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给别人鱼不如教会别人捕鱼的方法.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十余年教学,让笔者对这些道理念感受越来越深,以下从数学教学的一些案例来谈谈笔者的感受和理解.
关键词:鱼和渔;教与学;“研究型”教学;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3-0020-02
收稿日期:2021-05-15
作者简介:吴葵,国家级奥数教练,从事初中数学奥数教学研究.
一、何为“鱼”和“渔”
从教十年来,接触过很多的初中学生家长和高中家长,很多初中的家长都苦恼,孩子小学时数学很好,为什么初中就学不会了,得到的答案无外乎初中数学内容多了,难度大了,或者认为孩子青春期了,变笨了啊,同样的现象在高中也是非常普遍的,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引例:读小学三年级的外甥,数学成绩一直很好,有次检查他的家庭作业时,发现他只用了不到五分钟就做完了作业,笔者竟用了十多分钟才检查完,更不可思议的是,他做的全对.原因很简单,作业是乘法应用题,每一道应用题中都有两个数据,所求的问题都是将这两个数据相乘得到答案,小外甥做题时连题都没有读,直接列式计算了.忽然联想到很多初中生题都读不懂,审题审不清,对其中很多的数据不知道怎么处理,不会分析题目,也许跟这种机械式的做题有点关系.
笔者认为单纯的传授知识,把这些知识教给学生,这些知识即为“鱼”,而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技能,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是“渔”.
二、怎樣才算是“授人以渔”
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培根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也许教材、大纲也没有那么重要,他们是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工具和途径,而不是限制教学的警戒线.教材上没有的,大纲上没包括到的,考试不考的,只要能训练学生思维,能开发他们的大脑的都应讲,成功的数学教学绝不是考试分数能评价的,学生有没有变聪明、思维有没有得到提高,才是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也只有学生思维活跃了,学生以后的路才会开阔,才会越学越轻松.当然学生聪明了,考试成绩自然不差,所以数学教学不能只治标不治本.
那么怎样“授人以渔”?我们先来看下面几个案例.在教授平方差公式时,三位老师的不同做法.
案例1:教师甲在教授时是这样的,首先“开门见山”,告诉学生今天的学习内容是“平方差公式a2-b2=a+ba-b”,再让学生证明这个结论,然后就是应用,找一些设计好的例题训练.当然,为了响应学生的主体性,老师也会让学生自己完成证明和应用题,然后才讲评,由于教师的精心选题,将题型归纳的很到位,学生掌握的很好,很多补习机构大多都是此类方法,“快餐式”教学.
案例2:教师乙设计了一个几何情境,“(如图1)在边长为a的正方形中,减去一个边长为b的正方形,求余下的面积?”余下面积可表示为a2-b2,也可以通过拼接成一个长为a+b,宽为a-b的长方形,所以面积可表示为a+ba-b,显然a2-b2=a+ba-b,然后跟教师甲一样,代数证明,在进行训练.
可以看出教师乙比较用心,学生接受新知识,不会觉得突兀,消除学生对陌生问题的抵触情绪和畏难情绪,而且数形结合比纯代数也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会那么枯燥,学生掌握得会更好,此类方法,是学校里成熟型教师常用的方法,也即“情境式”教学.
案例3:教师丙从一道题开始,“x+3x+k展开式中不含一次项,求k的值”,学生自行推导x+3x+k=x2+k+3x+3k,不含一次项,即k+3=0所以k=-3,教师给出变式,x+kx-5展开式中不含一次项,则k=5.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将两题的等式写在一起,x+3x-3=x2-9x+5x-5=x2-25,你有什么发现吗?”让学生总结归纳出一个公式a+ba-b=a2-b2,(训练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的能力,给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看到a2,想到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就是边长的平方,不知道能不能从几何面积的层面验证这个公式?对于a2-b2,你如何构造呢?”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设计出几何证明的方法,此方法也就是教师乙引入时用到的几何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引导学生富有探索精神,因为教师没有固定成教师乙用的图形,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所以课堂会生成很多意想不到的方法,比如图3图4描述的方法),证明完了以后,教师强调“这种用几何解决代数问题的方法很强大,等一下讲完再给大家一些代数问题,大家课下设计出几何证明方法.”接下来,我们给它取一个名字吧,a2-b2是两个数分别平方再做差,就叫平方差吧!教师问学生,这个公式有什么用呢?我们能不能出一些用了这个公式后很方便的题呢?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先做一个示范,然后鼓励学生出题,大力表扬出的很好的学生,展示不同类型或新颖的出题,然后教师展示学生没有出到的比较重要类型的题,并一起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丙的教学方式跟前面两位教师很不一样,之所以这样选择是教育观念的不一样,前面两位教师追求的是“如何最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很明显,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学生一直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被动地接受学习.而教师丙定位自己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整节课堂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获得知识,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另外由于是主动去寻求知识,所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求知中获得成就感,让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思考热爱生活,属于“研究型”教学.
