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发现直角三角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从而推导出直角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环节二:借助直角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探究锐角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1.计算图5中直角三角形ADB和直角三角形ADC的面积,再计算三角形ABC的面积。
  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计算和推导:
  S△ABC=S△ADB S△ADC,
  S△ABC=5×4÷2 3×4÷2
  =AD×BD÷2 AD×DC÷2
  =(BD DC)×AD÷2=BC×AD÷2。
  因此,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2.计算图6中钝角三角形ACB的面积(大直角三角形面积-小直角三角形面积)。
  3.总结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
   三角形面积=底×高÷2。
  (活动意图:借助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格子图可以帮助学生验证结论的正确性。)
  环节三:利用平行四边形面积,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借助图形之间的关系(如图7),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说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活动意图:通过环节一、二的学习,学生积累了转化和推理的经验。本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对图形关系的认识,增强思维能力。)
  环节四:运用图形关系解决问题。
  1.如图8,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48 cm2,底边的中点是A,求涂色三角形的面积。
  2.如图9,长方形ABCD的面积是10平方米,三角形EBC的面积是多少?说明理由。
  (活动意图:本环节重点考察学生是否理解图形之间的关系,能否借助关系解决问题。)
  四、学习评价设计
  在学生观察、拼摆、剪拼等活动中,教师要评价学生掌握几何图形面积公式推导的水平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维度如下:
  [评价内容 评价标准 水平表现 参与活动 主动参与活动,遇到困难能积极采取措施解决 ☆☆☆☆☆ 基础知识
  基本技能 1.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2.会计算几何图形的面积 ☆☆☆☆☆ 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获得基本数学思想 1.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公式的推导过程
  2.能主动反思推导公式的策略和过程,积累“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的活动经验 ☆☆☆☆☆ 解决问题
  能力 能利用图形特征和图形之间的关系以及面积公式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 ]
  (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其他文献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模型无处不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一系列数学模型的理解、把握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渗透模型思想,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并把握有关的数学模型,有利于学生把握数学的本质。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模型,主要的是确定性数学模型,广义地讲,数学的概念、法则、公式、性质、数量关系等都是模型。数学模型具有一般化、典型化和精确化的特点。模型思想就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构造相应的数学
【摘 要】基于数据分析观念内涵的深刻理解,“可能性”一课的教学重点可以指向“体会数据随机”上。具体而言,在教学安排上通过摸球游戏一摸到底,逆过来做实验,在实验中触摸数据,感悟大小,感受从“无序”的随机实验变成“有序”的统计规律,最终形成随机观念并体验统计规律性,达到体会数据随机的目的。  【关键词】可能性;实验操作;数据随机  一、“实验必不可少”——厘清教材编写意图,定调实验操作  对于“可能性
【摘 要】国际数学测评聚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发展,强化测评对教学的反馈、促进与改进作用。对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差异会导致评价上的差别,而通过对小学数学测评卷的比较与分析,能够透析其中的差异。以中国、新加坡、英国和美国五年级数学测评卷为比较对象,利用“SEC”为主要研究工具,建立了“内容”和“认知”两个维度的比较框架,对测评卷的整体一致性和具体分布进行了比较,发现其中存在的相似与不同,对我国小学数
一、研读教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对“统计与概率”部分内容做了较大调整,将原来分散在第一学段不同年级的条形统计图知识,重新梳理、整合,并在四年级上下册中各安排一个单元,使学生分别认识单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条形统计图,并会用条形统计图来描述数据,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综观这样的编排,虽然形成了统计图表学习的螺旋上升关系,但我们仍能发现教材存在着一些待
【摘 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把握:选择简单直观的学习素材,引发学生进行主动想象;采用丰富灵活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展开有效想象;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引领学生想象能力递增。实践证明,这样的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关键词】空间想象能力;培养;数学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空间观念的描述是这样的: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
【摘 要】好的计算教学需要精巧深度的教学设计,同时也需要灵动有效的课堂处理,特别是教师要善于及时抓住合理有效的生成,引导学生突破计算教学的重难点,感悟算理。从“替身”一词出发,深度分析教学现象,并以此来整理和思考教材的相关内容,能帮助教师寻找到有效的计算教学策略。  【关键词】算法与算理;替身;计算教学  “替身”,一般是指在电视或电影拍摄过程中代替别人来演戏的人。那么在我们的计算课堂中,有替身吗
【摘 要】有关三角形“作高”难的成因可以从三角形的特点、放置等角度加以分析。基于此,要让学生捕捉到三角形画高的知识本源就是“过直线外一点到对边的垂线”,高的实质就是“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可以采取下列“同化”策略展开教学:用图形研究的一般方式引入,催生同化意味;体验自主画高,捕捉同化灵感;引导视而不见,回归同化源头;深度刻划含义,柔顺二次同化。  【关键词】三角形的认识 高 同化  一说起三角形作
【摘 要】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教学方式。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为例,阐述嵌入电影的数学课,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突出体现知识本身的价值,利于学生主动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同时要防止出现本末倒置、影视冲淡学习的问题。  【关键词】任务驱动学习;嵌入电影;优化教学效果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任务驱动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常常有一些数学思考性很强的问题,它们的基本特征是拓展性和开放性,与“四基”密切相关。教师知道这些题目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有很大作用,但又纠结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差异较大,指导上有困难。因此有的教师干脆将这些问题作为弹性作业布置,课堂上也不进行引导,任学生自由发展;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机械地反复讲、练,直到学生形成解题“套路”。这些皆与儿童的数学理想学习相距甚远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平行与垂直》一课是建立在学生完整认识“线”和“角”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是“线关系”发生的基点,是学生第一次以“相互”的眼光同时看待两条线;是平面与图形认知发展的节点,为后续进一步定性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奠定概念要素基础,标志着图形领域从一维几何转向二维几何;是学生理性认识图形的逻辑起点,学生逐渐要学会用关系的眼光来看待图形特征,用度量的眼光看待图形大小,用辩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