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视域下民族音乐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承探究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0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文化认同;民族音乐文化;学校教育传承
  郑晓云在《文化认同论》中提出:“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简单来讲,文化认同就是个体对所属群体的共同文化现象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是一个民族最深层次的灵魂。
  各民族音乐文化是各族人民生产生活、历史发展的产物,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智慧,其种类纷繁包含民族歌曲、民族器乐、民族歌舞、说唱艺术、戏曲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若能在学校音乐教育中学会用好民族音乐文化这张牌,不仅可以丰富学校音乐教育的内容,还能拓宽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渠道,实现双赢。这既顺应了新时期的文化强国战略,又响应了国家“在增进文化认同中坚定文化自信”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召.也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民族音乐文化的教育传承效果,是个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选题。
  一、民族音乐文化学校教育传承与增进民族文化认同之间的理论逻辑
  (一)学校音乐教育是增进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实践方式
  文化人类学认为文化具有“习得性”.即认为文化是可以通过学习获得的.“当今社会文化习得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学校教育”。
  在学校音乐教育中.通过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有机融人民族音乐文化内容,多角度、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地使学生们了解民族音乐文化、感受民族音乐文化、体验民族音乐文化、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可以使学生们对民族文化产生认同,树立民族文化自信,自觉传承民族音乐文化。所以说,学校音乐教育是增进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实践方式。
  (二)增进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是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传承的根本出发点
  文化认同本质上是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和归属感。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句经典名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所以,当我们谈增强学生民族音乐文化认同感的问题时,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要使学校音乐教育具体地深入到民族音乐实践当中去,做到在“自我实践中的认同回归”。一方面通过学校音乐教育和民族音乐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将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源流、文化内涵、发展过程、现存曲目进行挖掘和整理,形成系列教材在课堂上加以运用,使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主动参与民族音乐实践活动,体验民族音乐的特色,增加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主观感受力,在自我实践中肯定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体会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从而实现文化认同的回归。
  只有打牢了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这个思想根基.提高了学生“思想”方面的认知.补足了学生“思想”方面的缺失,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传承活动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所以说,增进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是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传承的根本出发点。
  二、民族音乐文化学校教育传承当前面临的困境
  (一)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意识的缺失
  近些年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各类传播方式屡见不鲜,各种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多元的音乐环境迅速强烈地冲击着人们的生活。青少年学生心智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正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而以抖音、美拍为代表的短视频APP的盛行,以及被网络红曲、抖音神曲充斥着的现代社会,现代流行音乐商业化、市场化发展日趋成熟,华语乐坛出现的如王菲、刘欢、张学友、周杰伦等一批又一批有影响力的歌星,也加深了流行音乐对年轻大众的影响。这些都导致现代学生把过多的关注目光投向了流行音乐,而纯正的传统音乐文化越来越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显得水土不服。
  (二)重“西”轻“中”,主次颠倒
  目前我国的学校音乐教育主要还是以西方音乐内容占较大比重,传统民族音乐为辅的教育模式。这种现象追溯起来,有其历史原因。
  从中国近代音乐史来看,我国的音乐教育起源于“学堂乐歌”。19世纪,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门户,在变法维新思潮影响下,“创办新式学堂,引进西方先进教育体制,开展现代科学教育”的潮流开始兴起。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仁人志士为富国强兵、抵御外侮、救亡图存,创办新式学堂并开设“乐歌”课,涌现了沈心工、李叔同、曾志态等代表性音乐家,他们成为中国最早一批音乐教师,尤其是李叔同先生,还培育了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等音乐教育家。
  通过学堂乐歌的传唱和早期的学校音乐教育,奠定了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在我国现代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根基,使得西方基本音乐理论和技能开始系统地、大范围地在中国大地上开枝散叶,深刻影响了我国现代学校音乐教育,直至今日这种影响一直存在。
  (三)教师民族音乐基本素质薄弱,传承意识淡薄
