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学生而言,“问题”就是矛盾,好的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进而促使学生提出问题。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方法,它实际上是创设解决问题的矛盾冲突,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语言描述、多媒体演示、实物观察和实践操作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呈现问题情境。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发明创造的可能,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当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利用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的设计必须源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充满生活气息。例如:学习《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节时,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问题情境:家里的养鱼缸长时间不换水,缸的内壁上就会长出绿膜,水会变成绿色,这是什么原因?这种来源于生活感受的问题,拉进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问题情境是为学生主动积极建构的学习环境,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状况,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好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学生熟悉的,是在学生个人经历中可以找到的或可以理解的东西。利用生活实际创设的生物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的内容很广泛,既包括生产技术实际,又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物现象,还包括与生物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例如,世界人口剧增、资源匮乏、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等。
二、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大多数喜欢听故事,这是由其生理、心理的特点所决定的。上课伊始,一则美丽的传说,一个动人的故事,会使他们很快安静下来。教师应把握住这有利时机,让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变为有意注意,进而导入新课。如教学《生物的分类》这节课时,我使用了故事导入法,讲了一个《鸟兽大战》故事:小鸟和兽类发生了一场大战,第一天小鸟获胜了,蝙蝠就跑到小鸟群中,说:“我是鸟类呀,你们看,我也有翅膀。”小鸟接受了它。第二天,兽类获胜了,蝙蝠又跑到兽群中,说:“我是兽类呀,你们看,我也有牙齿呢。”可是兽类知道它曾和鸟类在一起,没有接受它。第三天,鸟类和兽类取得了和解,可是它们谁也不愿意接受蝙蝠。蝙蝠只好在夜间活动了。听了这个故事,学生立刻被吸引了。这时,我马上提出问题:“蝙蝠到底是鸟类还是兽类?地球上约有35万种植物和150多万种动物,我们怎样识别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呢?”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七嘴八舌地开始争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现代多媒体,加入音乐、颜色、图片等多种元素,创设多媒体情境,更能激起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活力,拓展教学空间,给单调的课堂教学注入活力。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而且多媒体的信息容量大,易操作,在课堂教学中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是目前教学中十分流行的方法。
多媒体创设情境不仅符合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特点,而且符合科学用脑的规律。首先,可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因为多媒体信息容量大,有潜移默化之功效。例如:环境保护、欣赏生物形态结构美等。其次,可以展示生物的微观世界。例如:细菌、病毒的形态结构,染色体、基因等形态结构。最后,可以用于反映生物的动态变化,生命活动过程。例如,食物通过消化道的过程,被子植物双受精过程等。
四、利用意外创设问题情境
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教师往往主观性很强,带着对现实教学的构想和预计,在课堂上期望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安排步入“雷区”,进入“圈套”。事实上,学生个体存在很大差异,课堂教学中不确定因素也很多,往往会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境、问题和矛盾,课堂教学并不一定总是按照教师预设向前推进。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学生不按照教材实验规定的材料和次序来完成实验,有的学生将碘液滴在鸡蛋清里、花生种子上,有的学生直接将花生种子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燃烧,还有学生把碘液滴在从自己口袋里掏出的饼干之类的食物上,等等。此时,教师若抓住机会,便能利用这一“意外”,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进而得出:一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不是单一的,有许多成分,只是每种成分所占的比例不同。假如教师只考虑完成预定“计划”而不惜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易抛弃、竭力阻止开放中动态生成的新资源、新情境,不仅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不利于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自然,这样的课堂就变得沉闷、机械和程序化。
“创新始于问题”,让“问题”充满学生的头脑,并启发学生提出新问题,或从新的角度思考旧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能力目标之一。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将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合理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也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法则”,也并非要“时时创设、处处情境”,应该根据不同的课型和课堂教学实际,有针对性、有选择地创设问题情境。
一、利用生活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的设计必须源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充满生活气息。例如:学习《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一节时,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问题情境:家里的养鱼缸长时间不换水,缸的内壁上就会长出绿膜,水会变成绿色,这是什么原因?这种来源于生活感受的问题,拉进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问题情境是为学生主动积极建构的学习环境,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状况,必须贴近学生生活。好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学生熟悉的,是在学生个人经历中可以找到的或可以理解的东西。利用生活实际创设的生物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的内容很广泛,既包括生产技术实际,又包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生物现象,还包括与生物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例如,世界人口剧增、资源匮乏、能源危机、粮食短缺、环境污染,等等。
二、利用故事创设问题情境
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大多数喜欢听故事,这是由其生理、心理的特点所决定的。上课伊始,一则美丽的传说,一个动人的故事,会使他们很快安静下来。教师应把握住这有利时机,让学生的无意注意及时转变为有意注意,进而导入新课。如教学《生物的分类》这节课时,我使用了故事导入法,讲了一个《鸟兽大战》故事:小鸟和兽类发生了一场大战,第一天小鸟获胜了,蝙蝠就跑到小鸟群中,说:“我是鸟类呀,你们看,我也有翅膀。”小鸟接受了它。第二天,兽类获胜了,蝙蝠又跑到兽群中,说:“我是兽类呀,你们看,我也有牙齿呢。”可是兽类知道它曾和鸟类在一起,没有接受它。第三天,鸟类和兽类取得了和解,可是它们谁也不愿意接受蝙蝠。蝙蝠只好在夜间活动了。听了这个故事,学生立刻被吸引了。这时,我马上提出问题:“蝙蝠到底是鸟类还是兽类?地球上约有35万种植物和150多万种动物,我们怎样识别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呢?”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七嘴八舌地开始争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现代多媒体,加入音乐、颜色、图片等多种元素,创设多媒体情境,更能激起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活力,拓展教学空间,给单调的课堂教学注入活力。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形象直观的特点,而且多媒体的信息容量大,易操作,在课堂教学中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是目前教学中十分流行的方法。
多媒体创设情境不仅符合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特点,而且符合科学用脑的规律。首先,可以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因为多媒体信息容量大,有潜移默化之功效。例如:环境保护、欣赏生物形态结构美等。其次,可以展示生物的微观世界。例如:细菌、病毒的形态结构,染色体、基因等形态结构。最后,可以用于反映生物的动态变化,生命活动过程。例如,食物通过消化道的过程,被子植物双受精过程等。
四、利用意外创设问题情境
在设计问题情境时,教师往往主观性很强,带着对现实教学的构想和预计,在课堂上期望学生能按照自己的安排步入“雷区”,进入“圈套”。事实上,学生个体存在很大差异,课堂教学中不确定因素也很多,往往会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境、问题和矛盾,课堂教学并不一定总是按照教师预设向前推进。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时,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学生不按照教材实验规定的材料和次序来完成实验,有的学生将碘液滴在鸡蛋清里、花生种子上,有的学生直接将花生种子在酒精灯的火焰上燃烧,还有学生把碘液滴在从自己口袋里掏出的饼干之类的食物上,等等。此时,教师若抓住机会,便能利用这一“意外”,和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进而得出:一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不是单一的,有许多成分,只是每种成分所占的比例不同。假如教师只考虑完成预定“计划”而不惜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易抛弃、竭力阻止开放中动态生成的新资源、新情境,不仅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不利于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自然,这样的课堂就变得沉闷、机械和程序化。
“创新始于问题”,让“问题”充满学生的头脑,并启发学生提出新问题,或从新的角度思考旧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的能力目标之一。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创新精神的基石。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将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促进学生的认知活动,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保证。合理运用“问题情境”教学法,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起点,也是实现新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法则”,也并非要“时时创设、处处情境”,应该根据不同的课型和课堂教学实际,有针对性、有选择地创设问题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