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玩、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无论是低年级学生还是高年级学生,这些天性是孩子所必需的。有时候我们老师对于这些天性往往很是头痛,如果身为老师的我们能多动动脑筋,运用孩子们的这些天性来帮助我们教学的话,音乐课的课堂气氛在高低年级的差别就不会那么大了。
一、把握天性,精设方法
老师们都知道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音乐老师往往能很好地利用低年级学生的这一天性来辅助课堂教学,把学生的好动转化为音乐课堂上的律动,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不仅让孩子玩得高兴,还能从中获得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孩子们喜欢,而且效果也不错。比如一年级教材中有一课《小青蛙找家》,这一课描写小青蛙们蹦蹦跳跳找家的可爱形象。一年级孩子喜欢小动物,也十分爱护它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他们喜欢学青蛙跳的模仿天性辅助教学,在欢乐的律动中加深对音乐的印象,从而对歌曲进行记忆加工,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会歌曲,不但他们玩得快乐,我们也教得轻松。
好动这一特性不是低年级学生的专利,高年级学生也是爱玩的孩子,他们也具备这一特性,有些时候甚至比低年级还要突出,但是高年级学生的好动却不是音乐老师能任意控制与运用的,如果运用得不妥,课堂效果就会适得其反。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二课欣赏曲《马刀舞曲》和歌曲《剪羊毛》,这一课的歌曲与欣赏曲目相对都是比较欢快的,节奏性强,于是我试着用低年级的教学手法,让他们自由想象舞曲的画面与对舞曲的感想,放任自由空间让他们自己感受音乐。但没想到的是,课堂就像炸开的马蜂窝一样,吵得不可开交。本想运用学生好动的特性来更好地完成教学,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运用一些声势训练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如让学生左手匀速地拍,右手比左手快一倍或左手画圈,右手上下直线拍,便会感觉两手程度不等地互有牵制和干扰。这说明各自独立活动,互相协调的双手活动平衡能力的获得也要经过一定的锻炼,从而使学生们懂得双手活动平衡的练习,在音乐中具有重大的实际价值。像这样有挑战性的练习更能引起高年级学生的兴趣,在挑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也从玩乐中获得一定的音乐知识,这样的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二、放飞课堂,自主体验
音乐给人以快乐、忧伤、激扬、兴奋等各种感觉。无论音乐老师怎样去设计、创新音乐课,它最终离不开音乐带给人快乐的本原。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出现了多姿多彩的教学方式,有音乐与文学的结合,有音乐与美术的结合,有音乐与舞蹈的结合,这么多的教学形式中大多都是在教室中进行的,高段的活泼氛围较之低段课又稍微逊色。试想,能否让音乐课走出教室,在室外进行音乐授课,那样的教学效果会是怎样的呢?是不是能调整高段学生拘谨、不善合作的状态呢?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一两节音乐课改在了室外,组织学生来到操场。我们席地而坐,以蔚蓝的天空为背景开始了音乐课。果然学生异常的兴奋,我趁势以游戏的方式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如音乐接龙、节奏接龙、即兴音乐表演、主题音乐会等音乐小游戏。由于没做好充分的设施准备,在室外进行的音乐课脱离了音乐课的本质,不是以音乐为主题,而是以娱乐的游戏为主题的音乐课,虽然与以往的音乐课不一样,但这节课的过程却洋溢着欢声笑语,我感觉到他们从紧张的学习当中得到了真正的放松,真正享受到了音乐带来的乐趣。哈奥尔夫也主张应当从“游戏”入手,将孩子们的娱乐优势(天性)转向——用心去“冒险”,在娱乐时我们能经历一种最完美的人类状态。而紧张与放松之间的完全平衡就是人类心灵的延伸,娱乐并不为失败而困扰,游戏中也有风险,但娱乐是一种自我成长的过程,让学生在游戏中去探索声音,去尝试用字词、语言、用自己的动作,自己体验和学习音乐。
三、想唱就唱,唱得漂亮
这几年来“超女”风靡全国,“想唱就唱”是大赛最响亮、最煽情的口号。每个选手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音乐梦想,走上绚丽的舞台展示自己的才华,即使结果不如意,我想那过程已经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勇气和毅力。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选手们只有在台下做足功课,在台上才会对歌曲信手拈来,他们是真正的“想唱就唱”。低年级学生爱表现也敢于表现自己,所以低年级学生大多都能“想唱就唱”,而且能“唱得响亮”,而高年级学生的羞涩心理,以及过重的学业负担,压制了学生爱唱爱跳的天性,即使在音乐课堂上,也不敢想唱就唱,就更别说唱得漂亮了。我想先别说急着让学生“唱得漂亮”,如果能让学生自信地面对众人歌唱那就是我们音乐老师的成功。要想让学生自信地唱,首先要让学生爱上唱歌,爱唱之后自然就想唱有得唱了!所以老师要注意发现并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唤起学生的活跃情绪和学习兴趣,形成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音乐世界中享受、体验、发展。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自由飞翔在音乐殿堂中,飞得更高更远,让学生在音乐的殿堂里,“想唱就唱,唱得响亮,唱得漂亮”。
