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表现性学习与评价简述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duanhua0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现强调的是把内在的东西(比如人格、思维)外显出来,让别人(也包括表现者本人)能够清晰具体地感受到,从而实现个体多样表现与群体共同发展的统一。
  教学中,表现性评价是通过可观察、可评价的外在表现,推断学生内在能力及精神状况的变化,能较准确地评价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相关素质。周文叶、赵德成、罗国忠指出:传统的客观纸笔测验检测不了许多重要的学习结果,并且给教与学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为此,我们需要构建一个平衡的评价体系,一种能检测复杂的学习结果并促进教与学的评价方式——表现性评价。一个完整的表现性评价由评价目标、表现性任务和评价规则构成。
  国内外关于表现性评价的研究成果较多,有代表性的有:美国学者比尔·约翰逊关于表现性评价的专著《学生表现评定手册》,伍岳、陈晓玲的《表现性评价及其实施方略》,马云鹏的《数学学习中的表现性评价》,刘淑杰、王静茹的《一种可借鉴的评价方法——表现性评定与档案袋评定的结合》,赵德成的《表现性测验及其在中小学课堂评价中的应用》等。这些专著或论文,主要阐述表现性评价的内涵、优点与不足之处,或结合具体学科分享表现性评价实践所得。
  对小学科学学业评价范式的研究
  江苏淮阴师范学院的袁维新认为,客观主义知识观向建构主义知识观的转型,引起了科学教学范式由注重授受向强调建构的转变,主要表现为:科学教学目标由知识的掌握转变为科学素养的培养;科学教学内容由单一性、确定性转变为问题性、生成性;科学教学方式由知识传授转变为教学探究;科学教学评价从终结性转变为过程性。建构主义倡导基于学生发展的过程性评价,把评价看成是课程与教学的一个有机构成环节,可以促进学习者更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与知识的自主建构。学生应该是课程评价的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学生不是一系列评价的消极应付者,而是主动参与者,有效的评价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调节学习的能力。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肖龙海认为,传统的教学评价(考试 评分)侧重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考查的是学生的低阶思维水平,学生回答的是“是什么”这类问题;表现性评价侧重知识的综合运用、评价与创新,检测的是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学生回答的是“怎样用”这类问题。这两种评价都不能够完整地评价学生素养整体发展的真实情况,理想的做法不是非此即彼,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把两种评价有机地结合,达到一种所知所用的动态平衡。由此,他将表现性评价发展为表现性学习。
  在实施表现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不必放弃课程单元教学内容或自己擅长的各种活动,因为真实的任务植根于课程单元内容之中,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成功经验来设计、开发表现性任务,还可以和学生以及家长、校外人员一起设计表现性任务,以使课堂学习活动变得更加真实、更加有意义。
  对表现性学习与评估的研究
  对表现性学习与评估的研究大量涌现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与20世纪90年代“大脑10年”运动以及多元智能理论、成功智能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的兴起和盛行有着密切的关系。美国学者迈克·希贝尔得等人认为,教育的意义即在表现,表现可以达成学生的知与用之间的平衡。他们认为表现性学习和评价是通过有意义的、学生专注于完成的表现性任务活动来获取、应用知识技能,以及培养学习习惯的一系列学习策略。美国学者杰夫指出,绝大多数人都会同意表现性学习是一种在环境中做什么事的学习方式。布茨等人提出了表现性学习的一种设计结构,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内容:
  1.核心问题
  2.关键技能、核心知识、情感态度
  3.表现性任务
  设计表现性任务时,要重視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的培养。表述任务时,对行为动作的要求要更为明确、具体,可操作性更强。可以从范围、层次、程度、性质(如拓展、巩固、发展、创造……)等方面考虑表现性任务,还可以分出课内、课外不同的任务,明确不同任务间的区别,体现课程与教学的开放性。
  4.评价标准
  以学生的外化表现为判断标准。任务就是实在的事情,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等过程中所做的各种各样的、实实在在的事情。任务有一个真实的目的,以意义为中心,有一个明确而有实际意义的结果。表现性任务是一种可操作与可外化的目标定向活动,任务的结果是他人包括自己能够清晰具体地感觉到、直观形象地观察到的。表现性任务小到几分钟的活动,大到课内外向他人完整展示项目的结果或产品。
  国外还有学者提出,表现性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五个步骤构成的一个学习环。这个表现性学习环以任务(问题)为学习的中心,有这样几个步骤(如图1):
  1.获取有关的信息
  2.解释所获取信息的意义(释义)
  3.生成新信息的外化模型(表现的内容)
  4.以适当的方式表现学习成果
  5.评价表现结果包括反思表现的得失
  维金斯和麦克泰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表现性学习与评价一体化的课程设计模型,详细说明了教师在设计成功的表现性学习活动时所需要考虑的12个细节。
  1.写教学日记
  用来记录计划、发现以及持续进行的思考。
  2.选择课程内容
  阅读课程内容并提问:有哪些课题包含在内?为什么这些课题被包含在内?每个课题的学习要体现什么标准?
