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三顾茅庐》教学中有学生认为“刘备和唐僧差不多”,作者对此进行了机智的处理,并以此为例,认为语文教学就是一趟探春的旅行,只拣儿童多处行,语文课堂春意浓。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教学片断 春意
一、题记
一千多年前,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曰:“儿童不解春何在,只向游人多处行。”几十年前,当代著名作家冰心说:“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我更喜欢后者,因为在我的眼里,语文教学就是一趟探春的旅行,唯有跟随孩子的脚步,聆听孩子的心声,合上孩子的节拍,才能真正欣赏到满目春光,践行我的语文教育理想。
二、案例描述
2010年4月1日,我在学校执教了一节语文研讨课,课题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八课《三顾茅庐》。在这个历史故事中,“诚心诚意”是文章的核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中的关键词句,结合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收获,品读文字,体悟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感受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从而受到艺术的感染。总体来看,这堂课没有拘泥于文本,而是把《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放在《三国演义》这个大背景中,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表达积极,具有一定的深度,语文素养得到了较好的培养与发展,听课领导、老师都给予了较好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让我备受鼓舞。
课后,陈春亚老师非常谦虚地问了我一个问题:“袁老师,在你的语文课堂里,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敢说、会说、乐说。而你在课堂上可谓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学生在课堂上的有些表达让人感觉与文本风马牛不相及,比如说,当学生品读‘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这部分内容时,有学生就想到了西天取经的唐僧,当时我坐在后面听课,还真不知怎么处理呢。可是你却让它成为了一个非常好的课堂教学资源,请问,你是怎么做到的?请不吝赐教!”
陈老师所说的教学片断整理如下:
生1:我从“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这句话体会到刘备是诚心诚意地来请诸葛亮的,因为他离那么远就下马了,就生怕会打扰诸葛亮,显得很有礼貌。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骑马直冲到人家门口,的确没有礼貌。
生2:老师,我觉得刘备和唐僧差不多。
师:哦,你说说看,他们哪里像?
生2:唐僧去西天取经,不愿骑马,不愿让孙悟空背他。孙悟空一个筋斗就有十万八千里,要他背肯定很快就到西天了。可是唐僧没有要他背。(这位学生的声音渐渐低了,说不下去了。)
师:你比老师想得还要好。听你这么一说,我明白了,唐僧去西天取经时,一步一个脚印,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对佛祖真是诚心诚意。同学们,听到这些,你们有了什么新体会?
生3:我觉得刘备对诸葛亮十分尊重,像拜佛一样诚心。
生4:在刘备心里,诸葛亮就是他的救星,他是诚心诚意地去拜访的,不想有一点点冒犯。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呀!这一“下马步行”看似普普通通,原来竟蕴含着刘备对诸葛亮深深的敬意、无比的诚意。让我们捧起书,在朗读中再次感受刘备的这份诚意。
我深深地知道“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绝对是过奖,我虽实在是不敢当,但也照单全收,因为它是陈老师给予我的最真诚的鼓励。陈老师的这个问题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细细咀嚼,感想颇多,现小结如下。
三、反思与分析
(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相信孩子,预约春意。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阳光暖了,大地暖了,江水也暖了。会是谁最先察觉到这江水之暖?东坡居士深信唯有游于江中的鸭子是也。于是,我们听到他捋须笑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鸭子尚且能感受到春天的消息,充满灵性的孩子们面对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怎么可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呢?《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老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句话一线的语文老师应该都知道,也一定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能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但是,知道没有力量,只有相信才有力量。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对于文本一定会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体验、感悟、思考,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语文课堂的时空还给孩子,让孩子触摸文字,感受文字,积累文字,喜爱文字,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预约课堂学习中的精彩。