真正的“主体性”绝不只是让学生自主地走老师设计好的路,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开拓学习.在具体的教学中,多让学生自主探究,设计课题,设计例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例如,在教授高中数学必修五《等比数列的通项》时,笔者是这样上的这节课,首先提出问题“听说纸如果能被折叠42次就可以上月球”?你们觉得可能吗?然后整节课都围绕解决这个问题展开,首先是查地理书看月球到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84000千米,通过一定的测量方法,我们估计一张纸的厚度为0.1毫米,折叠42次厚度为0.1mm×242=439804651110.4mm≈4.398×105km>3.84×105km(地月平均距离),探究完得出结论,这句话是对的.
整节课都在快乐的求知中完成,老师也就是提出了个问题,大多时间都是同学们自己查资料,想办法,测量,计算解决了问题.
三、“渔”的作用与意义
国家教育方针中提出,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其“智”不仅仅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还包括养成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为了实现这样的方教育理念,国家提出了新课改,新课改的理念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检测新课改的成效,国家在中考高考指向中也逐渐加强能力的考察查,这对我们新时代的教师,特别是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其中传授知识是为“标”,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是为“本”;数学教学不能只是治“标”而不治“本”,其中,“标”就是“鱼”,“本”就是捕鱼的方法的“渔”.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数学教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乔纳森.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M].任友群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67-176.
[责任编辑:李 璟]
关键词:鱼和渔;教与学;“研究型”教学;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3-0020-02
收稿日期:2021-05-15
作者简介:吴葵,国家级奥数教练,从事初中数学奥数教学研究.
一、何为“鱼”和“渔”
从教十年来,接触过很多的初中学生家长和高中家长,很多初中的家长都苦恼,孩子小学时数学很好,为什么初中就学不会了,得到的答案无外乎初中数学内容多了,难度大了,或者认为孩子青春期了,变笨了啊,同样的现象在高中也是非常普遍的,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引例:读小学三年级的外甥,数学成绩一直很好,有次检查他的家庭作业时,发现他只用了不到五分钟就做完了作业,笔者竟用了十多分钟才检查完,更不可思议的是,他做的全对.原因很简单,作业是乘法应用题,每一道应用题中都有两个数据,所求的问题都是将这两个数据相乘得到答案,小外甥做题时连题都没有读,直接列式计算了.忽然联想到很多初中生题都读不懂,审题审不清,对其中很多的数据不知道怎么处理,不会分析题目,也许跟这种机械式的做题有点关系.
笔者认为单纯的传授知识,把这些知识教给学生,这些知识即为“鱼”,而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技能,以及解决问题的办法都是“渔”.
二、怎樣才算是“授人以渔”
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培根说过,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也许教材、大纲也没有那么重要,他们是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工具和途径,而不是限制教学的警戒线.教材上没有的,大纲上没包括到的,考试不考的,只要能训练学生思维,能开发他们的大脑的都应讲,成功的数学教学绝不是考试分数能评价的,学生有没有变聪明、思维有没有得到提高,才是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也只有学生思维活跃了,学生以后的路才会开阔,才会越学越轻松.当然学生聪明了,考试成绩自然不差,所以数学教学不能只治标不治本.
那么怎样“授人以渔”?我们先来看下面几个案例.在教授平方差公式时,三位老师的不同做法.