  3.明确学习结果
  提问:什么样的学习过程是这些标准所提倡的?学生通过学习一个课题可以获得什么样的知识、方法、技能和态度?它们如何和日常生活相联系?
  4.创设学习环境
  创造一个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学习的课堂环境。可以尝试训练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将学习程度不一的学生分成学习小组,提供多样的学习资料以及给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等。   5.提供展示机会
  明确学生达到学习标准的证据,明确学生需要展示什么样的学习成果、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等。
  6.分享评价设想
  教师和学生分享有关评估方法与工具,鼓励学生持续地进行自我评价。
  7.明确评价标准
  如果学生不明白如何使用评分工具,教师要向他们展示低、中、高质量的学习成果范例,让他们进行对比,分析差异,确定分数及等级。
  8.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包括提示、指导元素、周期练习、自我评价和改进、最后展示以及反思等。
  9.准备学习活动
  确定每个学习任务需要的材料或特殊条件,提前做好获取材料或安排特殊条件的工作。
  10.引导课堂学习
  通过定期的课堂交流,教师和学生对活动的有效性进行分析,进行持续的自我评价并改进模式。通过学生、同事及其他参与人员的头脑风暴,得出有针对性的意见与建议来调整学习活动。
  11.展示学习成果
  提供机会并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展示最终的学习成果。
  12.引导自我反思
  学生需要展示什么样的学习成果来达到要求?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要求?在这个活动中,什么是有效的?当学生再做一遍时,他们会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同?调整活动计划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的管颐和肖龙海在2016年也专门论述了表现性学习与评价一体化课程设计的三项基本要求和课程设计要略,三项基本要求如下:
  1.明确学习活动所要得到的结果
  2.明确学生达到目标的证据
  一旦教师确立了明确的表现性学习目标,就需要牢记达到目标最有效的策略是让学习活动和评价相一致(一体化)。
  3.设计学习体验活动和教学
  当教师设计每个课程环节时,都要问问自己每个环节需要什么样的活动、材料或特殊场景,以及如何达到这些需求。
  管颐和肖龙海认为,表现性学习与评价一体化的课程设计要略包括建构学习课题的方略、建构一体化设想的方略,以及建构评估工具的方略。评价量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评估工具,教师和学生可以将其用于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评价量表可以改进学生的表现,使他们从一个单元学习之初就意识到哪些是教师会接受的,可作为他们达标的证据。
  使用评价量表可以消除学习和评估过程中的主观臆测。通常教师和学生将学习成果分为以下几个等级——专家、熟练者、合格的使用者、进阶新手、初学者,来辨别各个能力水平的特点,然后使用评价量表进行打分。许多专家认为,教师可以通过遵循一些基本准则来构建精妙的评价量表,评价量表设计指南可以提供良好的工作指引:
  1.明确目标
  以一个评估将回答的问题作为开始。
  2.确定蕴含在表现里的标准、核心知识与关键技能
  最有效的评价量表是短小简单的,它们包含不超过4条或5条标准。
  3.确定指标
  指标即一项表现活动所展示的特定学习水平的证据。许多学者认为,一个有用的方法首先能定义一种优秀的表现,其次能详细描述一种糟糕的表现,最后能确定处在中间的表现水平层次。
  4.优选指标
  要优选能够描述可测量或可观察的表现因素,并使得表现证据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5.编制一份评价量表并打印实验本
  最容易使用的评价量表应设计在一张单面纸上。
  6.检验评价量表
  使用评价量表给抽样被试的表现活动和成果打分,如有需要进行修改。
  7.运用评价量表
  教师和学生一起运用评价量表,并让学生对这个量表进行评价,如有需要进行修改。