因此,当孩子在课堂里说“刘备和唐僧差不多”时,我们不会因此言远离我们的预设程序而武断定论:“他们俩没有什么相似,你想得太远了。”也不会因此言超出我们的预设答案而胡乱搪塞:“你的理解真独特,请坐!”而是会微笑着问他:“哦,你说说看,他们哪里像?”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刘备下马步行”这一看似普普通通的行为,有了更多的感悟,更深的理解,更准的把握。
敢问各位语文教师,谁会在备课中会想到刘备和唐僧会有本质上的相似,刘备是像拜佛求仙一般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呢?坦率地说,我是压根儿没有想到的。是的,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每一种思维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相信孩子,就能预约精彩。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引领孩子,捕捉春意。
相信语文课堂里的每一个孩子,尊重语文课堂里的每一个体悟,并不是放任孩子的课堂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告诉我们:“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这探春的语文学习之旅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地位,才能在有限的旅程中,引领学生领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捕捉到更多、更美的风景。
在上面的教学片断中,学生在谈刘备与唐僧的共同点时,只是讲到了他们外在行为上的相似点——都是步行,还没有能够讲清内在的相似点——诚心诚意。其他孩子对他的发言是一知半解,甚至觉得莫名其妙。这时,我及时小结,点出了唐僧坚持自己走,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是对佛祖的诚意诚意,并顺势引导:“听到这些,你们又有了什么新的体会?”此时,“绣球”再次抛给了孩子,再度引导孩子走进文本,思考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孩子们才茅塞顿开,体悟到刘备对诸葛亮像对佛祖一样的敬重,一样的诚心诚意。那时的课堂里,洋溢着浓浓的真情,学生的诵读也有滋有味,情真意切。
(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约定孩子,续写春意。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宋朝的朱熹在泗水河畔的寻觅,他觅得的不仅仅是百花争艳的春天,还有如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一般的孔子。吾等小辈,无论借我多少胆,都自是万万不敢与孔子相比,所幸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悠悠然曰:“道不远人。”沐浴圣人的光辉,凝神回眸这一课,笑意在我心底荡漾,在我眉宇舒展,在我嘴角轻扬……嗬,原来孩子是如此灵动,如此多彩,与他们相约的语文学习之旅,一路春光,是如此自由、愉悦与美好。此时此刻,冰心先生的由衷感叹又轻轻响起:“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是的,只拣儿童多处行,语文课堂春意浓,我深信,我努力,我憧憬。
关键词: 语文课堂 教学片断 春意
一、题记
一千多年前,晚唐著名诗人李商隐曰:“儿童不解春何在,只向游人多处行。”几十年前,当代著名作家冰心说:“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我更喜欢后者,因为在我的眼里,语文教学就是一趟探春的旅行,唯有跟随孩子的脚步,聆听孩子的心声,合上孩子的节拍,才能真正欣赏到满目春光,践行我的语文教育理想。
二、案例描述
2010年4月1日,我在学校执教了一节语文研讨课,课题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八课《三顾茅庐》。在这个历史故事中,“诚心诚意”是文章的核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中的关键词句,结合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收获,品读文字,体悟刘备对人才的尊重,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感受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从而受到艺术的感染。总体来看,这堂课没有拘泥于文本,而是把《三顾茅庐》这篇课文放在《三国演义》这个大背景中,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表达积极,具有一定的深度,语文素养得到了较好的培养与发展,听课领导、老师都给予了较好的评价和热情的鼓励,让我备受鼓舞。
课后,陈春亚老师非常谦虚地问了我一个问题:“袁老师,在你的语文课堂里,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敢说、会说、乐说。而你在课堂上可谓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学生在课堂上的有些表达让人感觉与文本风马牛不相及,比如说,当学生品读‘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这部分内容时,有学生就想到了西天取经的唐僧,当时我坐在后面听课,还真不知怎么处理呢。可是你却让它成为了一个非常好的课堂教学资源,请问,你是怎么做到的?请不吝赐教!”
陈老师所说的教学片断整理如下:
生1:我从“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这句话体会到刘备是诚心诚意地来请诸葛亮的,因为他离那么远就下马了,就生怕会打扰诸葛亮,显得很有礼貌。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骑马直冲到人家门口,的确没有礼貌。
生2:老师,我觉得刘备和唐僧差不多。
师:哦,你说说看,他们哪里像?
