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要理解学生,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走到学生中去,抑愤制怒,“蹲下来和孩子说话”,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理解 换角度 抑愤制怒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190-01
教育学生,是一种教育活动。教育活动都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的,这就要求两者建立一定的交往关系。而这种关系不能理解为单纯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否则,学生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就会产生一种被控制感和无助感。教师要真正教育、转变学生,就必须和学生建立一种“生活关系”,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接受教师的正确引导,从中获得积极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态度,获得精神的扩展。
一、理解学生,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
教师平时要和学生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宏,这样,学生就会向教师敞开他们的心扉,把他们在学习、生活、交友等人生体验中遇到的困惑向教师倾诉,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恰当的建议,学生往往虚心接受,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但对于不同的学生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方法,这就是因材施教。每个人的个性不同,这就需要教师遵循共性和个性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包括他们的过去、现在,家庭、朋友,学习成绩、爱好,性格特点等等情况。
我曾经遇到一个这样的学生:他的家庭情况很好,父母亲都很疼爱他。但父亲很少在家,教育他的任务主要落在母亲的身上。日子久了,他与母亲的日常摩擦自然也少不了。也许母亲平时只是单纯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的身上,并不正确认识儿子的智力情况,更不了解儿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生活中的感受;而儿子又不理解母亲对自己的期望也是对自己的爱护,母亲对自己的唠叨也是对自己的关心,更没有站在母亲的角度考虑母亲也需要自己的生活空间。这样,儿子对母亲产生了一种很深的怨恨。这个学生学习成绩很差,但他并不是不愿意学,而是因为智商差,学习的积极性也就常常受到打击,形成了一种难以改变的惰性。再加上他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他的将来不用靠知识,而是靠能干的父亲;同时,他也过高地估计自己。种种的因素就使他的成绩总上不去,成绩差,就想在别的方面逞强,这也是人的通病。因为每个人都想别人尊重自己,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这样,就引发出一系列问题,如追求女朋友,并因要交友,讲阔气,而去偷同学的钱;不想受到内宿纪律的约束,想到亲戚家住宿等等。对于这样的学生,我首先与他建立一种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再就是常找他谈心,还向其他同学了解他的表现,并争取他父亲的协助,及时做他的思想工作。同时,我把他的情况向科任教师反映,争取科任教师帮助他度过学习的难关,使他能够完成高职学业。因为我对他的理解,他毕业后曾对我说:“老师,没有你的教育也就没有我的今天。”
二、理解学生,走下讲台。
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不仅指课堂授课的方式,还指教师的心态。教师往往有“讲台”情结,但站在“讲台”上,与学生产生距离,心理上双方在疏远。所以,教师要放下尊严,走进学生。
每个人都有尊严,而且都在努力保护自己的尊严,老师在学生面前,更是“师道尊严”。中职学生生源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仅学习差,不愿意学习,而且非常任性,根本就不懂得尊敬别人。在家里,对父母是这样,在学校,不仅对同学不相让,对老师同样是这样。
为人师者,再不能抱着我是“施恩者”,你是“受恩者”的心态,呈现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要改变观念,把学生当成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像推销员(当然我们教师还要多一份爱心),学生是顾客。我们教育教学,也就要设身处地地为“顾客”着想,想方设法地把自己的“商品”卖出去,要顾客心甘情愿地掏钱把东西买下来。推销员推销商品,非常有耐心,顾客常常不理不睬,甚至态度不好,但他们还是很有礼貌,很有风度。我们当老师的,难道就放不下架子吗?假如把自己当作推销员,把学生当成顾客,我想关系就会好处理了。