  受“学堂乐歌”的启蒙影响,我国的高等专业音乐教育一直沿袭着“西方音乐教育体系”,在这种教育体系中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其价值观念会潜移默化地产生亲西倾向,信奉古典音乐为高雅音乐,认为歌剧、美声唱法、芭蕾舞剧等为高雅的艺术。现在青少年群体中,学习小提琴、钢琴、长笛的人数要远超于学习二胡、琵琶、古筝的人数。在这种体制机制下培养出来的师范生毕业后投入工作岗位时,由于自身对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知识的匮乏,当其站上讲台时也只好沿用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那一套,教学内容的重点会不自觉倾向到自己比较熟悉的西方音乐文化内容上,对中国民族音乐却很少能夠做到深入、细致的讲解。
  三、提升的传承策略与思考
  (一)深化高等学校教育改革,使之成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地
  1.整合高校科研资源,加强非遗保护的学科建设
  高等院校应该如何发挥其科学研究的基本职能,承担起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的重任?首先可以从学科建设方面着手,开展非遗学科建设工作。
  高等学校拥有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在高等院校中整合科研资源,开设音乐文化遗产方向,设定培养方案和目标时可以把民族音乐文化遗产纳入学校音乐学科总体建设规划当中深化研究,整合现有分散的、被边缘化的、有较高艺术价值的音乐文化遗产,根据学科建设和发展实际需要,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开设课程,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努力培养一批具有文化遗产保护前沿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并以“产学研用”为理念,指导开展非遗学科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习实践工作,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方向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并带动学术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基地平台建设。   2.加强民族音乐教材体系建设.增加民族音乐相关课程比重,逐步建立中国音乐教育体系
  教材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起连接作用,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的工具。以民族音乐文化为主的各类教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全面普及和应用,是构建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第一步。
  (1)充分利用现有的“四大集成”的宝库价值
  “四大集成仅民歌就编入近四万首,民间乐曲近万首,戏曲唱腔和曲艺唱段各近五千首,是学校民族音乐教材取之不尽的传统音乐宝库。”我们在编制学校民族音乐教材时,完全可以从四大集成中取材,既要编制全国适用的统编民族音乐教材,各省、各地区教育部门和文化部门也要组织编制和审定一批具有本地区浓郁音乐风格的乡土音乐教材。选编的作品一方面要旋律优美动听,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另一方面还要注重内容健康积极向上。
  (2)尝试发起“全国民族音乐教材体系建设研讨会”
  探索、带领组织编创民族音乐教材,高校有着义不容辞的科研学术担当和责任。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多年来坚持以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为办学宗旨,已成熟的特色课程体系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中国少数民族声乐表演、中国少数民族器乐演奏等,并创编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概论》等40余部特色教材。在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构建少数民族音乐特色学科体系方面作出了卓越表现。
  中央民族大学可发挥自身优势,号召联合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音乐院校及各地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发起“全国民族音乐教材体系建设研讨会”。各地区代表院校充分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深挖本地区音乐文化资源,整理具有本地区鲜明特色的音乐资料并在研讨会各院校之间理论共享:创作具有本地区浓郁音乐风格的作品,在研讨会期间进行展演;最后将研讨会期问的成果整理加工,提交教育部教材局、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等部门,由上级部门指导制定民族音乐教材建设工程。
  (3)注重课程设置上的中西搭配,以中为主,以西为辅
  在学校音乐教育中适当增加民族音乐系列课程的比重.开设《中国民歌演唱》《中国戏曲演唱》《中国古典诗词歌曲演唱》等课程,秉承着“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文化态度,在熟知和掌握了我们自己本民族、本国音乐文化的基础之上,再去了解和丰富外国音乐文化,坚守住民族音乐文化之根。
  3.注重培养具备民族音乐文化素养的种子教师
  高等师范院校是教师的摇篮.在高等师范院校中增加民族音乐课程的比重.注重培养具有民族音乐文化素养的种子音乐教师,遵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哲理,培养一批具有民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并掌握一定民族音乐文化知识、技能的种子音乐教师,意义深刻且急迫。教育部直属六所师范高校应主动发挥在全国师范大学中的模范带头作用,首先在本科师范生的培养方案中加入针对民族音乐文化素养的补充加强专项计划,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所培养的师范生毕业后就像种子一样播撒到中国大地上,辐射带动更多的青少年学生。
  (二)明确学校、教师、学生三个主体的责任,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指明方向
  1.学校应发挥指挥棒的作用
  依托学校建立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基地,搭建平台,让非遗传承人群与学校教师多接触,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另如文中上述:增强学科建设、加强教材建设、增加课程比重、改进学生培养方案、完善教师培训体系等这些措施的具体组织和实施.更多还需从学校层面发挥指挥棒的作用。
  2.教师应发挥领头羊的作用
  音乐教师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播、传承的源头力量,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寒暑假时间主动学习充电.补充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加强自身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储备,增强自身的民族音乐文化素养。一方面,积极下乡进行田野调查,开展相关调研工作,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到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活动中,真切地感受民族音乐文化的生存场域,了解民族音乐在各民族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状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要定期积极参加培训,比如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培计划、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培训班等,努力成为一流的既掌握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理论知识,又会演唱民歌、弹奏民族乐器的音乐教师。