生2:唐僧去西天取经,不愿骑马,不愿让孙悟空背他。孙悟空一个筋斗就有十万八千里,要他背肯定很快就到西天了。可是唐僧没有要他背。(这位学生的声音渐渐低了,说不下去了。)
师:你比老师想得还要好。听你这么一说,我明白了,唐僧去西天取经时,一步一个脚印,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对佛祖真是诚心诚意。同学们,听到这些,你们有了什么新体会?
生3:我觉得刘备对诸葛亮十分尊重,像拜佛一样诚心。
生4:在刘备心里,诸葛亮就是他的救星,他是诚心诚意地去拜访的,不想有一点点冒犯。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呀!这一“下马步行”看似普普通通,原来竟蕴含着刘备对诸葛亮深深的敬意、无比的诚意。让我们捧起书,在朗读中再次感受刘备的这份诚意。
我深深地知道“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绝对是过奖,我虽实在是不敢当,但也照单全收,因为它是陈老师给予我的最真诚的鼓励。陈老师的这个问题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细细咀嚼,感想颇多,现小结如下。
三、反思与分析
(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相信孩子,预约春意。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阳光暖了,大地暖了,江水也暖了。会是谁最先察觉到这江水之暖?东坡居士深信唯有游于江中的鸭子是也。于是,我们听到他捋须笑吟:“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鸭子尚且能感受到春天的消息,充满灵性的孩子们面对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怎么可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呢?《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特别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能以老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句话一线的语文老师应该都知道,也一定有相当一部分老师能一字不差地背诵下来,但是,知道没有力量,只有相信才有力量。我们应该相信学生对于文本一定会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体验、感悟、思考,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语文课堂的时空还给孩子,让孩子触摸文字,感受文字,积累文字,喜爱文字,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预约课堂学习中的精彩。
因此,当孩子在课堂里说“刘备和唐僧差不多”时,我们不会因此言远离我们的预设程序而武断定论:“他们俩没有什么相似,你想得太远了。”也不会因此言超出我们的预设答案而胡乱搪塞:“你的理解真独特,请坐!”而是会微笑着问他:“哦,你说说看,他们哪里像?”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刘备下马步行”这一看似普普通通的行为,有了更多的感悟,更深的理解,更准的把握。
敢问各位语文教师,谁会在备课中会想到刘备和唐僧会有本质上的相似,刘备是像拜佛求仙一般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呢?坦率地说,我是压根儿没有想到的。是的,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每一种思维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相信孩子,就能预约精彩。
(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引领孩子,捕捉春意。
相信语文课堂里的每一个孩子,尊重语文课堂里的每一个体悟,并不是放任孩子的课堂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告诉我们:“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因此,在这探春的语文学习之旅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地位,才能在有限的旅程中,引领学生领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捕捉到更多、更美的风景。
在上面的教学片断中,学生在谈刘备与唐僧的共同点时,只是讲到了他们外在行为上的相似点——都是步行,还没有能够讲清内在的相似点——诚心诚意。其他孩子对他的发言是一知半解,甚至觉得莫名其妙。这时,我及时小结,点出了唐僧坚持自己走,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是对佛祖的诚意诚意,并顺势引导:“听到这些,你们又有了什么新的体会?”此时,“绣球”再次抛给了孩子,再度引导孩子走进文本,思考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孩子们才茅塞顿开,体悟到刘备对诸葛亮像对佛祖一样的敬重,一样的诚心诚意。那时的课堂里,洋溢着浓浓的真情,学生的诵读也有滋有味,情真意切。
(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约定孩子,续写春意。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是宋朝的朱熹在泗水河畔的寻觅,他觅得的不仅仅是百花争艳的春天,还有如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一般的孔子。吾等小辈,无论借我多少胆,都自是万万不敢与孔子相比,所幸两千多年前的孔夫子悠悠然曰:“道不远人。”沐浴圣人的光辉,凝神回眸这一课,笑意在我心底荡漾,在我眉宇舒展,在我嘴角轻扬……嗬,原来孩子是如此灵动,如此多彩,与他们相约的语文学习之旅,一路春光,是如此自由、愉悦与美好。此时此刻,冰心先生的由衷感叹又轻轻响起:“只拣儿童多处行,是永远不会找不到春天的!”
是的,只拣儿童多处行,语文课堂春意浓,我深信,我努力,我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