(责编钟岚)
一、把握天性,精设方法
老师们都知道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音乐老师往往能很好地利用低年级学生的这一天性来辅助课堂教学,把学生的好动转化为音乐课堂上的律动,使得课堂气氛活跃,不仅让孩子玩得高兴,还能从中获得知识。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但孩子们喜欢,而且效果也不错。比如一年级教材中有一课《小青蛙找家》,这一课描写小青蛙们蹦蹦跳跳找家的可爱形象。一年级孩子喜欢小动物,也十分爱护它们。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他们喜欢学青蛙跳的模仿天性辅助教学,在欢乐的律动中加深对音乐的印象,从而对歌曲进行记忆加工,让他们在玩乐中学会歌曲,不但他们玩得快乐,我们也教得轻松。
好动这一特性不是低年级学生的专利,高年级学生也是爱玩的孩子,他们也具备这一特性,有些时候甚至比低年级还要突出,但是高年级学生的好动却不是音乐老师能任意控制与运用的,如果运用得不妥,课堂效果就会适得其反。例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第二课欣赏曲《马刀舞曲》和歌曲《剪羊毛》,这一课的歌曲与欣赏曲目相对都是比较欢快的,节奏性强,于是我试着用低年级的教学手法,让他们自由想象舞曲的画面与对舞曲的感想,放任自由空间让他们自己感受音乐。但没想到的是,课堂就像炸开的马蜂窝一样,吵得不可开交。本想运用学生好动的特性来更好地完成教学,但结果却事与愿违。于是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运用一些声势训练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兴趣。如让学生左手匀速地拍,右手比左手快一倍或左手画圈,右手上下直线拍,便会感觉两手程度不等地互有牵制和干扰。这说明各自独立活动,互相协调的双手活动平衡能力的获得也要经过一定的锻炼,从而使学生们懂得双手活动平衡的练习,在音乐中具有重大的实际价值。像这样有挑战性的练习更能引起高年级学生的兴趣,在挑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也从玩乐中获得一定的音乐知识,这样的方式何乐而不为呢?
二、放飞课堂,自主体验
音乐给人以快乐、忧伤、激扬、兴奋等各种感觉。无论音乐老师怎样去设计、创新音乐课,它最终离不开音乐带给人快乐的本原。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出现了多姿多彩的教学方式,有音乐与文学的结合,有音乐与美术的结合,有音乐与舞蹈的结合,这么多的教学形式中大多都是在教室中进行的,高段的活泼氛围较之低段课又稍微逊色。试想,能否让音乐课走出教室,在室外进行音乐授课,那样的教学效果会是怎样的呢?是不是能调整高段学生拘谨、不善合作的状态呢?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把一两节音乐课改在了室外,组织学生来到操场。我们席地而坐,以蔚蓝的天空为背景开始了音乐课。果然学生异常的兴奋,我趁势以游戏的方式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如音乐接龙、节奏接龙、即兴音乐表演、主题音乐会等音乐小游戏。由于没做好充分的设施准备,在室外进行的音乐课脱离了音乐课的本质,不是以音乐为主题,而是以娱乐的游戏为主题的音乐课,虽然与以往的音乐课不一样,但这节课的过程却洋溢着欢声笑语,我感觉到他们从紧张的学习当中得到了真正的放松,真正享受到了音乐带来的乐趣。哈奥尔夫也主张应当从“游戏”入手,将孩子们的娱乐优势(天性)转向——用心去“冒险”,在娱乐时我们能经历一种最完美的人类状态。而紧张与放松之间的完全平衡就是人类心灵的延伸,娱乐并不为失败而困扰,游戏中也有风险,但娱乐是一种自我成长的过程,让学生在游戏中去探索声音,去尝试用字词、语言、用自己的动作,自己体验和学习音乐。
三、想唱就唱,唱得漂亮
这几年来“超女”风靡全国,“想唱就唱”是大赛最响亮、最煽情的口号。每个选手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音乐梦想,走上绚丽的舞台展示自己的才华,即使结果不如意,我想那过程已经是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勇气和毅力。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选手们只有在台下做足功课,在台上才会对歌曲信手拈来,他们是真正的“想唱就唱”。低年级学生爱表现也敢于表现自己,所以低年级学生大多都能“想唱就唱”,而且能“唱得响亮”,而高年级学生的羞涩心理,以及过重的学业负担,压制了学生爱唱爱跳的天性,即使在音乐课堂上,也不敢想唱就唱,就更别说唱得漂亮了。我想先别说急着让学生“唱得漂亮”,如果能让学生自信地面对众人歌唱那就是我们音乐老师的成功。要想让学生自信地唱,首先要让学生爱上唱歌,爱唱之后自然就想唱有得唱了!所以老师要注意发现并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唤起学生的活跃情绪和学习兴趣,形成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音乐世界中享受、体验、发展。教师的责任在于引导学生自由飞翔在音乐殿堂中,飞得更高更远,让学生在音乐的殿堂里,“想唱就唱,唱得响亮,唱得漂亮”。
(责编钟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