  3.学生应积极主动地投入民族音乐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当中
  藝术不是空中楼阁,它来源于生活,与人们社会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书本上的知识是经过作曲家、编著个人情感意志加工过后的东西。学生只有通过投身于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到人民生活第一线,才能获得比书本上更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经验,这些内容是书本上没有的。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而且随着一次次实践活动的深入,文化认同的种子也会在学生心中逐渐生根发芽,有助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事业的长久发展。
  (三)发挥民族地区区位优势,创造良性运行的“大手拉小手”式教育系统联动传承机制
  “大手拉小手”式教育系统联动传承机制,是指由地方高校牵头,带动当地中小学、幼儿园形成的教育系统一体化传承模式。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
  首先.由高校中从事民族音乐文化研究的科研人员发挥自身的科研学术优势,带头下乡进行田野调查采风,收集、提炼和总结各民族音乐文化中的宝贵基因,将其运用、创作、改编为符合现代校园和学生审美需要的作品,并将其逐渐融入到学校音乐教育活动中,慢慢培养一批热爱并且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学生传承者。
  其次,高校充分发挥其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与当地中小学、幼儿园亲密互动,建立定点帮扶学生实习单位,每年定期分配一定数量的学生去各地中小学、幼儿园实习,带动高校的师生将所获得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技能和观念,带人中小学、幼儿园开展的系列活动和课堂中,进行发展和创造,辐射和带动一批更小的学生们,将民族音乐文化教育传承的种子薪火相传。
  再次,学校与学校之间加强沟通联系、资源共享,高校将掌握的民族音乐文化知识技能和观念带到中小学幼儿园.再由各个学段根据本学段学生的特点对民族音乐文化知识进行加工改造,使其符合本学段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特点。
  最后,根据实际开展情况不断进行调整,明确各自的培养目的和重心,各个学段之间不再单打独斗,而是资源共享、合作互助、联动协作,从而实现1+1大于2的“大手拉小手”式教育系统联动传承机制,扩大学校教育传承的受众和影响范围,真正将民族音乐文化的学校教育传承落到实处。
其他文献
[关键词]原创歌曲;旅游;产业;发展  原创歌曲对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首先,原创歌曲的灵感都是取自生活中的真实体验。通过欣赏原创歌曲可以感受到地域风情、民间风俗,原创歌曲能够与他人内心产生共鸣,最终对旅游产业发展起到推进作用。其次,原创歌曲创作中可以弘扬本土人文精神,例如黑龙江就有北大荒文化,通过深入挖掘可以打造地方旅游名片,形成地方旅游文化产业,最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黑龙江原创歌曲可
[关键词]艺术硕士;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我国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为满足社会发展对师范类人才的新要求,紧随时代发展的步伐,高等院校音乐师范教育改革刻不容缓。根据教研[2013]3号文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養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为响应国家推进美育工作的号召、贯彻落实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深化改
爱普生投影机从正式登陆中国开始,就保持了比较疯狂的增长势头。特别是在3D家用投影机推出之后的这两年,涨势更加喜人。关于3D家用投影机的比拼,如今已经进入到第三年,我们也很想知道接下来的爱普生家用投影机会用什么样的面貌面对中国用户。我们有幸采访到爱普生(中国)有限公司VP产品销售管理部部门经理黄少白先生,请他来为我们解答关于爱普生投影机的种种问题  DH:爱普生在2012年完成的预订销售目标,13年
[关键词]隋唐宴乐;多部乐;龟兹伎;西域音乐  龟兹伎,即源于龟兹古国的伎乐歌舞。《酉阳杂俎》日:“龜兹国,元日斗牛马驼,为戏七日,观胜负……婆罗遮,并服狗头猴面,男女无昼夜歌舞。八月十五日,行像及透索为戏。”《新唐书·西域传》载:“龟兹,一日丘兹,一日屈兹,东距京师七千里而赢……俗善歌乐。”可见,龟兹自古就是能歌善舞的民族。  追溯龟兹乐舞的历史及其风格特征,《隋书·音乐下》载:“龟兹者,起自吕
[关键词]明代;吉礼;圜丘祭天;乐仪;乐官司职  吉礼,即祭拜祈福于天地人鬼之礼。祭祀对象主要包括天、地、宗庙、社稷、朝日夕月、藉田享先农、(专祀)太岁风云雷雨师、(专祀)岳镇海渎天下山川城隍、(祀)旗纛、(祀)马祖先牧马社马步、(祭)厉、(祀典)神祗、三皇、孔子。祭天,即为感恩天神而举行享献与祈福的祭祀典礼。“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于郊祀。”自古以来,祭天是古代祭祀体系的中心内
教学中,知识意义生成因陷入知识的文本意义及不注重向知识的能力形式和意义形式转化,导致知识教学育人能力与品质的缺失.从知识主体论立场,知识形式转化是不同维度知识内容之间的转化,是知识客观化形式向知识主观化形式的转化,具体来说,是知识的内容形式、能力形式和意义形式之间的转化,反映了认识主体体验过程的情境性、层次性和个体性的特点.对不同知识形式及其转化关系的回应是转化性教学实现育人目标的必然要求,因此转化性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的理解意向与客观世界之间的联结与转化、知识推理与学科概念之间的联结与互化、学科知识与个体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非遗传统音乐;有效普及  “中国民族音乐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积淀丰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民歌、器乐、歌舞音乐、戏曲、曲艺和民间舞蹈等传统艺术形式汇聚了中华文化的精华,理当是音乐课程的重要内容,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强化。”而传统音乐中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更是值得珍惜和传承。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将“弘扬民族音乐,理解
[关键词]文化生态;地方传统音乐;普通高校;文化传承  “文化生态学”这一术语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特(Julian Steward,1902—1972)在其著作《文化变迁理论》(Thcory of Culture Change)中提出的。文化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来源学科主要是文化学与生态学,是以文化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学,研究文化适应环境的过程和由这种适应性所导致的文化习俗之间的