教育改革者李希贵有句名言:“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说得非常有人情味。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展成为平等的、对话式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关系。
学生一些言语令我们尊严受侵,我们可以用幽默的语句回敬他,或装听不见,不要正面冲突。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因为教师用严厉的话语来回敬他,他也觉得他的尊严受损,即使当时他妥协了,但双方的隔膜会越来越深,不便于教师工作的开展。同样,学生课堂上的一些违纪现象,如睡觉、说话、看课外书等,教师不要轻易地在讲台上点名批评,要走下讲台,用适当的方法提醒他,课后继续找他了解情况,进行交流。当然,一两次的谈话不一定有效果,老师不要轻易地放弃,而要耐心地反复做工作。
总之,老师要走进学生,不要把自己定位在“讲台”上,以免造成与学生之间心理上地对立和疏远。
三、理解学生,抑愤制怒。
愤怒,是当人的欲望被阻滞,需要受到压抑,或事有不满,事有不平之际,被激发出的一种强烈的情绪。
中职老师常常会因为学生不自觉遵守纪律,不自觉学习,达不到教师的期望而产生愤怒的情绪。在工作中,教师如果在愤怒情绪的支配下,采取的方式往往是不适当的;相反,若冷静下来,寻找一个妥善处事的好时机或合适的方法,那事情的结果就有很大的不同。
愤怒是一种不良情绪。教师若不善于控制这种情绪,往往会给教学工作带来不良的后果。常言道:“怒则无智。”人若被愤怒控制,常会丧失理智,采取许多不该采取的措施。愤怒会使人的措辞过激,破坏师生感情,有损老师的形象。
由于愤怒,往往会说出许多气话,造成师生的隔膜,正如俗话所说:“多好的刀伤药,不如不刺口。”相反,抑愤制怒,会产生另一种结果。
教师与学生的教育交往最根本的是二者作为完整的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没有理解和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只能形成一种疏离感,师生的人际交往受到阻碍,教师遇到不顺眼的事就容易发火。
交换角色,教师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考虑问题。 在人与人之间意见沟通的过程中,心理因素起了很大作用。人一般希望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然而,由于人们在生活里所处的角色不同,在处理问题时想法不同。摆正教师的位置。教师无论思想还是学识都比学生高,所以不要和学生一般见识,多想想自己的责任,将粗浅的思想升华到理性阶段,控制情绪的能力就会提高。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之气,作周密的安排,不仅有益矛盾的解决,还能赢得学生的爱戴。
教师理解学生,走进学生当中,能更多地了解学生,就更能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理解 换角度 抑愤制怒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190-01
教育学生,是一种教育活动。教育活动都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展开的,这就要求两者建立一定的交往关系。而这种关系不能理解为单纯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否则,学生在这种师生关系中就会产生一种被控制感和无助感。教师要真正教育、转变学生,就必须和学生建立一种“生活关系”,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接受教师的正确引导,从中获得积极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态度,获得精神的扩展。
一、理解学生,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
教师平时要和学生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使学生从中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宏,这样,学生就会向教师敞开他们的心扉,把他们在学习、生活、交友等人生体验中遇到的困惑向教师倾诉,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恰当的建议,学生往往虚心接受,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但对于不同的学生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方法,这就是因材施教。每个人的个性不同,这就需要教师遵循共性和个性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必须深入了解学生,包括他们的过去、现在,家庭、朋友,学习成绩、爱好,性格特点等等情况。
