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学们好,又到了国学讲堂的时间啦!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一个关于远大志向的故事,先来读一读原文吧。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tuán)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晏鸟(yàn)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hāo)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1.抟:盘旋向上。
2.扶摇:旋风。
3.南冥:南海(非现今地图上的中国南海)。冥,通“溟”,指广阔幽深的大海。
4.斥晏鸟:一种小鸟。
5.蓬蒿:泛指草丛。
6.奚适:奚,哪里、什么;适,去往。奚适即“去哪里”。
本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首篇,也是全书在艺术和思想上的浓缩和代表。庄子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描绘了一种神话般的生物——鹏,它的背像泰山一样雄伟壮阔,它的翅膀展开来就像天边的云一样一望无际。鹏盘旋向上,飞到九万里高的高空,穿过云层,背靠青天,往南海飞去。有一种飞不到一尺远的小鸟叫斥晏鸟,它嘲笑说:“它(指鹏)要去哪儿呢?我跳跃飞起,不过几丈高就掉落下来,在草丛之中翱翔,这就是飞翔的极限了,但它要去哪儿呢?”
斥晏鸟只是一种小鸟,最高也只能飞到几尺高,终日流连于低矮的草丛之中,所以无法理解在万里高空翱翔的大鹏,讥笑它那样夸张的飞翔是没有目的、不知所谓的。对于鹏来说,这样的讥讽自然是可笑的。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也会觉得斥晏鸟的这番言论可怜而可悲。庄子想要借此来表明一个道理: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是永远无法理解那些志向高远的人的。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大鹏,时刻仰望着更高的天空,心存远大的抱负。也许我们最终无法像鹏那样一飞冲天,但我们却能拥有更加开阔的心胸和眼界,而不会像斥晏鸟那样,永远满足于低矮的草丛,失去了展望更加广阔的世界的气度,沦为笑柄。
志存高远者和坐井观天者的对立是一种常见的矛盾,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以听到诸如“痴心妄想”“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之类的冷嘲热讽。但其实我们要明白,远大的理想和务实的作风并不是水火不容的,相反,只有脚踏实地,认清现实,在此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才能最终实现理想。空有抱负而不付诸行动,没有真才实学,那就成了眼高手低的夸夸其谈,同样是不可取的。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两个小故事,从正反两面来看一看“行动派”和“空谈派”各自的结局。
陈胜是秦代一个普通的农民,每天和其他农民一起给别人耕田为生,但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并不满足于这样的生活。有一天休息时,他惆怅了许久,说:“要是哪天我们有人大富大贵了,不要忘记彼此之间的情谊啊。”边上有人嘲笑他说:“你不过是个耕田的,哪里去找什么富贵?”陈胜叹气道:“燕雀怎能明白鸿鹄的志向?”意思是说你们的目光短浅、心胸狭窄,怎么会理解我的抱负呢?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焚书坑儒,一系列不得民心的暴政早已埋下了祸患的种子。秦始皇去世后,由于储君之争和奸臣当道等因素,情况变本加厉。陈胜在大泽乡举起了反抗的旗帜,喊出了那句著名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并迅速集结了一批足以震动天下的军队,攻城拔寨,自立为王,昔日嘲笑他的一起耕田的伙伴也纷纷赶来巴结奉承。陈胜虽然最终功败垂成,但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军领袖,在史书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事实上,陈胜的事迹也确实鼓舞了后世无数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底层人民。无论是明太祖朱元璋、闯王李自成,还是天王洪秀全,他们或多或少都受到陈胜的一些影响,生逢乱世,以一介匹夫的身份,进而搅动风云,成就王侯之功。
“清谈误国”,最早由明朝末年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提出,批评的是西晋的王衍,以及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清淡”之风。
王衍出身于琅琊王家,在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魏晋时代,他凭借良好的出身和名气先后出任尚书令、太尉等官职。作为魏晋文士的代表之一,王衍醉心于“清谈”,终日与人高谈阔论,所谈论的内容也往往都是空泛、晦涩的玄学理论,听上去高深莫测,实则全无半点实用。不过他的那些华而不实的理论在那个清谈风气盛行的时代却很能唬人,许多人被他俊秀的外表和“高深”的谈吐所折服。王衍自己也以子贡(孔子的弟子)自居,经常对别人评头论足,俨然一副圣人做派。
但到了真正需要人才的時候,王衍的这张“画皮”很快就被赤裸裸地揭开了。石勒起兵叛乱,直逼西晋都城洛阳。东海王司马越出兵平叛,王衍作为太尉随军出征。不料司马越病死军中,王衍的官职、地位、名气最响,众人推举他任元帅继续领兵平叛。只会纸上谈兵的王衍就露了怯,惧不敢当。石勒率军来犯,王衍竟纵容属下数万兵卒争相逃窜,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后来见事不可为,王衍干脆投降叛军,并劝石勒称帝,可以说丢尽了朝廷大员的脸面和文人的风骨。可惜他这番奴颜婢膝的丑态换来的也是石勒的不屑,被石勒指使士兵用墙压死。
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tuán)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晏鸟(yàn)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hāo)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
1.抟:盘旋向上。
2.扶摇:旋风。
3.南冥:南海(非现今地图上的中国南海)。冥,通“溟”,指广阔幽深的大海。
4.斥晏鸟:一种小鸟。
5.蓬蒿:泛指草丛。
6.奚适:奚,哪里、什么;适,去往。奚适即“去哪里”。
本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一书的首篇,也是全书在艺术和思想上的浓缩和代表。庄子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描绘了一种神话般的生物——鹏,它的背像泰山一样雄伟壮阔,它的翅膀展开来就像天边的云一样一望无际。鹏盘旋向上,飞到九万里高的高空,穿过云层,背靠青天,往南海飞去。有一种飞不到一尺远的小鸟叫斥晏鸟,它嘲笑说:“它(指鹏)要去哪儿呢?我跳跃飞起,不过几丈高就掉落下来,在草丛之中翱翔,这就是飞翔的极限了,但它要去哪儿呢?”