案例1:教师甲在教授时是这样的,首先“开门见山”,告诉学生今天的学习内容是“平方差公式a2-b2=a+ba-b”,再让学生证明这个结论,然后就是应用,找一些设计好的例题训练.当然,为了响应学生的主体性,老师也会让学生自己完成证明和应用题,然后才讲评,由于教师的精心选题,将题型归纳的很到位,学生掌握的很好,很多补习机构大多都是此类方法,“快餐式”教学.
案例2:教师乙设计了一个几何情境,“(如图1)在边长为a的正方形中,减去一个边长为b的正方形,求余下的面积?”余下面积可表示为a2-b2,也可以通过拼接成一个长为a+b,宽为a-b的长方形,所以面积可表示为a+ba-b,显然a2-b2=a+ba-b,然后跟教师甲一样,代数证明,在进行训练.
可以看出教师乙比较用心,学生接受新知识,不会觉得突兀,消除学生对陌生问题的抵触情绪和畏难情绪,而且数形结合比纯代数也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会那么枯燥,学生掌握得会更好,此类方法,是学校里成熟型教师常用的方法,也即“情境式”教学.
案例3:教师丙从一道题开始,“x+3x+k展开式中不含一次项,求k的值”,学生自行推导x+3x+k=x2+k+3x+3k,不含一次项,即k+3=0所以k=-3,教师给出变式,x+kx-5展开式中不含一次项,则k=5.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将两题的等式写在一起,x+3x-3=x2-9x+5x-5=x2-25,你有什么发现吗?”让学生总结归纳出一个公式a+ba-b=a2-b2,(训练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抽象概括的能力,给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看到a2,想到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就是边长的平方,不知道能不能从几何面积的层面验证这个公式?对于a2-b2,你如何构造呢?”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设计出几何证明的方法,此方法也就是教师乙引入时用到的几何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引导学生富有探索精神,因为教师没有固定成教师乙用的图形,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所以课堂会生成很多意想不到的方法,比如图3图4描述的方法),证明完了以后,教师强调“这种用几何解决代数问题的方法很强大,等一下讲完再给大家一些代数问题,大家课下设计出几何证明方法.”接下来,我们给它取一个名字吧,a2-b2是两个数分别平方再做差,就叫平方差吧!教师问学生,这个公式有什么用呢?我们能不能出一些用了这个公式后很方便的题呢?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先做一个示范,然后鼓励学生出题,大力表扬出的很好的学生,展示不同类型或新颖的出题,然后教师展示学生没有出到的比较重要类型的题,并一起解决这些问题.
教师丙的教学方式跟前面两位教师很不一样,之所以这样选择是教育观念的不一样,前面两位教师追求的是“如何最好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很明显,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体现,学生一直在教师的精心安排下,被动地接受学习.而教师丙定位自己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整节课堂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来获得知识,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高,另外由于是主动去寻求知识,所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求知中获得成就感,让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思考热爱生活,属于“研究型”教学.
真正的“主体性”绝不只是让学生自主地走老师设计好的路,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开拓学习.在具体的教学中,多让学生自主探究,设计课题,设计例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例如,在教授高中数学必修五《等比数列的通项》时,笔者是这样上的这节课,首先提出问题“听说纸如果能被折叠42次就可以上月球”?你们觉得可能吗?然后整节课都围绕解决这个问题展开,首先是查地理书看月球到地球的平均距离为384000千米,通过一定的测量方法,我们估计一张纸的厚度为0.1毫米,折叠42次厚度为0.1mm×242=439804651110.4mm≈4.398×105km>3.84×105km(地月平均距离),探究完得出结论,这句话是对的.
整节课都在快乐的求知中完成,老师也就是提出了个问题,大多时间都是同学们自己查资料,想办法,测量,计算解决了问题.
三、“渔”的作用与意义
国家教育方针中提出,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其“智”不仅仅是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还包括养成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为了实现这样的方教育理念,国家提出了新课改,新课改的理念是“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课堂教学当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了检测新课改的成效,国家在中考高考指向中也逐渐加强能力的考察查,这对我们新时代的教师,特别是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其中传授知识是为“标”,培养各方面的能力是为“本”;数学教学不能只是治“标”而不治“本”,其中,“标”就是“鱼”,“本”就是捕鱼的方法的“渔”.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数学教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乔纳森.学会用技术解决问题———一个建构主义者的视角[M].任友群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67-176.
[责任编辑:李 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