  管颐和肖龙海还指出,学生若在表现性学习活动之初就收到评价量表,并使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持续的自我评价,就能学得更好,对自己和他人的学习成果质量也会有更深入的评价。教师和学生会发现,运用评价量表可使分数等级的评定更加明确,因为学生在最终等级评估前就已经知晓了学习质量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使用评价量表也能帮助教师适应不同的学习者,教师可以通过修改达标证据的定义来给单个学生设立符合实际的学习目标。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表明,对评价量表的常规应用使得所有学生都有高质量的表现,并促进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改进。
  国内科学课堂中表现性学习和评估的应用研究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科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2013年研制了《小学科学学业评价标准》,其中表现标准是《小学科学学业评价标准》的核心部分,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细化、补充与拓展。在表现标准中,先描述科学态度表现标准,再描述科学实践表现标准,最后描述科学知识表现标准。表现标准提倡釆用形成性的表现评价,使评价与教学相整合,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形成性评价。强调评价学生是否达到表现标准,应根据表现标准中的内容特点(如知识、实践、态度方面)釆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并提供了表现性评价的一些实例,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我国“做中学”教学研究中心也一直十分关注形成性评测在科学课堂中的运用,并发表了相关研究成果。一线科学教师还开展了一批基于模型的探究学习,STEM学习和创客教育也率先在发达地区引发课堂改革热点。从这些改革与实践中,我们都能看到表现性学习和评价的真实应用。
  结语
  综观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国外研究者对表现性学习与评价的概念、结构、特征以及实际操作,如基于表现的课程开发、表现性评价等做了一定的探讨。国内研究者侧重于引进介绍、结合学科教学尝试应用,做了大量探讨,但大多是在阐述内涵、价值、方式,较多重复,总体上偏重于理论研究。研究人员单一、研究方法单调、研究内容不具体、研究成果多重复、改进作用不大等是当前国内外已有研究存在的显著缺点。研究人员多为大学师生,研究方法以文献研究、理性推理为主,一线教师所知甚少,缺乏相應的实证研究、案例研究,以及深入实践和系统的行动研究,教学推广与应用程度非常低。
其他文献
在科学教学中,无论是《校园里的植物》一课,还是《多姿多彩的植物》一课中都涉及了认识常见的植物。课程标准生命科学领域学习目标要求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和特征,列举
科学史真实、丰富地反映了科学家的研究工作状态和科学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是人类文明史的重组成部分。在科学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前人在科学研究中所遇到的艰辛与困难、表现出
前不久,我有幸参加了湖北省教育厅组织的湖北省中小学科学学科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培训——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学活动,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新加坡小学科学教育的具体实施过程与特点,新加坡资深培训专家吕嘉锋博士以“组装F10赛车比赛”为课题,“真刀真枪”地演绎了原生态的新加坡科学课堂。  案例呈现  1.情境导入  师:新加坡举办过一项精彩刺激的赛车活动,你们知道是什么活动吗?  学员:F1大奖赛。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