斥晏鸟只是一种小鸟,最高也只能飞到几尺高,终日流连于低矮的草丛之中,所以无法理解在万里高空翱翔的大鹏,讥笑它那样夸张的飞翔是没有目的、不知所谓的。对于鹏来说,这样的讥讽自然是可笑的。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也会觉得斥晏鸟的这番言论可怜而可悲。庄子想要借此来表明一个道理:目光短浅的井底之蛙是永远无法理解那些志向高远的人的。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大鹏,时刻仰望着更高的天空,心存远大的抱负。也许我们最终无法像鹏那样一飞冲天,但我们却能拥有更加开阔的心胸和眼界,而不会像斥晏鸟那样,永远满足于低矮的草丛,失去了展望更加广阔的世界的气度,沦为笑柄。
志存高远者和坐井观天者的对立是一种常见的矛盾,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以听到诸如“痴心妄想”“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之类的冷嘲热讽。但其实我们要明白,远大的理想和务实的作风并不是水火不容的,相反,只有脚踏实地,认清现实,在此基础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才能最终实现理想。空有抱负而不付诸行动,没有真才实学,那就成了眼高手低的夸夸其谈,同样是不可取的。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两个小故事,从正反两面来看一看“行动派”和“空谈派”各自的结局。
陈胜是秦代一个普通的农民,每天和其他农民一起给别人耕田为生,但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他并不满足于这样的生活。有一天休息时,他惆怅了许久,说:“要是哪天我们有人大富大贵了,不要忘记彼此之间的情谊啊。”边上有人嘲笑他说:“你不过是个耕田的,哪里去找什么富贵?”陈胜叹气道:“燕雀怎能明白鸿鹄的志向?”意思是说你们的目光短浅、心胸狭窄,怎么会理解我的抱负呢?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兴土木,焚书坑儒,一系列不得民心的暴政早已埋下了祸患的种子。秦始皇去世后,由于储君之争和奸臣当道等因素,情况变本加厉。陈胜在大泽乡举起了反抗的旗帜,喊出了那句著名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并迅速集结了一批足以震动天下的军队,攻城拔寨,自立为王,昔日嘲笑他的一起耕田的伙伴也纷纷赶来巴结奉承。陈胜虽然最终功败垂成,但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军领袖,在史书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事实上,陈胜的事迹也确实鼓舞了后世无数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底层人民。无论是明太祖朱元璋、闯王李自成,还是天王洪秀全,他们或多或少都受到陈胜的一些影响,生逢乱世,以一介匹夫的身份,进而搅动风云,成就王侯之功。
“清谈误国”,最早由明朝末年著名思想家顾炎武提出,批评的是西晋的王衍,以及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清淡”之风。
王衍出身于琅琊王家,在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魏晋时代,他凭借良好的出身和名气先后出任尚书令、太尉等官职。作为魏晋文士的代表之一,王衍醉心于“清谈”,终日与人高谈阔论,所谈论的内容也往往都是空泛、晦涩的玄学理论,听上去高深莫测,实则全无半点实用。不过他的那些华而不实的理论在那个清谈风气盛行的时代却很能唬人,许多人被他俊秀的外表和“高深”的谈吐所折服。王衍自己也以子贡(孔子的弟子)自居,经常对别人评头论足,俨然一副圣人做派。
但到了真正需要人才的時候,王衍的这张“画皮”很快就被赤裸裸地揭开了。石勒起兵叛乱,直逼西晋都城洛阳。东海王司马越出兵平叛,王衍作为太尉随军出征。不料司马越病死军中,王衍的官职、地位、名气最响,众人推举他任元帅继续领兵平叛。只会纸上谈兵的王衍就露了怯,惧不敢当。石勒率军来犯,王衍竟纵容属下数万兵卒争相逃窜,自相践踏,死者不计其数。后来见事不可为,王衍干脆投降叛军,并劝石勒称帝,可以说丢尽了朝廷大员的脸面和文人的风骨。可惜他这番奴颜婢膝的丑态换来的也是石勒的不屑,被石勒指使士兵用墙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