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初中化学在初中学科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学好初中化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今后高中化学的学习打下基础,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化学素养,可谓一举多得。但是,由于初中生第一次接触化学学科,学习策略方面尚有不足,所以,在实际的生活学习中,许多初中生的化学成绩并不理想。在这样的情况下,化学教师应该积极行动起来,尽力帮助自己的学生学习化学。笔者在泉州第九中学任教多年,对于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今天笔者就以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为例,对初中化学教学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以供参考。
关键词: 初中化学;化学教学;有效性策略
对于初中生而言,化学是其刚刚接触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对化学学科不甚了解的前提下,学生们将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完整的化学体系,这也是学生的化学成绩达不到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没有对应的学习方法
化学是初三刚加入的一门学科,学生之前并没有进行过相关的学习,因此,没有对应的学习方法成了大部分初中生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而没有学习方法将会使得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遇到不小的阻碍,所以,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学习方法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
(二)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
初三面临中考,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重心一般都会放到自己熟悉的学科上。而化学作为新加入的学科,自然容易受到学生的忽视。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也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
二、 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 鼓励学生之间交流讨论
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困惑。而学生面对老师时,出于各种原因,往往不能倾尽疑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的最后留下一些时间,用于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讨论过后,每组总结出困惑他们的难点,再由教师进行统一的讲解。
学生的听课效率不一,个人的理解能力以及性格特点也有较大的区别,此种情况下,单凭学生自觉往往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可以依照实际情况,在班级内结成化学学习小组。若是学生对课堂上的某些内容没有理解,可以求助组内成员,若是全组的学生都不会,可以再询问教师。如此一来,简单的问题组内便可以自行解决,而教师也可以依据学生提交上来的较难问题了解学生的弱项,从而有利于教师进行具体的难点解析。
(二) 重视实验教学,将课本上的实验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化学学科中涉及的实验众多,对初中生而言,单单依靠教材上的介紹或许并不能使他们充分了解相关的化学现象。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并尽力将教材中的实验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做实验时,教师应该依照实验的危险程度,来决定是教师独立演示实验还是师生共同实验或者学生独立实验。例如在进行《金属矿物铁的冶炼》教学时,由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所以这些实验应该由教师操作,学生只需观察现象即可。在进行《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教学时,“淀粉遇碘液变蓝”实验没有危险,教师可以交予学生进行操作。作为教师,我们除了教书育人之外,还应该保证学生在校的安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管实验有没有危险,教师都应该时刻关注,绝对不能出现放任不管的情况。
(三) 提高课堂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提高化学课堂趣味性的作用毋庸置疑。初中生刚刚接触化学学科,欠缺相关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此时,教师若是不加以适当的引导,将会使得学生产生厌倦化学的心态。而这种心态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生化学成绩以及化学素养的提高。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尽力提高课堂趣味性。
例如教师在进行《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这一章的教学时,可以在课堂上拿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但是教材中没有提及的食物。并在课堂的最后由学生来进行食物中有机化合物的判断,判断正确的可以得到相应的食物作为奖励。此举不仅可以督促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还可以提高化学课堂趣味性,可谓一箭双雕。
三、 总结
在实际的化学教学过程中,为了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的最后留出一点时间,和学生一起讨论困惑他们的化学问题。为了使学生对教材中的化学现象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重视实验教学。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厌学的心态,教师应该尽力提高化学课堂趣味性。总而言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为只有如此,学生们才能真正有效地获取知识。
化学不仅是中考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学好化学,增长的绝不仅仅只是学生的化学成绩。也正因如此,作为初中教师,我们一定要在学生刚刚接触化学时就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从最初就可以感受到化学的魅力,从而喜欢上化学、学好化学、养成良好的化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彩霞.关于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赤子(中旬),2014(4).
[2]梁青.初中化学高效课堂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3.
[3]王德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51).
[4]吴小明,姚旺.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探究[J].科普童话,2018(11).