我曾经遇到一个这样的学生:他的家庭情况很好,父母亲都很疼爱他。但父亲很少在家,教育他的任务主要落在母亲的身上。日子久了,他与母亲的日常摩擦自然也少不了。也许母亲平时只是单纯地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的身上,并不正确认识儿子的智力情况,更不了解儿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生活中的感受;而儿子又不理解母亲对自己的期望也是对自己的爱护,母亲对自己的唠叨也是对自己的关心,更没有站在母亲的角度考虑母亲也需要自己的生活空间。这样,儿子对母亲产生了一种很深的怨恨。这个学生学习成绩很差,但他并不是不愿意学,而是因为智商差,学习的积极性也就常常受到打击,形成了一种难以改变的惰性。再加上他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他的将来不用靠知识,而是靠能干的父亲;同时,他也过高地估计自己。种种的因素就使他的成绩总上不去,成绩差,就想在别的方面逞强,这也是人的通病。因为每个人都想别人尊重自己,担心别人瞧不起自己,这样,就引发出一系列问题,如追求女朋友,并因要交友,讲阔气,而去偷同学的钱;不想受到内宿纪律的约束,想到亲戚家住宿等等。对于这样的学生,我首先与他建立一种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再就是常找他谈心,还向其他同学了解他的表现,并争取他父亲的协助,及时做他的思想工作。同时,我把他的情况向科任教师反映,争取科任教师帮助他度过学习的难关,使他能够完成高职学业。因为我对他的理解,他毕业后曾对我说:“老师,没有你的教育也就没有我的今天。”
二、理解学生,走下讲台。
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不仅指课堂授课的方式,还指教师的心态。教师往往有“讲台”情结,但站在“讲台”上,与学生产生距离,心理上双方在疏远。所以,教师要放下尊严,走进学生。
每个人都有尊严,而且都在努力保护自己的尊严,老师在学生面前,更是“师道尊严”。中职学生生源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仅学习差,不愿意学习,而且非常任性,根本就不懂得尊敬别人。在家里,对父母是这样,在学校,不仅对同学不相让,对老师同样是这样。
为人师者,再不能抱着我是“施恩者”,你是“受恩者”的心态,呈现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而要改变观念,把学生当成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像推销员(当然我们教师还要多一份爱心),学生是顾客。我们教育教学,也就要设身处地地为“顾客”着想,想方设法地把自己的“商品”卖出去,要顾客心甘情愿地掏钱把东西买下来。推销员推销商品,非常有耐心,顾客常常不理不睬,甚至态度不好,但他们还是很有礼貌,很有风度。我们当老师的,难道就放不下架子吗?假如把自己当作推销员,把学生当成顾客,我想关系就会好处理了。
教育改革者李希贵有句名言:“蹲下来和孩子说话。”说得非常有人情味。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发展成为平等的、对话式的、充满爱心的双向交流关系。
学生一些言语令我们尊严受侵,我们可以用幽默的语句回敬他,或装听不见,不要正面冲突。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因为教师用严厉的话语来回敬他,他也觉得他的尊严受损,即使当时他妥协了,但双方的隔膜会越来越深,不便于教师工作的开展。同样,学生课堂上的一些违纪现象,如睡觉、说话、看课外书等,教师不要轻易地在讲台上点名批评,要走下讲台,用适当的方法提醒他,课后继续找他了解情况,进行交流。当然,一两次的谈话不一定有效果,老师不要轻易地放弃,而要耐心地反复做工作。
总之,老师要走进学生,不要把自己定位在“讲台”上,以免造成与学生之间心理上地对立和疏远。
三、理解学生,抑愤制怒。
愤怒,是当人的欲望被阻滞,需要受到压抑,或事有不满,事有不平之际,被激发出的一种强烈的情绪。
中职老师常常会因为学生不自觉遵守纪律,不自觉学习,达不到教师的期望而产生愤怒的情绪。在工作中,教师如果在愤怒情绪的支配下,采取的方式往往是不适当的;相反,若冷静下来,寻找一个妥善处事的好时机或合适的方法,那事情的结果就有很大的不同。
愤怒是一种不良情绪。教师若不善于控制这种情绪,往往会给教学工作带来不良的后果。常言道:“怒则无智。”人若被愤怒控制,常会丧失理智,采取许多不该采取的措施。愤怒会使人的措辞过激,破坏师生感情,有损老师的形象。
由于愤怒,往往会说出许多气话,造成师生的隔膜,正如俗话所说:“多好的刀伤药,不如不刺口。”相反,抑愤制怒,会产生另一种结果。
教师与学生的教育交往最根本的是二者作为完整的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没有理解和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只能形成一种疏离感,师生的人际交往受到阻碍,教师遇到不顺眼的事就容易发火。
交换角色,教师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考虑问题。 在人与人之间意见沟通的过程中,心理因素起了很大作用。人一般希望别人接受自己的意见。然而,由于人们在生活里所处的角色不同,在处理问题时想法不同。摆正教师的位置。教师无论思想还是学识都比学生高,所以不要和学生一般见识,多想想自己的责任,将粗浅的思想升华到理性阶段,控制情绪的能力就会提高。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之气,作周密的安排,不仅有益矛盾的解决,还能赢得学生的爱戴。
教师理解学生,走进学生当中,能更多地了解学生,就更能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