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同时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尝试将数学学困生编在一个班,下文分别从合理分组、管理实施、评价方式等几方面阐述在转化数学学困生时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有效性、可行性。为了方便说明小组合作在学困生课堂上的开展情况,以《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解析式》为案例。
一、合理分組
我们学校从实际出发,采取数学科走班制的形式分层教学,学优生在一个班,学困生另外组成一个班,在学困生班再分组合作互助学习。根据入学成绩和第一次期中测试的成绩把2个平行班进行重新分配,分成学优生在“和美班”(约40人),学困生分在“和乐班”(约35左右)。以后凡是数学课就重组进行上课。这里主要作“学困生”组成的“和乐班”展开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分析。
通过分析数学学困生成因,大约归纳成3类:1.知识储备欠缺;2.学习习惯欠佳;3.学习动力不足。根据这个分类,将学生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若干组,一般是6人一组。先由学生自由组合,没有组合成功的再由教师调节组合。在分组时尽量让这三类人均匀地分散在各组,同时兼顾成绩的好坏,性别的均匀等。这样每组中有各类的学生,有利于学生互助学习,利于教师布置任务和监测教学效果。制定每周计分的表格,并制定评分规则:(1)每个小组的同学分ABC三个层次;(2)A层答对得1分,B层答对得2分,C层答对得3分;(3)抢答时,答错按各层相应扣分;(4)学期末按各组所得总分情况计入总评。笔者任教的学困生班分成六组,他们的组名分别是:怪才、灵感、精英、无双、向阳、紫菜花。
二、管理实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数学学困生的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商定好如下的规定。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长的职责。1.在每节课上按要求组织小组成员积极繁衍,合作学习,互帮互助,共同进步;2.对合作讨论的内容,小组长要督促其他组员做好笔记;3.合作学习完成后,协调确定小组代表发言或上台展示;4.要管理好本小组成员,不能让本小组成员在上课时间讲闲话、做作业、睡觉、看课外书等违纪行为。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科代表的职责。1.要在学习中起表率作用,以优异成绩做好榜样;2.认真、积极参与本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3.在上课期间认真监督全班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同时要及时准确记录各小组得分并统计总分,每节课下课公布各小组总分。
(三)权利。1.各组所得总分在学期末按40%计入每人总评成绩;2.在此基础上,各小组长按本小组总得分情况,在总评给予加5—10分,优秀者将被评为优秀小组长;3.科代表在总评上给予加10分以上。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到,数学学困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是精讲好练的课堂,常常包含“老师讲解、自主探索、合作练习、小组展示”等几个步骤。这几个步骤的设计是基于学困生类型的划分,能针对性强地解决“学困点”。
操作上,课堂的模式也不尽相同,如有些课上安排各组互相出题。由几个比较好的同学在书本或学习资料上找题目,或自编题目给其他组做。题目的“质量”由老师评价给分,如是否有错漏,是否与所学知识紧密相关等。在做这些题时,整个组一起参与,鼓励一题多解,鼓励思维精准,表达简洁。具体采取怎样的课堂模式要看教学进度的安排知识点本身的特点。
三、评价方式
在学困生中实行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更好地落实《课标》提出的“多元评价”的要求。在学困生中实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有如下的设计。
1.评价机制一:通过班干部发动全班同学参与,制定了小组合作评价量化指标,含纪律、发言次数、作业情况、小测(或测验)成绩,相应项目的负责人共同组成评价团队,对全班同学得出每周的综合评定成绩,各小组成员的成绩平均分就是该小组成绩。
2.评价机制二:每节课(无分组时除外)的各组分数,平均每周统计一次。
四、几个关系
1.自主与合作。只有当知识内化,才能有真正有效的合作,同时不是所有的情形均需要合作。所以在组织“小组合作教学”时,不必拘泥于形式,要做到自主与合作的相互补充,相机而行。
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更多体现的是学生“学”的因素。但是小组里互帮的情况正体现了另外的“教”,只不过不通过教师说出来。总之,教师的要作好课堂的组织工作,如果学生能够达到该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一句也不“教”,那又如何?反之,教师“教”得激情洋溢,学生貌合神离,这样的数学课堂也无疑是失败的。