作者简介: 汪俊生,福建省泉州市,泉州第九中学。
关键词: 初中化学;化学教学;有效性策略
对于初中生而言,化学是其刚刚接触的一门学科。因此,在对化学学科不甚了解的前提下,学生们将很难在短时间内建立起完整的化学体系,这也是学生的化学成绩达不到预期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学生没有对应的学习方法
化学是初三刚加入的一门学科,学生之前并没有进行过相关的学习,因此,没有对应的学习方法成了大部分初中生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而没有学习方法将会使得学生在化学学习过程中遇到不小的阻碍,所以,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学习方法一直是初中化学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第一步。
(二) 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
初三面临中考,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重心一般都会放到自己熟悉的学科上。而化学作为新加入的学科,自然容易受到学生的忽视。所以,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也是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
二、 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一) 鼓励学生之间交流讨论
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困惑。而学生面对老师时,出于各种原因,往往不能倾尽疑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的最后留下一些时间,用于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讨论过后,每组总结出困惑他们的难点,再由教师进行统一的讲解。
学生的听课效率不一,个人的理解能力以及性格特点也有较大的区别,此种情况下,单凭学生自觉往往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所以,教师可以依照实际情况,在班级内结成化学学习小组。若是学生对课堂上的某些内容没有理解,可以求助组内成员,若是全组的学生都不会,可以再询问教师。如此一来,简单的问题组内便可以自行解决,而教师也可以依据学生提交上来的较难问题了解学生的弱项,从而有利于教师进行具体的难点解析。
(二) 重视实验教学,将课本上的实验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化学学科中涉及的实验众多,对初中生而言,单单依靠教材上的介紹或许并不能使他们充分了解相关的化学现象。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并尽力将教材中的实验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做实验时,教师应该依照实验的危险程度,来决定是教师独立演示实验还是师生共同实验或者学生独立实验。例如在进行《金属矿物铁的冶炼》教学时,由于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存在一定的危险性,所以这些实验应该由教师操作,学生只需观察现象即可。在进行《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教学时,“淀粉遇碘液变蓝”实验没有危险,教师可以交予学生进行操作。作为教师,我们除了教书育人之外,还应该保证学生在校的安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管实验有没有危险,教师都应该时刻关注,绝对不能出现放任不管的情况。
(三) 提高课堂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提高化学课堂趣味性的作用毋庸置疑。初中生刚刚接触化学学科,欠缺相关的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此时,教师若是不加以适当的引导,将会使得学生产生厌倦化学的心态。而这种心态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打折扣,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生化学成绩以及化学素养的提高。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尽力提高课堂趣味性。
例如教师在进行《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这一章的教学时,可以在课堂上拿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但是教材中没有提及的食物。并在课堂的最后由学生来进行食物中有机化合物的判断,判断正确的可以得到相应的食物作为奖励。此举不仅可以督促学生上课认真听讲,还可以提高化学课堂趣味性,可谓一箭双雕。
三、 总结
在实际的化学教学过程中,为了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教师可以在每节课的最后留出一点时间,和学生一起讨论困惑他们的化学问题。为了使学生对教材中的化学现象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重视实验教学。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厌学的心态,教师应该尽力提高化学课堂趣味性。总而言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时刻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因为只有如此,学生们才能真正有效地获取知识。
化学不仅是中考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与我们的生活联系紧密,所以,学好化学,增长的绝不仅仅只是学生的化学成绩。也正因如此,作为初中教师,我们一定要在学生刚刚接触化学时就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从最初就可以感受到化学的魅力,从而喜欢上化学、学好化学、养成良好的化学素养。
参考文献:
[1]李彩霞.关于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赤子(中旬),2014(4).
[2]梁青.初中化学高效课堂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13.
[3]王德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51).
[4]吴小明,姚旺.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探究[J].科普童话,2018(11).
作者简介: 汪俊生,福建省泉州市,泉州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