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移有过程,物变有过程,万物运动都有过程。诚然教学也应该有过程教学。
就数学而言,教师应培养学生上课学习的过程、解题的过程,也就是完成过程教学。下面简单说一下上课学习过程。
预习,是了解明天要讲的课哪些掌握了,哪些没掌握;听课,要集中精力听没掌握的东西;课下,练习巩固,把先后知识进行比较、整理。这些过程看似容易,但让学生们形成习惯却很难。下面说一说解题过程。
在解题时,教师一定要重视解题过程,要求从实际出发,思路清晰。如下例:
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中,M为AB上一点,N为BC上一点,BM=BN,BP⊥MC于P。求证:DP⊥NP。
分析:(1)由题意知:正方形ABCD、告诉了①AB=CD=BC=AD;②∠A=∠ADC=∠ABC=∠BCD=90°;③四边垂直。
BM=BN:说明:①线段BM与BN可互相替换。②是否在同一三角形或四边形。③若在不同的三角形中,两三角形是否有全等的可能。
BP⊥MC:说明:①∠BPC=90°;②在Rt△MBC中BP是边MC上的高,∠MCB=∠PCB,则∠BMC=90°-∠MCB=90°-∠PCB=∠PBC,由判定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两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得Rt△MBC∽Rt△BPC,得出MB/BP=BC/PC,同理Rt△MBP∽Rt△BPC,Rt△BPC∽Rt△BMC。
(2)由已知分析完,再从求证入手。
要证明:DP⊥NP的判定定理就是∠DNP=90°,从图知∠BPC=∠BPN+∠NPC=90°,∠DPN=∠DPC+∠CPN若证明∠BPN=∠CPD,则∠BPC=∠DPN。要证∠BPN=∠CPD有这么几种思路:①看是否在同一三角形。②看是否在同一四边形。③看是否是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傍内角。④看分别所在的两三角形是否全等或相似。
看图知:∠BPN在△BPN中,∠CPD在△CPD中。两三角形明显不全等,只能看是否相似。
相似必须满足相似的判定定理:①对应两角相等。②三条对应边比相等。③两对应边比相等,且夹角相等。
两三角形的内角关系:∠BCP+∠PCD=90°,∠BCP+∠PBC=90°,∠PCD=∠PBC。
再看边,(若说明PC/PB=DC/BN,问题就解决。)
从已知:DC=CB,BN=MB,MB/BP=BC/PC,得:PC/PB=DC/BN,说明△BPN∽△DPC。
分析完,再详细做答。
我希望教师们在讲题时,把分析过程写上,学生们在做题时,也把分析部分写上。这样做有以下好处:
①可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题意。
②加深教师对学生做题的了解。学生做题把分析部分写上,教师就可以知道学生的思路对不对,题中所含的知识掌握没有,是否是抄的。还可以发现哪些学生基础牢固,哪些学生思维灵活,哪些学生富有想象力。
③让学生解题时,思路清晰。把分析部分写上,做完题,大脑很清楚这道题为什么要这样做,利用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我掌握得清楚不清楚?分析问题时我走了弯路吗?我是从什么地方入手的?为什么要从这个地方入手?可不可以从别的地方入手?逻辑严密不严密,定理用的对不对?有计算错的地方吗?表述的清楚不清楚?
④可开发思路,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
我想说了这么多好处,你应该知道写分析部分的必要性了吧!上课学习过程、解题过程合起就是过程教学。望这种教学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就数学而言,教师应培养学生上课学习的过程、解题的过程,也就是完成过程教学。下面简单说一下上课学习过程。
预习,是了解明天要讲的课哪些掌握了,哪些没掌握;听课,要集中精力听没掌握的东西;课下,练习巩固,把先后知识进行比较、整理。这些过程看似容易,但让学生们形成习惯却很难。下面说一说解题过程。
在解题时,教师一定要重视解题过程,要求从实际出发,思路清晰。如下例:
已知:如图正方形ABCD中,M为AB上一点,N为BC上一点,BM=BN,BP⊥MC于P。求证:DP⊥NP。
分析:(1)由题意知:正方形ABCD、告诉了①AB=CD=BC=AD;②∠A=∠ADC=∠ABC=∠BCD=90°;③四边垂直。
BM=BN:说明:①线段BM与BN可互相替换。②是否在同一三角形或四边形。③若在不同的三角形中,两三角形是否有全等的可能。
BP⊥MC:说明:①∠BPC=90°;②在Rt△MBC中BP是边MC上的高,∠MCB=∠PCB,则∠BMC=90°-∠MCB=90°-∠PCB=∠PBC,由判定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两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得Rt△MBC∽Rt△BPC,得出MB/BP=BC/PC,同理Rt△MBP∽Rt△BPC,Rt△BPC∽Rt△BMC。
(2)由已知分析完,再从求证入手。
要证明:DP⊥NP的判定定理就是∠DNP=90°,从图知∠BPC=∠BPN+∠NPC=90°,∠DPN=∠DPC+∠CPN若证明∠BPN=∠CPD,则∠BPC=∠DPN。要证∠BPN=∠CPD有这么几种思路:①看是否在同一三角形。②看是否在同一四边形。③看是否是对顶角、同位角、内错角、同傍内角。④看分别所在的两三角形是否全等或相似。
看图知:∠BPN在△BPN中,∠CPD在△CPD中。两三角形明显不全等,只能看是否相似。
相似必须满足相似的判定定理:①对应两角相等。②三条对应边比相等。③两对应边比相等,且夹角相等。
两三角形的内角关系:∠BCP+∠PCD=90°,∠BCP+∠PBC=90°,∠PCD=∠PBC。
再看边,(若说明PC/PB=DC/BN,问题就解决。)
从已知:DC=CB,BN=MB,MB/BP=BC/PC,得:PC/PB=DC/BN,说明△BPN∽△DPC。
分析完,再详细做答。
我希望教师们在讲题时,把分析过程写上,学生们在做题时,也把分析部分写上。这样做有以下好处:
①可培养学生从实际出发,认真分析题意。
②加深教师对学生做题的了解。学生做题把分析部分写上,教师就可以知道学生的思路对不对,题中所含的知识掌握没有,是否是抄的。还可以发现哪些学生基础牢固,哪些学生思维灵活,哪些学生富有想象力。
③让学生解题时,思路清晰。把分析部分写上,做完题,大脑很清楚这道题为什么要这样做,利用了哪些知识,这些知识我掌握得清楚不清楚?分析问题时我走了弯路吗?我是从什么地方入手的?为什么要从这个地方入手?可不可以从别的地方入手?逻辑严密不严密,定理用的对不对?有计算错的地方吗?表述的清楚不清楚?
④可开发思路,培养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
我想说了这么多好处,你应该知道写分析部分的必要性了吧!上课学习过程、解题过程合起就是过程教学。望这种教学能得到大家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