3.沉默与喧嚣。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一个难点就是纪律问题,一不留神,学生们讨论的话题就跑偏。这便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下足功夫,要设计得环环相扣,充分准确地预设学生的上课进展,同时要有相关的制度保障。但总的来说,特别是在学困生中,学生在课堂上能开口表述(可能是向全班或是在自己的组内),总是要比关闭心扉要好一些。
责任编辑 徐国坚
一、合理分組
我们学校从实际出发,采取数学科走班制的形式分层教学,学优生在一个班,学困生另外组成一个班,在学困生班再分组合作互助学习。根据入学成绩和第一次期中测试的成绩把2个平行班进行重新分配,分成学优生在“和美班”(约40人),学困生分在“和乐班”(约35左右)。以后凡是数学课就重组进行上课。这里主要作“学困生”组成的“和乐班”展开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分析。
通过分析数学学困生成因,大约归纳成3类:1.知识储备欠缺;2.学习习惯欠佳;3.学习动力不足。根据这个分类,将学生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若干组,一般是6人一组。先由学生自由组合,没有组合成功的再由教师调节组合。在分组时尽量让这三类人均匀地分散在各组,同时兼顾成绩的好坏,性别的均匀等。这样每组中有各类的学生,有利于学生互助学习,利于教师布置任务和监测教学效果。制定每周计分的表格,并制定评分规则:(1)每个小组的同学分ABC三个层次;(2)A层答对得1分,B层答对得2分,C层答对得3分;(3)抢答时,答错按各层相应扣分;(4)学期末按各组所得总分情况计入总评。笔者任教的学困生班分成六组,他们的组名分别是:怪才、灵感、精英、无双、向阳、紫菜花。
二、管理实施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数学学困生的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商定好如下的规定。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长的职责。1.在每节课上按要求组织小组成员积极繁衍,合作学习,互帮互助,共同进步;2.对合作讨论的内容,小组长要督促其他组员做好笔记;3.合作学习完成后,协调确定小组代表发言或上台展示;4.要管理好本小组成员,不能让本小组成员在上课时间讲闲话、做作业、睡觉、看课外书等违纪行为。
(二)“小组合作学习”中科代表的职责。1.要在学习中起表率作用,以优异成绩做好榜样;2.认真、积极参与本小组的合作学习活动;3.在上课期间认真监督全班各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同时要及时准确记录各小组得分并统计总分,每节课下课公布各小组总分。
(三)权利。1.各组所得总分在学期末按40%计入每人总评成绩;2.在此基础上,各小组长按本小组总得分情况,在总评给予加5—10分,优秀者将被评为优秀小组长;3.科代表在总评上给予加10分以上。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到,数学学困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是精讲好练的课堂,常常包含“老师讲解、自主探索、合作练习、小组展示”等几个步骤。这几个步骤的设计是基于学困生类型的划分,能针对性强地解决“学困点”。
操作上,课堂的模式也不尽相同,如有些课上安排各组互相出题。由几个比较好的同学在书本或学习资料上找题目,或自编题目给其他组做。题目的“质量”由老师评价给分,如是否有错漏,是否与所学知识紧密相关等。在做这些题时,整个组一起参与,鼓励一题多解,鼓励思维精准,表达简洁。具体采取怎样的课堂模式要看教学进度的安排知识点本身的特点。
三、评价方式
在学困生中实行小组合作学习,能够更好地落实《课标》提出的“多元评价”的要求。在学困生中实行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有如下的设计。
1.评价机制一:通过班干部发动全班同学参与,制定了小组合作评价量化指标,含纪律、发言次数、作业情况、小测(或测验)成绩,相应项目的负责人共同组成评价团队,对全班同学得出每周的综合评定成绩,各小组成员的成绩平均分就是该小组成绩。
2.评价机制二:每节课(无分组时除外)的各组分数,平均每周统计一次。
四、几个关系
1.自主与合作。只有当知识内化,才能有真正有效的合作,同时不是所有的情形均需要合作。所以在组织“小组合作教学”时,不必拘泥于形式,要做到自主与合作的相互补充,相机而行。
2.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对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合作学习的课堂上更多体现的是学生“学”的因素。但是小组里互帮的情况正体现了另外的“教”,只不过不通过教师说出来。总之,教师的要作好课堂的组织工作,如果学生能够达到该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一句也不“教”,那又如何?反之,教师“教”得激情洋溢,学生貌合神离,这样的数学课堂也无疑是失败的。
3.沉默与喧嚣。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一个难点就是纪律问题,一不留神,学生们讨论的话题就跑偏。这便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下足功夫,要设计得环环相扣,充分准确地预设学生的上课进展,同时要有相关的制度保障。但总的来说,特别是在学困生中,学生在课堂上能开口表述(可能是向全班或是在自己的组内),总是要比关闭心扉要好一些。
责任编辑 徐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